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解剖学简答题答案.docx
《局部解剖学简答题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局部解剖学简答题答案.docx(4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局部解剖学简答题答案第一章局部解剖学简答题答案 一 头部 1. 试述额顶枕区的层次及各层的结构特点和临床意义? 1)皮肤。厚而致密,内含大量的毛囊、汗腺及皮脂腺,为皮脂腺囊肿和疖肿的好发部位。含有丰富的血管和淋巴管,血液循环丰富,外伤时易出血,但创口愈合较快,是一个良好的供皮区。 2)浅筋膜。结构特点:浅筋膜由致密结缔组织和脂肪构成。致密结缔组织形成许多纵向走行的纤维隔,使帽状腱膜与皮肤紧密相连,并将脂肪组织分隔成很多小格,血管、神经穿行于不格之中;临床特点:由于皮肤被许多结缔组织小隔紧密连于帽状腱膜,两者间形成许多封闭的小间隙,所以此层感染时,炎性渗出物不易扩散,早期即可压迫神经末梢而引起剧
2、痛。由于小格内的血管壁又与结缔组织隔融合、固定,故外伤后血管断端不易回缩、闭合,出血较多,常需压迫或缝合止血。 3)帽状腱膜和枕额肌。结构特点:帽状腱膜坚韧而致密,前连枕额肌的额腹,后连枕额肌的枕腹,两侧与颞筋膜浅层相延续。临床特点:在头皮撕裂伤同时伴有帽状腱膜横向断裂时,由于枕额肌的收缩而使伤口裂开较大。故缝合头皮时应将此层单独缝合,以减少皮肤的张力,有利于止血和伤口的愈合。 4)膜下疏松结缔组织。为一层疏松结缔组织。头皮借此层与颅骨外膜疏松结合,故头皮大面积撕脱时多发生于此层;因腱膜下具有疏松结缔组织,皮肤移动性大,易分离,临床上开颅时可经此层将头皮切开、游离后翻起,此间隙内积血或积脓时,
3、可广泛蔓延至整个颅顶。间隙内有导静脉穿过,感染时可经过颅骨的板障静脉蔓延至颅腔内的硬脑膜窦,继发颅内感染。故此层又称为颅顶部的“危险区”。 5)颅骨外膜。结构特点: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与颅骨表面连结疏松,容易剥离,但在骨缝处连结紧密,不易分开。临床特点:临床上,骨膜下积血或感染积脓时,常被局限于一块颅骨的范围内。 2. 试述颞区的境界和层次结构? 1)境界:上界为上颞线;下界为颧弓上缘;前界为额骨和颧骨的结合部;后界为上颞线的后下段。 2)层次:皮肤、浅筋膜、颞筋膜、颞肌、颅骨外膜。 3. 试述分布于颅顶部的血管、神经的名称、分布特点和临床意义? 1)血管和神经:前组有滑车上血管和神经、眶上血
4、管和神经;外侧有耳前的颞浅血管和耳颞神经、耳后的耳后血管和枕小神经;后组有枕动、静脉和枕大神经。 2)分布特点及意义:血管和神经是由颅周围向颅顶边分支边走行,集中于颅顶区,且血管、神经分支间相互重叠,故局部麻醉时应于血管神经束的主干处进行,另外仅阻滞一支神经,常得不到满意的效果,需扩大阻滞麻醉的范围;临床上行头皮单纯切开术时,应采取放射状切口,以免损伤血管和神经。颅顶血运丰富,故抗感染的能力较强,伤口愈合较快。 4. 试述腮腺的毗邻及穿经腮腺结构的名称和排列关系? 1)毗邻:位于面侧区。上缘邻外耳道、颧弓及颞下颌关节;下缘平下颌角;前内邻接咬肌、下颌支和翼内肌后缘;后邻乳突前缘和胸锁乳突肌上部
5、前缘。浅面与耳大神经的末梢和腮腺浅淋巴结相邻;深面与茎突及茎突诸肌、颈内动脉、颈内静脉及后四对脑神经相邻。 2)穿经结构:纵行穿经腮腺的结构有颈外动脉、下颌后静脉、颞浅动脉、颞浅静脉和耳颞神经;横行穿经腮腺的结构有上颌动脉、上颌静脉、面横动脉、面横静脉和面神经的分支。 3)排列关系:由浅入深依次为面神经的分支、下颌后静脉、颈外动脉和耳颞神经。 5. 试述穿经腮腺周围结构的名称及排列关系? 自上缘穿出的结构由后向前为耳颞神经、颞浅血管和面神经的颞支;自前缘穿出的结构由上向下为面神经颧支、面横血管、面神经上颊支、腮腺导管和面神经下颊支;自下端穿出的结构有面神经下颌缘支、面神经颈支和下颌后静脉。 6
6、. 以翼内、外肌为标志,说明颞下窝血管、神经的位置关系? 翼外肌的浅面为上颌动脉的主干及其分支;翼外肌的深面为下颌神经、耳颞神经、舌神经、下牙槽神经、鼓索及脑膜中动脉;翼外肌的下方有舌神经和下牙槽神经及血管;翼外肌的两头之间为颊神经。翼内肌的表面为舌神经、下牙槽神经和血管。翼内、外肌的表面、之间有翼静脉丛。 7. 试述咬肌间隙的位置、内容、毗邻、交通及其临床意义? 1)位置:位于咬肌与下颌支之间。 2)内容:咬肌的血管和神经通过下颌切迹进入此间隙。 3)毗邻:其下部前邻下颌第三磨牙,后邻腮腺。 4)交通:经下颌切迹向内通翼下颌间隙。 5)临床意义:牙源性感染、牙槽脓肿及下颌骨骨髓炎时均可扩散至
7、此间隙。 8. 试述翼下颌间隙的位置、内容、毗邻、交通及其临床意义? 1)位置:位于下颌支与翼内肌之间。 2)内容:有舌神经、下牙槽神经和血管。 3)毗邻:前邻颊肌,后邻腮腺。 4)交通:经下颌切迹向外通咬肌间隙。 5)临床意义:牙源性感染常累及此间隙;下牙槽神经阻滞时即将麻醉药物注入此间隙内。 9. 试述垂体的位置、毗邻及其临床意义? 1)位置:位于垂体窝内。 2)毗邻:前方为鞍结节,前上方为视交叉;前外侧为视神经管、视神经、颈内动脉;后方为鞍背;两侧为海绵窦;顶为鞍膈、鞍膈的前上方有视交叉和视神经;底邻蝶窦。 3)临床意义:垂体前叶肿瘤时可将鞍膈前部推向上方,压迫视交叉而出现视野缺损;垂体
8、肿瘤向上突入第三脑室时,可引起脑脊液循环障碍而至颅内压增高;垂体肿瘤向下可侵及蝶窦;垂体肿瘤向两侧可压迫海绵窦,致海绵窦淤血,进而影响到窦内的颈内动脉和、对脑神经,产生相应的压迫症状。在做垂体肿瘤切除术时,应注意避免损伤垂体周围的视神经、视交叉、颈内动脉、海绵窦等结构。 10. 试述海绵窦的位置、毗邻、交通及穿行的结构? 1)位置:位于蝶鞍和垂体的两侧。 2)毗邻:前邻眶上裂及穿经该裂的结构;后邻颞骨岩部尖端及三叉神经节;内侧壁上部邻垂体,下部邻蝶窦。 3)交通:经眼静脉、内眦静脉与面静脉交通。经颅底的导静脉与翼静脉丛交通,翼静脉丛再经面深静脉与面静脉交通。在颞骨岩部尖端部,分别经岩上窦与横窦
9、、经岩下窦与颈内静脉交通。在枕骨斜坡处,经基底静脉丛与椎内静脉丛及体壁静脉交通。 4)穿经结构:海绵窦外侧壁内的结构自上而下为动眼神经、滑车神经、眼神经和上颌神经。窦内有颈内动脉及其外侧的展神经通过。 11. 试述腮腺咬肌区的位置、境界及其内容? 1)位置:即腮腺和咬肌所在的下颌支外侧面和下颌后窝。 2)境界:上界为颧弓和外耳道;下界平下颌骨下缘平面;前界为咬肌前缘,后界为乳突和胸锁乳突肌上部的前缘。 3)主要内容:腮腺、腮腺导管、腮腺淋巴结、咬肌以及穿经腮腺的面神经的分支、颈外动脉、下颌后静脉、颞浅动静脉、耳颞神经等。 12. 试述腮腺管的起始、走行、开口及其上、下方各有哪些结构走行? 1)
10、起始、走行及开口:腮腺管自腮腺浅部的前缘发出后,在颧弓下方约1.5cm处横过咬肌的外侧面至咬肌前缘后,呈直角转向内侧,穿过颊脂体及颊肌后开口于与平对上颌第二磨牙相对的颊粘膜处。 2)腮腺导管上方有面神经的上颊支、面横动脉和面横静脉;腮腺导管的下方有面神经的下颊支走行。 二 颈部 1. 以二腹肌后腹为标志,试述其周围的毗邻关系? 1)浅面:有耳大神经、下颌后静脉和面神经颈支。 2)深面:有颈内动脉、颈内静脉、颈外动脉、颈交感干和后三对脑神经。 3)上缘:有耳后动脉、面神经、舌咽神经及茎突舌骨肌等。 4)下缘:有枕动脉和舌下神经。 2. 试述甲状腺的位置、毗邻及临床意义? 1)位置:甲状腺的两侧叶
11、位于喉下部及气管颈部的前外侧,上至甲状软骨的中部,下达第6气管软骨环。甲状腺峡位于第24气管软骨环的前方。 2)毗邻:前面由浅入深有皮肤、浅筋膜、颈深筋膜浅层、舌骨下肌群和气管前筋膜;后内侧邻喉与气管颈段、咽与食管颈段及喉返神经;后外侧与颈动脉鞘及其内容、颈交感干等相邻。 3)临床意义:甲状腺肿大向后内侧压迫喉、气管和喉返神经时,可出现呼吸、吞咽困难或声音嘶哑;甲状腺肿大向后外侧压迫颈交感干时,可出现Horner综合症;甲状腺手术结扎甲状腺上动脉时,应靠近甲状腺上极进行,以免损伤喉上神经喉外支,引起声音低钝或呛咳;而结扎甲状腺下动脉时应远离甲状腺下端进行,以免损伤喉返神经而致声音嘶哑。 3.
12、试述气管颈部的位置、毗邻及其临床意义? 1)位置:上平第6颈椎下缘,下至颈静脉切迹水平。 2)毗邻:前方由浅入深依次为皮肤、浅筋膜、颈深筋膜浅层、胸骨上间隙及其内容、舌骨下肌群和气管前筋膜,第24气管软骨的前方有甲状腺峡,峡的下方有甲状腺下静脉、甲状腺奇静脉丛及可能出现的甲状腺最下动脉;两侧为甲状腺侧叶;后方为食管;后外侧有颈交感干和颈动脉鞘及走行于气管食管旁沟内的喉返神经。 3)临床意义:由于幼儿的胸腺、左头臂静脉及主动脉弓常高出颈静脉切迹水平而至气管颈部的前面,故幼儿行气管切开术时应不低于第5气管软骨环水平,以免伤及上述结构;由于甲状腺峡的下方有甲状腺下静脉、甲状腺奇静脉丛及可能出现的甲状
13、腺最下动脉等结构,故行气管切开时也应注意。 4. 试述食管颈部的位置、毗邻及其临床意义? 1)位置:上平环状软骨下缘,下端在颈静脉切迹水平移行为食管胸部。 2)毗邻:前方为气管颈部,后方有颈长肌和脊柱颈段,后外侧隔椎前筋膜与颈交感干相邻,两侧邻甲状腺侧叶、甲状腺下动脉、颈动脉鞘及其内容等。 3)临床意义:由于食管颈部的位置稍微偏左,故食管颈部手术入路以左侧为宜。 5. 试述颈动脉鞘的内容及相互位置关系? 1)内容:有颈内静脉、颈内动脉、颈总动脉和迷走神经。 2)位置关系:在鞘的上部,颈内动脉居前内侧,颈内静脉在其后外侧,迷走神经居二者之间的后内侧;在鞘的下部,颈内静脉居前外侧,颈总动脉居后内侧
14、,迷走神经位于二者之间的后外侧。 6. 试述颈动脉鞘的毗邻关系? 1)浅面:有胸锁乳突肌、胸骨舌骨肌、胸骨甲状肌、肩胛舌骨肌、颈袢和甲状腺上、下静脉。 2)内侧:有喉及气管颈部、咽及食管颈部、喉返神经和甲状腺侧叶等。 3)后方:有甲状腺下动脉、胸导管弓,并隔椎前筋膜与颈交感干、椎前肌及颈椎横突相邻。 7. 试述胸膜顶的位置、毗邻及临床意义? 1)位置:突入颈根部,高出锁骨内侧1/3上缘23cm。 2)毗邻:前方与锁骨下动脉及其分支、前斜角肌、膈神经、迷走神经、锁骨下静脉及左颈根部的胸导管等相邻;后方与颈交感干、第一胸神经前支、后斜角肌及第1、2肋相邻;外侧邻中斜角肌和臂丛;内侧邻气管、食管、左
15、侧还有胸导管左锁骨下动脉和左喉返神经。 3)临床意义:由于胸膜顶的上方与胸膜上膜相连,临床上行肺萎陷手术时需切断此筋膜才能使肺尖塌陷。 8. 简述锁骨下动脉第一段的位置及其前方的毗邻结构? 1)位置:位于前斜角肌的内侧、胸膜顶的前方。 2)毗邻:左侧有左膈神经、胸导管跨过,右侧有右膈神经和右迷走神经跨过。 9. 试述椎动脉三角的构成及内容? 1)构成:内侧界为颈长肌;外侧界为前斜角肌;下界为锁骨下动脉第一段。尖为第6颈椎横突前结节,前方有颈动脉鞘、膈神经和胸导管弓,后方有胸膜顶、第7颈椎横突、第8颈神经前支和第1肋颈。 2)内容:椎动脉、椎静脉、甲状腺下动脉、颈交感干和颈胸神经节等。 10.
16、试述锁骨下静脉的毗邻及临床意义? 1)毗邻:前方为锁骨和锁骨下肌,后方为前斜角肌、膈神经、胸膜顶及右迷走神经,下方为第一肋,后上方为前斜角肌、锁骨下动脉和臂丛。 2)临床意义:锁骨下静脉壁与第1肋、锁骨下肌和前斜角肌的筋膜相愈着,外伤时不易回缩,易形成气栓;临床上广泛应用锁骨下静脉穿剌,进行输液或放置心导管及中心静脉压测定等。 11. 以前斜角肌为中心,试述其周围的毗邻关系? 1)前方:有颈动脉鞘及其内容、膈神经,下部的前方还有横行的颈横动脉、肩胛上动脉、锁骨下静脉、胸导管弓。 2)内侧:有肺尖、胸膜顶、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第一段及分支、颈交感干和迷走神经。 3)后方:有锁骨下动脉第二段及臂丛
17、。 4)外侧:有锁骨下动脉第三段及臂丛等。 12. 简述胸骨上间隙的构成及内容? 1)构成:颈深筋膜浅层在距胸骨柄上缘34厘米处分为浅、深两层,向下分别附着于胸骨柄的前、后缘,两层之间与胸骨柄上缘形成此间隙。 2)内容:有颈静脉弓、颈前静脉下段、胸锁乳突肌胸骨头、淋巴结和脂肪组织等。 13. 简述气管前间隙的位置及内容? 1)位置:位于气管前筋膜与气管颈部之间。 2)内容:甲状腺下静脉、甲状腺奇静脉丛、头臂干、左头臂静脉和可能存在的甲状腺最下动脉,小儿还有胸腺上部。 14. 简述椎前间隙的位置及其临床意义? 1)位置:位于脊柱颈部、颈深肌群与椎前筋膜之间。 2)临床意义:颈椎结核脓肿多积于此间
18、隙,向两侧可至颈外侧区,经腋鞘可扩散到腋窝。如脓肿破溃后尚可经咽后间隙向下至后纵隔。 15. 下颌下三角是如何构成的?三角内有哪些主要结构? 1)构成:由二腹肌前、后腹和下颌骨体下缘围成。浅面有皮肤、浅筋膜、颈阔肌和颈深筋膜浅层,深面有下颌舌骨肌、舌骨舌肌和咽中缩肌。 2)内容:主要有下颌下腺、下颌下腺导管、下颌下淋巴结、面动脉、舌下神经、舌动脉、舌静脉、舌神经及下颌下神经节等。 16. 颈动脉三角是如何构成的?三角内有哪些主要结构? 1)构成:由胸锁乳突肌上份的前缘、肩胛舌骨肌上腹和二腹肌后腹围成。浅面有皮肤、浅筋膜、颈阔肌和颈深筋膜浅层;深面有椎前筋膜,内侧为咽侧壁及其筋膜。 2)内容:主
19、要有颈总动脉及其分支、颈内静脉及其属支、舌下神经及其降支、迷走神经及其分支、副神经和部分颈深淋巴结等。 17. 枕三角是如何构成的?三角内有哪些主要结构? 1)构成:由胸锁乳突肌后缘、斜方肌前缘和肩胛舌骨肌下腹上缘围成。浅面有皮肤、浅筋膜及颈深筋膜浅层,深面为椎前筋膜及其深面的前、中、后斜角肌,头夹肌和肩胛提肌。 2)内容:副神经、颈丛及其分支、臂丛及其分支等。 18.颏下三角是如何构成的?三角内有哪些主要结构? 1)构成:由左、右二腹肌的前腹和舌骨体围成,三角的浅面有皮肤、浅筋膜和颈深筋膜的浅层;深面有两侧的下颌舌骨肌及其筋膜。 2)内容:13个颏下淋巴结。 19. 肌三角是如何构成的?三角
20、内有哪些主要结构? 1)构成:由颈前正中线、胸锁乳突肌前缘和肩胛舌骨肌上腹围成。三角的浅面有皮肤、浅筋膜、颈阔肌、颈前静脉、颈丛的皮神经和颈深筋膜浅层;深面为椎前筋膜。 2)内容:主要有舌骨下肌群、甲状腺、甲状旁腺、气管和食管颈部等。 三 胸部 1. 试述上纵隔内器官、结构的名称及其排列关系? 上纵隔内的器官和结构可分为三层排列:1)前层有胸腺、左右头臂静脉和上腔静脉;2)中层有主动脉弓及其分支、膈神经和迷走神经;3)后层有气管、食管、左喉返神经和胸导管等。 2. 以左肺根为中心,试述纵隔左侧面观所能看到的主要结构? 前下方有心包隆凸;前方有左膈神经和心包膈血管;后方有胸主动脉、胸交感干、内脏
21、大神经、肋间后血管、肋间神经及左迷走神经等;上方有主动脉弓、左颈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食管上三角内的胸导管和食管上段;此外,后下方还可见到食管下三角内的食管。 3. 以右肺根为中心,试述纵隔右侧面观所能看到的主要结构? 前下方有心包隆凸;前方有右膈神经和心包膈血管;后方有食管胸段、奇静脉、胸交感干、内脏大神经和迷走神经;上方有右头臂静脉、奇静脉弓、上腔静脉、气管和食管;下方有下腔静脉。 4. 试述上腔静脉的位置、走行和毗邻? 1)位置:位于上纵隔的前层偏右侧部。 2)走行:由左、右头臂静脉在右侧第一胸肋结合处后方汇合而成,沿升主动脉的右侧下行至第二胸肋关节水平穿入纤维心包,平第三胸肋关节下缘水
22、平注入右心房。 3)毗邻:前方有右侧胸膜和肺;后方有气管、右迷走神经和奇静脉;后下还有右肺根;左侧有升主动脉和主动脉弓;右侧有右膈神经、右心包膈血管及右纵隔胸膜。 5. 试述主动脉弓的毗邻及其临床意义? 1)毗邻:左前方有胸膜、左肺、左膈神经、左心包膈血管和左迷走神经;右后方有气管、食管、左喉返神经、胸导管和心深丛;上方有主动脉弓的三大分支及其前面的左头臂静脉和胸腺,下方有肺动脉、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左主支气管和心浅丛。 2)临床意义:临床上发生主动脉瘤时,如压迫气管可出现呼吸困难,如累及左喉返神经,可影响发音。 6. 试述动脉导管三角的构成、内容及其临床意义? 1)构成:在主动脉弓的左前方
23、,由左膈神经、左迷走神经和左肺动脉围成。 2)内容:三角内有动脉韧带、左喉返神经和心浅丛。 3)临床意义:动脉导管三角是临床手术中寻找动脉导管的标志;动脉导管未闭手术中游离肺动脉端时,应将心包后壁推向前上方,以免损伤之;由于左喉返神经勾绕主动脉弓或动脉韧带的主动脉端,故手术中需轻轻游离和牵拉喉返神经,以便充分暴露动脉导管和避免神经损伤。 7. 试述气管胸部的位置和毗邻? 1)位置:位于上纵隔的中央部,上端平颈静脉切迹水平与颈部相续,下端平胸骨角水平分为左、右主支气管。 2)毗邻:前方有胸骨柄、胸腺、左头臂静脉、主动脉弓、头臂干、左颈总动脉和心深丛,右前方有右头臂静脉和上腔静脉;后方有食管;左后
24、方有左喉返神经;左侧有左迷走神经和左锁骨下动脉;右侧有奇静脉弓和右迷走神经。 8. 试述左、右主支气管的特点、毗邻及临床意义? 1)特点:左主支气管细、长、走行比较水平;右主支气管短、粗、走行比较陡直。 2)毗邻:左主支气管的前方有左肺动脉,后方有胸主动脉、食管及左喉返神经;上方有主动脉弓跨过;右主支气管的前方有升主动脉、上腔静脉和右肺动脉,后方有奇静脉、右迷走神经,上方有奇静脉弓跨过。 3)临床意义:临床上,气管异物多进入右主支气管,而行支气管镜检或插管时也容易置入右主支气管。 9. 试述心包的位置和毗邻? 1)位置:位于中纵隔或前纵隔下部。 2)毗邻:前方隔胸膜和肺与胸骨和第26肋软骨相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局部 解剖学 答题 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479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