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概论知识点.docx(4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文学概论知识点 第一章 文学观念 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广义、狭义、符号论。 文学文化: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
2、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与人类共同性的、认识与情感的、无功利性与有功利性的、假定性与真实性的统一。 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指向的是真理的世界。 体验:是一种价值性的认识和领悟,是经验中出深义、诗意与个性色彩的形态,把自己臵身于价值世界中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臶,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 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是特殊的
3、语言建构,是艺术手法,主张“陌生化”。 结构主义:由结构主义方法论所联系起来的文学思潮,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 新批评:文本主义,认为批评应着力于文本的字义、结构的分析。 西方现象学:以现象学哲学为基础,一方面否认审美对象的初始实在性和审美价值的最终理智判断;一方面强调感觉和知觉的直观性和审美经验在各价段的决定作用。 接受美学:建立某种“召唤结构”,有待读者响应,从而构成对话关系。 召唤结构:文学作品具有意义空白和含义不确定,召唤读者去填充和确定。 新乐府:以新乐府得名,关心民苦,揭露时弊,有现实主义倾向。 古文运动:以儒学为旗臶,以复古为口号,以文体改革为中心,以维护唐王朝为目的的散文革新
4、运动。韩愈,柳宗元 物感说:我国古代提出的一种心与物关系的学说。 心物交融说:刘勰,关于作家艺术构思与客观事物的论点。 表象:保留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映象。 全景小说:多层次,多线索,多主题,跨时空,竭力描写社会生活全景,百科全书。 移情说:感情外射,原本我的感情外射或融入到物的身上,使之亦有,我就是物,物就是我。 距离说:拉开功利距离的体验。对已有的经验换一种角度重新审视。 入乎其内,出乎其外:王国维,与对共同生命着,为入;体验又要反刍,进行自审,为出;两者辨证统一。 文以载道:中唐时期韩愈等古文运动家提出,经宋代理学家的解释得到完善。“文以载道”的意思是说“文”像车,“道”像车上所载之货物
5、,通过车的运载,可以达到目的地。如果车装饰得很漂亮,却不载物,那么车再美也是无用的。可见文学也就是传播儒家之“道”的手段和工具。这样的文学观念偏于文学的教化目的。 寓教于乐:古罗马时期的思想家贺拉斯提出。认为文学的摹仿要达到“既劝谕读者,又使他喜爱,才能符合众望”。这是一种既重视摹仿又重视读者得到快感和教益的文学观念。 文学消费:文学消费是指人们为了满足自身文化,审美与娱乐等方现的精神需求而对文学产品加以占有,利用,阅读或欣赏的一项活协。 审美心理结构是指接受者原有的文学知识,审美趣味以及阅读过的作品所构成的比较稳定的心理图式。 文学批评:文学批评是在文学接受的基础上,以一定的理论方法对文学作
6、品为中心的各种文学现象进行研究和评价的文学活动。 价值阅读:价值阅读表示阅读者“试图尽可能敏锐和准确地描述出他在作品中所发现的价值”。当然这里所说的价值,首先是文化价值。 情致:由黑格尔提出。是两个方面的互相渗透,一方面是个体的心情,是具体感性的,会感动人的,另一方面是价值和理性,可以作为认识。但这两个方面完全结合在一起,不可分离。因此,对那些情致特别微妙深邃的作品,它的情致往往无法简单地用语言传达出来。 虚静:中国古代文论概念。“虚静” 就是使人的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无得失无功利的极端平静的状态,这样事物的一切美和丰富性就会展现在眼前。所以“虚静”可以理解为审美活动时的心理状态。 艺术真实性:简
7、括地说,艺术真实性是指文学作品的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体验:所谓体验是经验中见出意义、思想和诗意的部分。 “出入”说:王国维提出。作家的体验不但要能“入”,而且要能“出”:诗人对宇宙人生,须人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人乎其内,故能写入。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入乎其内“就是”移情“式体验。”出乎其外“就是体验主体对体验的反刍。 一、什么是再现说? 1. 强调“世界”与“作品”的对应关系,认为作品是对世界的模仿和再现。 2. 体现朴素唯物主义精神和现实主义美学原则。 3. 忽视作家的主观能动性和艺术媒介的作用。 二、什么是表现说? 1. 强调作品与作家
8、的关系,认为作品是作家的情感流露; 2. 文学是作家主观感受、体验的产物; 主张以外部现实为对象; 以不平凡的色彩描写平凡事物。 三、什么是实用说? 1. 强调作品被读者所利用的关系。 2. 保守的一面,文学成为麻痹人精神,维护统治。 3. 积极的一面,促进人的解放,推动社会前进。 四、什么是客观说:1. 将作品抬高到高于一切,重于一切的地位; 切断作品与作家、读者的联系,把文学作为独立的存在体。 五、什么是体验说? 1. 强调读者对作品的意向性体验和阅读作品时的感受与再创造。 2. 只有读者参与,文本才成为作品,才完成文学的创造。 六、文学观念嬗变的原因? 1. 时代原因。 2. 自身发展的
9、原因。“模仿表现变形装饰”发展趋势。 3. 与人的观点不同及其变化有关。 七、什么是文学,怎么理解文学定义? 1.是人类的一种文化样式,具有审美社会意识形态,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的情感交流的语言艺术。 2. 文学是一种文化模式。3. 文学是一种意识形态。4、5、6. 八、文学与科学文化不同: 文学的中心问题首先是人,揭示人的心灵方面的奥秘;追求人的情感的真; 科学的中心问题是自然世界,揭示自然方面的奥秘;追求客观规律的真 文学与科学又密切联系并互相促进。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只是偏重于感性或理性之分。科学文化以它的理性智慧的知识性和深刻性塑造了文学家,促进艺术文化发展。艺术文化以它的情感智慧,
10、影响科学家的精神世界,给科学的发展带来感受力、情感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促进科学技术文化发展。 九、文学的文化意义是怎样发现的? 1. 通过有效的阅读。 2. 品质阅读。 3. 价值阅读。 十、文学与历史文化不同: 文学重虚构,重情感,重诗意;历史重真实,重事实,重理智。是两种不同的文化形态,但都可以达到对事物的普遍的揭示。它们相通而且互动。历史为文学提供创作的题材,文学反过来又丰富历史。 各种艺术既是相通的,又是互动的。文学的特点是善于传达人的情意和思考。可以使绘画音乐获得深刻的思想;绘画特点是善于描绘空间形象,可使诗歌音乐增强形象性。互相配合、阐发、影响和补充 论述题 一、什么是审美?审美
11、的实现需要哪些条件? 1. 审美是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2.审美的实现过程是一个创造过程,需要四个层面的有机配合作为条件: 主体心理层、客观对象层(“美”指现实事物或文学中所呈现的事物)、心理时空层、 历史文化层。 二、文学审美活动有哪些特点? 1. 广泛的包容性。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语言包含一切,审美可以融化生活的一切内容。 2. 深刻的思想性,文学作为语言艺术,所蕴含的思想性往往比其他艺术更深刻,在文学审美活动中人的感性和理性都是充分活跃的。 三、什么是文学审美的意识形态性? 1. 性质上,有集团倾向性又有人类共通性。 2.
12、主体把握对象上,是认识又是情感。 3. 目的功能上,是无功利性又是有功利性。 4. 反映生活上,有假定性又有真实性。 四、作家的体验有哪些特征? 1. 情感诗意化。 2. 意义深刻化。 3. 感受人性化。 第二章 文学语言组织 名词解释 文本:语言的实际运用形态,根据一定的语言规律和语义规则组成整体语句,未经读者阅读只是语言产品。 桐城派:方苞开创,刘大木魁,姚鼐发展,学左传、史记先秦西汉散文和唐宋八大家,讲究义法,水求语言雅洁,以阳刚阴柔分文章风格。 文之精粗:粗是形色声名,外在可见的语言层面即音节和字句;精是指其不可见的内在意义意蕴层面。 语言:声音与意义结合的符号表意系统,是人类交际最重
13、的工具。 文学作品的语言:经过作家加工的,旨在创造艺术形象并表达意义的语言形态。 言语:在特定语境下人的说话活动,是说话人可能说或理解的全部内容,传达个人说话的一种信息。 语言革命:胡适提出,1.言之有物,2.不模仿古人,3.讲求文法,4.不无病呻吟,5.不滥调套语,6.不用典,7.不讲对仗,8.不避俗字俗语。 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文学语言组织的美的具体表现方式及其相应的构成法则。内指性、音乐性、陌生化、本色化。 简答题 一、什么是文学文本?它与文学作品的区别? 1.是供读者阅读的包含完整意义的实际语言形态,语言艺术品的基本存在方式。 2. 文学文本是作家创作出来供读者阅读而未阅读的语言形态。
14、 3. 文学作品已被读者阅读并赋予一定读法的语言形态。 二、如何理解文学文本? 1. 是指一种实际的语言形态。它不是指理想的具有普遍适用性的社会语言结构,而是指特定的个体或群体在社会生活中对语言的具体运用。 2. 表达某种相对完整的意义。 3. 被创造出来被读者阅读和接受的。 三、什么是文学文本的组成? 1. 文学语言组织。 2. 文学形象系统。 3. 文学意蕴世界。 四、什么叫文学文本中的语言,有何重要地位? 1. 文学文本的语言是作家经过加工的,旨在创造艺术形象,表达意义的语言形态。 2. 是文学文本的基本存在方式。 3. 是意义不可分离的生长地。 4. 不仅表达意义而其本身就是意义的组成
15、部分。 5. 是文学文本的美的组成部分。 五、语言具有二重性: 语言既是音响印象,又是发音器官的动作;既是音响和发音的复合单位,又与观念相结合而形成生理与心理的复合体;既有个人的一面,又有社会的一面;既包括一个已定的系统,又包含一种演变。 六、语言指的是语言结构,是社会语言集团言语的模式。 论述题 一、什么文学语言组织?特征是什么? 1. 文学语言组织是文学文本最基本层次和直接现实,它是一种具有表现性目的和个性特征的整体性语言构造。 2. 是一种语言性构造。 3. 具有整体性。 4. 具有表现目的和个性特征。 三、什么是文学语言的审美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1. 文学语言审美特征是指文学语言组
16、织的美的具体表现方式及其相应的构成法则。 2. 内指性。 3. 音乐性。 4. 陌生化。 5. 本色化。 语言层面:语言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两种形态。 语音层面:语言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是文学语言组织的语音组合系统,包括节奏和音律。 节奏:节奏是文学语言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语言在一定时间里呈现的长短,高低和轻型,高低和轻重型。 音律:音律也称声律,声韵或韵律,是文学的语言层面的基本形态之一,是由声调,语调和韵的变化和协调而形成的内部和谐状况。 文法层面:文法层面是文学语言组织的基本面之一,它是文学语言组织在语词,语句和篇章方面的构面法则。文法通常有三类:词法、句法和篇法。 词法:词法
17、,又称字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内语词的构成法则。 篇法:篇法又称章法,是文法层面的类型之一,是特定文本的整体语言构成法则。 辞格层面:辞格层面是文学语方组织的基本层面之一,它是富有表现力并带有一定规律性的表现程式的运用状况。 第三章 文学的形象系统 名词解释 文化形象的系统性:其一是艺术世界有机性而言,其二是不同性质的文学形象的审美功能的互补性而言。 高级形象形态:充分体现审美理想的、达到最高审美境界的艺术形象。 审美理想:人们在自己民族的审美文化氛围里形成的,由个人的审美体验和人格境界所肯定的关于美的观念尺度和范型模式。 艺术形态美:构成艺术品的外在形式美和内在形式美。 类型说
18、:主张表现人物最突出的特点,重视共性,忽视个性。 个性典型说:从重视典型共性到重视典型个性。 马克思主义典型观: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中介特殊说:包含个别因素又不是个别,包含普遍因素又不是普遍;以个别而言是本质,以本质而言是现象。 文学典型:作品中呈现的、显示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厚历史意蕴的性格,是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 扁平人物:具有类型性和漫画性,表现一种单一的特性或意念。 圆形人物:具有人性的深度,具有多重性格侧面,随作品发展而变化。 熟悉的陌生人:熟悉点明典型形象的现实基础,陌生指出典型形象的独创性。 自然主义:着描写现实生活的非本质个别现象和琐碎细节,追求外在真实,反对典
19、型化。不能反映生活本质。 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 平等 博爱”旗臶,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 诗有三境:物境、情境、意境。 意象:心理意象是指在知觉基础上形成的呈现于脑际的各种感性形象。 内心意象是在文学创作中表现为艺术构思所形成的心中之象。 泛化意象是文学作品中出现的一切艺术形象或语象的统称。 观念意象及其高级形态。 寓言式象征意象:通过故事情节暗示一种哲理或观念。 符号式象征意象:通过无情节的整个或单个的形象特征,直接暗示和象征观念与哲理。 简答题 一、什么是文学形象的系统性? 1. 就单一文本所构成的独立自足的艺术世界的有机性而言。 2. 不同性质的文学形
20、象审美功能的互补性。 二、文学形象的总特征是: 具体可感性、 艺术概括性、审美理想性、审美属性。 三、文学典型的美学特征是什么? 1. 特征性;形象独特内在丰富,贯穿活动的总特征,丰富多彩的局部特征。 2. 丰厚的历史意蕴。 3. 艺术魅力;生命形式,真实性,合乎理想,新颖性。 四、典型环境与典型人物的关系怎样? 1. 相互信赖。 2. 互动性。 3. 辨证统一。 五、情景交融的艺术表现手法有哪些? 1. 景中藏情。 2. 情中见景。 3. 情景并茂。 论述题 一、意境的分类方法有哪些? 1. 刘熙载分类法:明丽鲜艳的美;热烈崇高的美;悲凉凄清的美;和平静穆的美。 2. 王国维分类法:有我之境
21、;无我之境。 二、文学象征意象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 哲理性。 2. 象征性。 3. 荒诞性。 4. 求解性。 三、象征意象化原则是什么? 1. 以荒诞幻象表真实意念。 2. 以抽象思维实现意象组合。 3. 意象应合原则。意义与形象要对应和契合。 四、文学象征意象分类:尚无定则、 寓言式象征意象、 符号式象征意象。 文学形象:指文本中呈现的具体的感性,具有艺术概括性的,体现着作家审美理想的,能唤起人的美感的人生图画。识记这个概念时注意从文学形象的表现形态,伟达方式和作家的关系,以及给予读者的感受方面去区别它与非文学形象的差别,就比较容易识记了。 文学形象的概括性 我们把文学形象能够伟达丰富的
22、内在意蕴的功能称为文学形象的概括性。这是文学形象的一般性特征。学习时应注意,文学形象的概括并不都是如过去理解的通过个别反映一般。而是可以借助多种艺术方法,如以少总多。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等传达出丰富内沙涵,这也正是文学形象的价值所在。 典型:典型是指定实型作品中呈现的显出特征的富于审美魅力的含有丰富历史意蕴的性格。又称典型人物或典型性格。典型是定实型叙事文学的艺术至境追求,应注意这个概念与传统典型论的区别,并结合具体作品分折来识记。 特征化:在定实型作品中,作家抓住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东西,加以艺术强化,生发的过程,叫做“特片化”,这是创造典型的基本方法,识记时应了解“特征”的内涵。 典型环境:
23、指充分体现现实关系真实风貌的人物的生活环境,它包括以具体独特的个别性反映出特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关系总情势的大环境;又包括由这种历史环境形成的个人生活的具体环境。注意它与典型性格的辩证关系。 意境是指抒情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识记此概念应依次理解“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生命律动”韵味无穷的内涵,并联系具体作品来理解。 虚实相生:这是意境的结构特征。虚境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的空间,虚境通过实境来实现,实境要在虚境的统摄下来加工,虚实相生成为意境独特的结构方式。学习者应注意“虚”实“的不同内涵和二者的辩证关系,联系具体作品来理解。 象征意象:文学
24、象征意象是指表意作品中呈现的以表达现念或哲理为目的,以象征为基本表现手段的,具有茺庭性和审美求解性的艺术形象。它是表意型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理解它的表意性、象征性、茺庭性、求解性、这个概念就容易识记了。 象征意象化:营构文学象征意象的原则和方法叫象征意象化。它是象征意象创造的必经之途,即在抽象思维的指导下追求意象应合,不惜以茺庭的象求得意念的真实。识记这个概念时,要注意它与典型创造、意境创造的不同方式、不同途径。注意理解“意象应合的内涵。 茺诞性:这是文学象征意象特征,指艺术家有意创造出不合常理,不合常形象以达到揭示某种哲理或观念的目的。学习者不要把茺诞性误解为茺唐可笑,而应明确象的茺庭性与内
25、在的真实性,深层的哲理性的紧密相联。 第四章 叙事作品 名词解释 现代叙事学:关注叙事作品的结构方法的研究叙事艺术理论和批评方法。 中国叙事学:综合西方传统叙事学和现代叙事学,具有创新性和个性的叙事研究方法和理论建构。 叙事的层面:从不同角度和层次来观察、分析叙事活动。叙述语言、叙述内容、叙述动作。 叙述语言:使故事得以呈现的口头或书面陈述。叙述时间、叙述视角、叙述标记。 叙述时间: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相互对照形成的时间关系。时距、次序、频率。 时距:故事时间长度与文本时间长度对照形成的关系。省略、概略、场景、减缓、停顿。 次序:故事时间中事件的接续前后顺序与文本时间中语言的排列顺序对照形成的关
26、系。 频率:叙述语言或故事内容自身重复的关系。 叙述视角: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由叙述人称决定。 第三人称叙述:从与故事无关的旁观者角度进行叙述。全知视角,剥夺读者的探索求解权利。 第一人称叙述:既是叙述人又是故事中的一个角色。 第二人称叙述:故事中的主人公或某个角色以“你”的称谓出现的。 叙述视角与人称的变换:以两种以上叙述交替出现的叙述。 叙述内容:文学文本所叙述的东西,即故事本身。人物、结构、行动。 事件:故事中人物行为及其后果。 情节:按照逻辑组织起来的一系列事件。 情景:人物的行为与环境组合起来的实际场面和景况。 人物:推动故事的进展和具体生动的形象。扁形、圆
27、形、表意、典型、性格人物五个类型。 表意性人物:不具有性格内涵仅仅表示某种抽象观念的人物。 性格人物:具有一定秉性、气质等心理与人格特征的人物。 表层结构:按照叙述顺序组成的各叙述单元之间的关系。 深层结构:故事各要素按故事的文化背景某种内在结构关系排列组织起来的超出叙述顺序的整体。 行动:是人物有目的的行为。叙述功能、叙述逻辑、符号矩阵。 叙述功能:根据人物在情节过程中的特定作用而规定的人物行为模式。 叙述逻辑:根据人物在逻辑上的可能性而总结的人物行为模式。 符号矩阵:由四个符号要素组成的显示人物行动意义的矩形图式。 叙述动作:讲故事这一行为本身。叙述者、接受者。 作者:创作作品的人。 叙述
28、者:讲述作品中语言的人。 叙事:叙事就是通过语言组织起人物的行动和事件,从而构成艺术世界的文学活动。 故事时间:故事时间是故事中事件接续的前后顺序,也就是故事中所虚构的事件发生和发展的时间过程;这个时间的顺序和长短是由所讲述的故事内容给出的。 文本时间:文本时间是叙述文本叙述语言排列的前后顺序,或者说是读者阅读文本所依照的顺序;这个时间实际上是叙述语言本身的前后顺序和长短。 叙述视角:叙述视角是叙述语言中对故事内容进行观察和讲述的特定角度。叙述视角的特征通常是由叙述人称决定的,主要是四种;第三人称述,第一人称叙述,第二人称述和人称或视角变换叙述。 叙述标记:叙述标记是文本中出现的对于理解故事来
29、说具有标志作用的叙述手段。 故事:故事是叙述内容的基本成份。组成故事的要素包括社会生活中的事件,由这些事件组织成因果线索完整的情节,发生这些事件的具体场景这个三个主要方面。 结构:结构是故事的各个部分组成的整体存在形态。叙事作品中的结构可以分为两层:一层是表层结构,即叙事文本自身的结构;另一层是深层结构,即超出叙事文本的文化结构。 叙述功能:叙述功能是根据俄在情节过程中特定作用而规定的人物行为模式。对叙述功能的研究问题是俄国形式主义学派的普洛普在民间故事和童话的形态研究中提出的。 符号矩阵:符号矩阵是一种由四个符号学要素组成的显示人物行动意义的矩形图式。这是格雷马斯提出一种研究行动逻辑的模式。
30、 隐含的作者:当现实生活是的作者进放作品中的叙事活动时,便进放了一种与日常现实生活有所不同的特殊精神状态,这种状态常被称为作者的第二自我,也就是在作品整体中起支配作用的意识,这就是陷含的作者。 叙述声音:体现叙述者叙述动作的口气或基本态度。显在叙述者、隐在叙述者。隐在叙述者:陷在叙述者是指读者在叙述文本中难以发现叙述者声音的情形。陷在叙述者并不是不存在叙述者,陷在的叙述者实际上是隐藏在了人物背后,默默地支配着人物,使他们说出叙述者需要叙述的东西。 隐含的接受者:叙述者讲述故事是一种语言交流行为,叙述者在叙述时心目中存在着潜在的接受者。这种由叙述者所设定的,隐含在侮述动作中的接受者就是隐含的接受
31、者。 简答题 一、简述中西方叙述学的发展? 1. 西方:神话、史诗戏剧长篇小说 2. 中国:神话传说、寓言故事、志怪传奇“说话”、戏剧长篇小说 二、中西方叙述艺术理论的发展? 1.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虚构、情节古罗马贺拉斯诗艺,人物形象法国布瓦洛,类型化黑格尔,性格中心恩格斯,典型环境典型人物 2. 明代后期,评点式梁启超,小说界革命王国维 第五章 抒情作品 名词解释 抒情作品:抒情作品是专门用来抒情达意的,它是与叙事作品相对而言的另一类文学作品;具体地说,抒情作品指的是简要地表现,传达作者以情感为核心的内在心性的文学作品。 韵律:抒情作品中由字音的有序结合和变化而造成的和谐音调,谓之韵
32、律。在西方,韵律是一个统称,它可分为韵与律两个方面/把同一个音予以有规则的反复排列,称为韵。按照某种规律使语音的长短,高低。强弱予以重复变化,称为律。 悖论:悖论是指那种表面上自相矛盾而实质上千真万确的语句,即所谓似非而是的语句,创造悖论的方法有很多,但它有一个基本的原则常情地使用语言。它或者以暴力扭曲语言的原意,使之变形;或者把逻辑上不相甚至相互对立的语句联在一起,令人一时不明就里使用这些手段,常常造成诗在语言与结构上的不协调和不一致,并进而产生丰富的含义。 艺术灵感:艺术灵感是指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主体情绪激动,思路畅通,创造力级强的思维状态。 艺术构思:是指作家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在已然
33、激起的创作冲动的使下,在选定创作对象的基础上运用艺术概括,艺术变形等手法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最终形成完整艺术世界的思维过程。 艺术变形:是指作家为了达到某种艺术效果而在创作过程中有意将描定写对象以扭曲的,畸形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艺术手法。 文学风格:指作家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创作个性:是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经过审美创造的升华而形成的内在依据。 韵味:指作品言语结构所产生的情趣和意味,具有含蓄美。 民族风格:指作家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民族的特征,是该民族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家作品中的表现。 三分法:把
34、文学作品为成三大类:叙事作品、抒情作品、戏剧作品。 情感:人对与之人发生关系的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 情绪: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己需要而产生的体验。人对外界刺激带有特殊色彩的主观态度。 审美情感:审美主体对客观审美对象是否符合自己需要所作出的一种心理反应、态度和体验。 艺术情感:对客观现实与表现对象持特定审美态度的一种情感体验。 表现论: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表现情感,又称情感论。 托尔斯泰传达论:借助“外在符号”“传达”“感情” 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兴,抒发情感;观,反映社会生活;群,沟通人与人;怨,批评时政。 抒情原则:在创作过程中,处理情感与理性、现实、语言等关系问题上,有意
35、无意遵循的原则。 古曲主义:拥护王权;理性绝对化,否定感情的意义;运用民族规范语,恪守“三一律”;明显的保守性。 灵感:文思敏捷、思维活跃、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很顺利的创作心境。 抒情策略:创作时,在语法或修辞采用某种方法和手段以达到抒情的目的并强化抒情效果。 原型意象:在某种抒情传统中长期反复使用并因之产生了固定内涵的模式化意象。 抒情母题:在某种抒情传中基于某种原型意象而形成的内涵相对固定的大型主题。 抒情小品文:一种短小而富有抒情意味的散文。 抒情的语法策略:从语言的结构方式这一角度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抒情的修辞策略:运用各种修辞方式强化抒情效果的方法和手段。 简答题 一、抒情作品的
36、情感表现特点有哪些? 1. 表现情感的方法、途径和手段多种多样。 2. 表现的情感是多种多样的。 二、表现论的核心内容是什么?有哪些代表人物? 1. 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表现情感,又称情感论。 2. 首倡,法国弗尔龙;意大利克罗齐;英国科林伍德; 3. 情感与表现是互动的。 三、什么是抒情原则?有哪些种类? 1. 在创作过程中,处理情感与理性、现实、语言等关系问题上,有意无意遵循的原则。 2. 古曲主义抒情原则。 3. 浪漫主义抒情原则。 4. 象征主义抒情原则。 论述题 一、抒情性作品的一般性原则是指什么? 1. 诚挚性原则。 2. 独特性原则。 3. 感染性原则。 二、抒情作品的抒情途径有哪
37、些? 1. 以声传情、声情并茂。 2. 以景结情、情景交融。 三、抒情小品文的特征是什么? 1. 在内容上高度自由。 2. 在形式上灵活多样。 第六章 文学的风格 名词解释 文学风格:作家的创作个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创作个性:作家的气质禀赋、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审美追求等主观因素综合而的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在日常个性的基础上升华。它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日常个性:人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来的人格结构方面的独特性。它是创作个性形成的基础。功利性。 文体:文学风格的载体,是一些持久性的体制、样式、类型,都是广
38、义的语言秩序。作品的体裁、体制;文学的语体;文学的风格。 文学语体:与一定的体裁相匹配而显示其特征的文学语言,表现为特定的语言体式。抒情语体;叙事语体;对话语体。 规范语体:具有规范性的语体。 抒情语体:一种表现对情感的体验、特别钟爱声音功能、擅长偏离语言常规且频繁运用修辞手法的语言体式。 叙述语体:用于叙述事件,在叙事性文体中广泛使用的语言体式。 对话语体:富于动作性,要求性格化和口语化的语体,多在戏剧文学创作中使用。动作性、性格化、口语化。 自由语体:在规范语体的基础上加以自由创造的语体,为创作个性的自由发挥提供广阔的空间,是作家创作个性发展为风格的唯一途径。 文采:文学作品中的言语色彩,
39、是语言的特殊组合,是文学风格的外衣。 情调:作品中的情感格调。 气势:文学作品中的精神状态和精神力量的运动状况。 氛围:弥漫于作品的特定气氛,往往与景物、环境结合构成意境和情境。 韵味:作品言语结构所产生的情趣和意味。 时代风格:作品在总体特色上所具有的特定时代的特征,是时代的精神特点、审美要求和审美理想在作品中的表现。 民族风格: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渗透于作品中所形成的特定民族文学的总体特征。 地域风格:是某一地域作家在创作上所形成的地方特点。 流派风格:一些思想观念、审美理想、创作主张和语言格调等相近的作家在创作上形成的共同特点。群体文化的表现。 简答题 一、为什么说文学风格是文学理论中的一
40、个重要问题? 1. 文学风格是作家的徽记或指纹。 2. 文学风格是作家独特创造力稳定的标志,又是文体成熟的标志。 3. 文学风格涉及作家的创作个性,以及文学与时代、民族、地域等领域的关系。 二、对于文学风格的理解,历来有哪些观点? 1. 着眼作品的外在特色,认为风格是一种言语形式。 2. 着眼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认为风格是作家创作个性在作品的自然流露。 3. 从作家的内在个性与表现对象的结合、内容与形式统一的观点来理解,认为风格是主体与对象、内容与形式相契合时呈现的特色。 4. 从读者鉴赏角度来理解,认为风格是读者辨认出的一个格调。 三、文学风格的定义是什么,包含哪些要点? 1. 作家的创作个
41、性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整体和言语结构中所显示出来的、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的艺术独创性。 3. 创作个性是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 4. 有机整体性是风格存在的基本条件。 5. 言语结构是风格呈现的外部特征。 6. 能引起读者持久的审美享受是风格的审美效应。 四、什么是创作个性?与风格关系如何? 1. 作家的气质禀赋、世界观、艺术观、审美趣味、艺术才能、审美追求等主观因素综合而的一种习惯性的行为方式。它支配着文学风格的形成和显现。 2. 文学风格是作品的内容和形式经创作个性的有机整合后所显现的独特的艺术风貌和格调。 3. 创作个性是风格形成的内在根据,是风格的灵魂。 五、叙述语体的有哪些特征? 1.
42、 虚拟性。 2. 不是单声话语,是双声话语。 3. 还具有多声齐鸣的特点。 六、体载与语体的关系如何? 1. 两者密切相关,一定的体载要求一定的语体相配合。 2. 某些文体还以一种语体为主,兼用其他语体。 七、语言与言语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 1. 言语属于个人,体现个人特点;语言属于社会,体现社会规则。 2. 语言来源于言语活动,言语活动又受制于语言规则。 论述题 一、文学风格与言语组织的关系? 1. 风格与作家对语言的编码和超码密切相关。 2. 风格与词语的颁频率有关。 二、文学风格的审美构成要素有哪些? 1. 文采。 2. 情调。 3. 气势。 4. 氛围。 5. 韵味。 三、文学风格有哪
43、些特征? 1. 独创性。 2. 稳定性。 3. 多样性。 四、文学风格的类型有哪些? 1. 西方古代三分法:安提西尼;黑格尔;威克纳格 2. 我国古代有简繁二法:简分有:刚柔;虚实;奇正。刚柔影响最大。 3. 繁分有:刘勰“八体”;皎然“十九种”;司空图“二十种” 五、文学风格的变化构成有哪些? 1. 与时代文化。 2. 与民族文化。 3. 与地域文化。 4. 与流派文化。 5. 各个文化层相互联系、相互渗透。 第七章 文学创作 名词解释 感物说:强调文学创作过程中主体心灵与客观景物之间相互作用的重要性。 养气说:认为气是文学创作活动中最主要的环节,只重“气”,不全面。 镜子说:强调文学创作必
44、须反映客观生活。对主观能动认识不够,不全面。 深层心理说:文学创作不是人的意识所决定的,而是个人或集体的深层心理决定。 距离说:布洛观点,主张审美主体不能有过多的功利考虑,在一定的距离外欣赏审美对象的美。 表现说:文艺归结为作家心灵或本能的表现,主张创作从主观自我出发。忽视客观社会生活,不全面。 艺术直觉:主体从对象的感性形式上直接把握其内在蕴意的思维方式或心理能力。 艺术知觉:主体用艺术的眼光审视对象时产生的知觉形象。 艺术灵感:在艺术活动中主体情绪激动、思路畅通、创造力极强的思维状态。突发性、迷狂性、创造性。 艺术情感:主体在文学艺术活动中产生并促使这一活动进一步展开的心理体验。 自然情感
45、:人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心理体验,主体对他与客体之间利害关系的功利性评价的心理反应。自然情感是艺术情感的基础,艺术情感是自然情感的升华。 政治情感:建立在一定的政治思想观念基础上,有强烈功利性,是某个社会集团与现实之间利害关系的心理反应。 道德情感:具有普遍性、强制性的,长期深入人心的,对道德规范、道德观念的心理反应。给人压迫感、紧张感。 宗教情感:以信仰为依托,将人的心灵引向虚无缥缈的彼岸世界的情感。 艺术想象:主体调动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经过艺术加工创造艺术形象的心理过程。 科学想象:主体指向客观事物某种内在规律,通过创造性心理活动认识客体,得到正确结论的心理过程。 再造性想象:主体对他过去积累的记忆表象进行回忆的过程。艺术想象的一种。 创造性想象:在再现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对对象进行加工改造、重新熔铸,从而创造不同原型的艺术形象的过程。 相似性想象:由一物的触发而想到另一物的心理过程。 艺术理解:在创作活动中所进行的分析、判断、识别、比较的理性思维活动。 创作动机:作家、艺术家从事具体创作活动的目的。 艺术构思:在特定创作动机的指引下,在激起的创作冲动驱使下,对创作对象运用艺术概括、艺术变形等手法,塑造艺术形象、构织故事情节最终形成艺术世界的思维过程。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5613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