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感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幸福感研究.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幸福感研究浅析当代幸福感 摘 要: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同时个人感受、家庭关系、亲子关系等逐渐受到人们重视,幸福与否成为人们所关注的话题。本文通过从幸福、幸福感的基本概念、发展状况和影响因素,以及幸福指数的梳理,为我国居民如何获得幸福感提出相应的措施。 关键词:幸福 幸福感 幸福指数 措施 幸福是人们对现实生活的主观反映,它既同人们生活的客观条件密切相关,又体现了人们的需求和价值取向;幸福感是由这些因素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个体对自身存在与发展状况的一种积极的心理体验。近年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 *储备总值排全球第一,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老百姓在衣食住行等方面都有翻
2、天覆地的变化,在中国GDP 年均增长率为8.7%的今天,我们的幸福是否也以同样的速度增加呢?如果是那么是多少?如果不是又是为什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这些都是本文要进行研究论述的内容。 一、幸福的定义 美国新闻周刊XX年刊登一篇关于“幸福”的评论文章。文章指出,据一项研究调查表明尽管过去美国经历了长时间的经济增长,但美国人的幸福感普遍呈下降趋势,与欧洲人相比,尤其是与意大利人相比,美国人的幸福感远远不如他们。 这里,提出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幸福是什么?诺贝尔奖得主DanielKahneman 在重新定义幸福中指出,幸福包括:整体的幸福感;积极的人格特质;积极情绪;愉快的感觉。心理学家Ed D
3、iener 则言简意赅地指出,幸福就是生活满意度高,积极情绪多而消极情绪少。马克思认为:“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谋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它是为大家而献身;那么我们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怜的、有限的、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地,但是永恒发挥作用地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我们将这些观点进行总结后认为,幸福是一种自成目的的自我满足,既不靠其他价值提携,也不被任何外物唤起,它的最高境界就来自个体身心的和谐,和一种为意义与价值贯穿的生活。 二、幸福感概述 ( 一) 幸福感的定义 作为心理学术语, 幸福感是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
4、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以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 是由需要( 包括动机、欲望、兴趣) 、认知、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的交互作用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它实质上是外在的良性刺激所诱发的一种具有动力性和依赖性的积极情绪体验。幸福感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的主观反映。 幸福感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在心理测量中, 常用幸福感作为反映某一社会中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心理学参数。它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 1) 积极情绪, 如愉快、高兴、兴奋、精神饱满等情绪体验。( 2) 消极情绪, 如忧虑、抑郁、悲伤、厌烦等情感体验, 但并不包括重性情感障碍和神经症。( 3) 认知评价,
5、即生活满意度, 指个体构建出一个适合自己的标准, 并将生活的诸多方面作为一个整体来评定自己的满意感程度。因为幸福感因人而异,。 幸福感的特点 概括地说, 幸福感具有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 1) 主观性。是指它的评定完全依赖于个体本人的主观性标准,因此有人也把幸福感称为主观幸福感;( 2) 整体性。它是一种综合性评价, 包括对情感反应的评估和认知判断, 是对生活的一种总体满意感;( 3) 相对稳定性。主观幸福感的测量主要是基于评价者长期的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 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差异性。不同个体基于自身的特点对于同一事物的满意度是不同的,如同经济学中的边际效应一样。 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影
6、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遗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早期关于幸福感的研究认为遗传的影响更多一些。特勒等发现在不同家庭环境中抚养长大的同卵双生子的主观幸福感水平的接近程度,比在同一个家庭中抚养长大的异卵双生子要高得多。 2统计学变量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威尔逊 (1967)的研究认为高幸福者都是“高自尊、年轻、健康、受过良好教育、收入丰厚、外向、乐观、没有烦恼、信教、已婚、性、智能的适度目标”。这一结论为后来迪纳等的研究所推翻。迪纳发现人口统计学变量如教育、年龄、社会地位、婚姻等仅能解释个体快乐差异的一部分。罗杰斯等研究发现人口统计学变量仅能解释幸福感的20%以下的变异。 3社会关系对主
7、观幸福感的影响 社会关系包括朋友关系、家庭关系、婚姻关系和邻里关系等,是影响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之一。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增加人们的主观幸福感,而不良的社会关系则会降低人们的主观幸福感。20 世纪70 年代,坎贝尔等人将婚姻和家庭视为预测美国人总体幸福感的15 个因素中最主要的两个因素。他们认为婚姻因素会有助于提高主观幸福感水平。安吉认为,家庭关系的好坏、家庭功能与结构是否正常影响个体健康,离婚形成的不完整的家庭和生活环境动荡都可造成心理压力和精神创伤。 4经济状况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早期的研究发现收入与主观幸福感成正相关。莱福等人的研究支持了这种观点,他们运用PWB 测验表明社会经济状况与生活满意
8、度、目标、控制性、成长相联系。现在认为一般在非常贫困时,主观幸福感会随收入的提高而提高,但当到达一定期限时,收入的增加就不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维恩霍温发现,在较为贫穷的国家,个人收入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较强,这一结论也被哈约等人对东欧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研究所验证。 5自尊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自尊对个体主观幸福感的预测具有较强作用。卡兹么等人的研究发现自尊感和生活满意感有很强的相关性。 6人格因素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人格因素是主观幸福感最可靠、最有力的预测指标之一。许多研究发现人格会通过影响遗传、经济和社会关系等因素而影响主观幸福感。在大五人格的五个特质维度中,神经质和外倾性这两个人格维度备受关
9、注。布莱德博研究表明,善交际(外倾性的一种重要特征)与正向情感密切相关。沃森和克拉克认为,具有神经质和外倾性的人,对负向情感和正向情感的体验天生敏感。 三、幸福指数概述 幸福指数的提出和界定 20 世纪是全球经济蓬勃发展的时代,GDP 的提高是各国*追求的主要执政目标。然而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各国*也开始反思片面追求GDP 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这即是幸福指数提出的时代背景。关于幸福指数还有其它一些含义相近的术语,如国民幸福总值和国民幸福指数 等。在国外文献中,尤其是经济学文献中更多的使用国民幸福总值作为正式的学术用语,国内研究则没有对它们进行严格的区分。 20 世纪70 年代,不丹国王基格梅
10、 辛格 旺楚克认为不丹这样的小国不应模仿美国的发展模式,过分注重经济发展,而更应该注重国民的幸福程度。因此,他提出了由*治理,经济增长,文化发展,环境保护四类指标组成的幸福指数体系,它被认为是最早的系统化的幸福指数体系。在此之后,发达国家如美国,英国,日本纷纷提出了自己的幸福指数体系。 关于界定幸福指数构成的几个理论视角 幸福指数是表征幸福的数字工具。这种数字工具由于构成要素的不同,情况大不一样。20世纪XX年代以来出现了三种理论视角。 1、主观性视角。主观性视角是20世纪XX年代以来一些社会学、心理学专家研究幸福指数的主流。他们认为幸福感是一种高度的或极其强烈的主观满意状态,幸福指数,就是衡
11、量这种感受具体程度的主观指标数值。他们所界定的幸福指数构成包括:被视为生活质量指标的总体生活满意感、具体生活领域满意感,以及作为心理健康指标的情感反应,如正性情感、负性情感;认为主观幸福感指数构成包括力量感、自主意识、愉悦感、自信心等。 2、客观性视角。20世纪XX年代以来,人们开始认识到国民幸福指数比国民生产总值更重要。进而创设了不同模式的国民幸福指数,作为对增进人们幸福的客观条件的考量。这样,幸福指数走出了主观视角,走进了客观观察视角。最典型的就是不丹的国民幸福指数是由*善治、经济增长、文化发展和环境保护四个方面组成。 3、主客观结合视角。有研究者认为,人们的幸福感作为一种社会心理,来源于
12、社会存在,与社会存在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测量人们幸福程度如何的幸福指数,其构成应该囊括引起人们幸福感的客观因素和人们对这些因素的主观感受两个方面, “幸福江阴”课题组就是持的这种观点。他们将幸福指数分成主、客观两部分。 我国的幸福指数体系研究现状 国内邢占军、苗元江、乐正和蔺丰奇等人都在对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进行整合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幸福指数体系。苗元江从整合心理幸福感和主观幸福感的理论框架与测评指标角度出发,提出了一个指数、两个模块、九个维度。蔺丰奇所界定的幸福指数包括经济发展、社会健康、社会福利、社会文明、生态环境五个方面。据此,给出了这样的测算方法:GNH生产总值指数a%社会健康指
13、数b%社会福利指数c%社会文明指数d%生态环境指数e%。其中a、b、c、d、e分别表示生产总值指数、社会健康指数、社会福利指数、社会文明指数和生态环境指数所占的权数,具体权重的大小取决于各*所要实现的经济和社会目标。乐正提出了三类指标测量居民的幸福感:A 类指标包括认知范畴的生活满意程度;B 类指标包括情感范畴的心态和情绪愉悦程度,C 类指标包括人际以及个体与社会的和谐程度。 “幸福感”测评指标 就当代中国社会“幸福感”的参评标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四类二十一个指标进行调查: 1、家庭和谐 2、身体健康 社会健康 3、子女教育 4、生活安全 6、家庭经济状况 7、医疗服务可得性 8、公用设施占
14、有率 9、社会保险普及度 社会福利 10、可支配住房比 11、失业人口比率 12、恩格尔系数 13、贫富差距与社会公平 14、社会管理参与 15、*行政效率和司法公正度 社会文明 16、社会交往以及社会尊重 17、暴力事件发生频率 18、社会离婚率 19、环境质量 生态文明 20、自然资源利用率 21、自然灾害发生频率 四、建议措施 1、幸福在于不懈奋斗,勇于创造 在奋斗和创造中才能体验到幸福,这应当是幸福观中所包含的最稳定的成分。虽然奋斗和创造是构成幸福的恒定要素,但是在今天提出这一问题仍然具有特殊的意义。今天我国经济在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在迅速提高,诱人的机遇很多,严峻的挑战并存。这已经在客
15、观上给我们和我们以后的几代人设定了一种生存方式。奋斗、创造是今天给我们所造就的生活风景,也是给我们带来的实现幸福的方式,所以应该坦然接受而不应抱怨愤懑。在今天,丢掉了奋斗和创造,就丢掉了属于人生的幸福气质,失去了我们获得幸福的途径,也葬送了后人获得幸福的机会。 2、幸福在于精神高尚,内心平和 用法国思想家帕斯卡尔的话说,人是能思想的苇草,精神上的需要构成了人存在的独特属性。正因为人有思想,所以人生对幸福的追求和感受便也会循着精神的脉动而延伸。 人生天地间,从物质欲求的意义上来说,满足所需的东西并不太多。可是一旦把自己的欲望激发起来,人可能就会变得欲壑难填了,所考虑的事情多了起来,焦虑与日俱增,
16、幸福感却与日减少。所以,说幸福在于精神上高尚和内心平和,并不是在今天提倡禁欲主义,而在于正确地措置人的物质需要。从大处着眼,这是关涉社会或人类的持续生存的问题,因为如果把人的幸福定位为物质上的无节制索取,那么就必然会加大对自然界的掠夺;从小处着眼,物质上的满足充其量只能换取短暂的肉体快乐,而无法取得能长久留存或反思的幸福。 3、幸福在于身心健康,保有活力 幸福是人的一种存在方式,因而人的生命存在是幸福存在的前提,所以保持生命的健康延续本身也就具有了实现幸福的重要意义。就像有人所说的,幸福可以是10、100、1000、10000你可以根据你的感受任意增加“0”的数量,但是一旦前面的“1”失去了,
17、后面再多的“0”所代表的都是虚无,而身体的健康就是前面的“1。” 身体的健康是幸福的基础,心理的健康则是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身体的健康能使人活着,心理的健康则能使人更好地活着。当然心理的健康对身体的健康也多有助益,它能帮助肌体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在我们的生活中总会碰到许多的人生波折、逆境甚至苦难,这些“不幸”的事件都会增加人生的难度。如果人没有健康的心理,就会被苦难压倒,被挫折征服,就会失去对生活的信心或对生命意义的感受。反之,有健康的心理,我们就会有尊严地对待生活中的诸多不幸,一旦走过苦难,所获得的必将是酣畅淋漓、刻骨铭心的幸福体验。 4、幸福在于独自体会,与人共享 幸福是属于个人的,因为它要
18、以个体的感受为条件感受可以捕捉幸福、挖掘幸福和延伸幸福。体验自己的幸福也是做自己的主人,能够在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做到从容取舍、进退自如。 可是如果每个人只把自己对幸福的理解看成是个人的私产,这样的幸福观又失之褊狭。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需要沟通交流,社会性的交往可以帮助个人去除许多私人性的盲目,所以从这种意义上说,幸福观又应当成为一个社会的共享性和统筹性精神资源,它应当获得有序的社会调控和管理。 幸福是可以独享的,又是可以与人分享的,这正反映了生活在今天社会中的人们的生存境况,个体性和公共性的生存空间都在同时放大,这也意味着人们获得了更大的创造和盛量幸福的空间。 参考文献: 1、丁成际.当代中
19、国社会幸福观研.2011-09-04 2、戚雪枫.国外主观幸福感研究.2011-10-08 3、李 焰, 赵 君.幸福感研究概述.2003-08-20 4、张蕴岭.幸福是什么.光明日报,XX年x月x日 5、汪涌豪.养志与乐生:中国人的幸福观.文汇报,2011-04-25 6、马克思的幸福观及其当代价值.光明日报.2011-03-27 7、Diener E, Eunkook M S, Richard E et al. Subjective Well-Being: 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 Psychology Bulletin, 1999, 125(2): 276-294. 8、Ryff C.D, Singer B. Interpersonal flourishing: Apositive health agenda for the new millennium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0(4):719-767.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4929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