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的形成说课稿.docx
《山地的形成说课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地的形成说课稿.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山地的形成说课稿 山地的形成说课稿 四川省华蓥中学地理组 杜恒军 尊敬的各位领导,下午好: 我是四川省华蓥中学的一名普通地理教师,我叫杜恒军,今天我要说课的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但是由于本节课内容较多且复杂,我把它分为两个课时的学习,今天我的说课主要是第一课时褶皱山与板块学说的内容,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课程、特色与创新这五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分析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对这节课的要求是“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形成变化的内、外力因素。”此要求是这节课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教学依据。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整个高
2、中地理教材以人地关系为主线,本单元紧紧围绕地理环境与人类生活、生产这一主线,继续学习地表形态中被称为陆地骨架的山地的形成,而山地三种类型之一的褶皱山更是重中之重。它的形成机制及产生的重要意义是对本章第一节内力作用与外力作用的巩固和深化,并且为第五章第二节的山地的垂直分异规律起了铺垫作用。教材的理论知识较容易与现实相结合,贯彻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科学发展观并且对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3、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要求加上我对教材的掌握和对学生的了解,我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定位以下三个方面:这些目标是可行的和可操作的。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识记褶皱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形态。 掌握正确
3、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运用图4.9和图4.11理解它们形成的地貌。 了解学习背、向斜的意义及板块构造学说的原理,并能简单运用该原理解释全球褶皱山脉分布规律。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自主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并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阅读褶皱示意图分析地质构造的基本类型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堂展示,培养自己的表达能力及展示自我的勇气。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通过讨论探究及展示,激发学习地理问题的兴趣,从而培养科学的学习态度。 4、重、难点分析 1、知识的重难点: 重点:背向斜的判断级它
4、们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重点的确立依据:背向斜的相关知识是历年考试的考点,并且在实际应用中比较频繁,有利于 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难点:用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背向斜及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原因是:这两点比较抽象,还有一些陌生的词汇,如:“中心”与“两翼”,“顶部”与“槽部”。 突破重、难点方法:借助实物教具、课件动态演示、直观感知;设置情境,动手操作;实例观察,以自学互帮导学法为主线,弄清原理。 2、能力和情感的重难点: 通过“自学、互帮、导学”着重培养合作学习能力、表达能力及展示自我的勇气。这些无论是学习还是今后的工作,都是必不可少的。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所上班级是高一19班,在高一重算能力
5、较强和比较活跃的班级。他们在初中也接触过“自学、互帮、导学”法,只不过来自不同的学校,各学校的开展情况有所差异,在高中来的时间不长,磨合不够,加之我也是借班上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配合上可能有所欠缺。 三、教法学法 1、说教法与手段: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特、点,我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是“自学、互帮、导学法。它有这样重要的几个环节。如课前的小组长培训,学习目标的预设和解读,自主学习与检测,小组合作学习与成果展示,教师的答疑解惑,课堂检测回馈等。这种方法是教育局唐局长和赵主任主研,也通过理论和实践检验的,和山东昌乐二中“721”高效课堂模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好的教学法。并且通过多媒体课件,借助实物教具
6、模型的演示难点,充分利用课本资源进行教学,并将设问式教学方法贯穿始终。这些教学方法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刺激了学生自我探究的心理,有利于学生主动学习知识并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2、学法指导 本节课主要采取自主学习和互帮学习,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教师通过适当的小组竞赛,激发和保持学习动力。这也符合高一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征。而地理学习中抽象的理论学习和地图学习,我结合现代教学手段和教具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注重培养综合分析地理问题的能力来应对学习困境。 四、说教学过程 本节课我将从新课导入、独立自学、小组合作、课堂展示、教师总结,课堂练习这五个环节进行。时间分配如下:新课导入4分钟、独立自学2
7、分钟、小组合作20分钟、课 2 堂展示10分钟、教师总结2分钟课堂练习5分钟、学生提问5分钟,一共45分钟。 课前准备:对小组长进行培训,主要指导如何做好小组的分工合作 说明小组竞赛规则 预习,独立自学环节。 1、引情出标 由于本节内容理论性较强,但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属于自然地理难度一般的内容, 因此我采用在彭丽媛的歌曲珠穆朗玛中引入案例,利用课件、中国地形模型为辅助,设问导入的方法进入到对新课的学习。首先我用图片将同学们的目光吸引到在“世界屋脊”上被称为“世界第三极”的珠穆朗玛峰上,珠峰本就是世界第一高峰,但根据科学家的测算珠峰每年都以一定的速度在向上增长,那它为什么会“长高”呢?这是我向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地 形成 说课稿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4802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