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发《华严经》〈梵行品〉.docx
《已发《华严经》〈梵行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已发《华严经》〈梵行品〉.docx(5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已发华严经梵行品 梦参老和尚讲释 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行品 大方广佛华严经卷十七梵行品第十六 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行品 唐 于阗国 三藏沙门 实叉难陀 译 尔时正念天子。白法慧菩萨言。佛子。一切世界。诸菩萨众。依如来教。染衣出家。云何而得梵行清净。从菩萨位。逮于无上菩提之道。 法慧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修梵行时。应以十法。而为所缘。作意观察。所谓。身。身业。语。语业。意。意业。佛。法。僧。戒。应如是观。为身是梵行耶。乃至戒是梵行耶。 若身是梵行者。当知梵行。则为非善。则为非法。则为浑浊。则为臭恶。则为不净。则为可厌。则为违逆。则为杂染。则为死尸。则为虫聚。 若身业是梵行者。梵行则是行住坐卧。左右顾
2、视。屈伸俯仰。若语是梵行者。梵行则是。音声风息。唇舌喉吻。吐纳抑纵。高低清浊。 若语业是梵行者。梵行则是。起居问讯。略说广说。喻说直说。赞说毁说。安立说。随俗说。显了说。 若意是梵行者。梵行则应是觉。是观。是分别。是种种分别。是忆念。是种种忆念。是思惟。是种种思惟。是幻术。是眠梦。若意业是梵行者。当知梵行则是思。想。寒。热。饥。渴。苦。乐。忧。喜。 若佛是梵行者。为色是佛耶。受是佛耶。想是佛耶。行是佛耶。识是佛耶。为相是佛耶。好是佛耶。神通是佛耶。业行是佛耶。果报是佛耶。 若法是梵行者。为寂灭是法耶。涅盘是法耶。不生是法耶。不起是法耶。不可说是法耶。无分别是法耶。无所行是法耶。不合集是法耶。不
3、随顺是法耶。无所得是法耶。 若僧是梵行者。为预流向是僧耶。预流果是僧耶。一来向是僧耶。一来果是僧耶。不还向是僧耶。不还果是僧耶。阿罗汉向是僧耶。阿罗汉果是僧耶。三明是僧耶。六通是僧耶。 若戒是梵行者。为坛场是戒耶。问清净是戒耶。教威仪是戒耶。三说羯磨是戒耶。和尚是戒耶。阿阇黎是戒耶。剃发是戒耶。着袈裟衣是戒耶。乞食是戒耶。正命是戒耶。 如是观已。于身无所取。于修无所着。于法无所住。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空寂。无作业者。无受报者。此世不移动。彼世不改变。 此中何法名为梵行。梵行从何处来。谁之所有。体为是谁。由谁而作。为是有。为是无。为是色。为非色。为是受。为非受。为是想。为非想。为是行。为非行
4、。为是识。为非识。 如是观察。梵行法不可得故。三世法皆空寂故。意无取着故。心无障碍故。所行无二故。方便自在故。受无相法故。观无相法故。知佛法平等故。具一切佛法故。如是名为清净梵行。 复应修习十种法。何者为十。所谓。处非处智。过现未来业报智。诸禅解脱三昧智。诸根胜劣智。种种解智。种种界智。一切至处道智。天眼无碍智。宿命无碍智。永断习气智。于如来十力。一一观察。一一力中有无量义。悉应咨问。 闻已。应起大慈悲心。观察众生。而不舍离。思惟诸法。无有休息。行无上业。不求果报。了知境界。如幻如梦。如影如响。亦如变化。 若诸菩萨。能与如是观行相应。于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现前。初发心时。即得阿耨多
5、罗三藐三菩提。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大方广佛华严经梵行品竟 华严经梵行品新讲 梦参老和尚讲于五台山普寿寺 华严经梵行品新讲 公元二四月十一月初六 第一讲 我们前面讲的是十住品,讲如何证得十住,讲如何修行来进入十住的位子,而且是一住一住的说。梵行品呢?是通说十住菩萨修行的方法。在十住品中,不论出家的、在家的,是通修的;在梵行品就不是了,梵行品专指出家人所修的清净梵行。 因此,第一步你得出家,梵行才能清净,你的行为才能清净。前面的十住品,是随你所修的事相而有差别,那都是缘,缘归于实。怎么入住的?这就要讲入住之因,入住之因有自行、他行这两种清净的行为,那就叫清净的梵行。 在品会的
6、次第上,虽然十住品在前,但是只要讲到“行”,就是梵行品在前。若是说修行,是清净梵行的意思,也叫“行”;若是说法门,那叫“梵行”,是指行门的涵义,两者有所不同。 前面的十住品是入了住,入了位了,那是怎么来的呢?如何入的位呢?也就是入住之因,这就要修持两种清净梵行。前面的十住品是一位一位的讲,梵行品就不是了。在华严经里头,梵行品的量最少,意义最深;这品的意思说到了空了,到了绝相了,言说不多,略示而已。 前面的十住品,从初住开始就成佛了,一住一住,位位都成佛。这是怎么修的呢?不由他悟,也不由他教,自悟成佛。他的观、思惟修,跟他的行为成了一个了,也就是一切法,“即心自性”。一切法就是自己的心,每位都是
7、这样。“成就慧身,不由他悟”,自己成就了,不是由他人开悟的。 现在这一品叫梵行品,梵是印度的原话,简略说叫“勃嚂摩”,中文就翻为“净”,清净的净。在杂染当中,达到清净了,所以叫“梵”。 梵就是行,真实的境界,无境界的境界。我们的智能,跟我们的行为是一个了,以智能来指导你的行为;你的行为都是智能,这叫梵行。依着这种道理,解释梵行品,跟大般涅盘经的圣行品是相通的。涅盘经讲圣行、梵行、天行、婴儿行、病行,这里是总说,就叫梵行。 依着梵行,第一个是随相,随一切相而离相。随什么相呢?随着一切世间诸法之相,随相者就是无相,梵行品就是要达到无相。 随相是什么意思?像我们染衣出家、乞食,这都是随相的意思。但是
8、随相的时候、修的时候,不要生起任何执着。谈到戒律,在你修的时候无所着,在你修持戒律法门,学戒相的时候,先懂得戒相如虚空。戒相如虚空就是离相,不要着相;随相而无所着,随相而离相,懂得了一切诸相,像空一样的。 这也得依缘,一种是有缘,一种是无缘;一种是生缘,一种是法缘。现在是缘起法,缘起无缘,我们所要讲的一切戒相,有生缘有法缘,现在讲的是缘即无缘,缘没有缘。 咱们前头讲了,十住菩萨大悲心很切了,而不舍离众生。知一切法的空义而随缘,就是性空缘起;但是随缘而不执着,不执着就是性空义。因此,才能入到住位不退,初发心时就成正觉,一发菩提心了,成就信心了,就成佛了。 无缘义在梵行品上讲,是知道一切境界相,如
9、幻如梦。至于观察众生而不舍离众生,这是有缘义。随缘的时候,是有分别的,这要依照你的智能。缘有大有小,有远有近,知道这些境界如梦幻泡影,都是虚幻不实的,这又是无缘义。 无缘义,就是无分别的智能;有缘,就是有分别的智能。慧有两种,同时达到分别就是无分别,无分别而随缘,就起了分别了。在有相当中,观察诸法无相,了知诸法平等。 “离念契玄”,离开你的思惟、念头,这是玄义,又叫密义。我们讲一部经的义理,这个义理跟凡夫也是一样的;不起分别心,知道是平等平等。因为这样,才能究竟入到大乘义,也就是华严义。这两个不是两个,是一;一即非一,就是二。要是只说缘,那就是一,有缘无缘,就是二。 梵行是纯粹指实教说的,没有
10、权,没有善巧方便,完全就它的实义说。这个梵行的行,一行就具足一切佛法了,这是华严的梵行品。 当你念经文的时候,梵行品不用五分钟就可以把它念完了,可是讲起来,应该要两个月吧!要是展开来讲,就没完没了;收摄来讲,一念不生,什么都没有,说一句话就完了,乃至一句话都不说,就完了,就没有了。 所以有一次佛升座的时候,佛没有说法,就把花拿起来,佛这么一拈花,迦叶尊者微笑,佛就不说了;一言没发,下座了,这就是清净的梵行。 又有一次讲经,佛升座的时候,文殊师利菩萨当维那师,只唱一个偈颂,佛就下座了,一句话也没说。“法筵龙相众,当观第一义,谛观法王法,法王法如是。”佛就下座了,法王法就是这样;心行处灭,言语道断
11、,没有言说的。可是,那样的境界,无法接引一般众生,所以才又立了各种经论。 本来梵行品跟净行品是不同的。这个“梵”也当“净”讲,不过梵行品并不是净行品,两者不同的;净行品是有作,梵行品是无作。净行品,一举一动都要依着文殊菩萨教授去做,身口意三行,心里要观,口里也要念,身体还要去做。有时候是大悲跟大智,又修事,又修理,事理双修;又修观又说行,观行双运,达到成佛。 至于梵行品这品呢?我们要解释解释,为什么叫梵行品?为什么十住品完了,接着就说梵行品?这是什么意思?这是告诉你十住是如何修成的,那是修梵行而成的;以清净的梵行,利益众生。 修行一切法的目的是化度众生,本来是没有行可得,也没有梵可说,也没有什
12、么是净,也没有什么是不净;可是为什么必须如是说?为了接引众生。 梵行品中,问的人是正念天子,在家的居士问出家人的事。修清净梵行是出家人才能修的,他要想达到清净梵行,正念天子得出家,他不出家,是达不到的。 什么叫正念呢?正念天子的名字是以德称的,不是像咱们起个名字就算了。正念是什么念?无念,无念而念才称正念。随做任何事情,无念,这是正念。 有念,有着,有缚,有挂碍;无念了,没着,没念,没挂碍,什么都没挂碍。但是念即无念,行念的时候达到无念,以无念为主,以这个来利益众生,这叫什么行为呢?第一义天,自在行。这里头的解释很多了,我们略微说一说就是了。 这一品的法会之主,是法慧菩萨。能说的人叫“法慧”,
13、问的人叫“正念”,“正念”是无念之念;“法慧”又怎么解释呢?随你做任何事,无念,这叫法;以法简别,不是情,是法。懂得这个义理了,就叫智能的慧。要是一动了情感,超了理了,理性就失掉了,要单用理性,情亡了,这才叫法慧。这个名词的义理,前面虽然讲了很多,可是,一个名词的义理,无穷无尽的。能问的人是正念天子,说法的人是法慧菩萨,这也是净行品。 清净梵行的净行品,跟前头文殊师利菩萨说的净行品不一样。这是名住,十住成佛的,一入十住位就能成佛了,这叫住佛。这仅仅是所入之门而已,从那个门进入,究竟成佛了。 前头讲的净行品,到了究竟,就无行了;无行才清净,有行都不清净。要从有行,达到无行,所以这一品叫梵行品,不
14、叫净行品。 “无住之住”,所以叫佛住。“无行之行”,就是利益无众生的众生,这两句话大家多思惟思惟,这是究竟的了义。这叫清净的梵行。大家以这个意思来学梵行品,不要执着。要多参,多观。参者就是思惟修,也就是观义了,大家要根据这个意思去想。 对于这品经,大家要这样看,是无住之住的,是佛住的,佛住即无住。以清净的梵行利益众生,利益那个无众生的众生。如果你不从这里进入,后面的华严义,是很深的,就没办法进入,这仅仅是开始。这才是住位的菩萨,住位的菩萨修行、发心、成就,等到了行、向、地,到十地、十忍、十通,你更没办法进入了。以这个观念多去思惟,才能进入华严境界;如果不建立这么样一个智能心去观照,你诵华严经,
15、只是诵文字而已。 以下讲梵行品的经文,这品的文字很少。刚才跟大家说,念诵的时候,三、四分钟就可以念完了。但是要把它开阔解释起来,真正进入,可就不是这么回事了,那就难了。 尔时正念天子。白法慧菩萨言。佛子。一切世界。诸菩萨众。依如来教。染衣出家。云何而得梵行清净。从菩萨位。逮于无上菩提之道。 法慧菩萨现在是会主,正念天子就向法慧菩萨说,一切菩萨依着如来的教导,染衣出家,怎么样才能够梵行清净?出了家了,先讲戒,如何能使他戒行清净,不犯戒?依如来教,直至成就无上大菩提。 这个必须先知道天是什么义?天者,有几种解释了,在梵行品讲,就叫净,天者就是净;天者自然义,自然的清净。正念天子所问的,是事是理,是
16、染相,是净相。他问的意思就是染相绝对没有了,梵天就是清净。这就说明一个问题,念和无念,作和无作,行和无行。正念之念就是无念之念,就叫正念了。 答者呢?就是法慧菩萨。我们前面所讲的第五住,方便善巧,用巧慧,巧慧是从智能开出来的方便慧。依着梵天修的清净行,这清净行在华严经上讲,有两种义:四禅八定,也就是八禅。大梵天的净天,哪个净天呢?把它用到梵天,形容着第一义,就是刚才跟大家念的,文殊菩萨唱的“当观第一义”,第一义天,梵行就成就了。 出家染衣之后,如何达到梵行清净?这是正念天子所问的境界。答呢?正念天子的答,那就多了。要想清净,行清净行,他的因是清净的因,没有因怎么能成果?因因而成果,这个果怎么成
17、的?观,是观成就的。自己的心清净,离念清净,离相清净。出家染衣必须得戒律清净,什么样子才算戒律清净?过午不食了,过午没吃饭,这就清净了吗?不是的,这叫戒相。 要离开这些相,知道这些相是无相的。我是人,人得吃饭,得穿衣服;离开人相,还得离开他相。自人他人,乃至不是人,都得要吃,凡是众生都得要吃。因此,面对这个问题,大家看看法慧菩萨怎么回答。 法慧菩萨言。 有问必有答。 佛子。 法慧菩萨称正念天子,能在这个法会上问这个问题,他的智能跟法慧菩萨也同等了。一唱一答,大家唱答度众生,没有问,法怎么生起?每个法会都有人请,无请不说,没人请不会说的。 菩萨摩诃萨。修梵行时。应以十法。而为所缘。作意观察。 作
18、意就是观照,观照以智能观察;观察就是研究,推究十法。正念是无念,法慧就在这个正念,怎么达到正念?是因为无念,无念达到正念。 出家了,如何能成就清净梵行?那就研究一下吧,就因着这个问题来答复的。得依着十种观察,念即无念,住亦无住,十住都是住亦无住;无念无住,还要依着十种境界相,这叫缘。 要显示性空,必须依着缘起,没有缘起怎么能性空?要想成就性空,也要缘起,从缘起达到性空,因为性空才能成就缘起。 所谓。身。身业。语。语业。意。意业。佛。法。僧。戒。应如是观。为身是梵行耶。乃至戒是梵行耶。 十个,圆满数。如是观,一个一个观吧! “为身是梵行耶。乃至戒是梵行耶。”有身才能持戒,没身,佛给他说戒干什么?
19、持戒是为了什么?戒行清净,戒是要达到梵行清净。如果你有个持戒的心,有这个念,如果再有那些戒条,那还能清净吗?那本身就是不清净了。如何能合乎梵行的体呢?梵行的体是什么?法身,法身清净。为什么会不清净呢?身口意造业就不清净了,那就违背佛法僧三宝,违背戒。 这十个并不是在文字上讲,而是我们每个人的身口意。身是体,身所做的事就叫业用。语是体,语业就是用。意是体,意业就是用。一个变成两个,就是六个。身口意的三业,加上它的业用就是六个了。六个再加上佛法僧戒四个,十圆满。 那么,身口意所行的,就是你所依止处,是一切业性的因。要想成就清净行,还要假佛法僧三宝作助缘。佛法僧三宝所行的就是戒,戒就是体,就是行的体
20、,所以佛法僧戒,要缘念这十种法,所缘的境,就是这十种法。 观察什么呢?对境观心,对着境界相,观照你自己的心。问的是染衣出家了,受了净行了,学戒就是受净行了。怎么样观呢?答的时候,就依着这十种观。你要是不观察,跟权乘菩萨,跟小乘罗汉,不就是一样了吗?一切戒都是因缘而起的,没有因缘,佛不制戒的。如果起心,要起个念头去持戒,就叫迷,这叫颠倒。 这样说,那还要怎么观呢?问题就在这儿,假一切为缘,显这些事情没有自性,观不是观他的相,而是观自性;相尽了,理就现了。咱们是相不尽,因为梵行生不起来,境界不现。 观是思惟,把思惟当成寻伺。观这十法,分成十段,在这十段里头,若染若净,染不是净,净绝不是染;犯戒绝不
21、是持戒,持戒也绝不是犯戒;犯戒就是染,持戒就是净。犯戒跟持戒这两个,是相互违背的。 这个地方讲犯戒、持戒,都是法的自体。没有犯戒、持戒,如果还有个犯戒持戒,说持戒清净了,犯戒不清净了,不合乎清净梵行。你要是不细细的观察,这个道理你就会混淆颠倒了,弄不清楚了。 只要说身,身本身就通善与不善,他所做的业也是。业有善业有恶业,善业是顺理的,持戒的;恶业是不顺理的,破戒的,非理的。梵行是善性,违戒是恶性,两个相违的,于理不顺,这两法是不相同的。 若身是梵行者。当知梵行。则为非善。则为非法。则为浑浊。则为臭恶。则为不净。则为可厌。则为违逆。则为杂染。则为死尸。则为虫聚。 身体究竟是梵行,还是非梵行?在身
22、体上找梵行,什么是梵行?在他的运动当中什么是梵行?在他的行为当中,什么是梵行?什么不是梵行?这体究竟是善是恶?有个决定义吗?你必须得吃饭,穿衣服,你的生活,要以衣食住行来资助;那就这个身体的自相是善是恶?是清净?是染污?实际上这个身体,不论种子、住处都是不净的,是可厌恶的。怎么样把他变成清净?他是作业所依,作业都是身体做,口里做,意做。你要仔细观察,就说咱们这肉体,是有知?是无知?他死不死?他清净不清净?每个人都观察观察自己的身体吧,清净不清净?佛教导我们,这个身体有八万户的虫子,在我们身体聚集。换句话说,我们身体住了八万家的虫子。 在讲到这段经文的时候,我考虑了很久,要不要讲?讲讲还是有好处
23、的,不过大家听着可别生起烦恼!不讲呢?大家迷迷糊糊就这样过吧!为什么我这样说呢?佛在世的时候演说华严,可是华严这个法不在世间,华严经不在世间;佛不是在菩提场演吗?是,但是佛在菩提场演的时候,一个世间人也没有。那些大阿罗汉,舍利弗、目犍连,佛跟前的弟子一个都没有,他们根本不知道演华严这回事。大家看看吧,从开始演的时候,来的听众都是什么样的人?演华严经的时候,都是什么样的人?哪有人间?哪有凡夫? 之后,佛再说法的时候,讲不净观,讲这个身的时候,也就是人间相、世间相。每个人身上有八万户虫子,九亿只虫子,就这个肉体,把它分析开来,是大虫聚,整个是虫子。这个身是善不善?本身善不善?色受想行识,这叫五蕴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华严经 梵行品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4855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