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数学教学案例.docx
《年级数学教学案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年级数学教学案例.docx(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年级数学教学案例湘教版八年级数学下册 学情分析: 本班的学生的数学基础总的来说较好,但还是有部分学生对平均数的理解和加权平均数容易混淆。因此本节课一定要把计算平均数的公式运用作为重点。 教学设计思路: 本节课为了把枯燥的知识变得生机盎然。在备课时,我们根据课标,在充分理解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对教材进行适当整合:以生活中常见的调制咖啡、和学生身边的数学小册成绩作为引例,把课本的引例作为课后作业;并把课本上的例1、例2进行加工,利用变式教学,由浅入深、层层递进地让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及权的含义。培养了学生的积极参与意识、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合作交流的意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 解决教学难点的方
2、法和途径: 课表分析:课程标准指出:统计学的教学,重在让学生在情景中感悟统计知识,发展应用意识。所以本节课我以生活情境为载体,以数学活动为主线,以问题串的形式展开,采用研究、体验式教学方法,目的在于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发展、应用过程,从而完成教学目标。 教案: 一、教材分析 1、地位与作用 在刻画一组数据集中趋势的统计量中,以平均数最为重要、应用最为广泛,是学生学会分析数据、作出决策的基础。本节将在真实、生动、有趣的生活情景中,研究加权平均数,既是对小学学过的平均数的进一步深化,也为学习中位数、众数、方差等知识奠定基础。 2、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对平均数理解有三个角度:算法理解、
3、概念理解、统计理解。根据学生的认知基础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 通过情景了解加权平均数的意义,认识和理解数据的权及其作用;会根据加权平均数的计算公式进行有关计算,以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 通过对加权平均数的学习,体会数据“权”的 作用,学习统计思想和决策能力。 通过加权平均数的学习,进一步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教学重难点 此前,学生对平均数已有认识,但是加权平均数较为复杂且应用广泛,而数据的“权”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因此,我把“加权平均数的概念及应用”作为本节的重点,而把对“权的理解”作为本节的难点。 1 二、教法学法
4、 三、教学程序 基于以上思考,并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本节课我设计了四个环节。 这一流程,体现了学生对知识从感知认识应用反思的发 展过程。 、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首先,创设情景,品数学 为使学生初步感知事物所占份额对结果的重要程度,我现场调制两杯咖啡,让学生品尝。两个杯子里的水一样多,其中一个杯子里加入3勺咖啡1勺糖,另一杯子里加入1勺咖啡3勺糖。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用舌尖亲身体验、感受事物所占份额对结果的作用,沟通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觉得数学是有趣的、美妙的,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 研究实例,探索新知 为了更好的突破难点,让学生理解权的概念,我利用刚刚的数学小册提出了下列问题
5、: 如果其中有一人的成绩为85分,另一人的成绩为90分,此时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如果其中有1人的成绩均为85分,4人的成绩均为90分,此时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如果其中2人的成绩均为85分,3人的成绩均为90分,此2 时的平均成绩是多少? 如果其中3人的成绩均为85分,2人的成绩均为90分呢?通过以上计算认为他们的平均成绩都相同吗?并说明理由。 如果有m人的成绩均为85分,n人的成绩均为90分呢? 其中1-4个问题串的设计,由简单的算术平均算起,通过适当的变式,学生通过计算后发现平均数不同,学生经过思考交流后发现学生在数学成绩的分数均为85分、90分,且总人数相同的情况下,但由于各自人数的不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数学 教学 案例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4918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