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docx
《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docx(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常见文言文固定句式 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 1、如何;若何;奈何 这是三个意义相同的表示疑问的习惯说法,中间可以插入名词、代词和短语,可以译为“把怎么样”、“对怎么办”、“怎样对付。” 例: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其如土石何?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鸿门宴) “如何”、“奈何”、“ 若何” 连用,表询问或商量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样”、“为什么”、“怎么”等。例:取吾璧,不予我城,奈何?。在这种习惯说法中,如果插入“之”,就构成“如之何”、“若之何”、“奈之何”,可译为“为什么”或“怎么办”“怎么对付(处置,安顿)”,有询问怎么处理的
2、意思。例:林父之事君也,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若之何杀之? 2、“庸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呢?” 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3、“独耶”、“独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例:独不怜公子之姊耶?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4、“何也“、“何哉“连用,表询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呢?“例: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5、“何以为”、“何”译为“用做什么呢?”、“要干什么呢?”、“为什么要呢?”例: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1 6、“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何“一般作定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例:宋何罪之有? 7、“安乎”、“安哉
3、”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呢“、“哪里呢“。例: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表示比较的习惯说法: “何如”;“何若”“孰与”意即“与孰”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和相比,谁”、“比怎么样?”孰若,译为“哪里比得上”。 例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例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 “何如”单用,相当于“怎样”“哪个”。例:“陛下以降侯周勃何如人也?”上曰:“长者也。”译:“陛下以降侯周勃是个怎样的人?”皇上说:“忠厚长者。”因问明帝:“长安何如日远?” 表示反问的习惯用法 1、“不亦乎?”语气比较委婉,可译为“不也是吗?”或“难道不吗?” 例: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 2、“不为乎”相当于现代汉语
4、的“不算是吗?” 例: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3、“何以为?”“何为?”可译为“要干什么呢?”或“哪里用得着呢?”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何哉”的意思是“为什么呢?”、“什么呢”、“怎么能呢”。 例: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4、“岂乎”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怎么呢?” 例: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5、“非欤”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不是吗”。例:子非三闾大夫欤? 6、“宁耶”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里呢”。 例:宁知此为归骨所耶? 7、“独耶”、“独哉”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吗”。 例: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 8、“何所”,表疑问的固定结构。是“所者为何”的移位和压缩。可
5、译为“的是什么”。例: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9、“何之有”是“有何”的倒装,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有什么呢?” 例宋何罪之有?夫晋,何厌之有? “何有”单用,可根据上下文译为“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舍不得”“有什么关系”。例: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10、其乎(邪),译为“难道吗?” 例: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11、“安乎”、“安哉”连用,表疑问,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怎么呢”、“哪里呢”。 12、得无乎,反问的语气比较委婉,且略带测度性。句末“乎”可用“与”、“邪”、“耶”等疑问语气词替换。可译为“该不会吧”、“莫非是吧”、“能不吗”。 例:日食饮得无
6、衰乎?译文: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同样的结构还有“得非与”“岂非与”,相当于“难道不是吗”? 例:得非诸侯之盛强,末大不掉之咎与? 13、“能无乎“,译为“怎么不呢”。 例: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14、“(而)况乎“,译为“何况呢”或“又何况呢”。 3 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 15、“无乃与”,相当于“难道不是吗”。例:无乃尔是过与? 16、安能、何能、何得,这三种固定结构一般译为“怎么能”。 例:安能摧屑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梦游天姥吟留别 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表示感叹的习惯说法 1、“
7、一何”可译为“何等”、“多么”。 2、何其译为“多么”,有时也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例如:观庆父及叔牙、闵公之际,何其乱也?赐,汝来何其晚也? 3、何之,可译为“怎么这么”或“怎么这么”,也可译为“怎么那么”或“为什么这么”。例如:足下不欲破袁氏也,何言之不实也? 4、“直耳”可译为“只不过罢了”。 表示强调的习惯说法 1、“唯为”,可译为“只”“只有”“惟独”。例:天生万物,唯人为贵。 2、“唯所”,可译为“任凭”“随便”。例:臣有三剑,唯王所用。 3、“非惟抑亦”相当于现代汉语“不只而且”,表递进语气。例: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表示假设的习惯说法 1、有于此 翻译时只需在有关
8、句子前加一“假设”“假如”之类的词语即可。例如:今且有人于此,以随侯之珠,弹千仞之雀,世必笑之。庄子杂篇让王第二十八 2、“若其”相当于“假如”。例如:今者违命,胜不足多;若其不胜,为罪已甚。4 表选择语气: 1、“与其孰若(无宁) ”相当于现代汉语的“与其哪里比得上(不如)”。例:与其杀是僮,孰若卖之 2、“不则“不即”相当于现代汉语“不是,就是 例:战者,必然之势也,不先于我,则先于彼,不出于西,则出于北。方春,百姓不耕即蚕,隙不可夺。 3、,抑,译为“是,还是”或“,或者”。 例: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伶官传序)或者考察其成败的事迹,不都是由于人事所决定的吗? 4、“非则”,“
9、非而”,相当于“不是就是”,“不是却”。例:非死则徙尔。非字而画。 表示推测、揣度、商榷的习惯说法 1、“得无乎”“无乃乎”意思是“该不会、莫不是、莫非、恐怕、岂不是、只怕是吧”。 如:无乃尔是过与? 2庸乎,译为“哪呢?” 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师说)我以道理为师,哪管他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 3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译为“说的就是啊!”“大概说的就是吧”。例:闻道百,以为莫已若也,我之谓也。谚所谓“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民谚中说的“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感到寒冷”,大概就是说的虞国与虢国的关系吧。 4“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如: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10、? 表示指代的习惯说法 5 1、有所、无所、何所 可译为“有什么的(人、物、事)”“是什么”。例如: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质明,避哨竹林中,逻者数十骑,几无所逃死。(指南录后亭) 2、有以 、无以,可译为“有什么用来”“没有什么用来”。例如:项王未有以应。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无从”可译为“没有办法”或“不能”。 3、无以为,可译为“没有必要用”。例如:匈奴未灭,无以家为也。 表示认定的习惯说法 1是故,是以,表示结果的固定结构,同义结构还有“以此”、“是用”、“用是”、“用此”、“以故”。译为“因此,所以”。例: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有,师之所存也。(师说) 2所以,有两个意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常见 文言文 固定 句式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4892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