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的中医辨证治疗.docx
《心悸的中医辨证治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悸的中医辨证治疗.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心悸的中医辨证治疗 心悸的中医辨证治疗 心悸是指自觉心跳,惊悸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病位在心,其发生主要是阴阳失调,气血失和,心神失养所致。有虚实之分,其虚表现为气血阴阳亏损,其实表现为痰浊,血瘀,水饮,故治疗当辨别虚实,虚者当补益气血,调整阴阳,实者当化痰涤饮,同时配合重镇安神。本病如如脏腑虚损程度较轻者,预后较好,如脏腑虚损程度较重者,则治疗较难,不易治愈。 心悸发作时常伴有气短、胸闷、甚至眩晕、喘促、晕厥;脉象或数,或迟,或节律不齐。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病位主要在心,与肝、脾、肺、肾关系密切。因心为君主,“神明出焉”。如脾不生血,心血不足,心神则失养;脾失健运,痰湿内生,扰动心神
2、,或肾阴不足,不能上制心火,肾阳亏虚,心阳失于温煦,均可发为心悸;肺气亏虚,不能助心以治节,心脉运行不畅则心悸不安;肝气郁滞,气滞血瘀,或气郁化火,均使心脉不畅,心神受扰,发生心悸。 常证: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至不能自主,或一过性、阵发性,或持续时间较长,或一日数次发作,或数日一次发作。兼见胸闷,气短,神疲乏力,头晕喘促,甚至不能平卧,以至出现晕厥。脉象或数或迟,或乍疏乍数,并兼见结、代、促、涩脉。 重证:如心阳不振,则出现心痛胸闷,气短,眩晕欲吐,脉或迟或数,或乍疏乍数;如心肾虚,水饮凌心,则出现浮肿尿少,形寒肢冷,坐卧不安,动则气喘,脉疾数;如水饮凌心射肺,则出现突发心悸,喘促不得卧
3、,咯吐泡沫痰,或为粉红色痰涎,或夜间阵发咳嗽,尿少浮肿,脉细数;如心阳欲脱,则出现面色苍白,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喘促欲脱,神志淡漠;如阴阳离绝,则出现脉象散乱,极疾或极迟,面色苍白,口唇发绀,突发意识丧失,肢体抽搐。 病类病性 临床分虚实两类。虚者为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而致;实者多由痰火扰心、水饮凌心及瘀血阻脉,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虚实之间可以相互夹杂或转化。本病多为本虚标实证,其本为气血不足,阴阳亏损,其标是气滞、血瘀、痰浊、水饮,临床表现多虚实夹杂。 病因病机 1.心阴心血不足,心失所养 心阴心血因久病失养,或劳欲过度,伤脾损肾,或各种原因的出血未复,或先天不足、禀赋衰弱等原因,久而久之
4、,心阴心血乏源或亏虚,导致心之 气血两亏,不能奉养于心,致心失所养而发生心悸。正如丹溪心法所说“人之所主者心,心之所养者血,心血一虚,神气不守,此惊悸之所肇端。” 2肝肾阴虚,虚火扰主 因年老体衰、久病失养、房劳过度等原因导致肝阴不足或肾阴亏虚,一则肝阴不足,肝火内炽;一则肾阴亏虚,水亏火旺,均可因虚火扰动而成心悸。如石室秘录说: “怔仲之证,躁扰不宁,心神恍惚,惊悸不宁,此肝肾之虚而心气之弱也。” 3心血瘀阻,气滞络阻 因心气不足,心阳不振,不能鼓动血液运行,致心血瘀阻,或寒邪入侵心脉,血寒而凝滞不通;或因痹证日久,致心脉痹阻;或年老气血日衰,痰湿痹阻脉络;或外邪内侵于心,气滞络阻等原因,使
5、心失主血脉功能而悸动不安。如姜春华所说: “临床上,某些器质性心脏病,如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引起的心律失常,症见心悸、心痛、舌紫、脉迟涩或结代,不论寒热虚实,必有心血鼓动不畅,血脉运行障碍或瘀血搏击脉络的病理,此时为主要矛盾,治宜活血化瘀,舒心通脉”。 4痰饮凌心,痰火扰心 由于脾失健运,湿聚成痰,或肺失宣降,津凝成痰,或脾肾阳虚,气化失司,水气内停等,均可致痰饮内停,日久凌心射肺,致心悸不安。或痰郁化热,或夹肝火,则痰热内盛,上扰心神,亦可致心悸之证。如血证论中说:“心中有痰者,痰人心中,阻其心气,是以心跳不安。”凡痰饮内生者,病多日久,虚实夹杂,不仅心病,还涉及到肺、脾
6、、肝、肾等脏,故证情错综复杂,辨证甚难。 5心阳不振,阳虚作悸 由于心阳虚弱,缺乏锻炼,或久病失养,或年老阳虚,或阴损及阳,或阴湿伤阳,或误服寒凉伤阳,久而久之,则可导致心阳虚弱,振奋无力,或心失温养,则可见心悸、胸闷、汗出、肢凉等症。正如刘渡舟所说:“凡是由于各种原因,而伤及心之阳气,诸如治疗上发汗过多,或者过服苦寒之品,而内伐阳气,或因年老阳虚以及禀赋素弱等,皆可发生心阳虚的悸证。” 6气阴两虚,心虚胆怯 若素体心阳不足,复感温热邪毒,日久最易耗气伤阴而成气阴两伤,心气虚无以贯心脉而周行全身,心阳虚心失所养致成心悸、心慌、胸闷等症。也有因心胆气虚而心失所主,胆气虚怯,而决断失常,则遇事易惊
7、恐不安而致心悸。如突受惊吓,突遇巨响,突见异物,或登高涉险,心惊神摇,不能自主,并逐渐加剧,而时时心悸不已。如济生方所说:“惊悸者,心虚胆怯之所致也。” 诊断鉴别 诊断 1自觉心慌不安,心跳剧烈,神情紧张,不能自主,心搏或快速或缓慢,或心跳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不止。 2伴有胸闷不适,易激动,心烦,少寐多梦,颤抖,乏力,头晕等。中老年发作频繁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肢冷汗出,或见晕厥。 3发作常有情绪激动、惊恐、紧张、劳倦过度,饮酒饱食等因素而诱发。 4可见有脉象数、疾、促、结、代、沉、迟等变化、 5测试血压,X线胸部拍片及做心电图,超声心动检查。 鉴别 1与真心痛鉴别 真心痛
8、以心前区或胸骨后剧痛为主症,可同时出现心悸,脉结代,严重者心痛不止,心痛彻背,唇甲发绀或手足青至节,呼吸急促,大汗淋漓甚至晕厥,病情危笃,通过心电图及做心肌酶学检查可进一步区别。 2与奔豚鉴别 奔豚发作之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难经五十六难曰:“发至小腹,上至心下,若奔豚状,或上或下无时”;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篇曰:“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本病与心悸的鉴别要点为: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乃上下冲逆,发自少腹;心悸脉多见于结、代、促等象,奔豚多见沉脉;另外,心电图可作进一步鉴别。 3与卑惵鉴别 证治要诀怔忡描述卑惵症状为“痞塞不欲食,心中常有所歉,爱处
9、暗室,或倚门后。见人则惊避,似矢志状”。卑惵虽有心慌,其病因为“心血不足”,一般无促、结、代、疾、迟等脉象出现,心电图检查一般无异常,是以神志异常为主的疾病。 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分清虚实 虚者指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实者多指痰饮、瘀血、火邪之类。临床上一般心悸见有神疲、乏力、脉虚者,为心气虚;见有头晕、色淡、脉细者,为心血虚;气虚基础上出现畏寒肢冷、面白者为阳虚;血虚基础上出现少寐多梦、五心烦热、脉细数者为阴虚;舌紫斑、隐青,脉涩或结代者,多夹瘀;脘腹痞满,舌苔厚腻,脉滑者,多夹痰。临床常虚实夹杂,要仔细辨别。 2.辨惊悸、怔忡 惊悸多因外因所致,因惊而悸,怔忡多内因而成,外无所惊;惊悸发作
10、有时,持续时间较短,病情较轻,为心之用病,治疗较易;怔忡自觉心中惕提,动悸不安,稍劳即发,发作无时,持续时间较长,病情较重,多为心之体病,治疗较难;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惊悸日久,可以导致怔忡,怔忡可以因惊而加重。 3.详辨脉象变化 脉搏的节律异常为本病的特征性征象,故尚虚辨脉象,如脉率快速型心悸,可有一息六至之数脉,一息七至之疾脉,一息八至之极脉,一息九至之脱脉,一息十至以上之浮合脉。脉率过缓型心悸,可见一息四至之缓脉,一息三至之迟脉,一息二至之损脉,一息一至之败脉,两息一至之夺精脉。脉率不整型心悸,脉象可见有数时一止,止无定数之促脉;缓时一止,止无定数之结脉;脉来代,几至一止之代脉,或见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心悸 中医 辨证 治疗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5150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