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方法期末复习.docx
《教育研究方法期末复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育研究方法期末复习.docx(6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育研究方法期末复习判断题;单项选择题;简答题;实践题。 第一章 概述 1. 简述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和联系。 科学与技术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首先,科学与技术两者的定义不同;其二,技术的根本职能在于对客观世界的控制和利用,即在于设计和制定用于生产,运动,通讯,科研及生活等方面的工具和手段,它着重解决做什么和怎么做的实际任务,而科学是系统知识理论,是发现目前早已存在的事物或现象的规律,科学提供应用理论,而技术则是创造发明世界上从来没有过的东西之手段或规则,是将理论变成现实。其三,在很多情况下技术是以科学知识为基础,是科学的结果。但就技术的发展而言,它是独立于科学之外而发展的,科学技术发展史中的很多实例
2、说明了这一点,例如,水轮与风车就是证明,先有这方面的技术,而关于这方面的理论则很晚才发展起来。 2. 科学的特点是什么? 客观性实践性理论性真理性逻辑系统性发展性 3. 简述科学研究的特点。 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组织性具有自觉地继承性与创造性具有极强的探索性 4. 科学研究的类型有哪些? 根据研究的问题来源来分:探索性研究叙述性研究因果性研究 根据研究的内容分:基础性研究应用性研究 5. 简述科学研究的一般程序。 准备阶段研究设计阶段搜集资料阶段整理分析阶段 6.简述科学方法的分类 按照应用范围划分可分为:一般和特殊方法 按照科学研究阶段划分可分为:选择和确定课题的方法,获得研究资料的方法,对研
3、究资料分析整理和推论的方法 按照研究方法性质划分: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法 第二章 确定研究课题 1. 简述科研问题的一般途径 通过对人类教育行为仔细,认真观察; 教育工作实际需要;探讨各种教育现象之间的关系; 探讨经验事实与已有理论之间的矛盾; 广泛的查阅文献,或者是在对他人成果的研究考察中受到启发,发现研究问题; 交叉学科所产生的空白区等 2. 简述科研问题的一般分类。 科学研究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是很复杂的,正确划分问题的类别,对于确定研究问题具有指导意义.这些类别有 科学问题与非科学问题.(2)有意义问题与无意义问题 (3)常规问题与突破常规问题 (4)具体问题与抽象问题. 3. 简述确定研
4、究问题时的一般原则。 确定研究问题的三原则: (1)价值性原则,即问题是否在理论与实用上有价值; (2)科学性原则,即问题是否有一定的科学理论为依据; (3)可行性原则,即是否具备客观条件,主观条件,人力,物力,理论准备等 4.说出多元智慧的八种智能。 语文智慧,逻辑一数学智慧,空间智慧,肢体一动觉智慧,音乐智慧,人际智慧,内省智慧,自然观察智慧,存在智慧. 第三章 教育科学研究的设计 第一节 教育科学研究的设计的基本内容 1、狭义的教育研究设计,是指研究者为了解答所欲研究的问题而说明对研究中各种变量如何控制的一种简要的计划、结构、方法和策略等,即资料搜集与分析的程序。 研究设计的功能:提供周
5、密的计划,指导研究活动;提供具体的研究策略与技术。 2、教育科研设计的基本内容:即研究设计的过程,包括:取样设计;工具设计;分析设计;策略设计。 教育科学研究设计的基本目的有两项:其一是通过研究设计,确定收集和分析研究数据的方式方法,实现采用合理、有效和经济的研究方法;其二是通过研究设计,提出实现研究目标的操作程序和控制方案,保证回答研究的问题和达到研究目的。 3、教育研究的程序:研究问题的提出和假设的确立;选定研究对象;研究的控制;研究结果的分析与综合。 研究的控制,包括研究过程中自变量、被试变量、反应变量的观察、记录和测定等 自变量的控制,在所研究现象的许许多多条件中,有组织地操作可变化的
6、特定条件,就是自变量。控制或规定自变量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在整个的研究构思中,所规定的自变量是否是真正的自变量,是否存在表面上看来是自变量而实际上不是自变量,只是自变量虚假外显现象的问题;自变量的选择是否存在单一性偏差,即自变量的取样代表性;自变量的层次。 反应的控制,是指对研究对象即被试如何反应所进行的控制。 反应的观察、测定与记录,即对研究中的因变量的控制问题。 4、教育科学研究方法可以按照方法中使用的手段分为四种基本类型:思辩、实证、数学方法、符号表述。思辩是指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它是人类进行科学研究所采用的重要方法,贯穿于研究的每一个阶段,特别是在确定课题和形成理
7、论构思、假设阶段作用尤为突出;实证是指观察法、问卷与访问调查法、测验法、实验法和文献分析法等,它是通过外部的操作来处理和认识事物的方法,具有可操作、可测量、可重复和定量处理数据等特性;数学方法指研究过程中,用数学手段解决定量问题以及形成理论模式的方法,包括统计方法、测量方法等;符号表述指正确使用各种符号工具表述思想和研究成果的方法,包括假设与课题的表述、研究结果和论文的撰写、研究结果和过程的图表表述方法等。 5、确定研究变量的过程:在选定具体方法和设计方式之后,应根据研究的假设与目标,进一步明确所要研究的变量及不拟研究又需要控制的变量,依据研究变量之间的性质是因果性关系,还是属于相关性关系,分
8、别确定控制的措施。 6、一般情况,研究计划形式可以分为七个部分,但不一定是惟一的和最完美的。第一部分,课题的表述;第二部分,课题的意义;第三部分,定义和界定有关内容;第四部分,有关文献的查阅;第五部分,假设;第六部分,方法;第七部分,时间表。 第二节 取样设计 1、研究取样是为实现研究目标,而从确定的研究对象总体中随机选取一定容量的标本的过程。其中,样本的数量叫做样本容量。 取样的意义:解决总体研究的困难;通过样本对总体进行研究节省人力、时间、费用;提高研究结果的准确性和深度;减少研究“污染”范围。 2、取样的原则:随机性原则。随机性原则,是指在进行抽样时,总体中每一个体被抽选的概率完全均等。
9、 3、取样的过程一般包括以下三个步骤:规定总体;选定抽样方法;确定样本容量并选取样本。 4、取样的基本方法:简单随机取样法。就是按随机原则直接从总体N个单位中,抽取出若干个单位作为样本;分层随机取样法。是先将总体按一定标准分为若干类型再根据类型的数量在总体数量中所占的比例,确定从各类型中抽取样本的数量;等距随机取样法。是根据事先已有的总体中各个体的排列编号,用总体N除以样本容量n,求得抽样间隔,随机抽取样本;整群随机取样法。又称团体小组取样,是先将总体各单位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许多群,然后按随机原则从这些群中抽取若干群作为样本;多段随机取样法。又称系统取样、阶段取样。是先将研究总体各单位按一定标准
10、分成若干个群,作为抽样的第一级单位;然后,再根据一定标准把第一级单位分成若干个子群,作为抽样的第二级单位。如此类推,在各级单位中依照随机原则抽取样本。 样本容量越大,取样误差越小,但样本容量与取样误差之间并不存在线性关系,随着样本容量的增大,取样误差减小的速度越来越慢。另外,对象太多,工作量大,需要增加人力物力,工作不易做得深入仔细,反而会产生新的误差,从其它方面影响研究工作的质量。因此,在研究设计时,权衡上述两点,考虑确定最佳样本大小的问题。除此之外,还要考虑:研究对象总体的大小及其分布的离散程度等总体的性质。总体大,样本容量要大,总体离散程度大,样本容量也要大。研究方法和研究者的经费、经验
11、、时间、精力等主客观条件。研究结果的统计分析方法。一般情况下,样本数不小于30,这是根据样本分布的原理确定的。 5、策略设计。又称操作设计,即对整个研究过程的操作作一详细的安排。 6、研究变量的种类:自变量,又称独立变量。它是由研究者选定,并进行操纵、变化的能产生所欲研究的教育现象的因素,或因素的组合。自变量可以是一个或多个;因变量,又称依变量。它是被试者的反应或输出,是受测的有机体被观测的方面,因变量可以是一个,也可以是多个;干涉变量,又称调节变量。它是自变量的特殊类型,是研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关系而选择的次要自变量,是研究者为了发现“发现自变量与观察现象之间的关系”而所测量、操纵或选择的因
12、素。控制变量,又称无关变量。研究中能影响因变量的变化,但非研究者所选择、确定、操纵、变化的因素,这些必须使之中立化、控制的变量,称之为控制变量;中介变量,是一个理论上构念的变量。因它无法看到、听到或感觉到,不能测量、操纵和控制,但它的影响可以在独立变量与干涉变量与因变量的关系研究中被考察。 7、研究指标,是表示具体研究变量特性的项目分类和数字标准。研究指标分为:分类指标,反映研究变量的性质和类别的指标,又称为名称指标;顺序指标,指反映研究变量具有的不同等级或程度顺序的指标;其数字特性比分类指标高一个水平,没有相等单位,也没有绝对零点。等距指标,指研究变量具有等距差别和间隔的指标;其数字特性比等
13、级指标高,没有绝对零点,只能进行加减法运算。等比指标,指反映变量的比例或比率关系的指标,它具有绝对零点,不仅能进行加减运算,而且还能进行乘除运算。 研究指标的设计,应当遵循下述原则:以理论假设为指导,研究指标必须支持理论假设的内容;完整性,在教育科学研究中设计的研究指标要全面、完整地反映理论假设与研究变量的主要维度,不残缺、没遗漏,又不交叉、不重复;简明而具有可行性,研究指标不是越多越好越复杂越好,在设计研究指标时,应尽可能删去一切不必要的多余指标,尽量注意使研究指标简化,并考虑研究指标的可行性。 8、研究指标的操作定义: 在教育科学研究中,给研究变量或指标作出明确而恰当的操作定义,是指用可感
14、知、可度量的事物、事件、现象和方法对变量或指标作出具体的界定。 操作定义基本特征:第一,在定义的内容上,操作定义是用具体的事物、现象或方法来说明变量或概念,而抽象定义则采用概念、同义语说明。第二,在定义的方法上,操作定义采用经验的方法,即可直接感知度量的方法,而抽象定义则使用逻辑的方法。第三,在定义的着重点上,操作定义着重于界定变量或指标的外延或操作过程,而抽象定义则着重于揭示变量或指标的内涵和本质。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操作定义的最大特征就是它的可观测性,作出操作定义的过程就是将变量或指标的抽象陈述转化为具体的操作陈述的过程。 操作定义的作用:第一,它有利于提高研究的客观性。第二,它有助于研究假
15、设的检验。第三,它有利于提高教育科学研究的统一性。第四,它有利于提高研究结果的可比性。第五,它有利于研究的评价和重复。 操作定义的原则:一致性原则。指操作定义必须与其抽象定义的内涵相一致;独特性原则。操作定义必须具有区别于其它事物、现象的特征。 操作定义设计的基本方法:方法与程序描述法。通过描述特定的方法或操作程序来定义变量的方法;动态特征描述法。通过描述客体或事物所具有的动态特征,给变量下操作定义的一种方法;静态特征描述法。通过描述客体或事物所具有的静态特征,给变量下操作定义的一种方法。 9、无关变量。 无关变量的主要类别:被试方面的无关变量;主试方面的无关变量;研究设计方面的无关变量;环境
16、条件方面的无关变量;数据处理方面存在的无关变量。 控制无关变量的方法,主要有:消除法。是通过采取一定措施,将影响研究结果的各种无关变量消除掉。它是控制无关变量的理想方法和基本方法。恒定法。就是采取一定措施,使某些无关变量在整个研究过程中保持恒定不变。它也是控制无关变量的基本方法。平衡法。就是对某些不能被消除,又不能或不便被恒定的无关变量,通过采取某些综合平衡的措施或方式,使其影响通过平衡而抵消,达到控制它们的方法。平衡法主要采用对比组方法和循环法。 对比组方法是按随机方式建立两个被试组,除研究变量因素外,其它无关变量方面的影响相同,因而两组的结果测量值之差,可以认为是研究变量之差造成的。 10
17、、研究信度。 研究的信度是指研究所得的事实、数据的一致性和稳定性程度。通常,研究的信度高低说明研究和研究结果是否可重复,是否具有前后一贯性,或研究的前后是否具有一致性以及研究能在多大程度上重复。 研究的信度分为内在信度和外在信度。 内在信度指在给定的相同条件下,资料收集、分析和解释能在多大程度上保持一致。内在信度的问题是:两个或更多的观察者在看待同一学习者的表现时,能产生相同的看法和观点吗?观察者之间的协同程度如何? 外在信度涉及的是研究者能否在相同或相似的背景下重复同样的研究,如果能的话,那么结果是否总能保持一致? 影响研究信度的因素主要有:被试方面的因素、主试方面的因素、研究设计方面的因素
18、和研究实施方面的因素。在教育科学研究中,提高研究的信度,就必须注意对上述各种因素的控制。要保证研究的信度,研究工具、研究执行、结果分析等先必须准确、可靠,即具有较高的信度。 11、研究效度。 研究的外部效度是指研究结果能够一般化和普遍适用到样本来自的总体和到其它的总体中的程度,以及可被概括化和适应于其它研究条件和情景的程度,即研究结果和变量条件、时间及背景的代表性和普遍适用性。 影响外部效度的因素主要有四个方面:被试的代表性方面;变量定义和测试变量的抽象与操作定义、测量方式方面;研究手段和程序多重实验的干扰、特异性效应、研究与实际情景的相似性、被试选择和实验处理的交互作用等方面;实验者本身的个
19、性特征、动机、情绪或其它细微而无意的行为影响方面。 研究的构思效度是指理论构思或假设的合理性、科学性,以及理论构思转换为研究目标、研究方案、测量指标等方面的恰当程度、有效性和可操作性。为了使研究具有较高的构思效度,研究的理论构思首先要结构严谨、层次分明,形成某种“构思网络”,其次要对研究内容作出明确的抽象定义和操作定义。 影响构思效度的因素主要有三方面:研究构思的全面性方面;研究手段和程序无偏性方面;实验者的主观期望和被试者对研究的猜测等方面。 12、研究信度与研究效度的关系 信度与效度是任何一种教育科学研究的两个相互关联的重要标准。信度是研究结果所显示的一致性、稳定性程度,一个具有信度的研究
20、程序,不论其过程由谁来操作,或进行多少次同样的操作,其结果总是非常一致的。效度是研究结果符合客观实际的程度,一个有效度的研究程序,不仅能明确地回答研究的问题,而且能保证研究结果在一定规模的领域中推广。信度和效度是一项教育科学研究活动和研究结果具有科学价值和意义的条件,是教育科学研究设计必须保证的。研究的信度是研究的效度的一个必要的前提,没有信度,效度不可能单独存在。即信度对于效度是必要条件,一项研究不可能没有信度却具有效度。但不是充分条件,有信度不保证一定有效度,一个可靠的研究程序并不证明内容一定有效,而一个有效度的研究一定是一个有信度的研究。有效度必定有信度,效度高,信度必定也高。效度是信度
21、的目的,信度是效度的基础。 第四章 文献法和内容分析法 文献法和内容分析法是对教育文献进行研究的方法。文献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它也是教育科学研究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和内容。内容分析法通过对文献的定量分析、统计描述,来实现对事实的科学认识。这两种方法有共同的对象,都不与文献中记载的人与事直接接触,因此,又称为非接触性研究方法。二者的区别是在分析的重点与分析的手段上有不同。 第一节 文献法概述 1、文献的现代定义为“已发表过的,或虽未发表但已被整理、报道过的那些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文献的种类:教育研究文献的内容多种多样,按其性质、内容加工方
22、式、用途,大致可分为零次文献、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或称为零级、一级、三级、三级文献。零次文献即曾经历过特别事件或行为的人撰写的目击描述或使用其他方式的实况记录,是未经发表和有意识处理的最原始的资料。一次文献也称原始文献,一般指直接记录事件经过、研究结果、新知识、新技术的专著、论文、调查报告等文献。二次文献又称检索性文献,是指对一次文献进行加工整理,包括著录其文献特征、摘录其内容要点,并按照一定方法编排成系统的便于查找的文献。三次文献也称参考性文献。是在利用二次文献检索的基础上,对一次文献进行系统的整理并概括论述的文献。 2、文献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
23、实的科学认识的方法。不能把文献法等同于历史研究;文献法属于非接触性的研究方法。 文献法的一般过程包括五个基本环节,分别是:提出课题或假设,研究设计,搜集文献,整理文献,进行文献综述。 第二节 文献的搜集与整理 1、搜集教育科学研究文献的主要渠道有: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社会、科学、教育事业单位或机构;学术会议和个人交往;计算机互联网。 搜集研究文献的方式主要有两种:检索工具查找方式和参考文献查找方式。检索工具查找方式,指利用现成的检索工具查找文献资料。分为手工检索和计算机检索两种。手工检索工具主要有目录卡片、目录索引和文摘。计算机文献检索系统分为文献检索、数据检索和事项检索三种。参考文献查找
24、方式又称追溯查找方式,即根据作者文章和书后所列的参考文献目录去追踪查找有关文献。 2、积累文献是另外一种搜集文献的工作形式。 积累文献的基本要求:首先,积累文献应努力做到充实和丰富;其次,积累文献应该有明确的指向性;再次,积累文献应该全面。 积累文献的方式:文献集聚到一定程度,就需分门别类地保存起来,逐渐使之系统化。可通过做卡片、写读书摘要、作笔记等方式,有重点地采集文献中与自己研究课题相关的部分。 3、文献的整理是文献法的重要环节和内容。它包括对文献的阅读、记录、鉴别、分类处理和制定文献综述。 研究文献的阅读方法一般有浏览、粗读、和精读三种。 记录研究文献的方法和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标记与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育 研究 方法 期末 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5580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