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屋与扫天下.docx
《扫一屋与扫天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扫一屋与扫天下.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扫一屋与扫天下跨越历史的长河,我听见了两种不同的声音,“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我认为,在当今社会,“扫一屋”与“扫天下”并不矛盾, “扫一屋”彰显了一个人的严谨和细致,而“扫天下”则昭示着一个人的豪迈与大气。 “扫一屋”是成功的基石。首先,“扫一屋”为我们的学习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一个凌乱不堪的环境会对人的精神与情绪产生难以预估的负面的影响,而这些影响很可能波及人们的思考能力和创造力。也很难想象一个人在一幢如废品站般的房子中生活,“坐拥”着如垃圾场样的花园能产生好的心情。其次,“扫一屋”代表着生活上的自主自立。“扫一屋”是我们从依赖性极强的孩童转变为自
2、信自强的青少年的重要过程。现实生活中那些“啃老族”很多人在家并不做什么家务,正是因为他们连“扫一屋”这样基础的劳动能力都已经丧失,才会有他们今天的依赖。最后,我认为“扫一屋”最大的优点就是能使我们养成认真的好习惯。小小的几间屋子,只要我们肯为它付出,它就会回报我们大的智慧。毛泽东在解放战争期间提出的诸如“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此类的指导方针与战术,都蕴含着“扫一屋”的哲学。“细节决定成败”,浮躁又是成功的大忌,“扫一屋”带来的认真细致的好习惯将使我们受益终生。 “扫天下”与“扫一屋”并不矛盾。做任何事情都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做大事有时也需要“不拘小节”。每一个政通人和的国家无不强调民主的重
3、要性,它们都注重给予民众广泛的权利。这与“扫一屋”那种事无巨细的管理模式并不一致。一个人规划管理自身的水平并不能完全代表他治国的能力,“扫天下”更需要一种大的智慧和气魄。古今中外那些伟大人物的事迹告诉我们,只有从大处着眼,从小处做起才能成就一番大事业。当今时代怀有“扫天下”梦想的青年更需要向古今中外的大英雄学习。 一面是“小家”的整洁或杂乱,另一面是“大家”的秩序井然或国运衰微;一面是小小几屋需要的精细留心,一面是泱泱大国需要的豪迈恢弘。“扫一屋”与“扫天下”都是人生的智慧与财富 读过这样一则小故事:东汉有一少年名叫陈蕃,独居一室而龌龊不堪。其父之友薛勤批评他,问他为何不打扫干净来迎接宾客。他
4、回答说:“大丈夫处世,当扫除天下,安事一屋?”薛勤当即反驳道:“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仔细一想,陈蕃之所以不扫屋,无非是不屑而致。胸怀大志,欲“扫除天下”固然可贵,然而一定要以不扫屋来作为“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鹄以高翔”的表现,我则未敢苟同。 凡事总是由小至大,正所谓集腋成裘,必须按一定的步骤程序去做。诗经大雅的思齐篇中也有“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之语,意思就是先给自己的妻子做榜样,推广到兄弟,再进一步治理好一家一国。试想,一个不愿扫屋的人,当他着手办一件大事时,他必然会忽视它的初始环节和基础步骤,因为这对于他来说也不过是扫屋之类。于是这事业便如同一座没有打好地基的建筑一样,华而不
5、实,连三四级地震也经不起,那可真是“岌岌乎殆哉”了。 这又使我想起许多老师曾经说过的学习基础问题。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重视钻研一些综合繁杂的大题 ,而不知不觉地放弃了基础知识的深入理解。事到如今 ,后悔也不能够挽回失去的时间,便只有从头巩固,印象却淡多了。我受这种思想的危害已不浅,因而对“扫屋”的理解也就越之深,越发觉得其重要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机遇只偏爱那些有准备的头脑。”这些都说明了没有平日的积累,纵然有最好的命运降临到他头上,他也只能手足无措地眼望它擦肩而过,那将是多么遗憾的事啊!所以我们必须先会“扫屋”,分清楚应先扫地还是先洒水,抑或是先拖地板;这样,在“扫天下”时,你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扫一屋 天下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538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