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文本解读之我见.docx
《小学语文文本解读之我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学语文文本解读之我见.docx(10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小学语文文本解读之我见小学语文文本解读之我见 大家好! 感谢县教研室和蓝田小学的领导、老师们给我提供这个与大家共同学习与交流的机会,下面我就班门弄斧谈谈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的一点拙见。有不妥之处,敬请大家提出宝贵意见。 窦桂梅老师曾经这样说: 没有对文本的触摸,没有对文字的咀嚼,长此以往,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标志教功解读教材的功夫和能力就会丧失殆尽。 窦桂梅 好的课来源于匠心独具的教学设计,而好的教学设计又来源于正确深入的文本解读。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没有细读文本,没有自己的感受,拿什么去跟学生对话?所以今天我就“文本解读”来谈几点不够成熟的看法,与大家共
2、同探讨。 一、首先就是从语言入手。 解读就是读者通过对语言的理解走进作品的艺术世界,与作品对话,与作者对话,以求对文本做出深刻、丰富、个性化的解读。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和贴近那些伟大的灵魂,“复原文学经典所传达的经验”,实现经典文本的审美价值。因此,细读文本必须从语言文字入手。作者一般不会在文本中重要的地方加着重号,所以我们对文本中的每一个字、每一个词、每一句话都不能轻易放过,要细细体会它们的作用。在这个基础上,再跳出具体的字句,整体把握文章的主旨。说白了就是字、词、句、段、篇的学习和训练,也就是语文的工具性。 1、解读课文中的生字 汉字的造字方法是一门独特的文化现象。汉字的音、形、义有着密切的
3、联系。作为小学语文老师,有必要对汉字文化进行研究,在教学中相机渗透汉字文化,让学生感受汉字的魅力。例如在白鹅一课中,很多同学对“嚣”字产生了困惑,“嚣”字指声音很大很吵,用四个口学生很容易理解,那为什么这个字中间用了个书页的“页”字呢?我去查了一些资料。原来 “页”在古时不是书页的意思,它一开始是个象形字,指的是人头。这样这个字就很容易理解了,四张口围绕一个人头说话,喊叫,那肯定感觉特别吵、特别闹腾,这就是1 “嚣”的含意,在文中生动表现了白鹅太吵太闹的特点。这样举一反三,带“页”字部的的字都很容易理解了,如顶、额、颅、颊、颧、颌、须、领、颔、项、颈等,带“页”字部的都与人头部有关。因此,我们
4、语文老师有必要在进行生字教学时,从字理上去分析汉字,从而渗透和传承我们的汉字文化。 再比如六年级的跨越百年的美丽我们很多老师更多时候是抓住“美丽”这一关键词来深入解读文本。这没有错,但有一次,我们学校一位老师上公开课后,老师们进行了点评,就谈到了这篇课文的生字教学,给我很多启示。(课件)从“卓”一字开花组成语开始。看,四个成语就把文本解读得透彻了。 2、解读文章的重点词 仔细推敲词句,想想作者为什么用这个词而不用那个词,用这种说法而不用另一种说法。 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一段:“天冷极了,下着雪,又快黑了”。一个“冷”字,而且还是“冷极了”,已表达出冷的程度。加上雪,更冷,还有冬天的黑夜,又
5、是一个冷,三个冷,放在一起,层层推进。但别忘了,这是大年夜,寒冬腊月、冰天雪地所有这些加在一起,该是个怎么样的冷呀?后文中提到的小女孩光着头、赤着脚就更能唤起我们的同情怜悯。可见,每一个用词后面,都有一份意味深长。 再如我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一课时,就抓住 “了不起”这个词,父亲的了不起表现在哪儿?儿子的了不起有表现在哪儿呢?引导学生去体会感悟文章中 “父”的伟大,“子”的勇敢、无私。画杨桃:我抓住“叮嘱”一词。父亲是怎样叮嘱我的?父亲经常叮嘱我:“你看见一件东西,是什么样的,就画什么样,不要想当然,画走了样。”那爸爸、老师只是在叮嘱这样画画吗?还在叮嘱什么?你看抓住“叮嘱”一词学生很快就把握
6、中心。 3、解读文章中的关键句 如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结尾段:“父亲的教导让我一生受用不尽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父亲是在什么情况下教导“我”的?在实实在在的生活中,父亲的教导给了“我”怎样的启示和帮助?这样由“一个结语”入手牵出“一个场景”“两件事”,在学文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渗透这种表达方法,引领学生体会作者遇到困难时不轻易放弃,用心另辟蹊径的可贵精神,还有善于观察生活,乐于动笔的2 勤奋品质。接下来再延展文本:经历作者所为,联系自身实际想想父亲的教导有没有给你怎样的启示?说一说,写一写。这样抓住关键句从读到悟到联想再体验,达到学以致用。 三年级上册秋天的雨,我是这样抓中心句的。让学生朗读课
7、文时我这样安排,我读每段的第一句话,学生接着读后面的内容,然后提问:“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秋天的雨?”三年级的学生在降低难度后很快找出每段的第一句话,即“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这就是每段的中心句,合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很快就学会了抓中心句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二、其次是还原生活,追溯写作背景。 小学语文教材有的课文时代背景不是十分重要,可以忽略不讲。但有的课文的时代背景却非常重要。像这类课文,就要深入研究作者生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时代背景解读深刻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的情
8、感的体会也就深刻了。 例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 “他们把那个拉车的扶上车子,一个蹲着,一个半跪着,爸爸拿镊子夹出碎玻璃片,伯父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他们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不少老师教这一段都让学生圈出表示动作的词语,但圈出以后就不知道该做什么了。其实我们可以让学生想一想:“我”的伯父和爸爸是什么人?那个拉车的是什么人?他们在旧社会的地位各是怎样的?鲁迅是大作家,“我”的爸爸周建人是生物学家,在旧社会都属于“白领阶层”,而拉车的是底层劳动人民。两个大知识份子让拉车的坐在车上,而自己则蹲着半跪着,这在旧社会简直是不可思议的,但此情此景不就是鲁迅“俯首甘为孺子牛”精神的形象写照吗? 再如:
9、江 雪 唐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我在上课时“后发制人”,让学生先说说老翁为什么“独钓寒江雪”?学生有了各种猜测,有的说老翁喜欢钓鱼,有的说老翁生活困难,此时我出示了诗人的生3 平简介这个渔翁的形象显然是诗人自身的写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至此学生才真正读懂文本,与诗人有了心灵的沟通,读起诗来也分外有感情。 作家茅盾说: 他应当一边读,一边回想他所经历的相似的人生,或者一边读,一边到现实的活人中去看。茅 盾 三、还有就是原文对照。 文本与课文不同。文本更强调“原生价值”,而“课文”是因为
10、入选教材、适应教学,被改编了甚至是被删减了的“文本”强调的是其“教学价值”。 若求教学的精益求精,教材的文本解读应当率先做到全面细致,以对其“原生价值”的充分领悟奠定把握文本基调的底气,以对其“教学价值”的充分挖掘,实现教学内容选择余地的最大化。 例如:窦桂梅老师在讲卖火柴的小女孩前对课文和叶君健原译文进行对比,在比较中进行质疑与确认,写下了一万多字的解读札记。针对这篇童话的结尾她写出的文章可谓是真知灼见。” 原文:“奶奶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高大,这样美丽。奶奶把小女孩抱起来,搂在怀里。她们俩在光明和快乐中飞走了,越飞越高,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她们和上帝在一起”。比课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小学语文 文本 解读 我见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472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