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主要因素.docx
《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主要因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主要因素.docx(1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主要因素第五节 影响公共政策有效执行的主要因素 一、政策问题、政策质量与政策执行 一项公共政策能否得到有效执行,除本章已经述及的那些因素之外,还取决于如下因素:政策问题的性质;政策的质量;执行机关的效能;政策对象的情况;政策执行的外部环境,等等。这里着重分析一下前面两个因素对政策有效执行的影响。 公共政策执行的成功与否,与政策要解决的社会问题本身密不可分,这是由社会问题本身的基本特性决定的。政策问题的性质影响有效执行的因素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问题本身所涉及的范围。从现实情况来看,有的政策问题性质比较单一,所涉及的范围较小,那么针对此类问题所制定的政策,执行起来就比较容易,
2、反之难度就会增加;问题本身的复杂程度。一般而论,政策问题的复杂程度取决于问题的成因、问题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与其他社会问题的关联性这三个方面。由于政策问题本身的纷繁复杂,即使拿出了较好的政策方案,在执行之中仍然会遇到相当大的阻力和困难。随着问题的产生需要调节的行为量的大小。不同的社会问题涉及的人口会有相当大的差别。随着人员的增多,相互之间的沟通、协调的难度也就加大,所需*调节的行为量显然也会增大,这就增加了政策执行的难度,必将消耗更多的政策资源。 政策本身的质量优劣是影响政策有效执行的又一个重要因素。可以说,质量好的政策是政策有效执行的重要基础和前提。政策质量的高低主要由以下三个要素来衡量: (
3、1) 政策的可行性程度。政策的可行性,是指既定的政策具备了执行所需要的客观条件,经过政策执行者的主观努力,可以实现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最大限度地发挥政策的效力,圆满地实现政策目标。因此,政策目标的明确与否直接关系到政策执行的效果。 (2) 政策的合理性程度。一般来说,一项合理的政策是建立在坚实的理论基础之上的。这个理论基础为政策规定提供了令人信服的逻辑前提。例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分别在不同的层面构成了我国许多公共政策的逻辑前提。逻辑前提的选择将直接影响政策在一定条件下的合理性。另外,政策的合理性意味着决策者是理性的;政策制定是经过一番周密思考的,而非情
4、绪性的、武断的。 (3) 政策的合法化程度。合法化是指公共政策经法定权力机构按照正规的程序予以认可。公共政策一旦合法化,便意味着它取得了政治系统的承认,获得了正式的公共性和权威性,从而使政策在执行过程中能以法律为后盾,减少干扰,排除阻力,确保有效实施。 二、执行主体与政策执行 所谓公共政策执行主体,是指负责组织落实公共政策的人和组织。主要包括国家和地方*行政机关、司法机关、被赋予执行权的其他公共机关以及供职于这些机关的公职人员。在我国,除上述机关和人员之外,还包括中共各级领导机关、领导者和其他享有执行权的党的干部。 ( 一 ) 执行主体在政策执行中的地位与作用 任何公共政策的执行活动最终都要依
5、靠各级执行机关和执行人员来进行。执行机关掌握着实施政策的方法、技术和资源,是将政策贯彻于政策对象中去的施动者;政策执行人员的自身素质、政策水平、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政策任务的完成。他们可以积极主动地、创造性地执行政策,使政策得以顺利实施;也可能由于软弱无能、效率低下或抵制政策、钻政策空子而造成政策失败。由此可见,执行组织与人员自身的状况直接影响着公共政策目标的实现。 ( 二 ) 执行者的素质要求 什么样的政策执行者才是合格的、高素质的呢 ? 1 高度的思想政治觉悟 2 积极的意向和工作态度 3 合理的知识和能力结构 4 较高的管理水平 政策执行组织的合理结构 政策的顺利执行,还需要有一个精
6、干、合理、高效的组织机构。组织机构合理,其功能会大于所有执行人员个人作用的简单相加;组织机构不合理,因内耗而造成的组织功能损失就会大大增加。为使组织机构的配置合理,就要充分考虑执行人员年龄结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乃至性格志趣方面的协调与互补。 三、政策对象与政策执行 政策执行能否达到预期目标,还与政策对象有着直接关系。政策对象认同、接受政策,政策执行就有可能成功;反之,政策执行就会有可能失败。可见,政策对象对政策认同和接受的程度,是对政策能否有效执行影响甚大的一个要素。 什么是公共政策对象? 公共政策的目标是多种多样的,但这种目标总要表现为对一部分个人、群体或组织的利益进行分配或调整,表现为对
7、一部分个人、群体或组织行为的指导、制约或改变。这些个体、群体和组织就是政策对象,即政策执行主体在实施政策过程中所发生影响和作用的承受者。 政策对象的特点 公共政策对象具有以下特点: 1 政策规定性; 2 一定的能动性; 3 受动性; 4 主观差异性 政策对象对政策执行的影响 政策对象对政策执行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政策对象的数量上。一般而言,政策涉及的政策对象的数量越多,执行的难度就越大。其次是政策对象的类型。类型越多,就越难以约束政策对象。最后是政策对象的行为调节和变化的幅度。如果对政策对象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调整与他们原来的习惯差距较大,政策执行的难度就大。在这种情况下,往往需要“缩小”对政
8、策对象行为的调节量,或采取“渐进”的政策执行方式。 四、外部环境与政策执行 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外部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 公共政策执行系统的自然环境是指与政策执行系统发生密切联系和交互作用的自然条件。这些自然环境因素主要包括: 地理因素,即山川、河流、湖泊、海洋、土壤等自然条件。 生物因素,即植物和动物等自然条件。 宇宙因素,主要指靠近地球表层的大气和空间。 一定的自然环境与一定的政策执行系统发生着这样那样的联系,影响着政策执行过程及其结果。因此,政策执行者应该正确认识和分析当地的自然环境条件,因地制宜,趋利避害,展开执行活动,实现政策目标。 社会环境 政策执行系统的社会环境是
9、指由人以及人的活动形成的,并对政策执行活动产生直接影响的各种社会因素。这些因素通过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科学、技术、精神、道德风尚、风俗习惯等表现为社会的政治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等。 1 政策环境 政策执行者和政策对象所面临的政治环境,不仅可能影响政策对象对政策的接受程度,而且还会影响到政策执行者所采取的行动。通常,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政治环境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政治文化。 民众的支持与大众传播媒介。 国内政局与国际社会。 2 经济环境 政策执行自然要受到经济环境的制约和影响。通常,经济环境的变化很可能会影响政策对象、一般民众乃至执行者对政策目标的支持,也会影响执行者的执行效率和
10、政策目标的实现。在一般情况下,某一社会的经济越是富有活力,就越有助于各项政策的有效执行;反之,不良的经济环境则会引起人们的认知上、情感上以及评价上的改变。就有些政策本身而言,其作用的发挥也取决于它所处的经济环境,例如,在经济萧条时期,就业政策就很难发挥作用。 3 社会心理环境 一定的社会心理态势是政策能否有效地得以执行的重要条件。对政策的有效执行具有决定作用的社会心理因素,就是广大民众特别是政策对象对所实施政策的心理承受力。所谓心理承受力。就是一系列变革对社会造成的心理震荡幅度,以及民众对政策的理解和支持程度。政策能否有效地执行,与社会心理承受力有十分密切的关系。当民众的心理承受不了某项政策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影响 公共政策 有效 执行 主要因素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5119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