文言倒装句子.docx
《文言倒装句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言倒装句子.docx(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文言倒装句子文言倒装句 文言倒装句 宾语前置句 定语后置句 谓语前置句 介词结构后置句和多项修饰语 宾语前置 文言文中,动词或介词的宾语一般置于动词或介词之后,但在特定条件下要放在动词或介词的前面,这样就形成了宾语前置。 1.疑问代词充当宾语前置 这种类型的句子关键是当“谁、孰、何、曷、害、奚、安、焉、胡”等疑问代词作宾语时,要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 吾谁欺?欺天乎? 译文:我欺骗谁?欺骗天吗? 王者孰谓?谓文王也。 译文:王者是指谁?指文王呢。 彼且奚适也? 译文:它将要往哪里去呢? 何由知吾可也? 译文:从哪里知道我可以呢? 汝安从知之? 译文:你从什么地方了解他呢? 胡为至今不朝也? 译文
2、:为什么到现在还不让他上朝呢? 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之前,文言文中很少例外。常见的只有“云何”“于焉”这种动宾结构的疑问代词宾语在动词之后。 子夏云何? 译文:子夏说什么? 于焉逍遥? 译文:在哪里逍遥自在呢? 2.否定句中代词充当宾语前置 句中必须有“不、未、毋、无、莫、非、否”等等否定词。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译文: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要担心不了解别人。 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 译文:我有年老的父亲,我若死了,没有谁养活他。 古之人不余欺也。 译文:古代的人没有欺骗我。 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七十岁的老人穿绸吃肉,老百姓不挨
3、饿受冻,做到这样却不能成为王的,没有这种事情呢。 否定句宾语前置,只限于代词宾语。名词作宾语一般不能前置,译时不必移动位置。如: 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译文:我不是您,本来就不了解您。 否定句代词宾语,在文言文中也有后置的,与现代汉语一致,译时不必移动位置。如: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译文:不了解我的人,以为我寻求什么?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诸侯莫违我。) 译文:多次会合诸侯,统一、匡救天下,诸侯没有谁违抗我。 肯定句中,代词宾语也有前置的,译时应将宾语移后。 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译文:显赫的尹太师呀,百姓都望着你。 民献有十夫予翼。 译文:百姓中有十个贤人辅佐我。 3. 宾语前置时,动词和宾
4、语之间插入“之”、“之为”、“是”、“焉”等字作标志。 宾语是代词时,一般只能用“之”作前置标志。后来,形成了一种凝固格式“是之谓”、“此之谓”,有时可以活译为“这叫做”。 姜氏何厌之有? 译文:姜氏有什么满足呢? 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 译文:我们周朝东迁时,依靠那晋国、郑国。 唯利是图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 译文:将要灭掉虢国,对虞国又有什么爱惜? 语曰:“唇亡则齿寒。”其斯之谓与? 译文:俗语说:“没有嘴唇,牙齿就会寒冷。”大概是说这类事吧? 例至是名词宾语前置,例是代词宾语前置。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译文:最上等的是树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劳,再次
5、是创建学说,即使年代久远也不会废弃,这叫做不朽。 4.介词“以”“于”等的宾语前置。 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 译文:楚国用方城山作为城墙,用汉水作为护城河。 是以君子远庖厨也。 译文:因为这个原因,君子让屠宰烹煮的地方远远离开自己。 启乃淫溢康乐,野于饮食。 译文:夏启便放纵享乐,在野外吃喝。 谚所谓“室于怒市于色”者,楚之谓也。 译文:俗话所讲的“在家里生气却在大街上显出一脸怒气”这句话,是说楚国呀。 5.还有一些具体的字词要求宾语前置:“自”、“请”。 轸自为厚而为王薄也。 译文:陈轸为自己打算多,为大王打算少。 山木自寇也,膏火自煎也。 译文:山上的树木侵害着自己,点灯的油脂煎熬着
6、自己。 王请无好小勇。 译文:请求大王不要喜欢微不足道的勇敢。 释齐秦,他国请相见。 译文:除开齐国、秦国,请其他国家的君臣相见。 定语后置 定语是用来限制或修饰中心词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的,一般放在中心词的前面,这是古今汉语的共同规律。但在文言文里,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定语,把它放到中心词的后面,这种语法现象就称为定语后置。 1.数量词定语后置:中心词+数量词。文言文中数量词或数词作定语,可以前置,与现代汉语相同;也可以后置,与现代汉语相反。后置时,翻译应改为前置。 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 译文:命令子封率领两百辆战车去讨伐京。 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 译文:我拿来一双白璧,想献给项王。 2.
7、中心词+之+后置定语。 驾八龙之蜿蜿兮,载云旗之委蛇。 译文:驾驶着八条蜿蜒的长龙,插着迎风招展的云旗。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文:蚯蚓没有锋利的爪牙,强健的筋骨。 3.用“者”字结构将定语后置。也就是说,将定语化成一个者字结构,放在中心语的后面。有时,在中心语与定语之间插上“之”字,还有的插上“有”字。 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送之。 译文:太子和知道那件事的宾客,都白衣白帽去送别荆轲。 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 译文:村里好事的少年,养了一只蟋蟀。 五谷者,种之美者也。 译文:五谷是美好的植物品种。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 译文:这四种人是天下没处伸诉的穷苦百姓。 郑人有
8、欲买履者。 译文:有个想买鞋的郑国人。 谓语前置句 文言文中有时为了突出谓语或表达某种感情,可以把主语谓语的顺序颠倒过来,这就叫做谓语前置句,或者叫主谓倒装句。 主谓倒装句有三种情况:语气强烈的疑问句;语气强烈的感叹句;旧诗词为了韵律相合。 甚矣,汝之不惠!汝之不惠,甚矣!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公子能急人之困安在也?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 介词结构后置句 在现代汉语中状语置于谓语之前,若置于谓语之后便是补语。但在文言文中,处于补语的成分往往要以状语来理解,即翻译时大多数时候要提到谓语前面去翻译。 1.动+ 以 + 宾 请以矢,盛以锦囊。 译文:请出那三支箭,用锦囊
9、装着。 2.动 + 于 + 宾 风乎舞雩。 译文:在舞雩台上吹风。 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译文: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不同意她。 3.形 + 于 + 宾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译文:人本有一死,有的比泰山还重,有的比鸿毛还轻。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 译文:楚国在土地方面有余,在人口方面不足。 当“于字结构”充当动词“在”、“至”的补语时,译时只需去掉“于”字而不需要调整语序,或者保持“在于”不译。 盖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 译文:读书人的争论,特别注重名称和实际的关系。 欲民务农在于贵粟。 译文:想使百姓致力农业生产,在于提高粮食的地位。 多项修饰语的次序 文言文中多项修饰语
10、的相互次序,大都与现代汉语相同,但也有个别不同之处,理解和翻译时应加注意。 1.几项定语次序不合篇二:文言文倒装句 文言文倒装句 倒装句有下面几种情况 一、主谓倒装 二、定语后置 三、宾语前置 四、介宾短语后置,也叫状语后置 古汉语中,谓语的位置也和现代汉语中一样,一般放在主语之后,但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 子耶,言伐莒者? 甚矣,汝之不惠! 美哉室! 大哉,尧之为君也! 灼灼其华。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 美哉,我少年中国! 以上例子分别体现了谓语前的三种情况:疑问句; 感叹句;旧诗词合韵律。 2、宾语前置 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言 倒装 句子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5624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