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净法师《第十愿讲话.docx
《慧净法师《第十愿讲话.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慧净法师《第十愿讲话.docx(9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慧净法师第十愿讲话第一节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之重要 一、显誓愿弘深 本章接着就“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八个字来阐释。 解释这八个字之前,我突然想到一则故事,就是有一位妇女,十月怀胎,产期到了,可是却难产,她想到“若不生者,不取正觉”这八个字。她对这八个字的理解是“如果不能让她顺利生产,阿弥陀佛就不成佛”,所以,她就虔诚念这八个字,不久,果然顺利产下儿子。 阿弥陀佛有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的功德,佛法当中所具备的任何功德、任何感应事迹,阿弥陀佛都具备。一个专修净土、专念弥陀、誓愿往生的人,假使他为了现世利益有所祈求,不必离开这句六字万德洪名,去假借其它法门、持其它佛菩萨名号或咒语。 愿 设我得佛,十方
2、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此第十八愿文,共三十六字,前五句二十字是“愿”,此二句八字是“誓”。 “愿”,就是所谓的志愿、愿望,以及目标、目的。“愿”很重要,人生有愿,就会努力,就会有动力;愿心强大,就会全力以赴,甚至生死与之。 但是,“愿”必须是使自己与他人、甚至广大的众生都能向上、向善、向净的善净之愿,这样才有意义与价值,才能获得天地鬼神的拥护、诸佛菩萨的赞叹,所谓“人有善愿,天必从之;人有诚心,佛有感应”。 阿弥陀佛的“愿”,是成佛之愿,是使十方众生都能成佛之愿;是主动、平等、无条件救度任何众生之愿。阿弥陀佛的“愿”弘广而深重,不但惊天地、泣鬼神,而且使十
3、方诸佛齐声赞叹、自叹不如。 阿弥陀佛的本愿,是我们的生命、我们的希望、我们的光明,是我们安心喜乐的来源。有阿弥陀佛的本愿,我们今生解脱有望、成佛可期;没有阿弥陀佛的本愿,我们将万劫沉沦、解脱无期,终此一生,将仰望长天,声嘶哑而哀号;匍匐大地,流血泪而悲泣。那种绝望的痛苦,语言无法形容,人心无法想象。 佛说:“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此身不向今生度,更向何生度此身?”因此,我们也应该发愿。但如果发愿不正,依然万劫沉沦。我们应该发的愿是出离轮回之愿、往生弥陀净土之愿、自信教人信之愿、弘扬弥陀救度之愿,要有这样的愿心、这样的担当、这样的使命感。 誓 “誓”就是决心、约定,也就是所谓誓约、盟誓
4、或赌注,亦即为了达成愿望、目的,再苦也永不停止,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如同无量寿经所说:“假使身止,诸苦毒中,我行精进,忍终不悔 。”也是第十八愿所说的:“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有愿无誓,即使愿未达成,未必需要付出代价;有愿有誓,如果愿望没能达成,则势必付出代价,甚至赔上性命。有了誓,愿才能彻入骨髓、成为生命,成为阿赖耶识里面最强的种子,而生生世世、无穷无尽地相随不离。阿弥陀佛发愿要度尽十方众生,并且誓言:“若不能度尽十方众生,绝不成就佛道!”阿弥陀佛是以他佛的性命,来赌我们十方众生的往生。 因此,可以说第十八愿有愿有誓,而且誓愿弘深。 誓愿的对象:人天、恶趣 第十八愿有愿有誓,誓愿弘深,不但
5、人天,亦摄恶趣,故大阿弥陀经平等觉经皆云:“蜎飞蠕动之类”。 在第十八愿中,弥陀救度的对象是“十方众生”, 但“十方众生”的最低门槛何在?如果以大阿弥陀经、平等觉经这两本经来看,“十方众生”指的是:“诸天人民、蜎飞蠕动之类,闻我名字,莫不慈心,欢喜踊跃者,皆令来生我国。”可见,“十方众生”包含着上自诸天人民、下至蜎飞蠕动之类。“蜎飞蠕动”就是三恶道的畜生道,“蜎飞”是小小的飞虫, “蠕动”是小小的、在地上爬的虫类。 而庄严经更言: 轮回诸趣众生类,速生我刹受快乐; 常运慈心拔有情,度尽阿鼻苦众生。 由这一首偈语,可以看出阿弥陀佛的誓愿真的弘广深重,所有众生,没有一个遗漏,即使罪恶深重到堕落阿鼻
6、地狱的众生,阿弥陀佛也要把他救出来。如果阿弥陀佛不能救度像这样的众生,阿弥陀佛说他不成佛,可见阿弥陀佛誓愿之弘深、广大。 庄严经又有一段经文说: 三恶道中地狱饿鬼畜生,皆生我刹,受我法化,不久悉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六道”就是天道、人道、阿修罗道、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通常天道、人道是行善的,具有善心善德,这两种众生比较容易度化;而过去世罪业深重、心肠狠毒的,才会堕落三恶道,这样的众生不容易度。 虽然不容易度,但是阿弥陀佛誓言必定度他们,而且说如果不能度他们,就不成佛。所以,这种誓愿 第十八愿,细细体会,真的会令人痛哭流涕。 二、显生因愿王 若不生者之“生”之一字,最为重要:思惟摄取之极
7、要,永劫修行之极基,唯在于此。 四十八愿中,余愿无此言,唯此一愿有此语,故名“生因愿”,亦名“本愿王”。 弥陀何以发愿修行,何以成佛建设极乐,目的只有一个,就是十方众生的“往生”,若非为此,则无其愿行,无弥陀与极乐。“生”之重要,无可比拟、无可替代、无可妥协。 “思惟摄取之极要”:就是无量寿经所讲的, 阿弥陀佛主动为十方众生发四十八大愿,这四十八大愿是经过多少时间去思惟的呢?经典上说:“具足五劫,思惟摄取,庄严佛国,清净之行。” 所以是具足五劫的时间思惟、选择出来的。而经过五劫思惟摄取的这四十八大愿,最主要的,就在于让十方众生往生极乐,否则再怎样清净庄严,如果不能使我们往生极乐世界,四十八大愿
8、就没有了价值。 “永劫修行之极基”:无量寿经说:“于不可思议兆载永劫,积植菩萨无量德行。”经过兆载永劫那么长的时间,所累积、所修行、所完成的菩萨无量德行,最根本的目的又在哪里呢?就是在“若不生者”的“生”这个字,也就是必须能够使十方众生通通往生极乐世界。所以,就弥陀的四十八大愿、就弥陀的永劫修行来讲,都只是为了一个使十方众生往生的“生”字。第十八愿乃至全部四十八愿,如果离开十方众生的往生,也就失去了它的意义与价值,也就没有了弥陀的生命。 生因愿 在四十八愿当中,只有第十八愿有“若不生者, 不取正觉”这句话,因此,第十八愿才被尊为“生因愿”往生正因的愿。任何众生,只要依照、随顺这个愿,必定往生,
9、而且平生业成、现生不退。因此,这第十八愿在四十八愿当中,也被尊称为“本愿王”。 摄生三愿,唯以第十八愿为“生因愿” 或许有人会问:其它愿且不说,第十九、二十愿和第十八愿一样,都说到“欲生我国”,同称为“摄生三愿”;第十九愿有来迎的利益,第二十愿有果遂的功能,第十九、二十愿不也是“生因愿”吗? 不是!第十八、十九、二十愿,若从“愿”来讲, 属于同类性质,都有“欲生我国”,所以同称“摄生三愿”;但从誓来讲,只有第十八愿有“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也就是说,第十八愿有誓、愿二重“生”,“欲生”的“生”是愿,“若不生者”的“生”是誓;第十八愿不仅愿十方众生往生,而且发誓必使十方众生往生,否则不取正觉。
10、只有第十八愿是愿生、同时也誓生,而第十九、二十愿都只是愿生,而没有誓生。 第十九愿,誓来迎;第二十愿,誓果遂。所誓的内容,虽也与往生有关,但并不是直接誓往生,而是曲折性的、渐进性的,是依附、服务于第十八愿的,也就是为了究竟达成第十八愿“必令一切众生往生”的目的,而誓临终来迎、来生果遂。第十八愿如主干,第十九、二十愿是从第十八愿的主干上生出来的枝条,主干活, 枝条也活,主干死,枝条也死,所以“生因愿”只限于主干的第十八愿。 当然,其它各愿也都是从第十八愿所生的枝条愿, 总体来说,是为了让众生欣慕第十八愿而往生。不过从“欲生我国”来讲,这三愿的文字、意义、性质更加接近,所以称为“摄生三愿”。虽然同
11、称“摄生三愿”, 但并不是第十九、二十愿也是“生因愿”,“生因愿” 只有第十八愿。 善导大师把四十八愿的每一条愿都解释为第十八愿,说: 四十八愿,一一愿言:若我得佛,十方众生,称我名号,愿生我国,下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又说:四十八愿中,唯明专念弥陀名号得生。 又说:弘誓多门四十八,偏标念佛最为亲。 都是唯以第十八愿为“生因愿”。 三、显弥陀“不可思议”之所在 大经“诸佛赞叹”之文: 十方恒沙诸佛如来,皆共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 小经“功德名号”之文: 无量寿佛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 这两段文字都是在赞叹、显明这六字名号的德能。字虽只有六字,德却是无量无边,普受十方恒沙诸
12、佛如来主动地齐声赞叹“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 “无量寿佛,威神功德不可思议”:也就是阿弥陀佛能够满足众生愿望的功能,不是止于四十八愿所讲的,而是无量无边,既能获得当来往生的利益,也能获得现世种种利益。 能救我 何谓弥陀的“不可思议”?在何处? 在“若不生者,不取正觉”;亦即“能救我”才是弥陀的不可思议。 不但救我永离地狱、脱出轮回,而且使我成就佛道、广度众生。 阿弥陀佛的不可思议在哪里? 在于能够救度“我”。“我”是谁呢?“我”就是慧净,也是在座的每一位同修、莲友。 以法为镜,我是怎样的人 我们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无量寿经说:心常念恶,口常言恶,身常行恶,曾无一善。 又说:心口各异,言
13、念无实。 佛法就像一面镜子,来到镜子面前,就能看清楚自己的面貌是美丽还是丑陋、是干净还是肮脏。那么,现在以这几句法语作为法镜,来照照我的身心, 让我看清原来自己是个“心常念恶,口常言恶,身常行恶,曾无一善”的人;是个“心口各异,言念无实”的人;是个心性刚强、难调难伏的人;是个贡高我慢、桀骜不驯的人。 就“杀生”来讲,我们生生世世、世世生生以来, 都有杀过人,尤其是杀动物。无论直接杀、间接杀、见杀随喜,生生世世以来,所杀的人可说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生生世世以来,杀牛、杀马、杀羊、杀猪、杀狗、杀猫、杀鸡、杀鸭、杀鱼、杀虾,乃至蚊虻蝼蚁,所有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动物,被我们所杀的动物更是无量无
14、边不可思议。 就“偷盗”来讲,天地万物,各有其主,一分一毫,半丝半缕,不与而取,即是偷盗;即使未经对方同意,擅自去看、去听、去动,也是偷盗;甚至接受名实不符的称誉,也是偷盗。更何况杀人越货,明抢暗取,大秤小斗,偷工减料等等。我们生生世世、世世生生以来,所犯偷盗,也可说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 就“淫欲”来讲,我们生生世世、世世生生以来, 曾经当男人强奸过女人,曾经当女人红杏出墙过,或者身犯,或者意淫,这些罪业也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当人如此,当畜生也依然如此。 就“妄语”来讲,我们生生世世、世世生生以来, 说过骗人的话、骂人的话、挑拨离间的话、贪淫的话、瞋恨的话、无明的话,做出欺诈的行为,也可说是无
15、量无边不可思议。 所谓“不可思议”,就是没办法用心思惟,没办法用言语形容。生生世世以来,内心都是充满着贪图五欲财色名食睡;内心都是充满着瞋恨、忿怒;内心都是怀着愚痴、嫉妒、计较、不平、不满。生生世世以来,杀父、杀母、破和合僧、不信因果、诽谤正法,像这样从过去直到今生今日,自己所做的,或者是唆使他人做,或者是见做随喜。所有的十恶、五逆、谤法、阐提之大罪,无量无边,不可思议。 如果有一种照相机,是专门照人起心动念的话, 那么,我们就不敢出门;如果我们的心是像电视,可以播放在外面、随时让人家看到的话,我们就会无地自容。 我们是怎样的人呢?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如同善导大师所讲的: 现是罪恶生死凡夫,旷劫
16、以来常没常流转,无有出离之缘。 阿弥陀佛的不可思议 阿弥陀佛的不可思议在哪里?在于像这样的我们, 也能够让我们离开地狱、往生成佛,这就是阿弥陀佛的不可思议。 阿弥陀佛救度我们,不但让我们出苦,而且让我们得乐;不但白白给我们,而且给我们满满;不但让我们脱贫,而且让我们当下雍容华贵;不但让我们有吃有穿有住,而且让我们继承佛位;我们只是祈求温饱, 可是阿弥陀佛给我们富贵,而且贵如人王、富可敌国。有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功德名号,我们无穷无尽的生死轮回,至此永断;我们的永恒生命、无上佛果,从今开始。一切世间第一大利、无上功德,不求自获,这就是阿弥陀佛的不可思议。这不可思议,就在于“若不生者,不取正觉”的弘
17、深誓愿。 独有现当二益 念佛固能消灾免难、增福延寿,佛牌之“放光退鬼”、佛卡之“大难不死”等,皆非弥陀之不可思议,余佛余行皆能故。 这些都是“现世利益”,现世利益是修持余佛余行也都能获得的,修持普门品、称念观世音菩萨,或者受持药师经、称念药师佛,或者读诵金刚经地藏经,或者持念大悲咒白衣神咒,也都能够获得,但独有“现当二益”,是唯有弥陀才拥有的。 本末主次 阿弥陀佛对我们的誓愿,是有本末、有主次的,当来往生是根本,现世利益是枝末。亦即既然能够获得往生,必然也能够获得现世利益。 就像既然能够跃过一丈之宽的壕沟,那么,跨越一尺两尺的水沟当然不在话下;就像种稻谷收成了, 自然会有稻草的收获。 如果现世
18、的利益都不可能获得,譬如消灾免难、增福延寿,这些现世利益都不能获得的话,那么往生的利益更不可能得到。 有些人由于初学,不太了解,难免有疑惑,认为四十八愿并没有谈到刚刚所讲的这些现世利益。其实四十八愿是从主要的根本大纲来宣说,若要细说,所谓“昼夜一劫,尚未能尽”。 释迦一劫赞不尽 就像无量寿经所讲的: 佛言:“我说无量寿佛,光明威神,巍巍殊妙,昼夜一劫,尚未能尽。” 释迦牟尼佛说:这尊无量寿佛的光明威神,是巍巍殊妙。“光明威神”就是指阿弥陀佛满足众生现当二益的功德、功能;“巍巍殊妙”是很崇高,没办法想象的伟大,即使释迦牟尼佛昼夜一劫“, 尚未能尽”! “昼夜一劫”就是夜以续日、相续不断地称赞、赞
19、叹、宣说,经过一劫那么长的时间,也还不能说尽阿弥陀佛“威神光明,巍巍殊妙”的功德。 可见,四十八大愿也只是概要地宣说而已。既然是无量无边、不可思议功德名号,则所有佛法中的感应功德都通通具足,否则释迦牟尼佛以及十方恒沙诸佛怎么会齐声赞叹阿弥陀佛的功德不可思议呢? 四、难信难说之法 念佛能得“现当二益”,于“五浊恶世”,乃“难信之法”,亦是“难说之法”。 小经言: 为诸众生说是一切世间难信之法。 为一切世间说此难信之法,是为甚难! 由这两段经文,可以看出释迦牟尼佛自己也说:称念“南无阿弥陀佛”就能够获得“现当二益”的这个法门,不管到哪个地方,任何人都很难相信;而且任何人也都难以说得圆满无缺、令人心
20、服口服。 难信之法 难信之法超越哲学、科学、医学。 越是自视学者越难信。 哲学、科学、医学,都是我们凡夫世间的见闻觉知,如果以我们凡夫的见闻觉知为标准,要来衡量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境界,那是绝不可能的,以“可思议” 去推量“不可思议”,永远都不相应。 就像昙鸾大师在往生论注中所说: 此云何不思议?正觉阿弥陀不可思议,彼安乐净土,为正觉阿弥陀善力住持,云何可得思议耶! 又说: 非常之言,不入常人之耳。 把自己当成行者 特别要说明的是,教团里的同修很令人赞叹,论学历或经历,不是博士就是硕士,不是教授就是老师,不是医生就是律师,但都不以学者自居,不自视为学者、不自许为学者,而把自己当成行者。 学者跟行
21、者有很大的差别,为什么?因为学者最后往往也过不了阎罗王那一关,而行者到最后连阎罗王都现身相送,并且期待将来倒驾慈航救度他。 谦虚的人有福了 地藏经言:南阎浮提众生,其心刚强,难调难伏。 无量寿经言:骄慢弊懈怠,难以信此法。 我们凡夫往往懂得越多,越觉得自己了不起、高人一等,不能与人为善、善与人同、从善如流。这里所讲的,主要就是“慢”跟“疑”骄慢、怀疑,这是根本烦恼。贪、瞋、痴、慢、疑很难断除,因为每个人内心之中,都有一种倔强、刚烈,缺乏谦卑、柔和。 像我自己无知无识,却桀骜不驯、难调难伏。对此,有时静静思惟,往往自卑自叹。经典说:“常行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当我们起了无明的时候,想到这
22、句话,当下无明的心就会比较清明。所以, 希望大家都能够培养柔和、忍辱、慈悲、喜舍。 柔和忍辱,或者谦顺谦卑,对一个人来讲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一个学佛者,易经说:“谦受益,满招损。”又说:“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 鬼神害盈而福谦,人道恶盈而好谦。”一个谦虚的人, 走到哪里都受欢迎,天地鬼神都要加福给他。所以,谦虚的人有福了,天地鬼神都会怜惜他,让他趋吉避凶、遇难呈祥。 尤其是谦虚的人容易信受弥陀的救度,获得“现当二益”。 行者风范 法然上人言: 称名之行者,应成一文不识、黑白不辨之身而朝夕念佛。 若成学者骨,则失念佛矣! “称名之行者”:就是愿生极乐净土、专称弥陀佛名的人,他应该是抱有
23、怎样的一种价值观呢?他即使有很高的学问,也把自己看成没有学问;即使很聪明, 也把自己当成不聪明,而以念佛作为他的学问、作为他的聪明。只要有时间,他就念念不舍这句“南无阿弥陀佛”,不会卖弄自己的学问,也不会跟人计较是非,只是守愚念佛、无诤念佛。 如果自认是一个学者,而且这种观念很坚固,法然上人说那就会失去念佛往生的利益。 学者往往高慢,如石越叠越高; 行者往往谦卑,如稻越熟越垂。 有句话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所以,一个真正追求学问的人,就像古代一样,由士而君子,然后向着贤圣的目标前进,这样的学者就是所谓“谦谦君子,卑以自牧”,是不可能会高慢的。 难说之法 难说之法 说者缺乏慧辩,闻者根机未熟
24、,不但不信,且易起谤。不信人前,莫说此法。 刚刚讲的是“难信之法”,现在就“难说之法”这个层面来解释。 为什么难说呢?说的人缺乏智慧辩才,听的人根机还不成熟,这样,他不但不能信受,而且很容易引起谤佛、谤法。所以经典上说,不信人前不要说这个法门,恐怕害得对方造下谤法之罪。 释迦牟尼佛尚且说:以他的智慧辩才,都难以圆满地宣说这个法门,何况我们!所以,宣说这个法门,固然有人信受、有人赞叹,但也难免有人怀疑、拒绝、批判、诽谤。因此善导大师在法事赞中就说:五浊增时多疑谤,道俗相嫌不用闻。 谦敬闻奉行 所以,我们学佛者必须怀着谦卑之心,所谓“谦敬闻奉行”。有关阿弥陀佛的功德、感应,我们最好怀着一种恭敬信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法师 第十 讲话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5245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