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二章 认知发展与教育.docx
《心理学第二章 认知发展与教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理学第二章 认知发展与教育.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心理学第二章 认知发展与教育心理学第二章 认知过程 第一节 注意 一、注意概述: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分类: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发生条件:客观条件是刺激物本身的特点;主观条件是人本身的状态 有意注意: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维持条件:加深对目的任务的理解;合理组织活动;对兴趣的依从性;排除内外因素的干扰。 有意后注意:特殊形式,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一直努力的注意。形成的条件:个体对活动浓厚的兴趣;活动的自动化。 二、
2、注意的品质: 注意的广度:指在同一时间内,人们能够清楚地知觉出的对象的数目。与被知觉对象的特点有关;与人们当时的知觉任务有关;主要取决于个人已有知识经验。 注意的稳定性: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长短特性。 影响因素:注意对象的特点;有无坚定目的;个人的主观状态 短时间内注意周期性地不随意跳跃现象称为注意的起伏。 注意的分配:在人进行两种或多种活动时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的现象。主要有三种情况:在同时进行的两种活动中,必须有一种是已经熟练的;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都已熟练;几种不同的活动已成为一套统一的组织。 注意的转移: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或由一种活动转移
3、到另一种活动的现象。影响注意的转移快慢难易的条件:原来注意的强度;新的注意对象的特点;大脑皮层神经兴奋和抑制过程相互转换的灵活性;各项活动的目的性或第二信号系统的调节作用。 三、注意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根据注意的外部表现了解学生的听课状态; 运用无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 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教师应该注意教室外环境对课堂的干扰;注意教室内的环境;教师的服饰、发型不宜过于耀眼;在教学过程中要迅速妥善的处理偶发事件。 2. 注重讲演、板书技巧和教具的使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音量适中,语音语调抑扬顿挫,重难点加强语气,配合手势表情;板书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要运用有度,重点突出,必要时运用
4、彩色笔、图和表格加以强调;借助教具吸引学生 3. 注重教学内容的组织和教学形式的多样化; 4. 教师应该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和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 运用有意注意的规律组织教学: 1. 提高活动的目的性;2. 激发学习动机;3.训练良好的注意习惯; 运用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相互交替的规律组织教学活动 第二节 感觉与知觉 一、感觉: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种类:外部感觉;内部感觉。 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叫感受性。感觉阈限是指能够引起人们感觉的刺激范围。两者数值上成反比关系。刚刚能够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叫绝对感觉阈限;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受性;刚刚能引起差
5、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叫差别阈限;对这一最小差异量的感受能力,叫差别感受性。 感觉的相互作用: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二、知觉 1. 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 2. 知觉与感觉的关系:联系:都是刺激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产生的,都是我们对现实的感性反映形式;都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初级形式,反映的都是实物的外部特征和联系。区别:感觉反映的是事物的个别属性,知觉反映的事物的整体属性;感觉仅依赖个别感觉器官的活动,而知觉依赖多种感觉器官的联合活动;知觉不仅受感觉系统的生理因素影响,而且依赖于人的过去经验,受人的心理特点制约;知觉与词联系在一起,更复杂
6、。 3. 知觉的种类:空间知觉、时间知觉、运动知觉。其中运动知觉包括动景运动、诱发运动、自主运动、运动后效 错觉是指人在特定的条件下对事物必然会产生的某种有固定倾向的歪曲知觉。 4. 知觉的基本特性: 知觉的选择性:当面对众多的客体时,知觉系统会自动地将刺激分为对象和背景,并把知觉对象优先地从背景中区分出来; 知觉的理解性:是以人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词语加以概括赋予说明的加工过程。有三大功能:理解帮助对象从背景中分离出来;理解有助于人们整体地知觉事物;理解还能产生知觉期待与预测。 知觉的整体性:人根据自己的知识经验把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多种属性整合为统一整体的过程。
7、 知觉的恒常性:客观事物本身不变,但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化时,人的知觉映像仍相对保持不变。 三、感知规律在教学中的运用 遵循感知规律,开展直观教学; 学生观察力的培养 1. 观察的概念:是人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2. 观察的品质:目的性、客观性、精细性、敏锐性 3. 观察力的培养:观察力是指人迅速、敏锐地发现事物细节和特征等方面的知觉能力。引导学生明确观察的目的和任务,是良好观察的重要条件;充分的准备、周密的计划、提出观察的具体方法,是引导学生完成观察的重要条件;在实际观察中应加强对学生的个别指导,有针对性的培养学生的良好观察习惯;引导学生学会记录整理
8、观察结果,在分析研究的基础上,写出观察报告、日记或作文;引导学生开展讨论、交流并汇报观察成果,不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培养良好的观察品质。 第三节 记忆 一、记忆概述 记忆的概念: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 记忆的分类:根据信息从输入到提取所经过的时间、信息编码方式和记忆阶段的不同,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动作记忆;根据信息加工与存储的内容不同,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 记忆品质: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 二、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现三个环节。 识记:
9、个体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 分类: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性,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和识记方法的不同,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 影响识记效果的因素:有无明确的识记目的和任务,直接影响识记的效果;识记时的态度和情绪状态;活动任务的性质;材料的数量和性质;识记的方法。 保持和遗忘 1. 保持的概念: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的巩固过程,是记忆过程的第二个环节。 2. 遗忘及其规律:识记过的内容在一定条件下不能或错误地恢复或提取都叫遗忘。艾宾浩斯提出了“遗忘曲线”,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趋势是先快后慢,先多后少,曾负加速,并且到一定的程度就不再遗忘了。 3.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学习材料的性
10、质;系列位置效应;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记忆任务的长久性与重要性;识记的方法;时间因素;情绪和动机。 4. 遗忘的原因: 消退说: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衰弱,以致最后消退的结果、 干扰说: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刺激的干扰所致。前摄抑制是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材料的干扰作用;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叫倒摄抑制。 压抑说: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 提取失败说:明明知道对方的名字,但就是想不起来,这种现象叫“舌尖现象”或“话到嘴边现象”。遗忘不是因为存储在尝试记忆中的信息消息,而是因为编码不准确,失去了检索线索或线索错误。一旦有了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理学第二章 认知发展与教育 心理学 第二 认知 发展 教育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515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