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中医内经某年.docx
《广中医内经某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中医内经某年.docx(2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广中医内经某年1.内经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共有162篇经文 2.一般将内经理论体系分为:阴阳五行、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论治、养生及运气等大类 3.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而去 5.素问上古天真论夫上古之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7.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9.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于上,卫外者也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 10.阳气者,劳烦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汨汨乎不可止素问生气通天论 13.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4.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5.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6.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8.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9.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六
3、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素问五脏别论20.平治于权衡,去宛陈,微动四极,温衣,缪刺其处,以复其形素问汤液醪醴论 21.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匀,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素问脉要精微论 22.夫脉者,血之府也;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素问脉要精微论 24.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素问脉要精微论 26.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素问太阴阳明论 27.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素问热论 29.“阴阳交”的主要
4、症状是:发热,出汗辄复热,而脉躁急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素问评热论 32.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素问咳论 33.聚于胃,关于肺素问咳论 35.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素问举痛论 36.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素问痹论 37.行痹的特点是:以肢节酸痛,游走无定处素问痹论 38.痛弊的特点是:以疼痛剧烈,固定不移素问痹论 39.着痹的特点是:以痛处重滞或麻木不仁素问气合痹论 40. 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故不为痹素问气合痹论 43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热之而寒者,取之阳
5、,所谓求其属也.素问至真要大论 44.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气之与血,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灵枢营卫生会45.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49.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灵枢百病始生 50.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灵枢百病始生 14“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做劳,故能神与形俱,而尽终期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
6、,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3 “是故圣人不治己病治未病,不治己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己成而后药之,乱己成而后治之,誓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5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称阳为天,称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泻:浊气在上,则生膜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7 “ 诊法常以平旦,阴气未动,阳气未散,饮食未进,经脉未盛,络脉调均,气血未乱,故乃可诊有过之脉.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观五脏有余不足,六府
7、强弱,形之盛衰,以此参伍,决死生之分.” 8 “ 夫脉者,血之府也.长则气治,短则气病;数则烦心,大则病进;上盛则气高,下盛则气胀;代则气衰,细则气少,涩则心痛;浑浑革至如涌泉,病进而色弊;绵绵其去如弦绝,死.” 9 “ 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至经,必因于脾,乃得禀也.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以生,故不用焉.” 10 “ 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灵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11 “论言治痿者,独取阳明何也?岐伯曰:阳明者,五脏六府之海,主闰宗筋,宗筋主束古而利
8、机关也.冲脉者,经脉之海也,主渗灌溪谷,与阳明合于宗筋,阴阳总宗筋支会,会于气街,而阳明为之长,皆属于带脉,而络于督脉.故阳明虚,则宗筋纵,带脉不引,故足痿不用也.” 12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热瞀瘛 ,皆属于火;诸痛痒疮,皆属于心;诸厥固泄,皆属于下;诸痿喘呕,皆属于上;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
9、注下迫,皆属于热.“ 13“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胃,以传与肺,五脏六府,皆已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为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如环无端.” 16“夫百病之所生也,皆生于风雨寒署,清湿喜怒.喜怒不节则伤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三部之气,所伤异类,愿闻其会,三部之气各不同,或起于阴,或起于阳,请言其方.喜怒不则节伤藏,藏伤则病起于阴也;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风雨袭虚,则病起于上,是谓三部.至于其淫 ,不可胜数. 17“忧思伤心,重寒伤肺;忿怒伤肝;醉以入房,汗出当风伤脾;用力过度,若入房汗出浴,则伤肾.” 1(法于阴阳)法,效法.取法.于.语助词.法于阴阳
10、,意为效法自然界寒暑往来的阴阳变化规律.如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2(和于术数)术数,指修身养性之法.如导引.按跷.吐纳.咽津诸法.和于术数,即施行适合自身的修身养性之法. 3(形与神俱)形,形体.神,指精神.俱,偕也,有共存.协调之意. 4(煎厥):古病名.指烦劳伤阴,阴虚阳亢,逢夏季之盛阳,以至煎熬阴精而昏厥之危重病症. 6(瞋胀):此指胸膈胀满.张介宾注: 浊阴主降,阴滞于上而不能降,故为胀. 7(壮火之气衰):壮火,指药物饮食物气味纯阳的作用.少火,指药物饮食味温和的作用.气,指正气.之,作使,令解.此句言药物饮食气厚,作用纯阳,使人的元气衰减,药物饮食气薄,作用温和,使人的元气壮盛.
11、8(七损八益):指古代房中养生术中七种有害于人体精气的做法和八种有利于人体精气的做法. 10(封藏之本):封,原意为理,引伸为固密;蔵,即收蔵.肾主蔵精,宜闭蔵而不宜妄泄,故称肾为封蔵之本. 11(罢极之本):罢,音义同疲.肝主,筋有耐受疲劳的能力,这与肝的气血盛衰有关,是运动机能的根本,故称肝为罢极之本. 12(魄门)即肛门.魄与粕,古通用.且门传送糟粕,故台魄门. 14(去宛陈莝)宛,通郁,郁积也;陈,陈旧;坐,斩草.去宛陈坐,就是去掉堆积的陈草,在人体是说驱除郁积已久的水液癈料. 15(开鬼门)鬼门,指汗孔.开鬼门,即发汗法. 16(洁净府)浄府,指膀胱.洁浄府,即利小便. 18(水泉不
12、止)水泉,指小便.水泉不止,即小便失禁.为肾虚失守,以致膀胱不能贮蔵津液的缘故. 19(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四变之动,指春夏秋冬四季的变动;上下,指脉象的浮沉变化. 20(毛脉合精)肺主皮毛,心主血脉;肺蔵气,心蔵.血毛脉合精,即气血相合之意. 21(阴阳异位):阴,指足太阴脾经;阳,指足阳明胃经.两经循行部位.功能及其属性不同,故曰异位. 22(肠澼):指便下脓血,如痢疾. 23(两感于寒)表里两经同时感受邪气发病,例如太阳与少阴两感,阳明与太阴两感,少阳与厥阴两感 24(阴阳交)指阳热邪气入于阴分,邪正交结而不解,阴精正气不能制伏阳热邪气的一种危重证候. 27(聚于胃,关于肺)水饮聚于胃
13、,则上关于肺而为咳,言五脏六腑虽皆令人咳,而以肺胃两脏的关系为密切. 49(神不使)使,使用、作用。神不使,因病情危重,神气涣散,对针药等治疗不能作出相应的反应。 50(肺朝百脉)朝,朝向、会合百脉,指全身的经脉。意指全身血液经百脉而流注于肺,在由肺输送到全身。31(病机)病证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 28(尻以代踵)只能坐而不能站立,也不能行走. 53(脊以代头)脊柱弯曲变形,头俯不能仰,背驼而脊高于头。 29(痿礕)是指肢体痿软无力的一类疾病,以下肢不能随意运动者较为多见. 55(标本相移)先治本病或先治标病,不能固定不变,须视具体情况而定。 56(间者)指病轻甚者,指病重。并行,即标本同
14、治。独行,治标或治本,单独施行,以求治之精专 1黄帝内经是怎样的一本书?包括和两部分,共有162篇论文.书名冠以皇帝,仅是崇古假扥,非一时一人之作,汇总成编的时间大约在公元前一世纪的西汉中后期。 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主要有哪些方面?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学说在医学上的应用主要有:(1)阳化气阴成形等说明生理作用(2)阴阳反作、阴阳偏胜说明病理变化 (3)从阴引阳、从阳引阳阳病至阴阴病至阳等说明治病必求于本的法则(4)善诊者,按色察脉,先别阴阳,以说明诊断(5)掌握七损八益,以调阴阳(6)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等说明药食气味的属性与功用。 3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述养生方法有
15、哪些? 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论养生方法有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坐劳、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 虚无精神内守等。 7一般将内经理论体系分为哪几大类?分阴阳五行、脏象、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论治、养生以及运气等大类。 16试述“阴阳交”的病证及预后?阴阳交的主要症状是发热、汗出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狂言,不能食。发热,是由阴精不足,邪热亢盛所引起的不能食,说明生精支源匮乏狂言,尤肾精枯竭,热忧心神引起脉躁急,是阴精不足,阳热邪气充斥脉道的表现。所以病情严重,预后凶险。 10分析“神不使”的涵义,有何意义?神,人体脏腑气血的功用使,运用、役使。神不使,即人体脏腑气血的功能作用不
16、能对各种治疗作出反应。神不使则病不可愈,强调神气的存亡得失是疾病愈后的好坏,对情志导致的疾病,必须解除精神负担,徒用针药无济于事,反应中医治疗对“神气”的重视。 11为什么“诊法常以平旦”?平旦,即清晨,太阳刚出地平线之际,此时人体的内外环境相对稳定,故诊脉比较确切。其意义(1)诊脉时应注意周围环境的安静,尽量减少干扰因素,如过劳、七情刺激、饮酒等(2)诊脉时医生和病人都要保持安静,心平气和,才可诊出病脉。 8怎样理解“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心是生命的根本,为“神”所居之处。灵枢本藏说:“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心主身之血脉,藏神,是君主之官,为五脏六腑之大主,为人体生命
17、、精神活动的根本。 13如何理解“阳道实,阴道虚”? 阳,指足阳明胃经阴,指足太阴脾经道,即规律虚实指病性而言。阳道实是指外邪伤人,首先侵犯阳经,多出现邪气有余的实证,如身热、喘呼阴道虚是指内伤治病易伤及五脏,多出现正气不足的虚证,如瞋满、闭塞等。“阳道实,阴道虚”是对脾胃病变的病理特点的高度概括 14如何理解“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当人体感受了寒邪,出现发热。热甚是寒邪袭表,汗孔闭塞,或邪入里化热,邪气盛,正气未伤,正邪交争的表现。只要正确使用汗法、泻法使邪有出路,便会汗出身凉,诸症消失,所以热虽甚不死。 15如何理解“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伤寒泛指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
18、胃广义之伤寒而狭义之伤寒,指感受寒邪,感而即发的疾病,亦即张仲景伤寒论的麻黄汤、桂枝汤证。 17如何理解“邪之所凑,其气必虚”?强调了正气再发病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邪气是发病的条件,具有损伤正气的作用。正气是发病的内在因素,具有抗邪的作用。所以邪气侵入人体,会引起正气的相对不足,正气相对不足,也易受到邪气侵入。 18如何理解“聚于胃,关于肺”?强调咳嗽的病机变化虽然复染,然总不离肺胃的病机变化。胃为五脏六腑之本,肺为皮毛之合寒饮食入胃皮毛受邪而入肺,皆有肺胃之后。后世谓脾为生痰之源,肺为储痰之器,两者为因果关系。 19如何理解“怒则气上”?素问举痛论“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即飧泄,故气上”,恼怒太
19、过,肝气逆上,血随气逆,既可发生呕血,也可产生昏厥木旺伐脾而飧泄。 21痿证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五脏因肺热叶,焦发为痿躄。”因肺主气,朝百脉居五脏之上,输津液已濡养五脏,如七情内伤,气郁话热,肺热叶焦,不能输布精气津液,则五脏失养,四肢不用发为痿躄 22何谓“间者并行,甚者独行”?间者,指病轻甚者,指病重。并行,即标本同治。独行,治标或治本,单独施行,以求治之精专。 23何谓“甚者从之,微者逆之”?微甚,指病势而言。微为病势轻,病情单纯无假象甚为病是较重,病情复然或有假象。逆其象而治,适于病情无假象的“微者”从之,顺其病象而治,适于病情有假象的“甚者。” 24病机19条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20、(1)归纳诸种临床症状于一种病因之下,异中求同(2)分析疑似症状以便同中求异(3)各司其属,以使性定位 25何谓“正治”“反治”临床有何意义?正治为逆其病象用药反治为顺其病象用药。正治适用于病势轻、病情单纯、疾病征象与其病机相符的病证反治适用于病势重、病情复染、疾病征象与其病机不完全一治的病证。 27肠覃与石瘕的鉴别要点是什么? 两病均为积病,但肠覃病在肠外,石瘕病在子宫,故以月经能否按期来潮为鉴别要点,前者“月事以时下”,后者“月事不以时下”。 28何谓“两虚相得,乃客其形”这一观点有何临床意义?外界虚邪之风与人体正气虚弱相结合,可导致疾病的发生。临床意义预防上,既固护正气,还应避其邪气。治
21、疗上,驱邪不忘扶正,扶正不忘驱邪。 20如何理解“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风寒湿气夹染侵袭人体,阻闭经络,使气血运行不畅而成为痹证。风气偏胜者,疼痛酸楚而无定处,称为行痹寒气偏胜者,其痛剧烈,痛处固定称为痛痹湿邪偏胜者,见肢体沉重、顽麻不仁,称为着痹。 。 26水胀、肤胀、鼓胀的症状特点? (1)水肿,目 微肿,颈脉动、咳嗽、足胫肿、腹胀大,手按其腹,随手而起(2)肤胀,腹胀大,皮厚,全身肿,手按腹壁,深陷不能随手而起,皮色无变化(3)腹胀,周身浮肿,色苍黄,腹筋起 29试述失眠的机理与治疗? 失眠是由卫气不得入于阴,阳盛阴虚所致。故治疗应以调和阴阳为主,针刺泻其阳经,补其阴经,用药宜
22、半夏穗米汤。 1分析养生与健康的关系? (1)尊养生之道,则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且因气脉常通,肾气有余,能却老而全角,身年虽寿,能生子也(2)违反养生法则可半百而衰等。养生活动的两大纲领,即对外要适应自然环境“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对内要调养神志,“恬淡虚无,精神内守”精神情志是生命活动的基本体现,能影响人体脏腑功能不良的情志是引起气血运行紊乱,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形成内伤病变的重要因素。所以保持精神安定、形体舒适,维持体内气血的通达和谐状态,就符合养生之道,必然寿百岁而不衰。人只有依靠自然界才能生存,也必须适应自然界以维持生命,因此养生活动要求随自然界阴阳消长变化规律进行,“春
23、夏养阳,秋冬养阴”通过调适神志、饮食、起居、劳逸,对内充实真气,和畅真气。真气源于先天,养于后天,是生命之本,贵其充实与和顺,或其亏损,或失其和,均能为病,致使早衰。 2如何理解肾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肾气在人体生命活动过程中具有亟重要的作用,可从如下三各方面论述:(1)在生长壮老已方面的作用(2)在生殖方面作用(3)寿夭方面。先天之精由父母遗传而来,藏于肾,精化为气,是为先天真气,先天之精生天葵,人之肾气发育充盛,则天葵成熟,男子精液溢泻,女子月经来潮,并具有生育能力,肾气发育至极便由盛转衰,生育能力渐弱,及至肾气衰治一定限度,天葵便趋衰竭,于是女子月经闭止,男子精液稀少,而丧失生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医 内经 某年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5020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