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四章 个性发展与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第四章 个性发展与教育.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心理学第四章 个性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四章 个性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 需要、动机与兴趣 一、需要概述 需要及其种类 1. 需要的概念: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或不平衡状态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2. 需要的种类:根据需要的起源,分为先天的生理性需要和后天的社会性需要;根据需要的对象,分为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1. 基本内容:缺失需要和成长需要。 2. 评价:是一种较为完备的需要理论,对需要的实质、结构、归属及作用都做了系统的探讨,对进一步研究“需要”这一课题,建立科学理论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强调需要从低级向高级发
2、展,而没有认识到高级需要对低级需要的调节作用;人的需要不仅具有社会性,而且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马斯洛错误地把人的需要的发展及实现看作是人类生物特性的发展和实现;他的需要层次理论缺乏客观测量指标,缺乏实验支持;他的自我实现理论是个人主义的,没有与社会需要相结合。 二、动机概述 动机的概念:动机是激发和维持有机体的行动,并使该行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心里倾向或内部驱力; 动机的种类: 1. 生理性动机;2. 社会性动机:两个层次比较原始的三种驱使力:好奇心、探索与操作;人类特有的成就动机、学习动机、权利动机和社会交往动机等。 动机的功能:激活、指向、维持和调节功能 三、兴趣概述 兴趣及其种类 1.
3、 兴趣的概念:人对事物的一种认识情绪,伴随着积极的情绪体验,对个体活动,特别是对个体的认知活动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具有定向和动力功能。 2. 兴趣的种类: 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中心兴趣和广阔兴趣;个体兴趣和情境兴趣。 学习兴趣的培养和激发: 1. 通过各种活动发展学生的兴趣;2. 通过提高教学水平,引发学生的兴趣;3. 引导学生讲广泛兴趣与中心兴趣结合起来;4. 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5. 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6. 通过积极的评价使学生的兴趣得以强化;7. 充分利用原有兴趣的迁移。 第二节 能力 一、能力及其类型 什么是能力:是直接影响人的活动效率,促使活
4、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才能与天才:几种相关的、结合在一起的能力统称为才能;才能的高度发展是天才。 能力与知识、技能的关系 1. 联系:能力是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前提;能力是在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2. 区别:能力与知识、技能具有不同的概括水平;在一个人身上,知识和技能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它随着学习进程的不断增多而不断丰富;而能力的发展则有一定的限度;知识、技能的掌握和能力的发展是不同步的。 能力的分类 1. 根据能力适应活动范围的大小,可分为一般能力和特殊能力;2. 根据从事活动时创造性程度的高低,可分为模仿能力和创造能力;3. 根据能力的功能不同,可分为认知能力、操
5、作能力和社交能力。 二、能力的结构 智力也称智能,是使人能顺利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须的各种认知能力的有机结合,包括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想象力和思维力等成分,并以思维力为核心。 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 智力包括两种因素:一般因素和特殊因素。G因素代表一个人普遍而概括化的能力,参与所有的智力活动。一个人智力高低取决于G因素的数量。 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论 智力是一个由不同方式对不同信息进行加工的各种能力的综合系统,包括内容、操作和成果的三维结构。内容指思维的对象,包括视觉、听觉、符号、语义和行为;操作是指智力活动的反应方式,包括认知、记忆、发散思维、辐合思维和评价;成果是智力活动的产物,包括单元、类
6、别、关系、系统、转换、寓意。共有5*5*6=150种。 卡特尔的智力形态论 根据因素分析的结果,按心智能力功能上的差异,将人的智力分为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流体智力是一种以生理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受先天遗传因素的影响较大。特征是:对不熟悉的事物,能以迅速准确的反应来判断其彼此间的关系。一般人在20岁以后,流体智力的发展大道顶峰,30岁以后随着年龄增长而减低。流体智力属于人类的基本能力,受教育文化影响较少。 晶体智力是以学得的经验为基础的认知能力,受后天经验的影响较大,主要表现为运用已有知识和技能去吸收新知识和解决新问题的能力。晶体智力与教育文化有关,但在个体差异上与年龄的变化没有密切关系。晶体智
7、力不因年龄增长而降低,有些人甚至因为知识经验的累积,晶体智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升高。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1. 主要内容人的智力结构中存在着7中相对独立的智力,这7种智力在每个人身上的组合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在不同领域的智力发展水平是不同步的。 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运动智力;人际智力;自知智力。 2. 多元智力理论与新课改:为新课改“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提供了有力的理论依据与支持。 积极乐观的学生观;科学的智力观;因材施教的教学观;多样化人才观和成才观。 斯滕伯格的三元智力理论 智力成分亚理论:智力包括三种成分及相应的三种过程,即元成分、操作成分
8、和知识获得成分。 智力情景亚理论:智力是指获得与情境拟合的心理活动; 智力经验亚理论:智力包括两种能力:一种是处理新任务和新环境时所要求的能力;另一种是信息加工过程自动化的能力。 三、能力的测量 一般能力测验 比纳-西蒙智力量表 斯坦福-比纳量表:IQ=智龄实龄*100 韦克斯勒智力量表用离差智商来衡量人的智力水平:IQ=100+15Z; Z=/SD 特殊能力测验和创造力测验 智力测验的标准 信度:一个测验量表的可靠程度;效度:一个测验工具希望测到某种行为特征的有效性及准确程度;标准化:按照测验的性质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测验题目,选择题目时需要考虑项目的难度和区分度;选择具有代表性的被试,确定标准
9、化样本;施测程序标准化;统计结果,建立常模。 四、影响能力形成于发展的因素 遗传与营养;早期经验;教育与教学;社会实践;主观努力。 五、学生能力的培养 注重对学生早期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要加强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与训练; 1. 重视基础知识的教学;2. 注意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宽知识面;3. 在教学中重视学生智力技能的训练。 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能力差异因材施教; 1. 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学生不同的特点,分别提出不同的要求:对能力发展水平较高、学习成绩优良的学生,应提供较难的学习任务,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创造各种条件发挥他们的才智;对智力发展较差的学生,要给他们更多的帮助,对作业进行具体的指导,使他
10、们树立起信心;对那些智力水平不差,但学习成绩差的学生,要针对他们各自的特点,主要从端正学习态度和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入手,使其不断完善良好的个性品质 2. 教师不应歧视在某些能力方面有缺陷的学生,教师要树立一种观念,即任何儿童都有可能发展某种活动所需要的能力,要鼓励他们树立信心,扬长避短,同时采取适当的方法使学生长善救失,人尽其才。 3. 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培养有特殊兴趣和才能的学生,对于有某方面特长的学生,应给与其机会,通过组织各种课外活动来促进他们的特长进一步发展。 在教学中要积极培养学生的元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 社会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基本途径;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可按三个阶段
11、进行:1. 采用个别教育的方法,分别培养每个学生的兴趣、意志、情感等;2. 采用整体教育的方法,使整个班级甚至全校都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让学生在其中受到熏陶,逐步培养自己良好的个性品质;3. 教师要采取个别化教育的方法,有针对性地、逐个纠正学生自身的一些不良习惯,使之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和进步。 第三节 人格 一、人格概述: 人格的概念: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即人格是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人格的特征:独特性、稳定性、整合性、功能性、社会性。 人格的结构
12、:包括气质、性格、自我调控系统。 自我调控系统是以自我意识为核心的人格调控系统,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自我认识是对自己的洞察和理解,包括自我观察和自我评价,其中自我评价是自我调节的重要条件; 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是伴随自我认识而产生的内心体验。自尊心、自信心是自我体验的具体内容; 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在行为上的表现,是实现自我意识调节的最终环节。 二、气质 气质及其类型 1. 气质的概念: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即我们平时说的脾气、秉性。 2. 气质的类型 气质的体液说: 希波克拉底提出人体内有四种性质不同的体
13、液:血液、黄胆汁、黑胆汁和粘液; 盖伦提出4中气质类型: 胆汁质:精力旺盛、粗枝大叶、表里如一、刚强、易感情用事。整个心理活动笼罩着迅速而突发的色彩; 多血质:反应迅速、有朝气、活泼好动、动作敏捷、情绪不稳定; 黏液质:稳重,但灵活性不足;踏实,但有些死板;沉着冷静,但缺乏生气; 抑郁质:敏锐、稳重、体验深刻、外表温柔、怯懦、孤独、行动缓慢; 气质的神经活动类型说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不可遏止型 活泼型 安静型 弱型 高级神经活动过程 强、不平衡 强、平衡、灵活 强、平衡、不灵活 弱 气质类型 胆汁质 多血质 黏液质 抑郁质 气质与教育 1. 对待学生应克服气质偏见; 2. 针对学生气质差异因材
14、施教; 对于胆汁质的学生,应采取直截了当的方式,但这些学生不宜轻易激怒,对其严厉批评要有说服力,培养其自制力,坚持到底的精神,豪放、勇于进取的人格品质; 对于多血质的学生,可以采取多种教育方式,但要定期提醒,对其缺点严厉批评。教师应鼓励他们勇于克服困难,培养扎实专一的精神,防止其见异思迁;创造条件,多给他们活动的机会,培养他们朝气蓬勃、足智多谋的优点; 对于黏液质的学生,教师要采用耐心教育的方式,让他们有考虑和做出反应的足够时间,培养其生气勃勃的精神、热情开朗的个性和以诚待人、工作踏实、顽强的特点; 对抑郁质的学生,则应采取委婉暗示的方式,对其多关心、爱护,不宜在公开场合下指责,不宜过于严厉的
15、批评,培养他们亲切、友好、善于交往、富有自信的精神,培养其敏感、机智、认真、细致、高自尊的优点。 3. 帮助学生进行气质的自我分析、自我教育,培养良好的气质品质; 4. 特别重视胆汁质和抑郁质学生; 5. 组建学生干部队伍时,应考虑学生的气质类型。 三、性格 性格及其结构 1. 性格的概念:是指人的较稳定的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相结合而形成的人格特征。 2. 理解性格的概念:性格是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概括化与定型化的结果;性格是指一个人独特的、稳定的个性心理;性格是个性特征中最具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3. 性格的结构: 性格的态度特征:个体对自己、他人、集体、社会以及对工作、劳动、学习的
16、态度特征,如谦虚或自负、利他或利己、粗心或细心、创造或墨守成规。 性格的意志特征:个体自觉地确定目标,调节支配行为,从而达到目标的性格特征,如顽强拼搏、当机立断; 性格的情绪特征:个体稳定而独特的情绪活动方式,如情绪活动的强度、稳定性、持久性和主导心境等方面的特征; 性格的理智特征:个体在感知、记忆、想象、思维等认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特点和风格。如主动感知与被动感知,习惯看到细节还是看到轮廓。 4. 性格的类型 根绝理智、情绪、意志三者在心理机能方面哪一个占优势,性格可以分为理智型、情绪型和意志型; 按照心理活动的指向,分为外向型和内向型; 按照个体活动的独立性程度,性格可分为独立型和顺从型
17、。 性格与气质的关系 1. 联系:性格与气质都属于稳定的人格特征;性格与气质互相渗透,彼此制约,二者相互影响; 2. 区别:气质受生理影响大,性格受社会影响大;气质的稳定性强,性格的可塑性强;气质特征表现较早,性格特征表现较晚;气质无所谓好坏,性格有优劣之分。 学生优良性格的培养: 1. 加强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教育;2. 及时强化学生的积极行为;3. 充分利用榜样人物的示范作用;4. 利用集体的教育力量;5. 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6. 及时进行个别指导; 7. 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四、人格理论 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 人格特质有两类:共同特质和个人特质;共同特质是人们生活在共同环境
18、中形成的,反映了社会的习俗和价值,是人格的共同部分。个人特质是指个体身上所独具的特质,包括首要特质、中心特质和次要特质。首要特质是一个人最典型的最具有概括性的特质;中心特质是构成个体独特性的几个重要特质 卡特尔的人格特质理论 该模型分为四层,即个别特质和共同特质,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动力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 五、影响人格形成与发展的因素:生物遗传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家庭因素,学校教育因素,个人主观因素。 六、自我意识的发展与教育 自我意识概述 1. 自我意识的概念: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 2. 自我意识的发展阶段:
19、 生理自我:3岁左右成熟;社会自我:少年期基本成熟;心理自我:在青春期开始发展和形成。 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1. 小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发展的趋势:小学一年级到三年级发展的速度较快,尤其是小学一、二年级之间发展的速度格外迅速,是主要发展期;小学三年级至五年级期间,自我意识发展相对平稳,年级间无显著差异;小学五年级至六年级自我意识的发展又出现加速现象,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上升期; 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从自我意识的各成分来看,发展并不同步。 2. 初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发展的趋势:青少年期是自我意识发展的第二个飞跃期。总的发展趋势是:从小学六年级开始到初中三年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总体上处于平稳期;从初三到高一年纪为显著上升时期 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初中生的自我体验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自我开始分化;能够更自觉地评价别人的和自己的个性品质。 3. 高中生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发展的趋势:处于显著上升期后的平稳期。 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自我意识中独立意向的发展;自我意识的组成成分分化;强烈地关心着自己的个性成长;自我形象受到了空前的关注;自我评价逐渐成熟;自尊心强;道德意识的高度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5158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