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理想课堂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构建理想课堂课件.ppt(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2,3,一、依托校本教研,追求有效教学,基于教学现场的课例研讨,基于课例的不同视角研究,基于网络的主题评课,2008.07 L,(一)基于教学现场的课例研讨,“两阶段五个环节”流程图,试教初研阶段学习-备课、试教-观课、研讨-改进,再教深研阶段再上课再观课、研讨反思,2008.07 L,一、课例教学环节教学主要过程追问内容追问方式课题引入1、观看动画2、提问:画面所包含的物体有哪些运动形式?1、根据什么判断物体在做机械运动?因果追问2、根据什么判断物体位置在改变?逆向追问3、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以什么为标准?因果追问新课讲授1、学生举例并说明参照物。2、观察电梯运动画面讨论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2、。3、提问4、师生归纳5、学生举例说明。6、观看动画,判断物体是否运动以及所选择的参照物。7、观察动图,学习机械运动的分类8、你还有什么发现?逆向追问9、物体位置没改变叫运动吗?跟踪追问10、逆向追问课堂小结1、这节课你学到的什么?11、目前,关于追问方式的相关理论不多,我们初步把追问方式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有效追问。包括跟踪追问、逆向追问、因果追问和发散追问;另一类是:无意义追问和不适当追问。,链接一:科学组的一次校本教研活动案例 课改实验课机械运动的观察与分析,2008.07 L,二、教师追问频数统计与分析,2008.07 L,链接一:科学组的一次校本教研活动案例 课改实验课机械运动的观察
3、与分析,追问频数,百分比(%),教学环节,课题引入,课堂小节,讲授新课,3,7,1,27.3,63.6,9.1,二、教师追问方式统计与分析,2008.07 L,链接一:科学组的一次校本教研活动案例 课改实验课机械运动的观察与分析,追问频数,百分比(%),追问方式,跟踪追问,逆向追问,因果追问,发散追问,无义追问,不当追问,2,4,3,1,18.2,36.2,27.2,9.1,0,1,0,9.1,三、达成共识 从课堂追问有效性视角对课堂教学进行观察、分析研究,归纳起来,我们认为本课例透视出以下几个主要特征:追问内容紧扣课标,围绕教学重点、难点进行,凸现了教学重点,突破了教学难点,有利于落实教学目
4、标。追问内容基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亲身体验,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追问比较有效。追问方式多样恰当,追问形式包含因果追问、跟踪追问、发散追问、逆向追问等。不恰当追问和无意义追问较少,可以看出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和研究学生方面下了一番功夫。关注学生个别差异不够,在教学过程中出现针对一位学生追问多个问题现象,出现了尴尬局面。个别追问目的性欠明确,表述不是很清晰,出现重复追问现象。,链接一:科学组的一次校本教研活动案例 课改实验课机械运动的观察与分析,2008.07 L,(二)基于优秀课例的不同视角研究,校本教研模式-“优秀课例引领不同层次教师专业成长”操作流程观摩课例 选择视角 自主组合 学习理论 诠释视
5、角 方案设计 课堂实践 研讨反思 后续跟进,一、语文组教师选定的视角课堂教学设计艺术如何营造课堂情境感受教师的语言魅力在特定的语境中落实词语教学课堂组织艺术语文探究教学的形式和有效性语文课堂对话教学(师生、生生、生本)教师的课堂评价语言促进课堂有效互动的教师行为研究师生共写板书(生本对话形式之一)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课堂教学设计应贴近生活的思考 课堂的预设与生成及其有效处理,链接二:语文组的一次校本教研案例,2008.07 L,二、自主组合视角一 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视角二:生本对话中教师行为策略的研究视角三:精心的预设与动态生成的有效处理,链接二:语文组的一次校本教研案例,2008.07 L,三、理
6、论学习正确处理语文教学中预设与生成的关系 如何进行动态生成式教学教师应怎样面对动态生成的动态生成和教师回应策略的研究把握文本让对话更具活力 生本对话及优化教师行为浅谈语文课堂“生生对话”中的教师功能 新课程理念下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链接二:语文组的一次校本教研案例,2008.07 L,四、设计教学预案(一)诗歌导入,奠定基调 教师配乐朗诵乡愁营造思乡氛围,为学生走进文本做好情感铺垫(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配上“思乡”主题音乐,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感受文中的情感。思考:(1)作者为我们描绘了哪几幅风俗画?(2)请选择其中一幅风俗画进行讨论,谈谈自己的感受。,链接二:语文组的一次校本教研案例,20
7、08.07 L,(三)品读细节,鉴赏语言 课文中有许多细节写得很有情趣,请找出你所喜欢的,把它推荐给大家,并说明理由。(四)拓展迁移,抒发感情 1、积累有关“思乡”的古诗名句。2、推荐阅读表现海外游子思乡的文学作品,链接二:语文组的一次校本教研案例,2008.07 L,五、设计课堂观察量表 精心的预设与动态生成的有效处理,链接二:语文组的一次校本教研案例,2008.07 L,教学预设,教学生成,引导与评价,反思,六、课堂实践,研讨反思、后续跟进,链接二:语文组的一次校本教研案例,2008.07 L,操作流程 上传课堂教学实录或者说课稿 发布研讨主题 同组跟帖评课 执教者反思跟进,(三)基于网络
8、的主题评课,2008.07 L,研讨课例:课题学习:图形的分割与拼接(视频录像挂在网上供三个校区的数学老师下载观看)执教者:林华姜研讨主题:探究教学在“课题学习”中有效运用的研究研讨主持者:徐贤凯说课略,链接三:九年级数学一次网上主题评课,2008.07 L,反思:本节课的设计思路是首先让学生回顾课题学习的一般思路,得出“从特殊到一般”(板书);然后提出问题“如何将任意三角形分成若干块,再拼成一个与它等面积的矩形”,引导学生将任意三角形特殊化,从直角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分割入手;最后对任意三角形进行分割。整个过程的初衷是要求学生在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在猜想、论证、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中完成。从课堂
9、学生的反映来看,应该是达到了预期设计的要求。整节课学生参与度高,效果不错。,链接三:九年级数学一次网上主题评课,2008.07 L,教师网上评课摘录:林湘娟老师:本节课问题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九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一般三角形的分割与拼接有一定的难度,但是通过“从特殊到一般”这一研究方法,学生就能较好地解决问题。本节课所设计的问题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三角形的余料如何才能更好地利用?这一问题来源于生活,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产生探究的欲望并形成有效的互动,符合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这一理念。本节课的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和探究
10、意识,掌握了从特殊到一般解决问题的策略,对学生的数学素质起了很好的培养作用。,链接三:九年级数学一次网上主题评课,2008.07 L,欧阳后巧老师:首先,林老师在设计问题、准备材料、组织教学程序等环节中承担了教学组织者的角色。其次,当学生面临将任意三角形分割、拼接成等面积的矩形这一问题时,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林老师能引导学生从特殊情况入手,提出解决特殊三角形的方案,随后引导学生进行解题后反思、归纳、分析,得出解决一般三角形的分割方案,担当了教学引导者的角色。第三,林老师不摆架子,尊重学生,教态自然亲切,口吻是参与式的。当个别学生探究有困难时,林老师能及时给予帮助,主动参与其中探究;当学生能独立
11、解决问题时,又能把机会让给学生,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课堂教学民主,气氛融洽,体现了教师是教学的合作者、参与者。第四,在探究过程中,林老师能很好地处理“学生自主学习与教师指导”的关系,把讲台让给学生,师生站在同一平台上互动探究。总之,探究活动中教师的角色把握符合新课程理念,课堂教学真正体现了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参与者。,链接三:九年级数学一次网上主题评课,2008.07 L,刘国电老师:本节课的课堂气氛不是非常热烈,但是学生都能动手动脑、积极参与。在学生的探究方式上,由于老师所提的问题难度各异,学生采用的方式也相应地有所不同。如第1个问题,由于难度不是很大,所以学生多以自主
12、学习为主。第2个问题难度有所加大,但是大部分学生还是能自主学习探究出答案,有两个小组的学生出现合作交流探究答案的情况。第3个问题难度继续增大,学生开始时还是以自主学习为主,能较好地找到2种解法;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现寻求该问题的第3种方法有难度,便渐渐地开始有了合作交流,最后班级中形成7个小组去探究第3种解法。在相互倾听方面,学生并没有养成好的习惯。第一个问题的解答有32个学生没有关注黑板上同学的板演。第二个问题的解答有22个学生没有关注同学的板演。第三个问题的解答有24个学生没有关注同学的板演。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也没有很好地进行交流。,链接三:九年级数学一次网上主题评课,2008.07 L
13、,(一)开设课程和常规推动相结合,二、开展读写活动,营造书香校园,2008.07 L,开设课程阅读指导课、赏析课 评点交流课、论辩课,常规推动阅读本、日省自评手册,(二)文学活动和主题阅读相结合,二、开展读写活动,营造书香校园,2008.07 L,(二)文学活动和主题阅读相结合,二、开展读写活动,营造书香校园,2008.07 L,主题阅读活动步骤:前期导读个性解读交流展示 主题阅读活动方式:课前展示、课后跟帖、优秀随笔的征集与评比、读书批注、现场书评、半亩论坛,(三)文学社刊和文学网站相结合相结合,二、开展读写活动,营造书香校园,2008.07 L,半亩洲文学社网站:http:/,(三)文学社刊和文学网站相结合相结合,二、开展读写活动,营造书香校园,2008.07 L,精品课件!,精品课件!,your site here,Thank you,2008,www.L,2008.07 L,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5459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