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谈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张义镇地界丧葬过程.docx
《小谈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张义镇地界丧葬过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谈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张义镇地界丧葬过程.docx(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谈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张义镇地界丧葬过程小谈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张义镇地界丧葬过程 河西学院 文学院 人文教育111班 盛永财 摘要:位于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的张义镇虽然是一个小镇,虽然没有很多名胜古迹那么出名,没有大城市繁华的夜景,更没有大城市宽阔的马路,却有着浓厚的传统的文化气息。受丝绸之路的影响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哺育,张义镇越来越成为一个重要的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小镇。丧葬文化是张义镇传承下来的可圈可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通过了解丧葬文化的发展历程,我们会受益匪浅。 关键字:张义地界 丧葬 丧葬过程 欢送亡者 1张义丧葬文化的来源 1.1百善孝为先 孝的观念在丧葬文化中体现的尤为重要,在丧葬礼
2、仪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武威位于河西走廊的最东端,自古以来是丝绸之路上的一座必不可少的城镇;因此,凉州自然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场所。虽然在凉州这一地界曾经建立过许多少数名族政权,但是汉文化在凉州一直是主流。昔日的兵家必争地,今天已经是太平都市。随着历史的发展,凉州原有文化流失了很多,仅仅留下一些古迹,如雷台汉墓、西夏碑林和天体山大佛。 我所谈的丧葬文化是天体山大佛所在的张义地界丧葬文化。由于历史原因,张义地界以汉文化为主流,所以丧葬文化以汉文化为基础。孝在张义地界体现的比较明显是因为受历史文化的熏陶。孝,说文解字解释为:“善事父母者,从老- 1 - 者,从子,子承老也。”孝在中国文化中,在儒家学
3、说中具有原发性,综合性。武威这样一座特殊的城镇必然受到孝文化的感染,并且适应历史的步伐,将孝文化传承、发扬。自然而然,张义这样一座小镇也受到孝文化的熏陶。有了孝文化做铺垫,丧葬文化随之扩大并且日渐兴盛。就在今天,张义丧葬礼仪越来越隆重,这预示着现代人对“孝”越来越重视,预示着现代人文化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1.2 “灵魂不死”的观念是丧葬礼仪的思想来源 人的生死是一条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自然规律。生与死的问题是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一直在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人为什么会死?死后又会到什么地方去?这是一直以来谁也不能解决的问题。由于远古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的身体构造,并且受这种观念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了一
4、种观念:“他们的思维不是他们的肉体活动。既然灵魂在人死亡时离开肉体而继续活着,那就在没有必要去想灵魂本身会不会死亡”。所以人们不得不思考灵魂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就这样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人就是灵魂和肉体的结合体,人会死是因为灵魂离开了肉体;人死后肉体会消失,灵魂则在另一个世界过着与人相似的生活,与活人保持联系,灵魂乐意给活人带来幸福、好运,也可以给活人带来不幸。受这种观念的影响,在张义地界丧葬礼仪中人们考虑的较多的是能过让死者的灵魂在另一个世界活得更好,以此来保佑活着的人幸福安康。由此可以看出,灵魂的观念在张义的丧葬习俗中显得非常重要;以灵魂为直接对象的丧葬礼仪贯穿在整个丧葬活动中。老人
5、咽气后给老人穿衣服是因为阴间很冷,怕老人受凉;在老人口中放少许的金银和茶叶目的是让灵魂在阴间的路上打点一下;丧葬过程中的“撒灯”是为灵魂照亮阴间的路;着些丧葬礼仪都能够体现“灵魂不死”的观念在张义人心中的重要性。 - 2 - 2张义一次完整的丧葬 武威地区有着共同的丧葬习俗,但是由于地域的差异,在共同的丧葬礼仪中也就存在着独特性。我在这里述说的是张义地界的一次完整的丧葬。 2.1洗漱更衣 当一个老人死亡前的一段时间,其子女必须全部到老人身旁看护,看老人的最后一面,也让老人感到自己儿孙满堂。同时由儿女请村中资历深、见识广的长辈来守护并且安排老人的一切事宜,目的是为了让老人安心、平稳的度过最后一站
6、。当老人咽气后,乘着人的身体还没有僵硬,其家人必须为老人洗漱、更衣。 2.2“请人”下炕,孝子报丧 给死者穿好衣服、洗漱完毕后,接下来是把死者“请到”比较宽畅的房间中随后就是孝子报丧。孝子到村上的每一户人家去报丧,孝子报丧时不穿孝服,到人家庄门前磕三个头,不能进入别人家的门;由领路的族人到屋里说明孝子报丧。孝子如果进到别人家里,在张义叫做“冲了人”。 2.3立大东、请厨子,请木匠做寿房 孝子报丧后边要准备发丧的一切事宜,立大东是必不可少的。在丧葬期间,由家族成员推选出一位德高望重的族人来担当大东职位负责打点上下和安排族人做事,以便- 3 - 顺利的送亡者上路。做寿房、请木匠和请厨子由大东和孝子
7、商量后再决定。做寿房的木材在张义通常为松木和白杨木,不过寿房的主体为松木,带有男尊女卑的传统思想。木匠做好寿房,由道爷画寿房;如果亡者为女,寿房要画为“鱼戏莲”,如果亡者是男则为“嗤虎”。 请厨子做席是为了欢送亡者,老人去世在张义地界视为喜事;所以孝子们要风光安葬亡者。一般在丧葬过程中要吃三次席:“起东”是一次,坐席者多为村上的人, 又称东家;一方面感谢左邻右舍这么多年来对亡者的照顾,一方面招待东家,感谢在忙的时间里来帮忙欢送亡者。亡者入土前后各一次,坐席的有亲朋好友和左邻右舍,感谢大家前来帮忙。最重要的是,老人入土是喜事,按照传统,好无疑问要宴请宾客。随着时代的发展,这一丧葬习俗却成为了人们
8、显露财富的借口。 2.4请道爷念经、立破土日,为寿房开光 在丧葬过程中可以没有厨子,但绝对不能没有道爷。为亡者念经超度是丧葬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绝对不能少。在张义地界,请道爷是很有说法的:所请的道爷中必须有道行高深的道爷,道爷请到家中由大东安排专门的人伺候。道爷的规制不同,念得经文不同,孝子们所给的钱也不同;当然,孝子们为了展现自己的孝心力求什么都要最好的,所以道爷在传统文化浓厚的张义地界是很吃香的。 道爷到亡者家中首先要做的就是问孝子孝女们亡者逝世的具体时间,道爷掐算后便立破土日,接下来道爷要做的就是纸货,例如做引魂帆、大帆,花圈等。等一切准备就绪后,超度亡者的仪式正式开始,一般为三天时间;
9、一次完整的丧葬需要七天的时间,准备工作需要四天,念经超度需要三天。这是- 4 - 先辈们流传下来的习俗 为寿房开光是亡者进入寿房的前奏。一般的寿房人们可以随便摸,但当寿房开光后所有人都会尽量避开它。开光就是在寿房的前门上用朱砂画一个亡者的牌位,这一过程是由道行高深的老道爷完成的;道爷开光时,所有的孝子晚辈都要跪在寿房前,由长子抱着王者的遗像。 2.5起东 起东,一方面是感谢左邻右舍在亡者在世的时候的关照,一方面感谢的前三天晚上,又称“吃夜菜”,这与吃席不同,入座的只是左邻右舍,让厨子炒些菜,大家边吃边商议如何更好的欢送亡者。这一晚基本没有事,大家只是吃菜、喝酒,商议一下事情就各回各家了。 2.
10、6超度亡者 超度亡者是丧葬过程中最核心的部分,所有的准备都是为了这最核心的过程。孝子的孝心、家族的旺盛和亡者的伟大都在这个过程中体现出来。 2.6.1升大帆,超度仪式正式开始 亡者入土的前两天的中午饭后开始念经,在家门口载旗杆升大帆,放鞭炮,超度仪式正式开始。升大帆时,大帆内裹有钱、红枣、核桃,把大帆用细绳打活结和鞭炮系到一起;当大帆升到空中时鞭炮响完,大帆自然打开,大帆里裹的东西落到地面,下面的人开始争抢。疯狂的争抢声、道爷的喇叭声和人们吵嚷的声音交杂到一起,一副欢快而又滑稽的画面展现在眼前大人小孩都想见到什么东西来沾喜,而且挣得越多越好。升大帆的寓意是告诉游魂野鬼,在这家有喜事,请绕行。最
11、为奇怪的是,两米长的大帆有再大的风也不会飘起,只有当道爷念经的- 5 - 时候才会飘起,即使当时没有风;这一点是最神奇的,至今没有谁能说出个所以然。 2.6.2沉府 随着道爷的鼓声、喇叭声和锣声,人们一起到了停放亡者的棚前。接下来就是“沉府”。“沉府”就是指将亡者放入寿房中,但不将寿房阖实。亡者沉府前孝子们要在寿房里撒上核桃、红枣和纸币;核桃、红枣表示后代多子多福,纸币是真的人民币,表示后代能够富余,但不能将印有毛泽东头像的纸币放进去。亡者是不能见光的,所以在沉府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防万一,人们会拿“帐子”。把亡者从临时躺的地方抬放到寿房这一过程中,人们都用帐子遮光,直到亡者进入寿房。孝子们抬
12、亡者时不能用手,用的是“孝”。亡者进入寿房,将寿房抬放好以后真正的灵堂就设置好了,接着就是孝子穿孝服、剃光头;孝子穿好孝服后,就在灵堂下守着,有来为亡者敬香的人,便磕头鞠躬,孝女们便大哭,告诉亡者有人来看你了。 2.6.3请水 亡者沉府后,道爷们打鼓、打锣和吹喇叭,孝子们跟在道爷们后面,孝女大哭,一起到村里吃水的水井前请水。一路上孝女的哭声不断,孝子孝孙抗着道爷做的花帆,帮忙的人在前面烧纸开路,所有的人都有序的排队。到水井前,烧纸、放炮,除道爷外所有的人都跪下,道爷开始念经。水从井中打上来之后,便有序的回到家中,路上鼓声、锣声、喇叭声和哭声交杂在一起。看热闹的人们也跟在请水队伍的后面。 到家中
13、后,在堂屋的旁边早已设好小灵堂,为亡者洗凡尘的仪式就在小林- 6 - 堂上完成。道爷用请来的水在为亡者准备的新毛巾、新木梳和新梳妆镜上撒一点,就表示为亡者洗去了凡尘。道爷一边念经,一边撒水,孝子都跪在小灵堂前面。请水仪式结束后,道爷到正堂停经休息,孝子们在外面磕头谢礼。请水仪式结束后差不多就是下午吃饭的时间了。 2.6.4撒灯 下午饭过后,道爷们休息到天黑开始念经。大东安排人做撒灯用的器具。这里的灯是用做寿房是剩下的木头渣滓用汽油搅拌而成的,点灯的是在两根粗铁丝上用细铁丝棒的棉花,在张义地界叫做火把。撒灯的时候两个孝子在两旁将搅拌好的灯用木桶提在手里,用大铁勺三步撒一个灯,然后由其他孝子拿火把
14、点着。 等到道爷在灵堂前念完一部经后,撒等的器具都已经准备妥当。两个孝子在前面撒灯,再有两个孝子拿火把点灯;接着后面是道爷,再后面是孝女等人,从出庄门就开始撒,一直到离坟不远处就停下了,但不到坟上。 从门口到撒灯的终点一路灯火通明,其目的是为亡者照亮回家的路;家是老家,坟是新家,给亡者照亮路,防止亡者在两个家来去走的时候迷了路。 2.6.5跑伍落 在道爷休息期间,大东安排人准备跑伍落的事宜。在正对灵堂不远的地方搭建一个台子,用于道爷念经;在台子的四角摆放四个大圆桌,用于摆放跑伍落用的灯。灯是用碗和蜡烛做成的,在碗的周围贴上纸花,在碗中间放上蜡烛,碗灯便做好了。碗灯要单数,而跑伍落每人却拿两支碗
15、灯。台子和碗灯都准备好后,在灵堂的两边点燃塔灯,道爷边开始念经。跑伍落前,道爷在堂屋起经后便道灵堂前站着念经,告诉亡者孝子们在欢送你,请你安心上路,念完超度经后道爷开- 7 - 始上台。 道爷上台顺序当然很明确,按资历的高深上台。道爷上台后坐在大东们早搭建好的椅子上,跑伍落的经正式开始,最经典的、最欢快的、也是最不可少的一部经便是卷棉花。首先由资历深的道爷下台去点灯,其他道爷坐在台上打鼓、念经、吹喇叭等。道爷点灯的时候先从台子上面的灯开始,台子上的灯也称为“主灯”,孝子跟在道爷的后面,道爷在一处点灯孝子们就跪在一处磕头,当道爷点一处碗灯,孝子们就把点好的灯端在手中;等到所有的灯点完后,跑伍落的
16、队伍也就形成了。点灯的道爷拿着引魂帆在前面,孝子们拿着灯在后面,扭着十字步绕着台子和四周的圆桌;最经典的当属“蛇包九蛋”,看似没有秩序,所有的人却绞不到一起,可谓是:笑声、鼓声、喇叭声,声声入耳。鼓声和喇叭声由舒缓到紧张,由紧张再到舒缓,人们扭着各种姿态,有早已喝醉的后辈,有弯腰屈膝的孝子,都在一起,欢乐的气氛再次达到高潮。到最后,道爷上了台,引魂帆就到了后背们的手里,左绕右绕,一片欢声笑语在全村飘散开来。 在这样欢乐的气氛中,道爷再次念经给亡者通说,你子孙满堂,而且他们都过得很好,你也刚刚看到了他们的笑脸,你就不要牵挂和担心了,你可以安心离去了。在欢声笑语中,在对孝子们心灵的告慰中,跑伍落结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甘肃省 武威市 凉州区张义镇 地界 丧葬 过程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4777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