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理论教程名词解释.docx
《文学理论教程名词解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理论教程名词解释.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文学理论教程名词解释文学理论教程名词解释 1. 文学活动的“四个要素”:按照艾布拉姆斯的观点,文学活动应由四个要素构成:世界、 作者、作品、读者。这四个要素在文学活动中形成相互渗透、相互依存和相互作用的整体关系。 2. 物质生产发展与艺术生产的不平衡关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多次阐述并强调的问题。即艺术伴随生产劳动而产生,并伴随生产劳动的发展而发展,但艺术发展的进程也有特殊的情况,就是它的发展同经济发展并不总是同步的,有时快些,有时慢些,有时甚至与生产成反方向的发展。 两种体现:某些文艺类型只能兴盛在生产发展相对低级的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它的繁荣阶段也就过去了,如古希腊神话和史诗;另一种情况艺术
2、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发展水平并不是成正比例的,经济落后的国家或地区可能在文学艺术上反而领先,比如18世纪德国和19世纪俄国。说明了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 3. 含蓄和含混:文学的话语蕴籍性表现在这两种修辞形态。含蓄是表达上的小中见大,含混是阐述上的一中生多。 4. 艺术生产:人对世界的审美活动,意识形态生产。建立在对现实世界的真实感受的基础上,以审美情感去体验、发现和反映世界的美,并创造出美的精神世界,让人不仅从中受到美的陶冶、而且认识世界、弘扬人的价值。在各种精神生产中,艺术生产是一种最富于创造个性的“真正自由的劳动”。 5. 话语蕴藉:是对文学活动的特殊语言与意义状况的概括,指文学作为社会性话
3、语活动所包含的丰富的意义生成可能性。主要有两层意思:一是整个文学活动带有话语含蕴性质,二是具体的本文带有话语含蕴性质。 6. 文学:是显现在话语含蕴中的审美意识形态。 艺术体验 7. 艺术发现:作家在内心积累了相当多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无意识依据自己认识生活和评价生活的思想原则和审美趋向,对外在事物进行观察和审视时所得到的一种独特的领悟。 8. 创作动机:驱使作家投入艺术创作的内在动力。易感点/刺激/行动力量 9. 艺术构思:作家在材料积累和艺术发现的基础上,在某种创作动机的指导下,通过回忆、想象、情感等心理活动,以各种艺术构思方式,孕育出完整、呼之欲出的形象序列和中心意念的艺术思维过程。最实
4、际、重要的阶段。 艺术构思的心理机制 10. 直觉:省略了推理过程而对事物或现象作出的直接了解和认知。 11. 灵感:艺术构思阶段最重要的思维方式,创造性思维过程中认识发生飞跃的心理现象。外在形态是围绕某一主题线索在思考中突如其来的顿悟。特征 非预期性/转瞬即逝性 区别 灵感/直觉 长久思索、艰苦劳动后的成果/从整体上的突兀判断;久思不得其解后/第一次碰头;获取成熟的答案/得到推测性的洞察 构思方式 12. 综合:作家围绕一个中心意念,加工、改造许多旧材料,使之揉合成一个新的有机的艺术形象的构思过程。 13. 突出:在创作中,作家调动各种材料加工中心意象或意念,使之比周围其他意象更为明确、清晰
5、,更加与众不同的构思方式。 14. 简化:作家故意少说几句,略去细节而抓住主干,形神兼备地传达出形象或意念的大致轮廓与内在精髓的构思方式。 15. 变形:作家在构思中驰骋自己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以违反常规事理的方式创造意象。 16. 陌生化:在创作中,作家把与人太贴近的事物或现象当成是第一次看见,无法称呼,不得不以陌生的眼光如实地的描写,使读者产生新奇感的构思方式。 物化阶段 17. 即兴:在某一刺激或内在冲动的支配下,作家兴会来临,迅速完成作品的状况。 18. 推敲:在语言操作过程中,作家反复斟酌,选择、调动词句,以求妥帖地传达意象的过程。 文学创造的审美追求、基本原则 19. 艺术真实:是文
6、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在假定性情境中,作家以主观性感知与诗艺性创造,对社会生活内涵、特别是那些本质性、规律性的东西的把握,体现着作家的认识和感悟。这是一种主观的真实,诗艺的真实,假定的真实,内蕴的真实;它既不像生活真实那样与生活本身是同一的,又不像科学真实那样能够验证和还原。 20. 情感把握: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作家对自己的创作对象作情感性体验和评价。情感把握作为一种主体心理过程,内隐着人的政治、经济、文化、伦理、宗教、审美等社会性需要,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对社会生活的情感性评价。 1 21. 形式创造: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要求作家赋予自己的创作对象以艺术形式。形势创造既体现为对内容
7、的内在结构的把握,又体现为利用语言材料及艺术手段对内容的外在形态的追求。 形式重要性:艺术的真善美价值追求的完成/对于艺术,形式和内容活在一起,完全合一。内容即形式、形式既内容。 *情节与结构的区别剧作人物论 法符号学家格雷马斯:深层结构叙述结构话语结构语言表达 结构:叙述结构,开端、发展、高潮、结尾/段落、场面的划分与关联/构成形象和情节的各种要素的联系和组织形式/将人物、事件、情感按生活的可然律组织。在电影语言,梦境语言,形象绘画中也存在。 情节:话语结构 情节相对于结构,是以一种形而下的姿态存在,情节是对于结构的阐释和细化。作者陶醉在情节编织的境界中,似乎忘记了结构的概念,而结构正是在这
8、种过程中产生 22. 艺术概括:是文学创造的基本原则之一。作家依据自己的体验和认识,对个别或特殊的事物加以独特处理,在主体与客体统一的基础上,创造出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普遍性的艺术形象。 23. 有意味的形式:英国文艺批评家克莱夫.贝尔提出的理论,认为艺术作品的基本性质就在于它是“有意味的形式”。作品的各部分、各要素之间的独特方式的排列、组合起来的形式是有意味的,它主宰着作品,能够唤起人们的审美情感。错误在于否定艺术同现实人生、生活情感、功能要求以及主题思想相联系的形式主义理论,没有把“意味”置于人类的审美经验基础之上。 形式之所以有意味,是因为内蕴着一定的社会历史内容和人类的审美情感。长期的社会
9、实践中,自然现象和社会事物的形式不断作用人们的生活,人们认识过程中的不断内化,这些形式成为固定的审美经验;当他们从现实事物分化出来,作为独立的、具有稳定性的审美对象,依然能给人有意味的审美感受,从而达到情感的交流。戏曲的程式化。文学形式自身的审美价值。 24. 艺术形式:是文学作品的存在方式与形态,是语言材料及各种艺术手段的有机组合。 文学体裁 25. 诗:是一种语词凝练、结构跳跃、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 26. 小说:是一种侧重刻画人物形象、叙述故事情节的文学体裁。 27. 剧本:是一种侧重以人物台词为手段,集中反映矛盾冲突的文学体裁。 28. 散文:是
10、一种题材广泛、结构灵活、注重抒写真实感受、境遇的文学体裁。 29. 报告文学:是一种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塑造艺术形象、及时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体裁。 30. 典型: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之一,是文学话语系统中显示出特征的富于魅力的性格。典型一般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作品中人物的典型性,它的性格特征和艺术魅力都是通过“卓越的性格刻画”来实现的,在人物塑造时处于艺术表现的中心地位。 31. 特征化: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典型的首要原则。“特征”,可以是一句话、一个细节、一个场景、一个事件、一个人物或一种人物关系,高明的作家可以通过特征化使之变为传世之作。 32. 典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学理论 教程 名词解释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561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