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理论学习.docx
《幼儿教育理论学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教育理论学习.docx(1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幼儿教育理论学习幼儿描红写字 3-6岁是开发幼儿智力潜能的关键时期,也是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的最佳时期。幼儿练习写字,不是任意的行为,不是任一年龄的幼儿都可以练习写字的。既然幼儿的发展存在着关键期,那么幼儿描红写字也必然存在一些主客观条件。只有具备了适宜的客观条件再进行描红训练,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那么,幼儿描红写字必须具备哪些主客观条件呢? 一是幼儿的手骨发育完善,能从事精细动作,能够握笔用力书写。 二是幼儿的脑神经发育健全,能够支配幼儿的腕关节与手部小肌肉,能够控制书写行为。 三是幼儿掌握一定的知识量,知晓书写的内容与规则技巧。 四是养成了一定的学习习惯与卫生习惯,比如坐姿端正、知道保护
2、视力等等,不能为写字而写字,不能以牺牲幼儿的健康为代价。 五是具有一定的意志力与自制力,能够注意力集中,长期坚持书写练习,不会想写就写,想停就停,半途而废。只有具备一定的自制力,才能学有成效。 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主客观条件,幼儿进行描红写字练习才会事半功倍、卓有成效。 3.5至4.5岁是幼儿书写的敏感期,在孩子两岁半左右就应该给他提供纸笔,进行涂鸦,正常儿童会在这一年龄由涂鸦绘画自动开始尝试书写。通常,幼儿的书写分四个阶段:涂鸦随意线条书写模仿书写正式书写。幼儿发展理论表明,描红写字是精细动作,等幼儿小肌肉发展成熟后再来学写字较适合。5岁之前幼儿的手指肌肉和骨骼还没有发育健全,长期练习写字会造成
3、肌肉损伤或骨骼畸形。另外,年幼的孩子自制力和意志力都不强,长时间写字很难保持正确的书写姿势,容易造成视力损害、脊柱弯曲等不良后果。因此,5岁之前经常练习描红写字为时尚早。 通常5岁-6岁的幼儿,手骨、腕关节、小肌肉发育完善,可以从事精细动作。因此,国家对幼儿教育各年龄段的课程与发育指标有明确的规定,幼儿园写字安排在大班,或者学前班。即使写字,时间也不宜太长,以培养幼儿书写的兴趣和正确的书写规范为主。因此,5岁-6岁练习描红写字最为适宜。家长朋友们,只要抓住关键时期进行练习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3-6岁不仅是孩子身体迅速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开发孩子各种潜能的关键时期,更是培养孩子良好的行
4、为习惯的黄金时期。我国自古就有“琴棋书画”一说,认为只有琴棋书画样样精通,才是全面发展的人才。棋艺包括象棋、军旗、围棋、跳棋与五子棋等多种类型。可见,幼儿学习棋艺不仅能学习一种技能,而且能够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那么,幼儿学习棋艺可以增强哪些能力呢? 一、提升幼儿的思维能力 幼儿学习棋艺,需要眼睛认真地观看棋盘,观察对方的进退,明确对方的意图,并积极思考,下棋要讲究所谓“走一步想三步”,可见学习棋艺有助于锻炼幼儿的逻辑思维能力,尤其是判断能力与推理能力,提升幼儿的思维能力。 二、磨炼健康的心理品质 幼儿学习棋艺,不仅了解“观棋不语真君子”的古训,而且懂得“败不馁,胜不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5、的教导,学会始终以平和的心态处理事情,有利于幼儿磨炼健康的心理品质。 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幼儿学习棋艺,要求坐姿端正,眼睛认真地观看棋盘并积极思考,长时间不能乱动,不许吵闹,安静下棋,有利于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幼儿学习棋艺,可以练习坐姿,安静做事,动手动脑,不无裨益,的确能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不可小瞧喔。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既然幼儿学习棋艺不仅可以提升幼儿的思维能力,而且可以磨炼健康的心理品质,还可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如果孩子感兴趣的话,赶快鼓励孩子学习棋艺吧。 3-6岁是幼儿身体迅速发育、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也是养成健康生活习惯的关键时期。 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年龄特征,爱玩、游戏是幼儿
6、的天性,我们不能压制孩子的天性,只能顺应孩子的天性,因势利导,通过各种游戏的方式来教育孩子学习各种知识,养成良好的习惯。建议您采取如下措施: 一、帮助孩子树立学习的意识 既然孩子马上要上小学了,可是他好像什么都不知道似的,而且性子很慢,说明孩子没有树立起学习的意识,而且没有掌握学习的方法,不知道该怎么办,导致干什么事情都磨磨蹭蹭。因此,必须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树立自信心。请参阅浅谈幼儿纠偏教育三部曲、如何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反弹琵琶”教育幼儿养成良好习惯、梦境教育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如何培养幼儿学习的自觉性、赏识幼儿教育效果真好、自我激励有助于幼儿树立自信心、如何帮助幼儿树立自信心等文章,会对
7、您有所帮助。 二、对孩子进行习惯养成教育 既然孩子平时里好动,吃饭、学习是显得很没有规矩,老师说他太天真了,而且性子很慢,说明孩子注意力不太集中,习惯养成教育成效不显,就必须对孩子进行学习生活习惯与文明礼仪的教育,请参阅如何教育饭前便后不爱洗手的幼儿、孩子吃饭过快怎么教育、孩子吃饭过快有哪些危害、孩子吃饭时间过长怎么办、孩子过度依赖父母怎么办、如何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如何改掉孩子不专心的习惯、联谊家庭教育幼儿效果好、幼儿做事喜欢拖拉怎么办、怎么教育乱丢垃圾的幼儿、用讨论代替说教改掉孩子磨蹭的毛病、家长如何树立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等相关文章,相信您定会受到启发。 案例1 3-6岁是幼儿养成各种
8、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饭前便后要洗手,虽然是个小事,但是很多幼儿容易忽视,甚至忘记洗手,说明他们没有明确的卫生意识。“凡事先入为主”,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可以受益终生。那么,如何教育饭前便后不爱洗手的幼儿呢? 一、引导幼儿观察自己手上的污垢 当爸爸妈妈发现孩子饭前便后不爱洗手的习惯时,可以找准时机,在幼儿的小手特别脏的时候,引导幼儿观察自己手上的污垢,让他意识到不洗手是多么的肮脏。有条件的可以让幼儿把手放到显微镜或放大镜下仔细观察,清楚地看污垢、垃圾、病菌,印象更加深刻。 二、帮助幼儿分析不爱洗手的后果 当爸爸妈妈发现孩子饭前便后不爱洗手的习惯时,应帮助幼儿分析不爱洗手的后果:不爱洗手,
9、手上沾满污垢、垃圾,小手又黑又脏,很难看;不爱洗手,手上沾满污垢、垃圾、病菌,吃饭特别是吃水果、零食时,手上的污垢、垃圾、病菌会粘在水果、零食上,随着水果、零食一起吃进嘴巴里,进入肚子里,引起肚子疼痛;不爱洗手,手上沾满污垢、垃圾,污垢、垃圾会堵塞皮肤毛孔,不利于皮肤呼吸;不爱洗手,手上沾满病菌,会从皮肤毛孔进入里边,很危险啊。 三、奖励幼儿饭前便后爱洗手行为 如果爸爸妈妈发现幼儿能够记住饭前便后洗手了,说明他们的卫生意识增强了,应该给予及时的表扬奖励,培养他们良好的卫生习惯。 卫生意识应该从小树立,爸爸妈妈应该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引导幼儿观察自己手上的污垢,使他们印象深刻;帮助幼儿分析不
10、爱洗手的后果,使他们晓以利害;奖励幼儿饭前便后爱洗手行为,强化他们的好行为,就一定能够培养他们良好的卫生习惯! 案例2 孩子吃饭时间过长怎么办 3-6岁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的关键时期,良好的习惯使人终生受益。通常三岁以后的孩子能够与人沟通明白事理,而且有了较强的记忆力,因此,纠正孩子一些不良的行为习惯应该让他们明白事理、晓以利害,激发他们养成良好习惯的积极性与内在愿望,还要在日常的生活中不断地实践,见之于行动,长期坚持,习惯成自然。那么,孩子吃饭时间过长怎么办呢? 一、给孩子讲清道理 孩子吃饭时喜欢将饭含在嘴里不嚼,如果不小心咳嗽、打喷嚏,就会把饭喷进喉管里噎着,或者塞住气管不能呼吸,会产生危
11、险; 孩子吃饭时喜欢将饭含在嘴里不嚼,时间久了,饭菜不新鲜、不香难吃; 孩子吃饭时喜欢将饭含在嘴里不嚼,会把腮帮鼓出一个大包,时间久了,宝宝的脸就会一边大一边小,左右不对称,脸型不美观; 孩子吃饭时喜欢将饭含在嘴里不嚼,喂饭时间很长,最快都要1小时,会耽误大人的宝贵时间,不能休息好爸爸妈妈老得快,爸爸妈妈很生气不能工作好可能会下岗,挣不了钱给孩子买东西吃、买衣服穿。 二、以儿童教育儿童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模仿榜样是儿童进行社会学习的重要方式;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儿童具有向上意志,追求优越;日本教育家山下俊郎也提出了“以儿童教育儿童”的教育方法,这些观点都有很好的启示作用。儿童
12、自尊心强,既有从众的心理需要,又喜欢与同伴进行相互比较,还喜欢模仿获权威人物表扬的行为,因此,家长、幼儿教师可以让孩子与同龄伙伴进行吃饭比赛,吃得快、不讲话、不掉饭菜就奖励,吃得慢就批评。 三、规定吃饭的时间 家长应严格规定吃饭时间,超过了时间就不给他吃了,把碗筷拿走,而且不许吃零食,让他饿一顿,保证记忆深刻。 当孩子吃饭时间过长时,家长可以给孩子讲清危害,寻找同龄伙伴进行比赛或者与家长比赛,严格规定吃饭的时间,让孩子承担自然的后果,长期坚持,就一定会改掉吃饭拖拉的坏习惯 案例3 孩子过度依赖父母怎么办 现在的幼儿多为独生子女,被父母视为“掌上明珠”,忽视了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不少幼儿存在着过
13、度依赖父母的现象。3-6岁不仅是开发幼儿智力潜能的关键期,也是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的奠基时期,更是培养幼儿独立自主的意识、生活自理能力与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的黄金时期。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知老”,良好的习惯会使孩子受益终身。那么,孩子过度依赖父母怎么办呢?建议幼儿家长们采取如下妙招: 一、鼓励孩子树立自信心 孩子胆小,所以教育孩子的时候不要严厉批评,不要施加太大的压力,而是要多鼓励、多激励孩子:“你真棒!你会干每一件事情!”当孩子干完一件事情,即便是不太完美,也要鼓励或者奖励孩子。 二、讲清过度依赖的危害 当孩子说“我不想”的时候,可以教育:不想做事的孩子,会被人当做懒汉,不想招呼人的孩子,
14、会被人看成不讲礼貌,这样的孩子没有人会喜欢,小伙伴不喜欢,老师不喜欢,爸爸妈妈也不会喜欢。 三、教给孩子正确的方法 当孩子说“我不会”的时候,可以教育:没有哪个人是天生就会做每一件事情的,都需要学习才行。你现在不会没有关系,妈妈会指导你、帮助你,只要你认真学习,一定会做得很好。这样才是聪明能干的乖宝宝。 只要给孩子讲明道理,晓以利害,教给孩子正确的行事方法,激励、奖赏孩子,孩子就一定会克服依赖父母的心理,增强独立意识,成为一个独立、自尊、自强的幼儿。 案例4 研究表明:3-6岁不仅是幼儿认知发展的关键期,也是他们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关键期。“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不少家庭与幼儿园都非常重视幼
15、儿的礼仪教育。为了培养出知礼仪、爱礼仪与行礼仪的幼儿,应该采用哪些有效的教育方法呢? 一、故事讲解 幼儿教师与家长在对孩子进行礼仪教育时,可以根据教育内容设计鲜活的生活场景,通过形象地描述两个小伙伴在生活中的不同表现的小故事,使幼儿如临其境,吸引幼儿的学习兴趣。 二、对比分析 幼儿教师与家长可以在讲述故事之后,引导幼儿将正反例加以对比,两相对照,鉴别分明,让幼儿认清哪些是适宜的、社会认可的言行举止,哪些是不适宜的、社会不认可的言行举止,才能获得正确的礼仪认知,印象深刻。 三、角色扮演 幼儿教师与家长可以在引导幼儿分清是非之后,让幼儿分别扮演正反两种不同的角色,进行换位体验,产生礼仪光荣、爱礼仪
16、的情感。 四、渗透生活 幼儿学习掌握礼仪常识,是为了在人际交往中运用它,也就是说要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并养成习惯。幼儿学习礼仪知识并转化为礼仪行为能力,渗透到日常的生活中才能建立起稳固的动力定型,反复强化形成自然而然的礼仪习惯。 幼儿家长与教师通过讲解故事、对比分析、角色扮演与生活渗透几个环节,不仅能帮助幼儿掌握礼仪常识,而且能产生礼仪光荣、爱礼仪的情感,还能自觉地践行礼仪规范,养成文明礼仪的良好习惯,成为一个知礼仪、爱礼仪与行礼仪的幼儿。 案例5 幼儿做事喜欢拖拉怎么办 3-6岁是幼儿养成各种良好的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幼儿做事认真、细致,精益求精,本来无可厚非,但是耗时太久,速度太慢,效率低
17、,显得太拖拉就必须要纠正了。那么,幼儿做事太拖拉怎么进行教育呢? 一、讲明做事拖拉的危害 当当爸爸妈妈发现孩子做事拖拉的行为习惯后,可以给孩子讲明做事拖拉的危害,比如:做事拖拉,耗时太久,速度太慢,效率低,浪费时间,做事情太少,任务多了就会完不成;做事拖拉,会被老师与同伴认为喜欢贪玩,做事不认真;做事拖拉,会被老师与同伴认为太笨了,不会做才会慢慢地做。 二、按规定准时完成任务 当爸爸妈妈发现孩子做事拖拉的行为习惯后,可以根据任务的难易程度给孩子规定一个合适的时间范围,如:必须在一个小时之内完成任务,符合规定就奖励,不符合规定就批评。 三、与同龄伙伴开展竞赛 当爸爸妈妈发现孩子做事拖拉的行为习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幼儿教育 理论学习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5009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