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及其诗文.docx
《康熙及其诗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康熙及其诗文.docx(1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康熙及其诗文康熙及其诗文 他不是寄情山水的田园诗人,他不是驰骋沙场的边塞诗人,他是万人之上、劳神于朝政却能乐在其中的帝王。他勤奋好学、知识渊博,他勤于朝政、治国有方,他为平定三藩、收复台湾而喜悦振奋,也为年少丧妻、九子夺嫡而黯然神伤。他是一国之君,更是个会有喜怒哀乐的活生生的人,当他需要排解心中情绪、抒发一腔感慨的时候,也会将这种种情绪融于诗文创作之中。 皇帝的文学创作自然是有别于职业文人,不必用太过专业挑剔的眼光来评判其诗文的优劣,其中的用辞引典、音律韵脚也不必太过深究,这更像是皇帝的有感而发、即兴随笔。康熙皇帝在历朝历任帝王当中可算是学识相当渊博的一位,他从小接受严格而良好的教育,文学功底
2、非常扎实,又受到一些西方理念的渗透影响,作为封建皇帝已是属于思想相当开放且涉猎广泛的一位,以上种种则是影响了他是诗文创作。 一、少年天子,内抚诸臣,外安邻邦 作为大清入关后的第二位国家领导人,康熙皇帝接过的是一根沉甸甸的接力棒,此时的少年天子先后经历了丧父丧母之痛、又险些被天花带走性命,大清帝国也像一个新生儿一样百废待兴。年少的康熙心中非常清楚,他必须励精图治,使整个帝国平稳而健康的运转起来,康熙年幼时便向父亲顺治皇帝表明志向“待长而效法皇父,黾勉尽力”“立心以天下为己任,许死而后已之志1”康熙皇帝也确实以六十一年的勤勉兑现了年少的志愿。 在巧降鳌拜,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亲政之后,少年康熙要面对的
3、便是父辈的历史遗留问题三藩。平西王吴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继茂分别镇守南疆重镇云南、广东和福建。这三股力量曾是大清开国元勋,功不可没,却也在这过程中积蓄了自己的力量,为患一隅。康熙皇帝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当然不能允许这样的“国中之国”存在,果断决定削藩平叛。运筹八年,削藩集权得胜之时写下了这样一首代表性的诗作。 洱海昆池道路难,捷书夜半到长安。 未衿干羽三苗格,乍喜征输六诏宽。 天末远收金马隘,军中新解铁衣寒。 1 清圣祖实录卷二七五 回思几载焦劳意,此日方同万国欢。 康熙的诗作善于借代和用典,这得益于他博览经典通晓历史。以“洱海昆池”指代吴三桂割据的云南地区,表现云贵高原地势崎岖、行
4、军艰难的特点。“长安”自大唐以来则是国都的代名词,指代康熙所在的紫禁城。康熙帝运筹帷幄,捷报连连。“三苗”乃是上古黄帝至尧舜时期的部族名称,“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2,尧舜禹曾多次平乱于三苗。“六诏”则是唐初分布在洱海地区的六大少数民族部落。正如当下康熙平叛于三藩,此处康熙以古喻今。三苗平定,六诏依顺,康熙帝也如愿削平三藩。将士们远征他乡,得胜卸甲,回想八年来日夜操劳,此时南疆祥和、举国同庆。这一年,康熙皇帝二十八岁,不及而立的青年天子,已在这场政治军事的斗争中过得了最终的胜利。 康熙的七言诗基本上遵循了律诗的规则,用词考究对仗工整,又富有音律美感。对于借代的运用恰到好处,通俗易懂又显得别具
5、一格。以古喻今彰显了康熙熟谙历史、学识渊博的个人素养,作为封建帝王一国之君,能够做到以古鉴今治国有道,那已是国之幸、民之福了。 南疆三藩之乱告一段落,准噶尔部族也在不停的进犯我大清北疆边境,这也让康熙皇帝费神不已。历经大清三祖三宗六任皇帝的不懈努力,才算是解决了清代的蒙古问题。 残寇疲宵遁,横冲节制兵。 我师乘锐气,谁许丐馀生。 貔虎三军合,鲸鲵一战平。 愧称谋画定,讨罪荷天成。 准噶尔首领噶尔丹,为人聪明狡黠,娴熟弓马,工于谋略。此人又野心勃勃,凶恶残暴,连年征战扩张。北方又有沙皇俄国对中原虎视眈眈,噶尔丹公然向康熙皇帝放出狂言“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3。如此狼子野心,又企图分裂国家的举动,
6、康熙皇帝断然不能够允许。“噶尔丹一日不灭,则边陲一日不宁”4。因此康熙皇帝三度御驾亲征,不畏艰险,不避辛苦,亲自筹划,周详部署,展现出23 史记五帝本纪 平定朔漠方略卷七 4 清圣祖实录卷一七三 一代帝王的雄才大略、雄图远谋、雄伟气魄。 诗中表现康熙皇帝誓要诛灭逆贼叛党的决心,绝不给贼寇喘息翻身的机会,除恶务尽。天子御驾亲征,百万雄师势如破竹,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可被动摇。康熙的诗句底气十足、铿锵有力、掷地有声,表现强大帝国维护主权和尊严的自信。康熙三十六年,四十三岁的康熙皇帝在第三次亲征的途中,得到了噶尔丹兵败身死的消息,不战即胜、班师回京。遥想第一次御驾亲征准噶尔,已是七年之前。 二、潇
7、洒玄烨,遍览园林,情钟江南 紫禁城,皇帝日常生活、起居、办公的主要场所。自明成祖朱棣以来,北京紫禁城及其附属的“三山五园”几建几毁,及康熙帝晚年时期,才基本确定成为了如今的样式规模。说到紫禁城的金銮殿,也不得不提三大殿的命名变化。康熙皇帝御门听政的主殿“太和殿”,在大明永乐十八年首建之时,命名为“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第三次重建三大殿完工,易“奉天殿”为“皇极殿”,直到大清顺治二年,三大殿才改为如今的名字。 从三次易名的变化中不难看出,“奉天殿”突出了“天”,“皇极殿”突出了“极”,而到了“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则突出了“和”的观点。从突出“天神”到突出“皇权”再到突出“人和”,这是
8、一个历史进步的过程。事实上自大清入关以来,顺治、康熙两位皇帝励精图治,处处践行“和”的观点,民族和睦,官民和善,君臣和谐,形成了政治经济文化快速健康发展的态势。 西山初夏玉泉清, 暮雨随风满凤城。 四野皆霑比屋庆, 八方尽望乐丰盈。 这是康熙皇帝在玉泉山静明园所题的诗句,描绘初夏时节玉泉山的美景。山色沐浴在微雨之中,田野仿佛被笼罩了一层薄纱,在康熙皇帝的治理之下,四海祥和、物阜民丰,百姓安居乐业,山色也显得空灵迷人。这首诗是康熙皇帝写景抒情诗的很好体现,展现康熙皇帝驾驭词汇描写景物抒发内心喜悦情感的功力。 在康熙皇帝的主持之下兴建的另一座著名园林建筑就是承德的避暑山庄。避暑山庄于康熙四十二年开
9、始兴建,历时八年基本告成,康熙皇帝御笔门额,并撰有避暑山庄记。这里是康熙皇帝夏季办公的主要场所,御门听政由太和殿移至此处。康熙御制避暑山庄三十六景图诗被制成铜版画传入西方,对十八世纪英国园林艺术的影响极大。5 康熙皇帝如此大兴土木修建园林,也在侧面反映出康熙朝中叶、康雍乾盛世启元,国力强盛物阜民丰的状态。只有经济高度发展,生产力水平很高的情况下,才会使康熙这位英明果敢、体恤百姓的皇帝有兴建园林的财力和人力。也让他拥有了寄身园林、写诗撰文的情趣。 终康熙皇帝一生,共有六次游历江南的重大系列活动,自康熙二十三年31岁,到康熙四十六年54岁,六下江南共计520天。康熙皇帝的南巡目的主要有四:一是视察
10、河务与漕运,二是促进满汉文化交融,三是宣扬皇威与督察臣工,四是省耕问俗与游览山水。 大清最初入主中原时,努尔哈赤的“屠杀汉儒”,皇太极的“六掠中原”,多尔衮的“强令剃发”,这一系列政策使满汉两族闹得很不愉快。康熙皇帝带着促进满汉团结一心的重任,六下江南先后祭孔子、祭岱庙、祭明陵、祭禹陵,为化解民族之间的隔阂做出莫大努力。 行遍江南水与山,柳舒花放鸟绵蛮。 明朝又入邳徐路,凤阙龙楼计日还。 这是康熙皇帝御题己卯南巡视河工回跸,康熙皇帝视察江南水务,回到行宫时所作。他是大清十二位帝王当中第一位航经运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六条大江河的皇帝,开创了清帝南巡的先例。康熙皇帝游遍江南山水、看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康熙 及其 诗文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504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