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开展.docx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开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开展.docx(2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幼儿园区域活动的开展一、规则与自由 区域活动的开展 谈到规则与自由,就不得不提到蒙台梭利。她关于“自由与纪律”的论述会带给我们很多启发。蒙台梭利认为纪律是一种积极的状态,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之上的。她认为,儿童在活动室里自愿地、有目的地活动,每个人都忙于自己的“工作”,安静地走来走去,有秩序地取放物品,并不会造成混乱。因为对儿童来讲,安静和秩序是必要的,而且他们也知道哪些行为是被禁止的。儿童在这种环境中逐渐成长,自然会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长此以往,就能够养成遵守纪律的好习惯。因此,在蒙台梭利的活动室内,允许儿童自由地活动、交谈、交换位置,甚至允许儿童可以按自己的意愿移动桌椅。 蒙台梭利说,一个人
2、如果像哑巴那样安静,像瘫痪的人那样不动,不能算是有纪律的。积极的纪律包括了自由,它和因强制而产生的“不动”是不同的,因此,她指出,纪律的培养既不能靠强制,也不能靠宣传和说教。在自由的活动中使儿童理解纪律,在理解的基础上接受和遵守集体的规则,这样儿童才会是主动的,在需要他们守规则时才能控制自己。 她特别强调:自由和纪律是同一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应让幼儿学会辨别是非,知道什么是不应当的行为。诸如任性、无理取闹、暴力,不守秩序及妨碍团体等的活动,都要收到严厉的禁止。 由此,我们应该明确: 1.规则与自由不是对立的,它们是同一事物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 2.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或者说真正意义上的纪律
3、的形成必须建立在不受压抑的自由活动的基础之上,因为没有自由或自由空间过小,最终会导致规则被自由打破。 3.区域活动必须有规则。用规则标识界限,建立秩序,保障自由,这是形成真正的纪律的前提,是幼儿能够自发地、主动地完善自己人格的前提,这也是区域活动有别于集体教学活动的价值所在。 4.区域规则的制定是为了保障全体幼儿的自由而不是限制自由。 二、区域规则从哪里来 区域活动的规则不是教师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威而一厢情愿提出的“要求”,也不是为了控制幼儿的行为而划定的“条条框框”,它是整个区域活动顺利开展的一种内在需求,是所有幼儿能够自由开展活动的保障。因此,要制定区域活动的规则,首先要明确幼儿在区域活动中
4、应该享有哪些自由。 蒙台梭利教室中儿童自由的五种表现或许能够作为我们的参考: 儿童拥有从环境中选择吸引自己的事物的自由,即对什么有兴趣,可以自由的选择; 儿童拥有行动上的自由; 儿童拥有安静不受打扰的自由; 儿童拥有自己发现问题,相处办法和计策,并自己选择答案的自由; 儿童拥有凭自己意志将他的发现与他人交换及分享的自由。 区域活动中应该保障孩子的哪些自由呢?主要有选择的自由、不被打扰的自由,探索的自由、表达的自由。教师应该在明确幼儿享有的自由权利的前提下,围绕对这些权利的保障来制定规则,在制定规则的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共同制定 规则是一个群体中所有人都必须共同遵守的,因此在制定规则时应该
5、让幼儿参与进来,师幼共同商讨、制定和调整规则。只有幼儿自己认同和接纳规则,他们才有可能更好地遵守规则。 1.讨论协商达成共识,明确活动的基本规则 区域活动的一些基本规则应该在区域活动正式开展以前就制定并明确下来,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混乱而影响区域活动的顺利开展。 前面曾谈到制定规则的目的是保障幼儿的自由,因此,在讨论基本规则前,教师不妨与幼儿一起聊一聊在区域活动中他们可以做什么,然后一起讨论,怎样才能保证大家都做好、玩好。比如,在区域活动中,幼儿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并享有不被打扰的权利。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个内容和孩子讨论:“如果一个小朋友正在玩他喜欢的娃娃,另一个小朋友也想玩,跑过来就抢,
6、这样做对吗?那应该怎么做呢?”孩子们自然会参与讨论,并理解这样做不可以,遇到这种情况,应该先去选择其他玩具,或者耐心等待,或者与小朋友协商一起玩。对于“物归原位、不破坏玩具、不影响环境、不干扰他人以及听到区域活动结束的音乐要自觉收拾材料停止活动”等基本规则,教师都可以通过这种讨论的方式制定下来,这样既明确了要求,与幼儿达成了共识,同时又加深幼儿对规则的理解,有利于幼儿更好的遵守规则。 2.实践试误,针对具体规则进行讨论,逐步调整规则 师生共同制定好的规则不一定全都完美无缺,尤其是各区域的一些具体规则在执行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针对在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可以与幼儿有针对性地展开讨论
7、,逐步调整完善规则。 娃娃家是孩子们都非常喜欢的区域,常常人满为患。教师和幼儿共同制定的规则是:每次只能有3个人进入娃娃家,用门口的小脚印来控制人数,3个小脚印都放上鞋子了,别人就不能进了。在活动开展过程中,有个小朋友很想玩娃娃家,却苦于没有“空余的脚印”,于是想出各种办法:扮作客人来娃娃家做客,当修理工来给娃娃家修理电器、来娃娃家当钟点工。但娃娃家的主人总是以“没有空余的脚印了”为由坚决拒绝,让这个小朋友非常沮丧。教师观察到这一情况,认识到这个小朋友屡次尝试中所闪现出来的“智慧的火花”,同时也意识到先前的规则限制了孩子的思维,也限制了活动更深入的开展。于是活动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针对这一问题
8、展开了讨论: 小朋友家里有没有客人来做客? 客人来了,主人该怎么办? 不让客人还会有哪些人到家里来? 娃娃家的规则怎样调整会更好玩? 。 在讨论的过程中,幼儿也都意识到客人来了不让进门太不礼貌了,而且有了客人、修理工、钟点工的参与,游戏会更好玩。在娃娃家扮演爸爸的小朋友提出一个小问题:“大家都来做客,娃娃家太挤了怎么办?”教师把这个问题再抛给幼儿,鼓励幼儿热烈得讨论,积极地出主意想办法。最终决定,每次只能有两个客人来做客。于是,教师又为娃娃家增加了两双客人用的小拖鞋,并修改了规则。 对娃娃家规则的讨论和调整,不仅解决了活动中出现的问题,而且拓展了游戏广度和深度。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讨论与调整,
9、幼儿逐渐学会了解问题的方法,同时,更深刻地理解了规则的意义。 规则不宜太多 开展区域活动的目的是为幼儿提供一个更加宽松、自由的活动空间,让幼儿自主地选择活动内容与同伴,按照自己的方式进行主动的探索与学习,在这个过程中逐步建构与完善自己。因此,区域活动的规则不宜太多,否则会限制幼儿的自由,束缚幼儿的思维,与区域活动开展的目标背道而驰。 在这里,我们可以借鉴孙瑞雪教育机构的儿童行为规则。他们的规则只有7条: 粗野、粗俗的行为不可以; 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归自己所有,并有权利自由支配; 从哪里拿的东西请归位到哪里; 谁先拿到的谁先使用,后来者请稍等; 不可以打扰别人; 做错事要道歉,并且学
10、会要求他人道歉; 学会拒绝别人,学会说“不”。 其实,过多的规则不利于幼儿的理解和遵守,因为过多的限制与幼儿喜欢自由的天性相冲突,会导致幼儿频繁地、无意识地“违规”,从而影响幼儿规则意识的形成。 规则是动态变化的 区域活动中的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应该随着区域材料、活动内容以及幼儿发展水平的变化而呈现动态变化的特点。 在刚开展区域活动时,为了避免幼儿频繁换区,帮助他们养成专注活动的习惯,教师和幼儿共同制定了这样的规则:每名幼儿在选区后要在本区域活动,不能随便换区、串区。随着区域活动的深入开展,幼儿的良好习惯逐渐养成。教师发现幼儿都能比较专注地在本区域活动,看起来井然有序、却缺少了区域间的互动和
11、交流。教师与幼儿共同讨论后,把规则调整为:选区后要在本区内专心活动,如果有需要可以到其他区交流,如果不想在这个区活动了,可以收整好玩具材料,重新选择其他区域。 规则调整后,班里的区域活动变得更加灵活多样、充满生机:泥工区刚做好的“饼干”、“糕点”被源源不断地送到了食品店;表演区的“演员”来到美工区定制表演用的花纸伞;建构区的“工人”累了到休闲吧喝杯果汁;娃娃家的一家人会锁上门到“4S店”选购汽车.除了区域间的互动增加了,幼儿在某个区域操作尽兴后,都可以再去选择其他喜欢的区域。规则的变化让区域活动“活”起来,也让幼儿在区域活动中有了更多的体验和收获。 总之,规则是区域活动顺利开展的保障,它的目的
12、不是限制和控制幼儿的自由,而是确保全体幼儿能够顺利地开展区域活动,并获得自由、自主的发展。认识到这一点,教师就会明确区域活动的规则是区域活动顺利开展的内在需求、是幼儿自由活动的内在需求、是幼儿不断发展的内在需求,不应变成空洞的、死板的、一成不变的“框框”。 三、区域规则有哪些 区域规则一般包括区域活动的基本规则和各区域的具体规则。 区域活动的基本规则 区域活动的基本规则,是指保证区域活动顺利开展的、适用于各个区域的、最基本的规则、一般包括:选区进去规则、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的规则以及区域活动结束后收拾整理的规则。 1.选区进区规则 选区进区的规则可以保障全体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与发展需求自主选择区
13、域、进入区域游戏。 通常选区进区的规则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时间。每个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时间不一定,一般每次区域活动时间应在4060分钟,每天不少于一次区域活动。教师可用固定的一首乐曲提示幼儿开始和结束的时间,区域活动结束的乐曲想起,所有的幼儿必须整理物品,结束活动。 人数。每个区域面积大小不一样,材料多少不一样,所以,可以容纳的人数也不同。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规定每个区域适合的人数,并用隐性暗示的方式呈现,如插卡、挂牌、数字牌、鞋子印码、围裙、套袖、区域中的座位等,帮助幼儿明确每个区域可以容纳的人数,先来的先玩,人数满了,就不能再进去,可以等待或者另选区域。 2.区域活动中的规则 区
14、域活动开展过程中的基本规则也应该与教室规则中的相关内容保持一致,一般包括一下几条: 取放材料的规则: 进入区域后有序地选取材料; 每次选择一份操作,不多拿、多占; 操作活动结束后,物归原位方可离开。 操作材料及开展游戏的规则: 轻拿轻放,珍惜爱护操作材料; 按照各区域要求和规则进行操作或开展游戏; 在活动室内只能走,不能跑。 人际交往的规则: 先来区域的先玩,先拿到玩具的先玩; 不能抢夺别人的玩具; 不能动手打人、推人、咬人; 小声讲话; 想插入别人的游戏要有礼貌地征得对方同意。 3.结束后的收拾整理规则 区域活动结束后的收拾整理能够培养幼儿善始善终的做事方式以及对环境的责任意识,同时对幼儿的
15、自理能力也是很好的锻炼。因此,制定明确的规则,帮助幼儿有效地做好区域活动结束后的收拾整理工作非常必要。 收拾整理的规则一般包括: 结束乐曲响起时活动结束,马上开始整理; 谁玩的材料谁整理,共同游戏的材料共同整理; 物归原位,摆放整齐; 及时清理活动中产生的垃圾和污渍; 自主管理自己的作品。 各区域规则举例 区域规则要视每个区域的具体情况而定,要考虑每个区域的环境材料特点,活动开展的内容和要求。 阅读区的一般规则: 一人一本,看完再换,不争抢,书读完要放回原处; 安静阅读,不打声喧哗,不干扰别人; 爱惜图书,一页一页翻书,不撕书、不在书上乱涂乱画。 建构区的一般规则: 按照需要选取材料,不争抢;
16、 不乱扔,不用积木打人; 不破坏别人的建构作品。 美工区的一般规则: 各种材料分类收放,避免弄混; 正确使用各种工具,注意安全; 注意保持卫生,及时清理。 益智区的一般规则: 按照材料的操作规则进行操作; 分类整理材料,无遗失,确保材料完整。 表演区的一般规则: 共同选定表演内容、分配角色; 注意控制音量,尽量不干扰别人。 角色游戏区的一般规则: 不争抢角色,不争抢玩具; 按照扮演的角色要求,遵守相应规则。 生活操作区的一般规则: 分类取放,不乱丢、乱放操作材料; 注意安全,不把颗粒小的操作材料往耳朵、鼻孔里塞。 四、幼儿规则意识的养成 引导幼儿形成初步的规则意识、养成良好的区域活动常规是区域
17、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而幼儿规则意识的养成不是靠说教和硬性的灌输就能完成的,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它需要教师的用心、耐心,还有日复一日的坚持。 创造良好的开端,让规则自然如心 要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就要让幼儿能够感觉到规则的作用,体验到遵守规则带来的安全、稳定的心理感受,还要让幼儿通过学习、练习获得遵守规则的能力。幼儿规则意识的养成以及区域活动开展的成功与否,与刚开始进行区域活动时教师对幼儿的引导帮助以及对常规习惯的要求是否到位密切相关。因此,在开展区域活动时,教师不要盲目地急于让幼儿进入到区域中,而应该做好充分的准备,为幼儿规则意识的养成以及区域活动的有效开展创造一个良好的开端。 以小班幼儿为
18、例,教师可以采取如下的方法,帮助幼儿理解规则、遵守规则。 1.模仿练习 在请幼儿进区活动之前,教师可以专门组织幼儿了解并练习区域活动的基本常规,包括如何端取放材料的各种容器、如何物归原位、如何在区域间走动、如何在区域中找到合适的位置等等。教师在介绍完各个区域让幼儿认识后,可以用示范的方法为幼儿演示,并请幼儿模仿练习。 2.游戏巩固 教师还可以用游戏的方式带领幼儿练习基本规则。比如物归原位的规则,教师可与幼儿一起玩记忆游戏进行巩固。 教师带领幼儿来到一个活动区,先请幼儿观察教具橱中各种材料的位置,然后按照要求取出材料并放回原来的位置。“请东东把喂娃娃游戏用的托盘端过来。”“想一想,它刚才是放在哪
19、里的?请你再把它送回家吧!“或者请幼儿先仔细观察一个教具橱中几份材料的摆放位置,再请幼儿闭上眼睛,教师将其中的23份材料取过来,让幼儿试着放到原来的位置,以帮助幼儿记忆位置,并养成物归原位的习惯。 3.分组进入 幼儿规则意识的养成很容易受同伴和环境的影响。为了确保区域活动能够有序地开展,让幼儿从一开始就感受到守规则,有秩序带来美好的体验,教师可以采取让幼儿分组逐渐进入的方式。比如,将全班30个幼儿分成3个组,先请已具备一定的规则意识、习惯良好的一组进入区域,由配班教师组织另外两组幼儿进行其他活动。教师可以根据第一组幼儿的活动状态,决定第二组进入的时间,可以是一天以后,也可以是几天以后。最终,所
20、有幼儿都陆续进来,并能有秩序地活动。 前期的充分准备对鱼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规则意识的养成有着至关的作用,一个良好的开端会让幼儿自然而然地从内心接纳规则,从而愿意去遵守规则。 利用环境暗示,养成自觉习惯 有效地利用环境暗示的方法能帮助幼儿时刻不忘规则,自觉地遵守规则。在区域活动中,教师可以利用区域环境的布局、材料的投放、图示图标的设计等构成一种隐性的规则,从而发挥环境的暗示作用,减少不必要的语言指导。 比如,把阅读区设置在光线充足又相对安静的地方,放上色彩柔和有舒适柔软的沙发或靠垫,然后整整齐齐地摆放上幼儿喜欢的图书,再摆上一株充满生机的小盆栽,这样的区域布置有助于孩子们安静专注地阅读。 投放材
21、料时,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将一些规则隐含其中。比如,在美工区,盛放彩笔的笔筒的颜色与彩笔的颜色一致,就可以提示幼儿要将不同颜色的彩笔放到相对应的笔筒中。 教师还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图示图标来暗示规则。比如,在区域内摆放一定数量的小椅子或用数量不同的图卡来限定进区的人数;将相同颜色和形状的图形分别贴在材料容器和教具柜上相应的位置,暗示幼儿要物归原位;在需要安静的区域张贴表示“请安静”的图示;在需要排队的地方画上小脚印的图示等。 开展互动讨论,巩固内化规则 在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教师可根据幼儿的活动情况有针对性地组织师幼、幼幼间的互动讨论,强化规则意识,帮助幼儿巩固内化规则。 每次区域活动结束的音乐一响起
22、,在益智区下围棋的幼儿总是飞快地将黑白棋子胡乱地收起,混着放入盒中,盖上盖子,而第二天再下棋的幼儿需要先将黑白棋子分开才能开始下棋。教师于是针对这一现象组织幼儿讨论,让幼儿明确收棋子时的规则,知道为什么要将黑白棋子分放到不同的盒子中。之后,可以请下棋的两名幼儿再次打开盛棋子的盒子,体验不按规则收棋子带来的不便,与大家讨论自己的感受,最后再由这两名幼儿按规则将棋子收好。 五、区域选择 区域的选择是幼儿自主进行区域活动的开始,教师应为幼儿创设一个宽松自由的氛围,引导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经验、需求真正自由、自主地选择活动区域。通常班级设区域的数量、各区域的面积、可容纳的幼儿人数以及班级的总人数会影响
23、幼儿的区域选择。 班级区域的数量要满足全班幼儿自主选择的需要,如果活动室面积较小而幼儿人数又过多,可采取室内外分组的方式,让一部分幼儿先选区进区活动,也可充分利用公共空间如走廊、幼儿园大厅、多功能室等设立活动区域,为幼儿选择区域创设条件。 1.自由进区 如果设置的区域数量充足、空间宽松,而班额又较小的话,可以直接让幼儿自由进区,这样既节省时间,又能更加充分地体现区域活动自由、自主的精神。教师还可以设定进区活动的固定音乐,以提示幼儿进区的时间。 2.教师引导与幼儿自选相结合 幼儿人数较多时,可采取教师引导与幼儿自选相结合的方式。比如,教师今天请第一组的幼儿先选区,明天再请第二组的幼儿选,依次轮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幼儿园 区域 活动 开展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4947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