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材料.docx
《成人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人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材料.docx(10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成人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材料XX年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复习材料 成考大学语文复习材料议论文部分 1、学习目标: 本章共14篇文章,其中文言文8篇,白话文6篇;其中精读文章8篇,泛读文章6篇。通过14篇议论文的学习,要求掌握:议论文的基础知识;提高阅读分析议论文的能力;了解有关作者和专书的知识。 2、学习建议 认真阅读课文,课文的内容要熟练掌握;尤其是文言文要能读懂,读通; 认真阅读课文后的“思想内容”,“结构层次”一定要吃透,考试的题目大多出自这两部分的内容; 一定要掌握“论点”、“论据”、“论证”的知识,并会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具体文章或段落; 记忆有关作者和专书的知识; 3、难点与重点 具体课文
2、的难点与重点见“课文辅导”部分 此单元的难点与重点:掌握并灵活运用“论点、论据、论证”,即“议论文的三要素”的知识。历年来考生在此方面的掌握情况都不佳,考试丢分很多,考生在学习时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 论点:要求学生能从一篇文章或一段文章中找出该文章论述的基本观点。对学生来说,找出论点相对是比较容易的。 论据:论据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事实论据;一类是理论论据。 学生一看到“该文的论据是什么?”的问题时,脑子里就要马上闪现出“事实论据,理论论据”这样两种情况,然后“两选一”,再来判断是这两种情况中的哪一种; 论证:论证分为两大类: 立论:正面证明自己的观点; 驳论:反驳别人的观点;有三驳:驳论点、驳
3、论据、驳论证; 论证的方法有: 归纳法、演绎法、类比法、比较法、对比法 对于论证的方法的学习,学生要高度重视。一,问题一问到“下列文章运用的是哪种论证方法”,首先脑子里先闪出“归纳、演绎、比较”三种方法;二,“三选一”,再从三种论证方法中根据自己的理解选择一种。学生在学习具体课文时,凡是涉及到论证方法的内容时,务必要认真对待,弄清弄懂。 季氏将伐颛臾 作家作品 论语主要掌握: 1,我国先秦时期一部语录体散文集。 2,内容:记载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 3,作者:是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 孔子主要掌握: 1,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 2,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3,其思想核
4、心是“仁”,观点有“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本文是论语中一篇记言散文。 课文主旨 季氏,季康子,春秋时鲁国的大夫,把持朝政; 颛臾,春秋时附属于鲁国的小国。 主旨:本文批评了季氏兼并颛臾的企图,并阐发了孔子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疑难词句 1,冉有、季路见于孔子:冉有、季路被孔子召见。 2,无乃尔是过与:恐怕是要责备你吧。 3,何以伐为:为什么要讨伐他? 4,是社稷之臣也。 5,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6,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7,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8,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学习要点 1,孔子反对攻伐颛臾的理由。 历
5、史看,“先王以为东蒙主”,是自家人。 从地域看,“在邦域之中”。 从政治关系看,本就属于国家的臣子。 2,孔子的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 孔子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主张就是“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修文德”。 3,以对话形式展开驳论,破中有立。 由冉有的三段话,引出孔子的三段议论。冉有三段话:报告事实,推卸责任,为季氏辩护。孔子抓住冉有的三段话,一一加以驳斥。并在驳论中正面阐述自己的治国以礼、为政以德的政治观点。 4,本文论据 历史事实论据:“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现实事实论据:颛臾“在邦域之中”,“是社稷之臣”;冉有、季路“远人不服而不能来,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6、名人名言论据:“周任有言”。 5,比喻句,排比句,反诘句 比喻句:批驳冉有、季路推卸责任,用“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排比句: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反诘句:“求,无乃尔是过与?”“何以伐为?”“则将焉用彼相矣?” 6,“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的双重寓义。 将季氏比作“虎兕”,虎兕出柙,比喻季氏攻打颛臾;将颛臾比作“龟玉”,龟玉毁于椟中,比喻颛臾被消灭。 将冉有、季路比喻看守虎兕与龟玉的人,虎兕出来行凶,龟玉被毁,是看守者的失职。 7,理解下列成语 开柙出虎;负责看管的人失职,或放纵坏人。 分崩离析:国家或团体四分五裂。 季孙之忧
7、:引起忧患的不在外部,而在内部。 祸起萧墙:灾祸是从内部产生的。 8,重点段落分析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匣,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这段话的主要论点是:批驳冉有推卸责任的说法。 ,“虎兕出于匣,龟玉毁于椟中”双重寓意是什么。见学习要点6。 论据:属于理论论据。 ,论证方法:演绎法。 寡人之于国也 作家作品 孟子: 名轲,字子舆。战国时人。是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主要代表。 主张施仁政,行王道。倡导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 其散文善用“欲擒故纵,引君入彀”的论辩方法。 孟子是孟子和他的学生万章所编。 主旨 文章体现了
8、孟子的王道思想,并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战国时代社会的不平等。 疑难辞句 邻国之民不加少。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直不百步耳。 数罟不入洿池。 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谨庠序之教。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检;约束,制止;发:发放。 学习要点 1、孟子王道政治的内容。 反对霸道,推行仁政,反对战争,发展生产。 使人民养生葬死无遗憾,再施以礼义道德教育。 2、本文论述的线索 以“民不加多”“民如何加多”为线索。 3、本文的内容结构。 本文分为三大部分。 梁惠王提出“民不加多”的疑问。 孟子先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揭示梁惠 王做法实际上与邻国没
9、有本质的区别。 阐述了使民加多的初步措施,根本措施,及应该持有的正确态度。 4、掌握连锁推理的句式。 连锁推理:以前几句得出的结论为前提,推出新的结论,再以新的结论为前提,推出更新的结论。这种方式层层推进,环环相扣,承接紧密,气势充沛。 5、孟子实行王道的措施 初步措施:“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根本措施:“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申之以孝悌之义”。 6、善用比喻。 “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的治国方法与邻国没有本质区别; 用拿刀杀人,说“不是我杀的,是刀杀的”比喻不顾百姓的死活,把“涂有饿莩”归罪于年成不好的谬论。 7、排比句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
10、斧斤以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重点段落分析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这段话的论点:说明治理国家要考虑主观原因,不能推卸责任。 这段话的论证方法:属于比较法中的类比法。 这段话的比喻句:比喻的本体是“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喻体是:“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秋水 作家作品 庄子,战国时人,老子后道家主要代表,与老子并称“老庄”; 主张顺应自
11、然,提倡无为而无不为; 文章想象丰富,善用寓言。 主旨 在无限广大的宇宙中,个人的认识和作为都要受到主客观条件的制约,因而是十分有限的。给我们的启示是:人们不能囿于个人的见闻而自满自足,应该努力学习,不断进步。 疑难词句 东面而望,不见水端。 望洋向若而叹。 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 尾闾泄之,不知何时已而不虚。 而吾未尝以此自多者。 闻道百,以为莫已若者,我之谓也。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拘于虚也。虚:居住的地方。 学习要点 1、本文的寓言特色 本文虚构河伯与海若对话的寓言故事,将抽象的哲理形象化。海若是庄子思想观点的化身,河伯是庄子要批判的
12、思想观点; 2、景物描写的作用 开头的景物描写,以河水与海水大小的对比,陪衬河伯与海若的不同思想境界,形象地突出了主题,为后文的发展作了铺垫。 3、善用比喻 井蛙不可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曲士不可以语于道也,束于教也。 吾在天地之间,尤小石小木之在大山也,方存乎见少,又奚以自多? 计四海之在天地之间,不似礨空之在大泽乎? 计中国之在海内,不似稊米之在大仓乎? 此其比万物也,不似毫末之在于马体乎? 4、排比句 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 见上面例句 5、反诘句 见上面例句 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13、重点段落分析 1,文章开始第一段。 这段话在写景方面有什么特点? 从主观视觉感受来反映客观世界的黄河。 这段话的大意。 写河伯由自大到自己认识到渺小的转变。 这段话在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起到铺垫作用。 2,五帝之所连,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伯夷辞之以为名,仲尼语之以为博,此其自多也,不似尔向之自多于水乎? 这段的观点:五帝等人的作为,都是微不足道的;伯夷、仲尼是在自高自大。 论证方法:前三句,归纳法。后面,类比法。 修辞手法:排比、比喻、反诘。 大同 作家作品 礼记成书于西汉中期,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 大同:即人类的理想社会,大团结、大和谐的社会。按照儒家学说,五帝时
14、代是大同社会,是“大道之行”的时代。 主旨 孔子对春秋末期的社会现实不满,论及“大同”“小康”理想社会,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对“克己复礼”,重建“大同社会”的美好憧憬。 疑难词语解释 仲尼之叹,盖叹鲁也。孔子的慨叹,是由于鲁国的缘故。 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我没有赶上,但是心里向往那个时代。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在大道运行的时代,天下为全民所有,推选有才能的人参加管理,讲求诚信,谋求和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 所以,人们不仅亲自己的亲人,还亲别人的亲人;不仅爱护自己的子女,还爱护别人的子女;使老人有所终止,壮年人能有工作,
15、小孩能健康成长。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在这种情况下,奸谋就不会产生,盗贼就不会发生,大门不用关闭,这就是大同社会。 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用礼来规定君臣的名分,用礼来加深父子的亲情,用礼使兄弟和睦,用礼来使夫妻和睦。 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用礼来考察道义、诚信、过错,以仁爱为典范,向民众明示为人行事的常规。 学习要点 重点掌握大同社会与小康SH会的区别。 大同社会 小康SH会 在社会所有制与政治目的 “天下为公” “天下为家” 人事制度 选举制:“选贤举能” 世袭制:“大人世及以为礼” 精神文明 “礼”自然运行于
16、自然与人类社会之间,人欲与礼自然融合,人自然顺应自然。 “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圣人用“礼”约束人欲,治理天下。 “各亲其亲,各子其子” 物质文明 物质极大丰富,“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皆有所养” “以礼设制度,以立田里” 社会治安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外护不闭” “城郭沟池以为固,谋用是作,兵由此起” 运用排比句,增加了气势。 重点段落分析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与能,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这段话分析了大同与小康的社会主要特点。 这段话分为两层:一层,说明大同社会的特点;二层分析小康SH会的特点。 论证方法为对比法
17、。 修辞方法为排比法。 谏逐客书 作家作品 李斯,战国时楚国人;对于秦始皇统一全国起到重要作用; 其散文长于说理,富有文采。 谏逐客书载于史记李斯列传。 “书”这里不是书信,而是奏章,为古代臣子向君主陈述政见的一种文体。 主旨 要认真阅读课文后面的注释1,理解写作这篇文章的背景。 本文以秦国历史上四位君主纳客而成就帝业为据,说明客卿之功;列举大量事实说明英主不应该重物轻人,并从理论上面说明逐客与纳客的利害关系,从而指出逐客是不利于秦国事业发展的,逐客是错误的。 疑难词句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 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 获楚魏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
18、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 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 却宾客以业诸侯。 来丕豹、公孙支于晋。 强公室,杜私们。 学习要点 1、本文第二段分析。采用归纳法,从历史上说理。秦国历史上四个国君因纳客而成就帝业。注意:要记住四个秦国的国君的名字及事情。 2、本文第三段分析。从现实说理。先用大量事实铺陈秦王爱的“物”全不是秦国出产的,与秦王用人上排斥客卿进行对比,然后指出重物轻人与秦王统一天下的目标相悖。 3、正反对比的论证说理方法。 第二段,穆公、孝公、惠王、昭王等四君以“客之功”是正面论述,与“
19、向使”的反面推理,构成对比。 第三段,对物的“非秦者爱”与对人的“为客者逐”构成对比; 第四段,“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与秦的“弃黔首以资敌国”构成对比; 全文都是以纳客之利来对比逐客之害。 4、铺陈的写法 第二段,“西取”“东得”“迎”“来”:“拔”“西并”“北收”“南取”“包”“制”。 第三段,更是铺陈秦王喜欢珍宝,美色,音乐; 重点段落分析 1,文章第二自然段。 划分层次。 分为两层。第一层“昔穆公求士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证明秦国历史上任用客卿建功立业的事实。第二层,驱逐客卿是不对的。 论证方法。 第一层是归纳法,第二层是对比法。 所列举的四位秦国国君任用客卿的侧重各是什么。 穆公争
20、霸,孝公变法,惠王扩张,昭王安内。任用客卿各有侧重,有利突出客卿的多种作用。 2,文章第四自然段。 这段的中心论点。 论述了逐客之害。 划分层次。 分为两层。第一层“臣闻地广者粟多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第二层“今乃” 论证方法。 第一层:类比法;第一层与第二层之间:对比法 修辞方法。 排比,对偶。 陈情表 作家作品 李密,三国时在蜀汉做过尚书郎。西晋时,晋武帝征他为太子洗马。他以祖母年老多病为由推辞不就。 主旨 向晋武帝陈述自己与祖母相依为命,暂时不能为官的苦衷。李密属于亡国之臣,面对新朝天子的征召,他婉言陈情,是冒着不与新朝合作的风险的。 疑难字词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外无期功强近之
21、亲,内无应门五尺之童。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门衰祚薄,晚有儿息。 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猥以微溅,当侍东宫。 学习要点 1、掌握“以子之矛,克子之盾”的论证方法。 作者紧紧抓住“圣朝以孝治天下”这一说法,表明自己奉养祖母就是在实践朝廷这一号召,而晋武帝硬要他奉诏,反而会使他自己陷入自相矛盾的境地。 2、夹叙夹议,以情动人。 作者在抒发议论时,更多的是在陈述自己的苦衷,夹叙夹议,叙议结合,以理服人。 3、骈散结合的文体特点。 文章大量采用整齐的四句形式,其中又有大量的散文句子,骈散结合的形式,既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又不显得呆板。 重点段落分析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成人 大学语文 复习 材料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5246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