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docx
《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docx(6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年级上册数学说课稿与三角形有关的角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与三角形有关的角,下面我将从六个方面进行说课。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与三角形有关的角是九年制义务教育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第二节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之后,由线至面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角。本节知识不仅是对前面“角”知识的升华与综合运用,也是研究多边形中角的问题的基础。2、教学目标分析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知识与技能目标:发现并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使学生体验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相互依赖和相互补充的辨证关系,进一步体会证明的必要性。过
2、程与方法目标:经历“猜想验证逻辑证明应用拓广归纳概括”的探究过程,使学生体会命题研究的一般方法,进而提升学生的数学推理能力和推理意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动手实践、合作交流和语言表达的能力,丰富与人交往的经历和体验。3、教学重难点分析重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难点: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二、说教法本节课结合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特征和依赖直观图形学习数学的年龄特征,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将知识形象化、生动化、具体化。在教学中采用启发式、师生互动式等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特别是用拼图法探索三角形内角和是180的证明方法,教师采用点拨的方法,启发学
3、生主动思考,尝试用多种方法来证明这个结论,使整个课堂生动有趣,极大限度地培养了学生观察问题、发现问题、归纳问题的能力和一题多解,一题多法的创新能力,使课本知识成为学生自己的知识。三、说学法课堂中逐步设置疑问,让学生动手、动脑、动口,积极参与知识学习的全过程,渗透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给学生提供更多的活动机会和空间,使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得到充足的体验和发展。四、说教学过程复习回顾,导入新课1、在本上画一个任意三角形。2、和同桌交流你前面学习了哪些三角形中的线段?三角形的角有怎样的性质?设计意图:设计操作活动回顾旧知识,并将操作活动与学生的思维活动
4、、语言表达有机结合,实现数学思考的内化,避免了传统的问答式回顾、参与人数少、顾及不到各层面学生、用时较多等问题。猜想发现1、三角形内角和是多少度?2、你能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你的猜想吗?拼图实验,分两步完成。第一步:我先示范图的拼法,分析拼图,发现三角形内角和;第二步:每个学生把课前准备好的三角形纸片的两个内角剪下,和第三个内角拼在一起。学生展示自己的拼法。在拼角时,如果让学生剪下三角形的内角,学生很可能会把三角形的三个内角都剪下,把这个三角形分成四块,虽然三个角拼在一起构成了平角,但从这种拼法中寻找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方法有一定难度。于是,我采取了先示范图的拼法,然后让学生动手操作:剪下两个
5、角,拼在第三个角的一旁。在本环节中,我还有一点困惑:如果在图把B拼在A的右边,把C拼在A的左边;或者在图中把B拼在中间,能找到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方法吗?逻辑证明从刚才的操作过程中,你能发现证明的思路吗?小组活动流程:1.先独立思考;2.组内交流你的证明思路;3.选出小组代表发言。设计意图:第一,通过作平行线“搬两个角”,运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角的定义证明。启发学生过ABC的顶点A作直线lBC,指导学生写出已知、求证、证明过程,规范证明格式;第二,在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时,可以“搬两个角”来说理。如果只“搬一个角”行吗?“搬三个角”呢?这个问题留给同学们在课后研讨。应用练习:1、求出图中x的值
6、。2、在ABC中,ABC=123,则最小的内角为度。设计意图:通过课堂练习,使学生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3、如图,C岛在A岛的北偏东50方向,B岛在A岛的北偏东80方向,C岛在B岛的北偏西40方向。从C岛看A,B两岛的视角ACB是多少度?对于第3题的讲解,我是分三步进行的:第一步:分析,根据题意,找到图形中1、12、4的度数;第二步:板书解答过程,师生共同完成;第三步:寻找其他的解法,由学生小组讨论、交流,然后汇报,老师点评。学生说了一种解法,我补充了另一种解法的思路,解答过程留给学生课后完成。其他解题思路:如图1,过点C作AD的垂线,交直线AD于点M,交直线BE于点N。如图2,过点C作CF
7、AD。设计0 意图:1、使学生了解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2、通过例题的解析,让体会A 分析问题的基本方法,渗透数形结合思想;3、培养学生的一题多思,一题多解的创新精神。课堂小测 150 1、如图,一种滑翔伞的形状是左右对称的四边形ABCD,其中40B 40A=150,B=D=40,则C的度数为。2、如图:从A处观测C处时仰角CAD=30,从B处观测C处时仰角CBD=45,从C处观测A,B两C 处时视角ACB是多少?测验结束,汇报交流,老师及时点评。【环C 节六】回顾反思分三步完成:1、学生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2、在研究这些问题时,我们经历了怎样的过程?教师补充本节课中用到的数
8、学思想方法:用实验的方法探究新知;转化、数形结合、一题多解等数学思想方法。3、你还有哪些感受?设计意A B D 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通过学生的知识反馈,教师可以得出本课的优点与不足,进行知识的补救。布置作业:必做题:教材P76习题72第1、4、7题。设计意图:分层作业照顾到好、中、差三方面的学生,有利于因材施教。五、说板书设计分为三大块:第一块是三角形的拼图方法;第二块是证明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第三块是例题的解答过程。六、说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合情推理,强调从合情推理到演绎推理的演变,重视演绎推理的教学过程,本着突出”以学生为主体”的指导思想,让学生
9、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来主动发现、探索,实现师生互动,培养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通过这样的教学实践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我认识到教师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和学习习惯,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 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说课稿整式的乘法 一、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整式的乘法是华师大版七下上第14章整式的乘法中的一个单元,它是整式的加减的后续学习,同时也是初中代数关于式的学习的重要内容。教材首先从幂的运算性质入手,在学生掌握幂的运算性质的基础上利用乘法交换律及幂的运算性质研究了单项式与单项式的乘法法则,使学生从根本上掌握了整式的乘法法则;而本节课所研究的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本质上只是
10、单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应用与推广,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注重的应是学生对法则的应用与理解,由此培养学生对知识转化的能力和学生对问题中所蕴藏的数学规律进行探索的兴趣;在学生掌握了多乘多的规律后,教材中接着利用多乘多的法则引导学生探求乘法公式和因式分解的方法;同时,本课中由图形面积引入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也渗透着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它为本章结束时的课题学习面积与代数恒等式的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此可以看出,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学习既是前面学习的综合应用,又是后续学习的基础,本节课教学质量的好坏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后续学习。二、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本节课要使学生进一步感受数形结合的魅力,从几何与代数两个角度探
11、索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并在此过程中体验整体代换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多乘多的练习,从而培养了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的意识。在练习过程中不是进行大量的习题训练,而是将着眼点放在多乘多的积中各项的来源的探索,从而培养学生探求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的良好习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线是分析与研究多乘多的项的产生过程及运用多乘多的法则进行适当的训练。考虑到以上这些因素,确定本节课的目标和重点、难点如下:知识技能目标: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索,用几何和代数两种方法得出多项式乘以多项式的法则,并会用它进行简单的计算。数学思考目标:学生在探索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的过程中,感受整体思想、转化思想和数形结合思想,并培养
12、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思维能力。问题解决目标:通过对多项式乘以多项式法则的探索,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增强学生应用的意识.情感态度目标:学生从已有知识出发,通过适当的探究、合作讨论、实践活动,获得一些直接的经验,体会数学的实用价值,体验多项式与多项式的乘法运算的规律,享受体验成功的快乐。重点: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法则的发生过程及其运用。难点:法则的应用与法则的归纳。三、学法指导本节课教学过程中包含着许多的思想与方法,应有意识地向学生渗透与点明。1 在研究导图时,告诉学生常从多角度去思考问题,并有意识地寻找一些定律与法则的生活背景或几何意义;在用代数法探索多乘多的法则时,要引导学生体会到“一
13、个新问题的解决,总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的”,这就是数学转化的思想方法,从而教给学生研究问题的普遍手段;在法则的探求过程及练习训练的过程中,不断地引导学生着眼于多乘多过程中项的变化规律,体会每一项的来历,培养探求事物的本源的习惯,为今后从事研究工作奠定良好的习惯基础;在运用分配律进行运算时,要培养学生依法则解题的良好习惯,在解题时要心中有法则。四、教学过程以下是我对本课教学过程的设计。创设情境,引入课题在引入部分,我是通过让学生回顾与思考单项式乘以单项式及单项式与多单式相乘的问题,引出如何解决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问题.从而导入新课.师生互动,探索新知在探索新知部分,我设计了两个活动.活动一是引
14、导学生通过旧知来解决新知,把其中的m+n看作一个整体,使之转化为单项式乘以多项式的问题,体现了数学的转化思想和整体思想;活动二引导学生从另一角度即面积法来解决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问题.这样培养了学生从多个角度来解决问题的意识.同时活动二又体现了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到了生活中的观念.提出问题:大家能根据以上的几个式子总结一下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方法吗?学生的总结开始一定不完善,此处教师引导学生对运算的结果进行分析,并不断矫正学生的语言,并最终用学生的话引出法则: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分别乘以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法则的形成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在学生归纳法则的
15、过程中,教师结合学生讨论的情况,进行启发讲解,让学生明白两个“每一项”的含义,让学生注意运算应先乘后加,相乘时要做到不重不漏,谨防符号错误。为了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法则,教师提出问题:将(a+b)c=ac+bc中的c换成(m+n),你看到了什么?旨在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多乘多只是单乘多的一次推广而已,本质与单乘多一样都是分配律的应用与同底数幂的运算的应用。同时利用这个观察让学生体会到整体思想与转化思想的作用,也可促使学生认识到新知识其实只是旧知识的推广与提高,新知识往往都是建立在旧知识的基础上的,这样做的目的是教给学生今后进行一般性的研究的重要手段,旨在有意识在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以上对
16、于法则的分析,加深了学生对多项式的乘法法则的认识和理解,也为法则的应用打下基础。在学生掌握了法则后,出示了例题4:计算:(x-3)(2)(3x-1)(2x+1)首先要求学生按法则演算,同时找两个学生板演。板演时少数学生有可能会还按分配律进行展开运算,在此教师不需作特别说明,相信随着练习的进展,学生会自行进行取舍。例5的补充提高了学生对多项式乘法法则的应用。完成课后练习的第一题,引导学生从以上例题和练习题的解决中悟出以下几点注意事项:注意:1.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先用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去乘另一个多项式的每一项,再把所得的积相加.2.运用多项式乘法法则时,必须做到不重不漏,相乘时,要按一定的顺序进
17、行.3.多项式中第一项都包含它前面的符号,“同号得正,异号得负”当堂练习,巩固提高完成课堂作业:并当堂对学生进行评价,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错误!未指定书签。的计算结果:拓展延伸,提升能力教师此时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导至积中各项与每个因式的各项的关系上。因此设计以下几个问题:大家知道=x2-x-6计算结果中的x2是怎么得出的?你能说出=x2-x-6计算结果中的-x与-6又分别是怎么得出的吗?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引导学生去主动思考算式中的各类项的因果关系。因为这种因果关系的探求不是太难,所以此时学生一定会充满激情的参与讨论。而教师此时并不作任何归纳,仅让学生处于一种激情状态,然后进
18、入下一环节的教学。学生自己探求出运算的“规律”后,一定急于在实践中应用,此时到了课堂练习阶段,要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通过练习发现不足。教师首先出示一组练习在进行这组练习时,一定有学生会直接使用自己发现的规律,教师会加以鼓励,但同时教师要告诫学生一定要注意运算符号不能出错。教师通过及时反馈,在练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去思考问题,判断问题,解决问题的好习惯。同时又了解了教学效果,采取了相应措施。实践与探索 为了突出法则的应用这一重点,就要突出它的实践性,那么,与引入部分就有了呼应,有了多项式的乘法法则后,一些不能解决的实际问题就迎刃而解了,如课本P28练习2:“小东找来一挂历包数学书。已知课
19、本长a厘米,宽b厘米,厚c厘米。小东想将课本封面与封底的每一边都包进去m厘米。问小东应在挂历画上裁下一块多大面积的长方形?”这是一个典型的实际问题。学生2 练习分层次,注意前后知识的综合应用和变式训练,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是新课程标准的重要体现。因此教师接着对学生提出了富有挑战性的问题:回顾与小结教师首先让学生谈谈相互交流,谈谈本节课的最大收获是什么,有什么体验。学生交流讨论后,再次指名部分学生发言完毕后,教师作适当的小结:本节课同学们共同探讨了多项式与多项式相乘的法则,在学习中同学们发扬勇于探索、刻苦钻研的精神,自己发现了法则,并对法则进行了推广应用。认识到研究一个新问题往往都要
20、借助于旧知识的应用,将新问题转化为旧知识,这是我们今后从事研究工作的重要方法。希望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要继续发扬今天的勇于探索、刻苦钻研的精神,让它成为自己前进的不竭动力。布置作业课本第28页习题第6大题与第7大题 初中数学等腰三角形性质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l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是初中几何第二册第三章三角形(二)的第一课时,是全等三角形的续篇。等腰三角形是最常见的图形,由于它具有一些特殊性质,因而在生活中被广泛应用。等腰三角形的性质,特别是它的两个底角相等的性质,可以实现一个三角形中边相等与角相等之间的转化,也是今后论证两角相等的重要依据之一。等腰三角形沿底边上的高对折完全重
21、合是今后论证两条线段相等及线段垂直的重要依据。同时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还可培养学生的动手、动脑、动口、合作交流等能力,加强学生对直觉、猜想、演绎、类比、归纳、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的领会掌握,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l2、教材重组:数学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积极开发,利用各种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素材,所以我制作了学生非常熟悉和感兴趣的电视转播塔、房屋人字架等课件,让学生观察寻找出其熟悉的几何图形,然后动手作出这个图形,并裁下来,动手折叠,发现规律。如此把教材内容还原成生动活泼的思维创造活动,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l3、学习目标:根
22、据数学新课程标准对学生在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以及情感与态度等方面的要求,我把本节课的学习目标确定为:l知识目标:了解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有关概念,探索并掌握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性质,能应用性质进行计算和解决生产、生活中的有关问题。l能力目标:能结合具体情境发现并提出问题,逐步具有观察、猜想、推理、归纳和合作学习能力。l情感目标: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求的热情和积极参与的意识;通过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乐于助人的品质。l4、教学重、难点:l重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索及其应用。l难点: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索及证明。l5、突破难点策略:通过创设具有启发性的、学生感兴趣的、有助自主学
23、习和探索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在活动丰富、思维积极的状态中进行探究学习,组织好合作学习,并对合作过程进行引导,使学生朝着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向发展。l二、学情分析l刚进入初二的学生观察、操作、猜想能力较强,但演绎推理、归纳、运用数学意识的思想比较薄弱,思维的广阔性、敏捷性、结密性、灵活性比较欠缺,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能力也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一步加强和引导。l三、教法分析l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应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进行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为了顺利达到这一目标,引导学生探索性学习,唤起学生的创新意识,我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采用了以观察法、发现法、实验操作法、
24、探究法为主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l四、学法建构l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因此,通过本节教学,我将对学生进行以下学法指导:l1、指导学生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考、动口表达,注重多感官参与,多种心智能力投入,使学生始终处于主动探索状态。l2、向学生渗透探究、发现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在合作中共同探索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l五、教学模式l 本节课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及新课程改革的教学理念。l数学课程标准提出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运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在此模式指导下,本节课我将采用“创设情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引导评价实践应用反思归纳”的教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上册 数学 说课稿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4910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