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docx
《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 一、教师要对“研究性学习”有清楚、全面、正确的认识 1了解什么是“研究性学习”? 它要求学生在教师和专家的指导下,从自己的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择研究专题,采取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并应用知识,以解决问题。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不把现存结论告诉学生,而是鼓励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倡导学习要将知识、技能、态度、情感融为一体,以参与求体验,以创新求发展,使科学知识、科学态度、科学思维方式和谐统一,革除传统学习方式过分强调接受和掌握、忽视发现和研究,以致压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影响思维和智力发展的弊端。 2
2、认识“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载体。 整个课程主要围绕着问题的提出和解决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学生是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他感兴趣的研究专题,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是老师提供的,也可以完全是学生自己选择的;可以是课堂内教材内容的拓展延伸,也可以是对校外各中自然和社会现象的探究;可以是纯思辩性的,也可以是实践操作类的;可以是已经证明的结论,也可以是未知的知识领域。 研究性学习课程呈开放学习的态势 由于学生要研究的问题多数来自学生生活着的现实世界,课程的实施大量地依赖教材、校园以外的各种教育教学资源,学生学习的途径、方法不一,最后研究结果的内容和形式各异,因
3、此它必然会突破原有学科教学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开放性的学习,改变的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它提供了更多的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并推动学生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积累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而且,开放性的学习还将培养学生们开放性的思维,使他们突破“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的束缚,充分发挥想象力,培养创新精神。 研究性学习课程是自主型课程 它既赋予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也要求学生承担达成课程目标的义务。学生一旦认识到课程的内容、方式、进度、实施地点、最后的表现形态等都取决于自己或小组的努力,感到背负着一种责任时,其主观能动性就会调动起来
4、。 研究性学习课程重结果更重过程 和学科教学中只重视学生学习结果的可量化、可操作性的预期结果目标不同,研究性学习课程要让学生通过实践获得宝贵的感受和体验,学会关注社会、与人合作、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实施的过程比结果更为重要。 总而言之,研究性学习要体现学生的自主性、开放性、探究性、实践性、生成性、过程性;要能有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保证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转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明确“研究性学习”的课程目标 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的目的是为了拓展学生的学习空间,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发现、研究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多地关注社会
5、、融入社会,深入认识学习的价值,增强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研究性学习课程应达成以下目标: 1)促进教师教育观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参与者和指导者,而不再仅仅是高高在上的老师,更多的是指导与合作,发现学生的潜能,感到终身学习的必要,构建新型的、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 2)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由被动学习转为主动学习 传统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主观能动性被抑制,不利于个体创造力的提高。而研究性学习的实践,将着力于改变这种被动的、“克隆式”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
6、供开放的学习与实践机会,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从而促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3)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研究性学习促使学生将学习的园地从课堂拓展到了课外,学习的对象从书本拓展到了更广泛的社会生活,学习的规模从“单兵作战”转变为“集团作战”,这一系列的改变都将带给学生实实在在的收获,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 a获得亲身参与探究活动的直接体验 研究性学习注重学生自主参与、亲身体验,它能帮助学生逐步形成质疑、求证、动手、求知的积极态度,产生乐于动手、乐于求知的积极情感,激发创新精神,培养实践能力,增强科学精神。 b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引导和鼓励学
7、生自主地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的方案,进行调查研究,形成结论并将它完整地表达出来,使学生能体验科学研究的全过程,学习和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方法,培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c学会多渠道获取信息,培养对信息进行处理、利用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围绕主题主动、多渠道地收集相关信息,然后对信息进行甄别、加工、处理,提出质疑,并进行求证,促使学生掌握现代社会获取信息的途径,使收集、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得到提高。 d培养合作精神与能力 现代社会,合作往往比竞争更重要。研究性学习主要是以小组学习的形式进行,创设了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合作的重要性,增强合作精神,培养与人合作
8、的能力。 e促进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的形成 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开展自主研究活动,要求学生认真、踏实地探究,实事求是地获得结论,尊重他人成果,养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进取的精神。 f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学生研究的问题大多来源于生活,在研究过程中,通过社会调查与实践,将促使学生关心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学会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g帮助学生发现自身潜能,增强自信 学生的能力是存在于多方面的,研究性学习为每一个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大舞台,后进学生能发现自己潜在的长处,从而使师生重新认识自我,增强自信心,学习优秀的学生也能发现自己的不足,增强紧迫感。 4
9、熟悉我校“研究性学习”的实施流程 流程如下:动员与培训阶段选题、组合与方案初拟阶段开题论证阶段实施阶段总结、撰写研究报告阶段结题答辩阶段课题成果评审、交流阶段 二、研究性学习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挑战 1教师在教学内容上的权威受到挑战 长期以来,教师承担着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惟一来源。但是,在研究性学习中,这一状况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学生希望研究的很多问题都超出了老师的专业领域,有的即便在老师专业范围内,也是他平时不关心、不留意的,对于学生将要学习的很多内容,教师几乎没有专业知识方面的优势可言;同时,学生吸纳知识的途径由单一变得多元:教材、参考
10、书、杂志、互联网、有关专家等,教师不再是学生唯一的知识来源。许多老师在这时开始意识到自己在知识能力上的不足,如知识结构单一、知识面狭窄、本学科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认识不足等问题,从而产生继续学习、完善自我的强烈愿望,这正是未来时代教师必须具有的品质和素养。 2教师第一次处于被学生选择的地位 由于研究性学习的自主性特征,学生有选择教师的权利,即允许学生自由地在全年级甚至在全校选择自己的课题指导老师。这对于教师来说,也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3教师由个体走向合作 学科教学要求教师有独立工作的能力,但是在研究性学习中,围绕课题研究,教师指导的内容包括计算机知识、科研方法、各种专业知识、结题报告写作、数据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教师 如何 指导 学生 开展 研究性学习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5543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