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教材总结.docx
《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教材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教材总结.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教材总结一、填空题 1、工程结构抗震设防的“三水准”是: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 2、建筑抗震设计的三个层次是指:抗震概念设计、抗震计算和验算、抗震构造措施。 3、液化地基根据液化指数划分为:轻微、中等和严重三个等级。 4、框架按破坏机制可分为:梁铰机制、柱铰机制。 5、建筑物在平面布置时,应尽可能使质量中心和刚度中心接近和重合。 6、为了保证结构的整体性和延性,通过内力组合得到框架结构的设计内力,还需进行调整,以满足:强柱弱梁、强剪弱弯和强节点弱构件的原则。 7、在建筑抗震设计中,建筑的平、立面布置宜:规则、对称,建筑的质量和刚度变化宜均匀。 8、地震按其产生的原因分为
2、:构造地震、火山地震和诱发地震。 9、场地类型是根据:土层剪切波速和场地覆盖层厚度划分为五类:岩石、坚硬土或软质岩石、中硬土、中软土、软弱土。 10、场地的土层刚度和场地覆盖层厚度是影响场地地震动的两个因素。 11、我国地震烈度水准有:多遇烈度、设防烈度和罕遇烈度。 14、柱净高与柱截面边长宽度之比:小于4的柱是短柱。 15、抗震设防标准时依据:建筑物按用途的重要性 ,一般情况下采用:标准设防。 16、伸缩缝和沉降缝的宽度应符合:防震缝的要求。 17、地震的破坏作用主要表现形式:地表破坏,建筑物破坏,次生破坏。 18、底部剪力法:步骤:先计算出作用于结构的总水平地震作用,也就是作用于结构底部的
3、剪力,然后将总水平地震作用按一定的规律分配给各质点。 19、多层砌体结构房屋抗震计算过程的主要步骤:计算简图的确定,计算及分配地震剪力,进行薄弱墙端验算。 20、在多层砌体结构房屋设置钢筋混凝土构造柱及圈梁后,可以对砌体结构起到约束作用,提高墙体抗剪能力,提高结构的极限变形能力。 21、为抵抗不同方向的地震作用,框架结构应设计为:双向抗测力体系。 22、框架抗震主要计算框架梁截面设计,为了保证梁在设计时达到强柱弱梁,强剪弱弯的原则,首先使梁端先于柱端产生塑性铰,并使塑性铰有足够的变形能力,其次,应防止梁端接尿先发生脆性的剪切破坏。设计步骤:梁正截面设计,梁斜截面设计。 23、框架抗震主要计算框
4、架柱截面设计,步骤:柱端弯矩设计值应按强柱弱梁的叶泽进行调整;柱端剪力设计值的调整应根据不同的抗震等级,按强剪弱弯的原则进行调整;柱截面尺寸限制于梁端截面设计相同,当剪压比较大时,将降低箍筋的抗剪效果,要限制柱端截面的剪压比。 24、结构隔震的基本原理:利用隔震系统使结构物隔震层上下部分分开,延长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结合适当的阻尼,使结构的加速度反应大大减弱。同时,结构的变形能力主要由隔震系统承担,结构自身承担的地震能力则很小,结构自身的地震破坏减轻,安全性提高。 25、消能减震框架结构消耗地震能量是由消耗装置和框架结构共同完成。 26、在强烈地震作用下,消能部件和阻尼器首先进入非弹性状态,消耗
5、大量地震能量,使主体结构避免进入明显的非弹性状态,进而保护主体结构。 二、判断题 1、地震震级大小表示一次地震释放能量的大小。 2、建筑场地类别有四类,其中四类场地比一类好。 3、钢筋混凝土框架柱的轴压比越大,抗震性能越好。 4、质量和刚度明显不对称、不均匀的结构,应考虑水平地震作用的扭转影响。 5、计算竖向地震作用时,竖向高耸结构按静力法,大跨水平结构按竖向反应谱法。 6、当结构的自振周期与场地的特征周期相同或接近时,结构的地震反应、最大。 7、多层砌体房屋应优先采用纵墙承重体系。 8、在计算地震作用时,多质点体系的高振型发挥的贡献比低振型小。 9、砌体结构房屋的地震破坏,主要是墙体破坏和转
6、角破坏、内墙连接处的破坏。 10、框架剪力墙结构中框架和剪力墙的抗震等级相同。 三、名词解释 1、反应谱:单自由度体系的地震最大绝对反应与其自振周期关系。 2、烈度:某一区域的地表和各类建筑物遭受某一次地震影响的平均强弱程度。 3、薄弱层:抗侧刚度分布不均匀框架在地震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集中地某一或某几个楼层。 4、地震系数:场地地震加速度峰值与重力加速度的比值,反应场地烈度情况。 5、延性:结构承载能力无明显降低的前提下,结构发生非弹性变形的能力。 6、震源:地球内部岩层破裂引起振动的地方。 7、地震波:地震时,地下岩体断裂、错动产生振动,并以波的形式从震源向外传播。 8、地震波的特性:分为体
7、波和面波,体波有纵波和横波,纵波其介质质点的运动方向与波的前进方向一致。面波有瑞雷波和勒夫波。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以纵波最快,横波次之,面波最慢。 9、减震:通过采用耗能构件以消耗地震传递结构的能量为目的的减震手段。 10、轴压比:指柱或墙轴力设计值与全截面混凝土抗压能力的比值。 11、辫梢效应:突出屋面的屋顶间、女儿墙、烟囱等,它们的震害比下面主体结构严重。这是由于出屋面的这些建筑的质量和刚度突然变小,地震反应随之增大的缘故。这种现象就是辫梢效应。 12、高宽比:结构总高与截面宽度的比值。 13、地震反应:由地震动引起的结构内力、变形、位移及结构运动速度与加速度等统称为地震反应。 14、结构动
8、力特性:由结构质量和刚度决定的结构特性,如周期、振型、阻尼。 15、概念设计:是指根据地震灾害和工程经验等形成的基本设计原则和设计思想,进行建筑和结构总体布置并确定细部构造的过程。 16、场地覆盖层厚度:愿意指从地表至地下基岩面的距离。当相邻的两土层中的下层剪切波速比上层剪切波速大很多时,下层顶面至地表的距离则看做覆盖层厚。 17、地基土液化产生机理:地震时,饱和砂土或粉土颗粒在强烈振动下发生相对位移,颗粒结构趋于密实,颗粒间孔隙水来不及排泄而受到挤压,则孔隙水压力急剧增加。当孔隙水压力增加到与土颗粒所受到的总的正压应力接近或相等时,土颗粒间因摩擦产生的抗剪能力消失,从而土颗粒上浮形成液化现象
9、。 四、简答题 1、为什么抗震设计截面承载力可以提高? 答:基于两个原因:动力荷载下材料强度比静力荷载下高;地震是偶然作用,结构的抗震可靠度要求可比承受其他荷载的可靠度要求低。 2、简述影响地震反应谱形状的主要因素。 答:影响因素有:地震烈度,其他条件相同,地震烈度越高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越大;阻尼比,阻尼比变化对曲线形状有一定影响,其值越大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降低;场地和震中距,影响曲线形状峰值出现的区域。 3、如何考虑不同类型建筑的抗震设防? 答:我国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将建筑物按其用途重要性分为甲、乙、丙、丁四类。甲类建筑是指重大建筑工程和地震时可能发生次生灾害的建筑。在6-8度设防取应按设防烈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建筑结构 抗震 设计 教材 总结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507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