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原则.docx
《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原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原则.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原则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原则 一、 基本原则 抗感染药物是临床广泛应用的一大类药物。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的基本原则,是在了解机体、病原体与药物之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制订用药方案,达到安全、有效、经济地应用抗感染药物。 抗菌药物用于细菌、真菌、支原体、衣原体等感染性疾病,非上述感染原则上不用抗菌药物。 严格控制皮肤、黏膜局部应用抗感染药物,减少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抗感染药物治疗前,应送临床标本,进行病原体鉴定与药敏试验。病情不允许等待时,先依临床病情、可能的病原体、当地及本单位抗感染药物耐药情况等进行经验治疗,一旦获得培养结果,则应参考药敏试验结果与患者情况调整用药方案。 对
2、于阳性的培养结果要进行分析,区别真正的病原体、定植细菌和污染菌。病原体药敏试验结果确定后,一般应针对性地选择窄谱抗感染药物应用。 在给予抗感染药物治疗前,均应对该患者肝、肾功能进行评估,根据肝、肾功能情况相应调整抗感染药物的给药方案。 抗感染药物品种不宜频繁更换,一般应观察72小时,重症一般观察48小时后,再进行必要的药物品种与方案的调整。 抗感染药物的用药疗程,一般感染疾病在症状体征消失后,可考虑在72h内停用 提倡选用口服给药途径。病情允许时,抗感染药物应该由静脉给药转换为口服给药。 严格掌握抗感染药物的预防用药。 严格掌握联合用药的指征和原则,减少耐药菌的产生。以期达到协同抗菌效果。 在
3、应用抗感染药物治疗时,应注意与同时使用的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 对接受抗感染药物治疗的患者,均应密切观察药物疗效、毒副作用,并应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对较长时间使用抗感染药物的患者,更应重视细菌动态变化和药敏试验结果,防止菌群失调和细菌耐药性的产生。 使用毒副作用大的抗感染药物时,有条件者应进行体内药物浓度监测,提高用药安全性。 加强抗感染药物使用中的不良反应监测,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置,认真执行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制度。 对病情复杂难治性感染的患者使用抗感染药物,可组织有关人员进行重点会诊讨论,提高治疗效果。 抗感染药物药敏试验,应按卫生部要求进行质量控制,并需监测耐甲氧西林/苯唑西林葡萄球菌、对万
4、古霉素敏感性下降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耐万古霉素肠球菌、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有条件者应开展细菌产生的超广谱酶、型-内酰胺酶的检测。 医院应根据本单位病原菌变迁,耐药现象与抗感染药物品种应用情况,进行抗感染药物应用品种的干预,包括限用、暂停用及轮换等有计划性的保护措施。 抗感染药物治疗的同时不可忽视必要的综合治疗。 制订抗感染药物治疗方案时应注重药物的成本效果比 二、 抗感染药物分线管理原则 1. 抗感染药物分线原则 第一线药物 疗效肯定、副作用小、价格合理、货源充足的抗感染药物,依临床需要使用。 第二线药物 疗效好、但毒副作用相对较大或价格比较昂贵的药物,应控制使用。 第三线药物 疗效好、价格昂贵
5、或近期研制出的保留抗感染药物,应严格控制使用。 2. 抗感染药物分线使用管理 根据患者病情需要,按临床治疗用药方案需要二线药物治疗时,应由主治医师以上医师同意后方可使用。 根据患者病情需要,按临床治疗用药方案需要三线药物治疗时,应由副主任医师以上医师或科主任同意后方可使用。 下列情况可直接使用二线以上药物进行治疗,但当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证实第一线药物有效时仍应使用第一线药物。 感染病情严重者:败血症、感染性休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经心肺复苏存活的患者;脏器穿孔者;感染性心内膜炎;严重的蜂窝组织炎;重度烧伤及其他重症感染者。 免疫状态低下患者发生感染: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接受抗癌化学疗法;WBC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抗菌 药物 使用 基本原则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5409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