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剧阅读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戏剧阅读材料.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戏剧阅读材料戏剧专题阅读材料三 戏剧专题阅读材料三 窦娥冤悲剧的美学价值 窦娥冤是我国古代杰出的戏曲家关汉卿的代表作,它被认为是 “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的剧作。王国维。同时窦娥冤是中国十大悲剧之一的传统剧目,是一出具有较高文化价值、广泛群众基础的名剧,据统计,中国约八十六个剧种上演过此剧。窦娥冤是其中的代表作,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它的故事渊源于列女传中的东海孝妇。但关汉卿并没有局限在这个传统故事里,去歌颂为东海孝妇平反冤狱的于公的阴德;而是紧紧扣住当时的社会现实,用这段故事,真实而深刻的反映了元朝统治下中国社会极端黑暗、极端残酷、极端混乱的悲剧时代。同时也表现了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
2、斗争精神和争取独立生存的强烈要求。它成功地塑造了“窦娥”这个悲剧主人公形象,使其成为元代被压迫、被剥削、被损害的妇女的代表,成为元代社会底层善良且坚强并走向反抗的妇女的典型。自晚清王国维宋元戏曲史第十二章有云:“明以后传奇,无非喜剧,而元则有悲剧在其中。其最有悲剧之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纪君祥之赵氏孤儿,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赴汤蹈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列之于世界大悲剧中,亦无愧色也。” 由此可以看出,窦娥冤中的悲剧主角窦娥是世界文学画廊中一个著名的悲剧典型,她善良敦厚又坚毅刚强,敢于向黑暗社会作斗争。作品通过善恶的斗争,以善良的窦娥毁灭告终,表现了作者对被压迫者的深切同情和
3、对黑暗的封建社会的强烈控诉与抗议,使得窦娥这一形象具有震撼人心的悲剧价值和意义。 对于“悲剧”的定义,前哲时贤多有探讨。美学上真正意义的悲剧性在于:悲剧冲突是正面主人公与暂时强大的邪恶势力之间不可避免的斗争冲突,结果是以主人公的受难、失败乃至死亡形成的悲剧结局,来唤醒人们的悲痛、怜悯、同情以至崇敬的感情,从而激发起人们那股潜流在灵魂深处的良知。在戏剧方面,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是第一部探讨古希腊悲剧艺术的总结性著作。其中,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引起怜悯和恐惧,并导致这些情感的净化”。2主人公往往出乎意料的遭到不幸,从而行成悲剧,因而悲剧的冲突成了人和命运的冲突。 鲁迅先生在论雷峰塔的倒掉文中指出:
4、“悲剧将人生有价值的毁灭给人看。” 因此,先生着重强调:其一,悲剧应当表现的是“人生有价值的”;其二:这种人生价值的终极是“毁灭”。窦娥冤这一古典悲剧精品则展示了一位精神高尚的有价值的女性窦娥被毁灭的过程。有价值而被毁灭是令人感到悲愤的。它是中国戏剧史上典型的一幕善的毁灭的悲剧。雨果说:“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靠近美,粗俗藏在崇高的背后,恶与善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其中,窦娥的坚强不屈、勇敢执着是美的象征,而官场和社会的黑暗腐朽、丑陋病态则是丑的象征,这一强烈鲜明的对比手法,使得窦娥这个受压迫而不妥协的人物形象立刻变得饱满起来,变得生动具体。 对于窦娥冤的悲剧审美价值,应该从主体和客体两方面出
5、发。 一、从主体而言: 窦娥她善良、孝顺。自身所恪守的信念是造成窦娥悲剧命运的具体成因。这种信念主要体现在对守贞、业报轮回、善恶相报、天人感应等观念虔诚的信奉。 清代学者王国维说:”最有悲剧性质者,则如关汉卿之窦娥冤,剧中虽有恶人交构期间,而其赴汤蹈火者,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由此可见,造成窦娥悲剧的一个重要原因“仍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即窦娥的个人原因。窦娥恪守伦常,自觉把封建伦理纲常作为信奉理念和行为准则,迷信以守贞尽孝修得美满来世,乃是导致其泯灭自我,扭曲人性,酿成人生悲剧的最直接因素。窦娥固守的“贞节”、“孝道”是导致其悲剧的直接原因。“贞节”“孝道”是悲剧主人公窦娥所认为的“有价值
6、的东西”,但是她的这种追求与现实发生了尖锐的矛盾。恩格斯说:“悲剧是历史的必然要求和这个要求的实际上不可能实现之间的悲剧性的冲突。” 4她的期望违背了“历史的必然要求”而无法实现,并且窦娥价值观念中的“有价值的东西”被无情地“毁灭人看”。 窦娥坚强不屈,勇于反抗。就是对这样一个恪守封建伦理的柔弱女子,万恶的社会也不肯放过。流氓张驴儿父子的凌辱迫害,昏官的严刑拷打以致被判死刑,重重的压迫锻炼了窦娥的性格。她在种种压迫下走向成熟,在正直善良之外又闪现着她敢于向黑暗势力进行斗争的反抗暴虐的斗争光芒。面对贪官污吏、地痞流氓,窦娥一弱女子,以坚强不屈、视死如归、不屈不挠的崇高精神与人格去捍卫自己所追求的
7、“有价值的东西”。面对如此强大的挑战,却没有退缩,让读者深感一个“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因此窦娥的价值在于她面对邪恶势力敢于反抗的斗争精神。天地,在古代人的思想意识里,是被看作能够主宰世界万物的,包括人的命运。他们认为天地应该能够分清浊、辨善恶。窦娥对生活的要求并不高,只想安安稳稳地做个顺民,可竟不能做到,蒙受冤屈。然而天地面对人间的邪恶残暴却无动于衷。天地失职,当然要指斥。一曲滚绣球矛头指向天地,指向贵为天子的最高统治者。“三桩誓愿”是第三折中的重点,“雪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应验所需要的时间越来越长,空间越来越广,监斩官的反应越来越强烈。窦娥不仅
8、希望人们知其冤,还希望通过感动天地来惩治邪恶。作者巧妙通过浪漫主义手法来增强表达效果,突显出窦娥冤情之冤。窦娥被毁灭的过程同时也是她强烈反抗的过程,由此可见一个弱女子性格中刚烈的一面。 窦娥的特殊身世,让读者产生无限的怜悯和同情,是造成窦娥悲剧的基础。作品一开始,即笼罩着浓郁的悲凉气氛“窦娥三岁丧母,七岁作童养媳,十七岁成婚,十九岁成了寡妇”“撇的俺婆妇每天都把空房守,端的个有谁问,有谁秋!”(第一折)在封建礼教盛行的社会里,“母以子贵,妻以夫荣”像窦娥这样一个无夫无子的年轻寡妇,在日常生活中无依无靠,更何况在中国历来是“寡妇门前是非多”,这就为造成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在加上她的坚贞和孝顺这
9、两大品质,这使悲剧的发生成为必然。黑格尔认为:“一件仅仅作为厄运而出现的不幸事件,真正悲剧的灾难,却完全作为本人的行动后果,落在积极参与者的头上”。5例如由偶然机遇而遭到的不幸或死亡,不能算作悲剧。因此,悲剧主人悲剧的身世加上固守的信仰,最终表现在他的行动及其后果的必然联系之中,窦娥的悲剧由此生成。 悲剧主人公在戏剧冲突中的精彩展现。通过戏剧冲突的学习,结合窦娥形象的塑造,运用悲剧审美的一般知识,感受悲剧之美,在对悲剧的审美体验中唤醒和激发了我们心中的崇高感。 1 戏剧专题阅读材料三 赛卢医与蔡婆婆的冲突只是主要冲突的导火索,是全剧冲突的序幕,其主要作用是铺垫,引出窦娥与张驴儿的冲突。窦娥与张
10、驴儿的冲突是全剧冲突的展开部,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张驴儿父子强逼蔡婆婆及窦娥成亲,窦娥坚决不从,与张驴儿发生激烈的言语和肢体冲突;第二层次是张驴儿设计谋杀蔡婆婆,却不料弄巧成拙,反误杀了自己的父亲,随即反诬窦娥毒杀张父,借此逼勒窦娥顺从,但窦娥仍不服从,情愿见官;第三层次是张驴儿强行拖窦娥见官,诬告窦娥杀人,自己扮演成受害者,在昏官审案时从旁撺掇毒打窦娥,窦娥被冤判斩刑。然后,在文本的第三折中写道: 刽子云你适才要我往后街里去,是什么主意? 正旦唱怕则怕前街里被我婆婆见。 刽子云你的性命也顾不得,怕他见怎的? 正旦云俺婆婆若见我披枷带锁赴法场餐刀啊 这个悲剧的情景环境,彰显了年轻的生命,稚
11、嫩的肩膀,勇敢地承担起了千斤重担,歌颂窦娥与“无名氏”的冲突是全剧冲突的高潮部,是全剧的精华。这个冲突是主人公形象得以升华的关键,窦娥的反抗精神在此冲突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窦娥在法场上临刑前突然迸发出生命的激情,冤愤一泄而出。“无名氏”看上去没有具体的对象,作者却巧妙地用“天”、“地”代指了它,而他们的背后还有“鬼”、“神”,这就把抽象的冲突对象具体化了。在这个冲突中,窦娥饱含满腔愤怒,毫不畏惧,指天斥地,这实际上是对堂皇的天理、公道、王法、官府的责骂,更是对封建秩序的责骂。掌握不了自己命运的窦娥最后发下三桩誓愿,即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和亢旱三年,以彰显自己的冤情。这一设计成为了冲突的高潮部分
12、最具奇异色彩和思想张力的浪漫情节,显示出关汉卿高超的创作智慧。同时读者能感受到窦娥这一悲剧形象带给我们的崇高感、悲壮感。 二、从客体而言: 窦娥所处的现实环境和地位。叔本华把悲剧分为三种类型:第一种是穷凶极恶的坏人的悲剧,如查理三世;第二种是盲目的命运的悲剧,如俄狄浦斯王被不可掌控的偶然性所玩弄;第三种是既不需要悲剧人物的过错,又不需要偶然性的机会,而是由悲剧人物所处的地位必然造成的。6叔本华从悲观主义立场出发,认为第三种类型的悲剧是最深刻的。在关汉卿的窦娥冤中,窦娥是叔本华笔下的第三种悲剧人物。作者成功塑造了窦娥这一下层劳动妇女的典型形象,是窦娥冤具有巨大艺术感染力的主要原因。因为悲剧主人公
13、所处的时代环境和所在的社会地位,即使她大声呐喊: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著生死权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 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 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 然而,这种无奈的呐喊,最终是白费力气。可是这是一种抗争,一种悲剧力量的震撼。 作者成功塑造了震撼人心的悲剧审美情景,是窦娥冤获得巨大感染力的重要原因。一个悲剧作品,其悲剧情景的成功与否往往同时也决定着一个悲剧作品的成功与失败。悲剧情景可以有力地烘托悲剧氛围,增强感染力和艺术表达效果。 因为悲剧是美的毁灭,窦娥是美的,同时也是被毁灭的。关汉卿不曾使用大量笔墨来描绘窦娥之美,但是他通过各种手法着力突出的是窦娥的心灵之美。当窦娥面对贪
14、赃枉法、草菅人命的太守的酷刑时,她宁死不招,毫不畏惧。但是当她看见衙役对她的婆婆施刑时,她的心顿时变得软起来,因为她怕婆婆成为杖下亡魂或者屈打成招。于是忙叫道:“住住住休打我婆婆,情愿我招了罢:是我药死公公来。”那颗善良、高尚的心灵展现得淋漓尽致。 了窦娥那高尚的心灵之美,加强了文本所营造的悲剧氛围,凸显了故事情节的悲剧感染力。 窦娥的悲剧,客观地给我们带来的精神启示。正如伟大的思想家马克思所说:“没有对抗就没有进步。这是文明直到今天所遵循的规律。”7 从美学的悲剧理论出发,我们可以认为窦娥就是用自身的毁灭来肯定和张扬了有价值的东西。窦娥悲剧形象的价值,不在于提出了新的社会理想,而在于对旧的现
15、存社会提出了怀疑。为正义和理想而斗争而进取,是人类社会前进的动力。她胆敢以个人之力,勇敢地向顽固腐朽的封建制度宣战,虽然结局悲催,但是窦娥向我们证实了人生的价值。因此,“悲剧精神的实质是悲壮不是悲惨,是悲愤不是悲凉,是雄伟而不是哀愁,是鼓舞斗志而不是意气消沉。悲剧的美,属于崇高和阳刚;正因为这样,悲剧才是战斗的艺术。”8这就是美学意义上的悲剧。 从主客体总的来说,“窦娥作为封建社会培养出来的伦理道德典型反而被培育她的社会所销毁,她的生存环境和她的不幸遭遇,是她悲剧性格形成的社会基础和思想基础。她想尽孝道,遵守封建礼教,这就是她性格悲剧额深层意蕴。” 这就是窦娥的性格悲剧和命运悲剧,环境铸就了她的品格,时代决定了她的命运。因此,一方面,她注定了会是捍卫封建礼教所倡导的“孝道”、“贞节”的牺牲者,她也以自己的悲剧诠释了她的思想理念,彰显了她的个性特征和人格魅力。另一方面,窦娥是值得表扬的。她的身上展现出了一种悲剧美,一种崇高美。其不畏强权,大胆抗争,对后世封建女子影响巨大,激励她们的斗志,引导她们深思,同时也表达了对腐朽的封建礼制的控诉。窦娥冤是中国古典悲剧之祖,它让读者看到了善良人们的痛苦和不幸,同时也看到了他们勇于反抗、敢于斗争的精神风貌。这是历史进步和人类自身向前发展的综合表现。 2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524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