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组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组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组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少教多学”六环节课堂模式操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校实施“少教多学”六环节课堂模式已经快两个月了,教学过程中,我看到了发生在学生当中的可喜变化:学生学习兴趣明显提高了,学生经常在课堂上有令人惊喜的表现。实践中我深深地感觉到,这种课堂模式在整个学习过程中至关重要,它决定着高效课堂中的有效学习。但是也存在不少问题,现就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发表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一、课堂时间紧,不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 在“少教多学”六环节课堂模式刚开始的实施过程中,一节课往往只能完成学案上的两个任务,总还有些内容没有时间在课堂上完成而导致课堂效率很低。后来我就听了其他老师的几节课并对自
2、己的上课过程进行反思,发现存在这样一些问题: 任务的设置不具体,没有层次性,可操作性不强,对学生的学法指导的不到位,学生没有明确学习的目的、步骤,学生不理解将学习什么,怎样学习,这样无法帮助学生迅速、准确地把未知信息与已有的认知经验联系起来 小组互学阶段,不是把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拿出来讨论,而是将自己已经学会的的知识也要在小组互学时讨论交流;在交流群学的过程中展示的内容没有做到精选,不是交流其不会,不是对疑难问题、重点问题进行有深度的分析、点评和方法总结,对展示的内容进行提升,而是简单的重复答案。 难度较大的问题没有分解,直接让学生讨论,学生在小组互学过程中无从下手,或者讨论不出结果,这样的
3、讨论将浪费大量的时间。 课堂小组互学流于形式,不重效果:“课堂热热闹闹、课后风过树梢”,出现“虚假的繁荣”,教室里看似热闹非凡,又是小组互学讨论,又是动手操作,又是研究成果展示,但真正动手研究的学生不多,小组中的某些成员有的当听众,有的看“表演”,合作学习低效甚至无效,以致于不能很快讨论出有价值的结果。 其实在上述过程中,同学们做的很多工作都是重复和无效的,那么怎样才能达到课堂的高效呢?我通过自己的摸索实施和听其他老师的课,使我认识到可以从下面几方面着手: 认真编制导学案中的任务。“任务导学”不同于其它教学手段的特点是“导学、诱思”。“导”,即开导、启迪之意,它是任务导学的精髓。学案作为导学的
4、载体,主要是通过任务来体现“导学”,这就要求学案中设计的任务,要具体、探索性、开放性、可操作性强,不但要体现知识,还要体现学法,既要源于课本,又要有所深化和拓展,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思维。而“诱思”是指在学案中应设计一定的问题情境,创设的问题要能表现出较强的“磁性”,促使学生产生悬念,诱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一节课中任务设置的有效性,直接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教学效果,是课堂的每一环节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这方面安晓辉老师上次已经培训,这里不再多说。 小组互学的目的是完成任务导学中自主学习不能完成的内容,是自主学习的补充和延伸,在课堂教学中,合作的内容必须具有一定的探究性,真正体现合作的
5、价值所在。不是所有的课堂学习内容都要采用小组互学方式,如果是较简单的学习任务,学生个体能自主解决的浅显问题,是不宜“兴师动众”地采用小组互学的方式。学生能自己解决的问题尽量让学生自己解决,以发展学生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免产生依赖。如果是较复杂的学习内容,依靠学生个体的独立思考是没办法解决的,这时就可采用小组互学,鼓励学生之间展开讨论。不是为了显示课堂形式的多样和课堂气氛的热烈,为了合作而合作,徒有形式,并没有1 多大的实效。不论什么都合作,失去了合作的意义和作用。把一些毫无讨论价值或过于简单的毫无难度的问题进行讨论,纯粹是浪费时间。学习中那些具有很强的开放性、探究性和趣味性内容,才是我们运
6、用小组互学的内容。 在小组互学阶段,为了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决学生们在合作交流时存在的疑难问题而不影响下一阶段的学习,在小组互学阶段把自身融入到其中去,蹲下身子与学生交往,身体力行地参与其中,不要把自己游离于合作的群体之外,要给学生一定的方法和指导,知道他们需要什么,遇到了哪些不能解决的问题这个时候教师不是更闲,而是更加忙碌,在这个过程一边巡视,一边适时指导。比如,对开展很顺利的小组予以及时表扬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对合作中遇到困难的小组提供及时的点拨,及时解决学生互学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于下一环节能顺利实施,也能及时的掌握学情;对完成任务的小组进行检查等等,避免了“华而不实”的无效合作交
7、流。要对各小组的学习做出评价,给优秀的小组加“”,以奖励促合作。也只有融入到课堂之中,也才能在下面的交流群学阶段教师心中有数,哪些问题学生已经掌握,哪些还没有掌握,哪些需要继续互学,哪些不需要展示,哪些问题需要进一步点拨,为提高课堂效率而赢得时间。 二、学生层次不同,学习合作参与度不均衡。 任务导学和小组互学确实大大增加学生的参与机会,并能发挥出更多自主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但优等生参与自由发言和小组汇报的次数明显多于学习困难的学生。合作学习时,不少同学在小组活动中无所事事,或做与小组活动无关的事情,或做忠实的听众,从不发表自己的见解,学习成绩好的,或者善于表达的同学自然成了各组名副其实的
8、代言人,而学习困难和性格内向的学生则只是其陪衬。 为了解决这问题,我从以下两点入手: 1.尽可能为学生,尤其是基础较差,经常失败的学生创造更多的成功机会,让组长对组内成员要进行合理分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作用,激发每个人责任,使得每个成员有事可做。并且对每一个小组的成员分成优、中、差三个级别,较差的学生的表现积极可以给小组加较高的分。 2.为了让每一个学生积极参与到小组互学交流中,深层次挖掘学生的思维潜力,有必要的激励措施。我在课堂上为了激发学生参与交流展示的积极性,采用了加分法,不但只重视合作学习的结果,还要完成合作学习的过程,例如:对于学生在任务导学环节,要对自主学习的质量、深度、态度等方面
9、实施监控,因为没有充分的自学,就不可能很好的合作;在参与小组互学时,除了对发言的积极程度和质量进行评价,还要看每一个成员是否认真倾听、仔细观察与探究、深入思考与讨论,好的要给与适当的奖励、差的要给与扣分。例如: 组内讨论:积极参与组内讨论的,一节课1分,表现比较突出的加2分;不积极不参与该项为0。 完成任务:老师或组长分配的学习任务,及时完成的加1分。不及时为0. 违纪:在小组学习过程中,讨论和问题无关的、注意力不够集中、纪律差的每次扣1分,老师点名批评的扣除2分,一节课结束后由组长记录。通过不同的措施尽量要求学生做到“真听、实读、勤思、善问、能议”。 三、同学面前展示不够积极、语速较快、声音
10、较小 在展示环节,缺乏活力,展示时大多时候是优等生讲,学困生听;组长讲、组员听,少数人讲,多数人听的局面,很难形成荣辱与共、同舟共济的局面,也很难达到“全体参与、各司其职,共同进步”的合作目的。大多学生不够积极主动,而且展示时语速较快,语音较小,效果不理想。 2 存在这种局面的原因有: 1.不会说,不知道怎么说;懒于思考是学生不爱动脑筋的具体表现。课堂上愿听老师讲,不善于深入思考。学习肤浅,深入不下去,只能解决一些表面的问题或简单问题,对一定难度的问题不去深入思考以致于不会展示。 2. 学生有问题不敢说、怕说错遭到其他学生的嘲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受到压抑,学生的自我展示能力难以实现,越来越多的
11、学生甘愿做“观众”、当“听众”,渐渐地成为“沉默的羔羊”。 3.不想说。心里也会但不善于发言,没有发言的习惯。 4.能者独尊,弱者失趣,评价机制不健全,老师忽略了弱势学生,评价只关注了小组的学习结果,不注意学习过程和个人的学习进步。在小组互学中,能力较强的成员受到尊重,取得领导地位甚至抢尽风头;而反应较慢的学生表达跟不上节奏,羞于开口,可能会让他们完全丧失参与互学的兴趣。对此老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引导鼓励学生: 培养学生讲和说的能力。课堂上老师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要排除两个顾虑:一是不要怕浪费时间。学生开始讲和说要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开始时不一定能够达到老师的标准和要求,要给学生适应的时间,耐
12、心进行指导。二是教师要耐心倾听,细心点拨。学生的讲解或回答达不到我们所期望的结果时,我们要耐心地倾听,用语言适当地辅助学生把要说的话说完。 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大声地讲。说错了也没有关系,打消怕老师批评的顾虑。培养学生在学生展示时学会倾听、学会尊重、学会欣赏,以此来打消某些学生心中的顾虑,从而使他们能更积极地参与课堂。 采用多样化的评价和奖励方式:为调动大家参与展示的积极性,对展示时声音洪亮、展示有序、能展示出重点等,侧重某个亮点发给学生星星,给学生以鼓励,同时,教师要积极鼓励和帮助胆小的、学习成绩偏下的学生不要拘束,不怕说错,不怕嘲笑,勇敢参与,以此来培养他们交际、交流等方面的能力,
13、逐渐形成个个想参与,人人想尝试的局面。在小组互学的评价中,教师不仅要关注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习过程,教师还需要讲究评价方式的多样化,做到指导与激励相结合,对不同发展水平的学生有不同的要求,应关注每一位学生,特别是对小组中能力较差的学生,更应注意到他们的点滴进步,使他们尝到成功的甜处,就会激发学习的信心和勇气。 除此之外仍然可以以分数来激励,一个小组展示时,其他组要积极思考,勇于挑错,谁挑出错误或提出有价值的疑问,给谁的小组加分;例如:只要站起来就可加0.5分,站起来回答的特别好,加1分,如果对某些同学不完整的回答进行补充、进行质疑,辩论则加2分。 采取必要的督促措施。在教学时老师要给每个组定下
14、规距,讲解的人要轮流进行,每个人都必须参加,课前先分配好讲解的内容,本组学生负责对讲解的人进行指导,尤其是落后生,要教他怎么说,这样能够让每个学生都有讲解的机会,都能够得到锻炼。 教师要尽可能地发现学生展示过程中的不足之处,并对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和提醒。 四、展示低效、展示内容没有深度 1.不会倾听 生活中人们往往是通过听、观、闻、触等方式获取信息,人们常说:“耳聪则明,”可见“听”的重要性。然而,在展示交流群学过程中,恰恰一部分学生不善于倾听,在别的学生发表自己观点时出现你说你的,我做我的,或心不在焉,3 思想开小差等,可以说是充耳不闻,展示效果明显很低。这时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倾听情况
15、,及时给与提示,同时要设计问题让学生交流倾听的成果给学生以督促。如“谁听懂了他的意思?请你来解释一下。”“刚才某某是这样想的,与他想法差不多的有吗?”“还有与他们不一样的方法吗?”“对于他的方法,你有什么地方需要问的吗?”“你能把他说的话复述一遍吗?”不断地引导,使学生在解读伙伴意见的过程中取长补短;在互相交流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意见得到及时的反馈和完善,从而使教学向更深层次推进。学生的成长需要倾听伙伴的声音、解读伙伴的见解,需要相互交流、互相评价,需要经历从浑沌到清晰的过程,经历正确与错误的考验。因此,为学生创设倾听、解读、交流的机会和学习氛围,是学生所需要的帮助。 2.课堂展示缺乏探究的韵味
16、 重复的多,补充的少、回答的多,质疑的少、争论的少,总结的多,提升的少。多数情况下,展示其实就是对答案。 课堂展示是课堂重点难点的一个突破过程,是让学生消除心中疑惑的一个重要环节,并不是简单的对答案,而是老师在小组互学过程中,对各组讨论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即时备课,形成焦点。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把小组展示过程中学到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把有难度的问题、与生活联系密切的内容作为展示环节的重点,学生在对这些问题的争论过程中,才会产生思维的碰撞,才会真正得到能力的提升。指导学生对完成的学习任务进行精选,做到展示的目标明确,确实把一些典型的错例、一些大多数学生存在的疑难问题和能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拓展学生思维
17、空间的问题搬到课堂,做到少而精。 五、教师不能实时、适度的点拨 所谓“点拨”,所谓“点”,就是指点、引导。就是点要害,在学生不懂或似懂非懂处;所谓“拨”,就是“拨云见日”,帮助学生恍然大悟,掌握规律,启迪智慧,发展智能。就是拨疑难,排障碍。教师的点拨要紧扣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点拨”,既是一种教学方法,更是一门教学艺术而不是技术,但是要有技巧。课堂上教师要重视点拨,注意点拨的时机和方法,特别是在看似学生没有问题的时候要追问、反问,暴露学生存在的问题。 那么,我们到底该在什么时候去“点拨”? 在哪里点拨,要由课堂活动的“学情”来决定。 1.在学生疑惑之处点拨 在探求知识的发生、发展、形成过程
18、中,学生的思维有时肤浅,有时困惑,从而感到疑惑不解,厌倦困顿。这时就要求教师进行点拨指导,设计合适的坡度,架设过度的桥梁,帮助学生寻找思维的突破口,排除疑难解决困惑。这个过程可以在学生独立自学时进行。 2.在学生争议之处点拨 在探求新知识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知识基础不同、思维角度不同,对一些问题的结论、实验的结果有争议。这时教师要针对学生争议的热点、焦点问题进行认真的分析,找出问题的症结,然后进行适当的点拨,或给予正确地解释,或启发学生按照正确地思路、方法、步骤进一步探讨,自己找出问题的答案。这个过程可以在小组互学和展示过程中进行。 3. 在学生出现错误时点拨 当学生展示时出现知识性错误而其他
19、学生无发现时,学生说的不到位时,就需要教师的及时追问和点拨。这也可以在小组互学和展示过程中进行。 4 4. 要在易错点、易混点强化点拨 使学生在纠错过程中掌握巩固知识。要在解题方法和知识规律处精要点拨,使学生学会思考。 5. 教师点拨要适当。 往往“一石激起千层浪”,使原本陷入僵局的课堂气氛,一下子活跃起来,不但能给学生指明思考问题的方向,而且能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逐步树立起创新意识。点拨时,教师要找准省力的“支点”,巧设“支点”,以显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力。可以在指导的同时设置新的疑问,引发争议,激发兴趣,让各组重新讨论。 六、六环节不能灵活运用,机械套用 虽然我们实行的“少教多学”六环节课堂模式,但是一定要避免机械套用,这几个环节是相互结合,灵活运用的,具体到不同的科目、不同的课型、不同的内容,可以采用不同的形式。例如:对于任务的学习,可根据需要经过自学、交流、展示、点拨一个一个突破,也可把任务自学完成后再进行下一环节;对于点拨,既可在小组互学中随时点拨,也可在交流群学中进行,也可在测评悟学中补充点拨。对于小组互学,既可根据预设的任务进行小组互学,也可对学习过程中即时对新生成的任务进行小组互学;在整个一节课中根据需要可一次也可多次进行,对测评悟学,既可边学边测,也可学完再测。 5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4774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