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课程解读.docx
《数学课程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课程解读.docx(4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数学课程解读(一年级上册) 全册课程标准解读 一、本册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本册的教学目标是: 1.熟练地数出数量在20以内的物体的个数,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掌握数的顺序和大小,掌握10以内各数的组成,会读、写020各数。) 2.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和加、减法算式中各部分名称,初步知道加法和减法的关系,比较熟练地计算一位数的加法和10以内的减法。) 3.初步学会根据加、减法的含义和算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认识符号“=”、“”、“”,会使用这些符号表示数的大小。) 5.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 6.初步了解分类的方法,会进行简单的分类。)
2、7.初步认识钟表,会认识整时和半时。)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9.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二、本册教材的教学重点是什么?为什么? 这一册的重点教学内容是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这两部分内容和20以内的退位减法是学生学习认数和计算的开始,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同时它们又是多位数计算的基础。因此,一位数的加法和相应的减法是小学数学中最基础的内容,是学生终身学习与发展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必须让学生切实掌握。 第一单元 数一数 一、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数与
3、代数具体目标中的数的认识,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了解数数情况,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帮助了解学校生活,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二、本单元的分课时目标各有哪些? 本单元共有1个课时,教学目标如下: 第1课时 课 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25页 教学目标: 1.通过数数活动,初步学会数数的方法。 2.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思想品德教育。 三、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前后联系: 四、本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是什么?为什么? 本单元教学重难点是:数数的方法。因为学生在幼儿园就已经会口头数数,并且能够数出物体的个数,但是他们所接触的都是比较简单、相对集中、容易观
4、察的物体,对于数比较分散的物体个数时,学生还不具备按一定的方位顺序数数的能力,数的时侯容易重复或者遗漏,这就需要交给学生正确的数数方法,因此形成难点。 五、教材第2页至第3页主题图编写意图是什么?教学中应如何处理? 这部分教材设计了一个“美丽的校园”情景,一方面给初入学的学生展现校园生活,帮助学生了解学校生活并渗透思想品德教育。使学生知道,自己已经是一名小学生了,小学生要遵守纪律按时到校,要尊敬老师、爱护同学,还要好好学习、热爱科学,锻炼身体。另一方面图中的人和物的数量都用到10以内各数,使学生通过数这些数,初步感知10以内各数,并体会到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数是人类的好朋友。使教师初步了解学
5、生数数、观察和语言表达能力情况,为以后教学做好准备。 在教学时,先引导学生观察教科书第23页的插图。也可将插图制成多媒体课件,课件中先出示一位老师,再逐一出示一组一组的人和物。通过看图,引起学生观察的兴趣,教师可这样表述:这是一个美丽的乡村小学,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小朋友们高高兴兴地上学来了。大家来看看这里都有一些什么呢?再让学生先自己观察,再指名说一说图中都有什么。在观察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逐一数出数量是110的人和数。可以按照一定的顺序数,先数数目比较小的,再数数目比较大的。学生每数完一类物体,教师可以仿照教科书第34页,将这类物体加上集合圈,并写出相应的数。同一数量的物体可以集中排列。
6、如,学生说“1面国旗、1位老师”,教师可用投影片或多媒体课件出示1面国旗、1位老师的图,并告诉学生,1面国旗、1位老师,都可以用数字“1”表示,同时在图的左面出示“1”。10个数都出示后,让学生读一读,了解有多少学生认识这十个数。为了尽可能多地了解一些学生,还可以一个人接一个人地说读。如果读错了,可让学生数一数相应的集合圈里的物体。如果有时间还可以跳着读这10个数。 六、这一单元反复让学生数图中事物的个数,学生会觉得比较枯燥,如何培养学生数数的兴趣? 根据一年级孩子的特点,我们可以把主题图制成课件,使人物和情境动态化,学生对这样的画面很感兴趣,也愿意数画中的事物;可以将学校的背景画在黑板上,边
7、画边请学生说一说画了什么,有几个;还可以在主题图的基础上让学生们数一数身边的事物,例如教室、校园里的事物,将数数活动和学生的学习、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学生对这样的活动会很感兴趣。 七、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比较简单,该如何把握教学要求? 本单元是准备课,虽然出现了110各数,但并不是正式教学,不要求学生掌握10以内的数数,也不要求学生认识110各数。只是让老师全面、充分地了解学生数数和认数的情况,不仅要了解学生是否会口头数数、会认数,还要了解每一个学生是否能按要求正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来。 八、本单元过程与方法目标怎样检测? 本单元过程与方法目标可以通过以下几方面检测:1.让学生口头数数;2.给出10以
8、内的数字,让学生认读;3.是否能按要求正确地数出物体的个数。 第二单元 比一比 一、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第二部分课程目标总体目标2、3,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 1.知道“同样多”、“多”、“少”的含义,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2.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长”、“短”、“高”、“矮”的含义,学会比较物体长短、高矮的方法。 3培养互助合作精神和用数学的意识。 二、本单元的分课时目标各有哪些? 本单元共有2个课时,每个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第1课时 课 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6至7页,完成做一做和练习一第1题至第4题。 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一一对应,知
9、道“同样多”的含义;初步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知道多、少的含义。 2.通过听童话故事,培养学生团结友爱、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热情待人的良好品德。 3.通过操作、观察,初步体验数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体验合作学习的乐趣。 第2课时 课 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9至10页,完成做一做和练习一第5题至第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初步感知“长”“短”“高”“矮”的含义。 2.学会比较物体长短、高矮的一般方法。 3.培养操作、观察、比较和语言表达能力。 三、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前后联系: 四、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什么?为什么? 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
10、多少。因为对于“同样多”、“多”、“少”,儿童一般在入学前对它们都有初步认识,但是并不一定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来比较两组物体的多少,而往往是凭直觉,或者用数一数的办法来比较多少,因此,本单元重点是让他们学会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 五、本单元的比长短、比高矮主要教学哪些内容?教学时应注意什么? 本单元的比长短、比高矮主要教学两方面的内容:1.“长”“短”“高”“矮”的概念;2.比长短、比高矮的方法。教学时应注意:1. 让学生明白长短、高矮都属于比物体长度的问题。只是在实际生活中,人们习惯把水平放置的物体的长度比较叫比长短,把垂直摆放的物体的长度比较叫比高矮;2.让学生在观察中发现物体是有
11、长短和高矮之分的;3.通过比较,让学生探索出比较长短和比较高矮的一般方法;4.安排适当的实践活动,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比较的各种方法。 六、练习一第2题的编写意图是什么?在教学时该如何处理? 练习一第2题的编写意图是巩固比多少的方法。这道题里有两行排列均匀的动物第一行的第一只鸡与第二行的第一只鸭是上下对齐的,第一行的最后一只鸡和第二行的最后一只鸭也是上下对齐的,但第一行有6只鸡,第二行有7只鸭。可以先让学生通过观察,看到两行中的动物虽然排得一样长,但疏密不同,进而判断排的密一些的比稀一些的多,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判断能力。在教学中,尽量引导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进行比较。 七、练习一第九题的编写意
12、图是什么?该怎样把握该题目的教学要求? 练习一第九题的编写意图是通过三组活动,让学生进一步明白比长短、比高矮的方法。在教学时要做到:1.第一组是直接比高矮的活动,让学生说说书中的比较方法为什么不对,进而在寻找原因中了解比高矮的正确方法,进一步巩固比较的方法。第二组是间接比较物体长度的活动。现实生活许多东西的长度不能直接进行比较或直接比较有困难,这时就需要借助其他物品帮助比较。与用直尺测量的思想是一致的,为学习测量做准备。第三组是一个有趣的猜长短的游戏。让学生认识到比长短时,必须整体观察,不能只看局部。2.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设计新颖、有趣、操作性强的活动。如第一组,比高矮,还可以让学生先站在不同的
13、水平线上进行比较,再正确比较;也可以用一块布挡着比身高的两个同学的脚让其他学生判断身高。第二组,利用纸条间接比长短,可以比课桌和讲台,也可以比腰围,头围等等;也可适当渗透胖瘦、轻重、疏密等的比较。 八、如何教会学生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多少? 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较物体的多少,是一年级学生必须掌握的。在做题时,学生可能会用不同的方法来比较物体的多少,但是作为教师,应该明白知识的生长点,可以有意识地让学生把需要比较的两个物体一一连起来,这样会做到不重复、不遗漏,并且清晰明了。 九、本单元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怎样检测? 本单元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主要采用选择题的形式进行检测。 如:1.在多的后面画对号。 2.在
14、最长的后面画对号。 第三单元 1-5的认识 一、本单元教材的教学目标是什么? 依据数学课程标准第一学段数与代数中数的认识的具体目标条和第一学段数与代数中数的运算的具体目标条的显示,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是: 1.能认、读、写5以内各数,并注意书写工整。会用5以内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和事物的顺序,会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掌握5以内数的顺序和各数的组成。 3.认识符号“”、“”、“=”的含义,知道用词语来描述5以内数的大小。 4.初步知道加、减法的含义,会用自己理解的方法口算5以内的加、减法。 5.能运用5以内各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并进行交流。 二、本单元可以用几课时进行教学?每个课时的教学
15、目标是什么? 本单元可用11个课时进行教学,每个课时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是: 第1课时 课 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14页至第16页,完成练习二第1题至第4题。 教学目标: 1.会用1-5各数表示物体的个数,知道1-5的数序,能认、读、写1-5各数。2.培养认真观察、动手操作和认真书写的习惯。 3.利用“野生动物图”初步感知“用数学”的乐趣,同时滋生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良好愿望。 第2课时 课 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17页,完成18页“做一做”第1题及练习二的第5、6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整理3种水果学具,探索出比较数的大小的一般方法。 2.认识符号“”、“”、“”,并会描述5以内
16、数的大小,培养初步的符号感。 3.培养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能力。 第3课时 课 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18页,完成第18页“做一做”第2题及练习二的第7、9、10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情境体验与参与,感知自然数序数的含义。 2.培养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良好品德。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学习数学的乐趣和自信心。 第4课时 课 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19页和20页,完成19、20页两个“做一做”及 练习二的第8题。 教学目标: 1.能够掌握5以内数的组成,并渗透有序的思想。 2.培养初步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口头表达能力。 第5课时 课 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23
17、页例题、做一做及练习三的第1、4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演示,知道加法的含义,能正确读出加法算式。 2.通过操作、表述,培养动手操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初步的数学交流意识。 第6课时 课 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24页例题、做一做及练习三第2、3题。 教学目标: 1.经历与同伴交流5以内加法的算法过程,会用自己的算法正确计算5以内的加法。 2.发展初步的观察、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积极思考、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习惯。 第7课时 课 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25页例题、做一做及练习三的第5、8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操作、演示,知道减法的含义,认识减号,能正确读出减法算式。 2
18、.能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活动,获得成功体验,增强自信心。 第8课时 课 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26页例题、做一做及练习三第6、7题。 教学目标: 1.经历与同伴交流5以内减法的算法过程,会正确计算5以内的减法。 2.发展初步的观察、理解和语言表达能力。3.培养积极思考、认真倾听他人想法的习惯。 第9课时 课 型:练习课 教学内容:补充题及练习三第9-11题。 教学目标: 1.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含义,并且能够熟练地计算5以内的加减法。 2.通过观察比较,初步感知加减法之间的联系。 第10课时 课 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29页0的认识,完成练习四第1、2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与
19、实践活动,知道0的两种含义。 2.能规范整洁的书写0。 第11课时 课 型:新授课 教学内容:教材第29页有关0的加、减法,完成29页“做一做”及练习四的第39题。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理解有关0的加、减法的含义。 2.会计算有关0的加、减法。 三、说明本单元教学内容的前后联系: 四、本单元教学的重点是什么?针对重点该如何进行教学? 本单元的重点是教学生写数字和初步建立数感、符号感。 初入学的儿童对数字的结构和笔顺不易掌握,有的学生往往把上、下、左、右位置搞错。另外,手指也不灵活,写5、2、0等数字时,拐弯不圆滑,要写得整齐匀称就更难一些。因此,教学生写数字要作为一个重点。为了让学生
20、写好05各数,教材中作了示范,要求学生从一开始就按照一定规格写数字,养成书写认真,一丝不苟的良好习惯。教学生写数字时一般按以下程序进行。 教师先示范每个数字的写法。把从哪里起笔,在哪里拐弯,在哪里停笔演示清楚。并说明每个数字在写字格中的布局。 接着让学生按每个字的笔顺进行书空练习,或在桌子上比划。 最后让学生在书上的练习格里描和写。 学生开始练习写数时,老师要注意巡视,发现问题要及时指导,15这5个数字在一节课内大约要2530分的练习时间,以后还要注意经常穿插一些写数字的练习。 会用数字、符号或图形进行表示和交流,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本教材从学习15开始,就注重了对学生良好的数
21、感、符号感的培养。教学时,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用15各数来表示一些物体的个数和顺序,会用不同的方法来表示数。例如,教材在第16页设计的一个实践活动,就让学生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示数“3”;在第17页通过富有趣味的图画让学生理解关系符号“”、“”、“=”两边的数的大小。类似这样的实践活动,教师应尽可能为学生提供素材,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逐步建立数感和符号感。 五、本单元教学的难点是什么?为什么? 本单元教学的难点是1-5的基数和序数含义。自然数有两方面的含义,用来表示事物有多少时,称为基数;用来表示事物的次序时,称为序数。本单元先教学自然数15的的基数含义,在此基础上,教材通过一幅
22、常见的排队购票图,引入序数含义的教学。学生在学习时,往往把几和第几弄混淆,就形成了本单元的难点。 六、教材第17页例题的编写意图是什么?教学时应注意什么? 教材第17页比大小,是在前面学过的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比多少的基础上进行的。为了使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教师应给学生提供操作用的图片学具。教学时,先让学生观察主题图,同桌的互相说说图的意思,或者以故事为导入引出主题图。引导学生利用一一对应的方法摆出如教材第17页的象形图。教师也可制作电脑课件,并标上数字。通过操作和思考让学生明白 “3=3”。为了防止学生对“”、“”号的混淆,教师应引入形象的比喻说明“”、“”号的含义,如“大嘴吃大数,小尖扎小数”
23、。也可适当引导学生利用点子图,想15的排列顺序,比较5以内数的大小。 教学此题后可加入一道拓展题目:“要想把水果分的公平些,可以怎么办?”以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 七、教材第18页“第几”教学时应注意什么? 教材第18页教学“第几”。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看图,说出谁排第二,小朋友后面的叔叔排第几,最后一位叔叔排第几,并在方框中填上数,通过说图意和填数,使学生初次感知,自己填的数是表示“第几”。可将这幅图制成电脑课件,。动画展示:穿红衣服的阿姨已买好票走了,后面的人依次上前,这时,教师提问:“有几个人在排队?这时谁排第一?小朋友排第几?小朋友后面两位叔叔呢?”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区分几个和第几个,
24、对自然数的两层含义在直观的感知中加以区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序数的含义,教师还可以根据学生身边的事情,如学生的学号、操场上的跑道等,举例让学生进一步明白“第几”的含义。 自觉排队购物,是一个公民应有的基本素质,在教学“第几”的过程中应适时向学生进行遵守公共秩序、文明守纪的教育。 八、教材第26页“1-5的减法”该怎样把握教学要求? 教材第26页1-5的减法,教学时,让学生观察情境图后提问:“根据这幅图,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在学生提出“还剩几个?”的问题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求还剩几个,怎么算?”学生回答后,教师写出算式5-2=3。再问:“得数3是怎么得来的?”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在小组里说出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数学课程 解读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559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