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概论下册考试重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概论下册考试重点.docx(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文学概论下册考试重点文学概论下册考试重点 典型环境和典型人物的关系:典型环境是形成典型人物性格和命运的社会基础;典型人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反作用于典型环境;没有典型环境,人物性格和命运就成了无根之木,没有典型人物,典型环境就失去了存在意义。 抒情与自我:抒情常常带着强烈的自我表现色彩;自我表现并不意味着抒发一己之感,抒情性作品中的感情还具有普遍意义;反对两种倾向,反对单纯的自我表现说,从理论上说,纯粹的自我表现并不存在,从实际上说,会导致表现的情感过于狭窄,另一倾向,反对阶级斗争说和文艺为政治服务,这种理论会导致抒情自我丧失个性,沦为时代精神单纯的传声筒。 抒情的内涵及特点:内涵抒情是与叙事相对
2、的概念,指采用特定的言语方式表现作者的主观世界。特点:从对象看,与叙事反映一定的社会生活事件不同,抒情着重反映某种主观精神;从方式看,叙事侧重于话语的意义,抒情不仅重意义,而且重形式;从主观性来看,叙事虽然也带有作家主观思想情感评价,但抒情性作品的抒情性更强。 抒情与自我:抒情常常带着强烈的自我表现色彩,要注意:自我表现并不意味着抒发一己之感,抒情性作品中的情感还必须具有普遍的意义。反对两种倾向:一是反对单纯的自我表现说,从理论上说,单纯的自我表现并不存在,从实际上说,会导致表现的情感过于狭窄;二是反对阶级斗争说和文艺为政治服务,会导致抒情自我丧失个性,沦为时代精神单纯的传声筒。 普通话语与抒
3、情话语的比较:普通话与强调语言的通信功能,抒情话语更强调语言的表情功能尤其强调声音的声音层和画面层的情感象征功能;普通话语是一种常规的语言表达,抒情话语为了更好地表达情感,常用多种艺术手法。 文学接受与文学欣赏的区别:文学接受,对作品的具体阅读行为,文学欣赏,对文学作品带有创造性的审美理解和评价活动。从程度上讲,文学接受有时仅指一般的阅读,文学欣赏是在一定的阅读基础上,进行一定程度的审美评价;从范围上说,文学接受包括文学作品的的审美反应与非审美反应,个体反映与群体反映,文学欣赏仅指个体性的审美;从性质上说,文学欣赏只是文学接受的一种形式,文学接受还包括一般性阅读和文学批评等形式。 文学接受与文
4、学消费的比较:文学接受是纯粹的精神活动,文学消费具有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的二重性;文学接受仅指阅读行为,文学消费既包括阅读行为,也包括非阅读行为;文学消费与文学接受的主客体条件不同;研究视角不同,文学接受主要研究作品的阅读过程,阅读心理,阐释文学作品审美价值的实现,文学消费主要研究消费偏爱,兴趣和时尚。 为什么文学接受的当今形态是文学消费?文学作品作为作家智慧的结晶,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必须通过文化市场才能为读者所拥有;文学作品必须通过纸张和网络等物质载体才能被读者阅读到,因而除凝聚作家的智慧外,还凝聚着其他劳动者的劳动消耗,具有成为商品的潜力;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将文学作品进行
5、商品消费的客观环境。 文学消费与一般消费的关系:带有一般商品质量的属性;文学消费又不同于一般消费 文学消费于文学生产的关系:文学生产规定文学消费;文学消费制约文学生产 简答文学消费的意识形态性?任何文学消费都是文学生产者,通过文学产品被阅读欣赏来传播他们所属的那个阶级和阶层的意识形态。 文学功能:文学具有影响读者,反作用于社会生产的功能。文学功能的特点:主要作用于人的精神的方面,不应夸大其社会作用;具有多样性;与读者的文学修养与接受动机有关。 文学的几种常见功能?认识功能,教育功能,补偿功能,审美功能 文学认识功能与科学认识功能的区别:科学认识活动舍弃事物的具体现象,呈现为抽象的理论形态,文学
6、认识功能则以具体的可感的艺术形象表达他对事物的认识;科学认识给人们提供具体的结论,文学认识启迪读者,不提供明确答案;科学认识集中于世界的某一方面,具有专业性,文学认识是对社会的总体的认识,具有综合性。 文学接受的发生阶段?期待视野,接受动机,接受心境。 隐含读者对现实读者的影响:隐含读者作家在创作作品时设定的能够把文学文本加以具体化的预想读者。现实读者文本的实际阅读者。影响:现实读者与隐含读者相近,文本容易被理解,阅读容易发生;如果不相近,有两种情况,一是文本难被理解,阅读不发生,二是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现实读者冲破隐含读者的限制丰富对文学文本的理解。 文学接受的发展召唤结构,填空,兴味,对话
7、 期待遇挫与艺术魅力的关系?期待遇挫,在文学文本的接受过程中,文学文本中的人物性格发展,情节演变与主体呈现,出乎读者的意料。关系:读者在文本接受过程中,如果文本中的设置与读者的期待完全一致,会降低作品的艺术价值;如果在阅读过程中完全遇挫,读者则难以进入文本,作品的艺术价值也难以实现;在阅读过程中,偶尔超出读者的期待,会增加作品的艺术价值。 文学接受的高潮:共鸣,净化,领悟(读者在阅读作品时,继共鸣净化后,洞悉宇宙万物,体悟人生真谛,提神精神境界的状态和过程),延留 文学批评:以文学借鉴为基础,以一定文学理论和相关的人为科学理论为指导,对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进行分析评价的科学认识活动。特点:科学性
8、,文学性,意识形态性。作用:对读者的阅读和鉴赏活动具有指导作用,对作家的创作也有调节作用,对发展文学理论具有推动作用。 21文学批评的标准:人们对文学作品的艺术质量和艺术价值进行鉴赏和判定是所依据的尺度和准绳。批评标准不能绝对化:不同时代具有不同的标准,没有永恒的标准;同一时代具有不同的标准;在文学批评时,要用灵活务实的态度,避免以一种标准排斥另一种标准。 22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的标准:原则美学标准与历史标准的统一,既要从艺术角度考虑作品艺术的得失,又要联系具体的历史环境。类型:思想标准,艺术标准。主要的批评方法:伦理道德批评,社会历史批评,作家传记批评,社会历史批评,形式主义批评,话语批评。
9、 23文学语言层的特征:造型性,陌生化(文学语言常追求违背常规的语言表达方式),内指性,心理蕴藉性。 24文学的形象层:文学形象作家用语言虚构出来的具体生活图景。特征:与日常生活形象客观性不同,文学形象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与日常生活的客观事实不同,文学形象往往是假定与真实的统一;与日常生活形象的零散性不同,文学形象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与其他艺术相比,文学形象是确定与不确定的统一。 25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典型:典型是叙述文学形象的高级形态,指叙事文学创造出来的蕴含着深广社会历史内涵和人生意蕴,并呈现为人物的具体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特征:具有丰满鲜明的个性,具有巨大深刻的社会概括性。 26文学形象
10、的高级形态意境:意境具体指抒情文学中创造出来的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能诱发和开拓出丰富审美想象空间的文学形象。特征:从表现方式说,情景交融,从结构上说,虚实相生;从效果上说,韵味无穷。 27叙事的含义及特征:采用特定的语言表达方式叙述一个故事,包括故事和对故事的叙述。特征:从故事内容看,与抒情主要表现思想情感不同,叙事侧重表现社会生活事件的过程,人的行为和结果;从故事叙述看是一种话语虚构 28叙事的意识形态的本质:从故事内容看,任何叙事都是作家站在特定立场对现实世界的某中意义化解释;从叙事方式看,一定的叙事方式往往受制于一定的意识形态;一些修辞手法并不受意识形态的制约。 29叙事的三个层次:叙述
11、内容;叙述话语,讲述故事的方式,包括叙述视角和叙述时间;叙述动作,讲述故事者的态度、立场、口气、主要指叙事者的声音。 30叙事视角:也叫叙述焦点,作品中对故事进行观察的角度。视角的承担者:与故事无关的叙述者,故事由他观察也由他叙述;作品中的人物。视角的构成,感知性视角和认知性视角。视角的基本类型:零聚焦叙述,内聚焦叙述,外聚焦叙述 31叙述动作:指叙述行为本身,包括叙述者和叙述接受者两部分。叙述者不等于作者:首先,同一部作品可能包含多个叙述者,无法确认那个叙述这是作者;其次,同一个作者在不同叙事中可能有不同叙述者。叙述者类型:同叙述者,异叙述者,自然而然的叙述者,自我意识的叙述者,客观叙述者,
12、干预叙述者。叙述着声音:叙述者叙述是的态度,口气和立场。叙述者声音影响叙述内容的传达,态度影响文学表达的真实性,口气影响语言风格,立场折射一定价值。 32现实型的特点:从反映方式看,具有再现性的特点,从表现内容看,具有逼真性的特点 33理想型的特点:从反映方式看,具有表现性的特点,从表现内容看,具有虚幻性的特点 34象征型:从反映方式看,具有暗示性,运用象征的方式,通过文学形象表现出超出现象本身的意义和内涵;从表现内容看,具有朦胧性的特点。 35诗歌的特点:语言的凝练性,用最少的语言表达出最概括的内容;结构的跳跃性,在遵循感情逻辑和思想逻辑的前提下,诗歌内容由一个场景飞跃到另一个场景的结构模式
13、;节奏的韵律性,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诗歌更强调音韵节奏美。 36小说的特点:深入细致的人物刻画,完整复杂的情节叙述,具体充分的环境描写。 37剧本的特点:集中的反映现实生活,强烈而富有表现力的戏剧冲突,以人物台词推动戏剧动作,人物语言具有高度表现力。 38散文的特点:抒写真实感受,一是真事真情,二是体悟独到;结构自由灵活,不像诗歌,小说,剧本那样有很多规范性,在表现形式上,自由灵活,形散神不散,形散是指结构自由,神不散指在感受表现上的集中性;题材广泛多样,形式多样。 39报告文学的特点:及时性,像新闻通讯一样把现实中的事件及时传达给读者;纪实性,必须以现实生活中的真人真事为描写对象;文学性,在纪实的基础上可以进行一些必要的的艺术加工,如人物刻画,环境描写,气氛渲染。 40杂文的特点:鲜明的政论性,具有强烈的批判色彩;鲜明的形象性,运用叙述、描写、议论等手法塑造生动形象进行说理;鲜明的主题性,杂文是作者在生活中有感而发,具有较强的主体性,政论则具有较强的渲染色彩。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561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