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工前安全技术交底.docx
《开工前安全技术交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开工前安全技术交底.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开工前安全技术交底开工前安全技术交底表 工程名称 施工单位 交底日期 安全技术交底内容: 安全技术及安全文明注意事项 交底人签名: 接底人签名: 项 目 部 管理人员 分包单位 管理人员 注:交底人应为企业技术负责人。 安全技术及安全文明注意事项 一、安全施工技术措施 本工程作业面积大,施工安全工作十分突出,施工中认真落实“企业负责,行业管理,国家监察,群众监督”的安全生产管理体制,杜绝重大人身伤亡事故和机械事故,一般工伤事故频率控制在5以下,确保施工安全。 1、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发布的安全生产法规、 规程,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建立健全施工安全检查监督网络体系,分段分部位做好
2、安全检查与防护,使之做到经常化、制度化、标准化。 2、抓好安全生产目标管理责任制,落实安全生产责任, 实行项目经理负责制,设专职安全员,经理负责现场的综合管理,做到常抓不懈,一抓到底,并加强与*安全生产主管部门的联系,请*安全主管部门多上门,进行实地检查、指导,把本工地建成安全文明卫生样板工程。 3、加强安全教育和宣传,在生产实践中切实搞好“三基”、“三个时间”、“三件事”、“三个结合”、“六防止”的教育,并采用互帮互教,利用黑板报、光荣榜、宣传栏等各种形式,创造一种长久不衰的安全气氛,使安全观念深入人心,使职工的安全意识得到进一步提高。 4、加强现场安全管理, 建立安全值班和安全活动记录卡,
3、 坚持“五同时”、“四不放过”,“工前交底和工后讲评”制度。 5、特殊工种(如桩机司机、电工、电焊工、机械操作工等)要持证上岗,定人定机, 并定期进行体格检查,符合要求后方准上岗。 6、保卫人员要认真负责,加强非施工人员、车辆进入工地的管理,经过允许的参观人员要配戴安全帽,并有专人引导。 7、基础施工时,在基坑四周离坑边500mm处搭放一道防护栏,在基坑的四周不堆放重物和行驶载重汽车。密切注意基坑边坡的稳定情况,以防发生坍塌伤人事故。 8、抓好低处及高空作业防护, 防止物体打击和高空坠落,认真使用三宝(安全帽、安全带、安全网),加强对四口,五临边的设防,150150cm以上的洞口四周要支搭两道
4、防护栏杆,并覆盖。出入口处用钢管搭设长度为36m的安全通道,按规范要求搭设。 10、抓好施工现场用电安全管理,严格按照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 并着重作好如下几点: 10.1、施工现场内达到三级配电、二级防护。一律使用铁制配电箱,采用三相五线制,电缆架空敷设不得随意拉接,导线截面凡大于10m的, 必须使用相应规格的接线端子压接,不得直接压接。 10.2、施工现场内架设导线以及由配电箱至各级电气设备的导线必须根据负荷容量的大小,根据实际需要选择相应规格的导线。 10.3、配电箱、开关箱内的工作零线应通过接线端子板连接,并应与保护零线接线板连接,箱内必须在设备负荷首端处设置漏电保护装置,布线
5、正确、整齐,配电箱、开关箱加锁,箱内无杂物。 10.4、现场内各种电气设备接地接零,电动机械和手持电动工具设漏电保护装置。 10.5、现场内各用电设备实行“一机一闸一漏保”,严禁“一闸两机”或“一闸多机”。 10.6、现场内各种用电设备不准超负荷运转,不准带病运转,不准在运行中维修保养。 10.7、现场内的开关保护盒必须完好,各空气开关必须设有保护罩,开关板完好。 10.9、现场内导线接头处须绝缘良好,导线必须完好无损,表皮老化的导线不得使用。 10.10、使用移动电动工具者,须穿绝缘鞋并戴绝缘手套。 10.11、现场内各用电设备如发生故障, 应由电工或专业技术人员负责维修,其他人员不得擅自动
6、手操作和维修。 10.12、严禁私拉电线,乱接电源。 11、抓好对吊车等垂直运输机械的管理。安装、拆除应有方案并且由专业队伍操作,作业应设警戒区,坚持“十不吊”,不准带病作业,施工时有专人指挥,起吊物时不得斜吊和超载起吊,离地3m暂停起升,检查安全稳妥后,运转就位。钢丝绳达到报废标准一定要报废,在恶劣天气情况下停止运转。 12、成立防火领导小组,制定并严格执行消防制度,着重作好如下工作。 12.1、严禁在施工现场和库房、禁火区吸烟。 12.2、木板、油漆、稀料等易燃、易爆的物品必须单独存放于安全地点,并设有明显的防火标志。 12.3、氧气瓶、乙炔气瓶存放要有安全距离,气压表须有效,轻抬轻放,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开工 安全技术 交底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5088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