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医学课件.ppt
《房颤医学课件.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房颤医学课件.ppt(9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1,Atrial Fibrillation,2,流行病学,心房颤动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是由心房-主导折返环引起许多小折返环导致的房律紊乱。几乎见于所有的器质性心脏病,在非器质性心脏病亦可发生。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如心力衰竭和动脉栓塞。房颤很少见于胎儿、新生儿和儿童。成年人房颤患病率为0.3%0.4%。65岁以上老人患病率为3%5%。60岁后每10年发病率增加一倍,80岁后发病率可达8%10%。心电图普查其发病率为3%8%。住院病人发生率为12%。,3,流行病学,男性多于女性,老年人多于年轻人。绝大多数见于器质性心脏病或其他器质性疾患病人。少数房颤找不到明确病因,被称为孤立性房颤或特发性房颤
2、。心房扩大、心房压力升高、心房各部位的不应期不均衡、心房内传导时间延长、各种房性心律失常、心肌缺血、心肌炎症、心肌病变、机体代谢紊乱、创伤、手术、饮酒等,均可通过不同机制诱发房颤。,4,病因,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二尖瓣狭窄 是引起房颤的最常见原因之一。在开展心瓣膜手术前,首次就诊的二尖瓣狭窄患者的房颤的发生率为20%。随着疾病的进展及年龄的增长,房颤的发生率可高达42%65%。平均年龄为37岁,以女性多见。,二尖瓣及三尖瓣反流 二尖瓣及三尖瓣反流引起的房颤并不少见。据统计,单纯二尖瓣反流导致的房颤的发生率可高达34%。,5,冠心病,病因,当出现心肌梗塞、心肌纤维化、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时,房颤的发
3、生大为增加。房颤通常发生在心肌梗塞早期阶段,87%的房颤发生在心肌梗塞后48小时内。可能与房室结动脉缺血、伴发心房梗塞及梗塞后心包炎有关。晚期阶段发生的房颤,主要与梗塞后心室扩张、心房扩张、左室舒张末压力及肺毛嵌压升高、心力衰竭等有关。,6,病因,前壁心肌梗塞并发房颤较下壁梗塞多见。多由左心功能不全引起,左房压力升高,对心房肌产生机械性牵拉作用所致;而下壁心梗并发房颤则可能是左回旋支阻塞造成心房供血障碍,或右冠状动脉阻塞影响窦房结及房室供血所致。,急性心梗并发房颤多为阵发性,大多数病人能够自动转复为窦性心律。持续性房颤多见于多次心肌梗塞及严重心功能障碍患者。,7,病因,高血压性心脏病,高血压病
4、本身即可引起多种心律失常,且具有较高的发生率。房颤的发生与高血压所致肥厚心肌的心电生理异常,肥厚心肌缺血及肥厚心肌纤维化有关。由于心肌肥厚及纤维化、心室顺应性减退、心房压升高及左房增大,加上心肌缺血,从而诱发房性电生理紊乱而导致房颤。,8,病因,代谢性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 是房颤常见病因之一,约16%25%甲亢患者并发房颤。原因:与过量分泌甲状腺素对心肌的毒性作用有关。大量分泌的甲状腺素及交感神经活动亢进,使心房肌自律性升高,加之其所造成的心肌损害,易诱发房颤。甲状腺功能减退 低血糖,9,病因,心肌病 发生率为15%25%,扩张性心肌病 约24%的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并发房颤。与心肌的损伤及坏死、
5、心肌纤维化以及功能障碍有关。肥厚型心肌病 约10%的肥厚型心肌病患者并发房颤,且以持续性房颤为多见。常发生于疾病晚期。亦可出现阵发性房颤,但阵发性房颤最终发展成为持续性房颤。乙醇性心肌病 发生率约24%,高龄、心脏扩大、心肌肥厚时易发。淀粉样心肌病 围产期心肌病,10,病因,心肌炎,心肌炎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少数病人出现房颤。与炎症浸润、心肌缺血、心功能下降等因素有关。,11,病因,先天性心脏病,在儿童期房颤并不常见,随着病情进展,至成人期逐渐发生房颤。以房间隔缺损的发生率最高,约为20%。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60岁以上老年病人,房颤发生率高达52%。,其他先天性心脏病如冠状动脉瘘、Ebst
6、ein畸形、Eisenmenger综合症、Lutembacher综合症、室间隔缺损等均可出现房颤。,12,病因,缩窄性心包炎,缩窄性心包炎常并发房颤,发病率约为35%,高龄患者房颤发生率可高达70%。其他心包疾患,如心包积液也可伴发房颤。,13,病因,肺源性心脏病及肺梗塞,肺源性心脏病心律失常的发生率较高,房颤较常见。与其反复感染、长期缺氧、酸中毒、电解质紊乱、心肺功能衰竭有关。肺梗塞也常并发房颤。,14,病因,风湿热及其他结缔组织病,全身各种免疫性疾病,如风湿热、系统性红斑狼疮、强直性脊柱炎等,由于其累及心肌和心脏传导系统,可产生心房纤颤。,15,病因,感染性心膜炎,感染性心内膜炎可出现各种
7、心律失常,其中房颤发生率占第二位,提示其并不罕见。,16,病因,二尖瓣脱垂,二尖瓣脱垂不伴有明显二尖瓣反流时,极少发生房颤,当合并二尖瓣反流,造成左房增大,压力升高时,房颤的发生率也随之升高。,17,病因,二尖瓣环钙化,许多发生严重二尖环钙化的老年人常发生房颤,其原因为钙化本身造成还是其他疾患引起尚不清楚。,18,病因,预激综合征,据统计,预激综合征患者房颤发生率约占34%38%,其中9%的房颤为预激综合征的首发心律失常。一般认为其发生率与年龄有关,提示可能与合并器质性心脏病有关。许多患者同时伴有阵发性室上速发作,提示房颤的发生与室上速存在功能上的联系。,19,病因,机制:预激综合征并发房颤的
8、机制尚不明了。可能与预激引起的室上速发作,导致心房肌电生理不稳定,或室性早搏经房室旁路逆传心房,恰遇心房易损期而导致房颤有关。特点:预激综合征合并房颤,其冲动可由旁路下传,造成高达300次/分的心室率而引起严重的血流动力改变。,20,病因,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据统计,病窦的房颤发生率可高达38%,其发生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是多发的心房冲动引起的心房折返所致。当窦性心律过缓时,心房的异位兴奋性便增强而易于发生房颤。,21,病因,心脏及胸脏手术,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房颤是最常见的心律失常。术后发生率可高达25%。与高龄、术前心肌梗塞史、心肌缺血、左房扩大、心肌肥厚、引起缺血的手术时间长短等因素有关
9、。,在先天性心脏病修补术中,一般说来,严重的心血管畸形手术,特别是大血管错位矫正手术,术后易出现房颤,而且在儿童患者中也可见到。,22,病因,二尖瓣狭窄患者在行瓣膜分离术后,约有24%47%的患者发生房颤,在瓣膜置换术后约32%患者发生房颤。危险因素为:高龄、术前曾有阵发性房颤发作或存在一定程度的二尖瓣关闭不全。一般在术后第二天出现最高。,23,病因,肿瘤,无论是原发性肿瘤还是转移性肿瘤,当肿瘤侵及心肌及心包时,极易发生房颤。,洋地黄中毒,洋地黄中毒可出现房颤,但较少见。如在洋地黄治疗过程中,心律由窦性心律变为房颤时,要注意此种可能。,24,病因,乙醇,乙醇是引起阵发性房颤的常见原因之一,即使
10、在尚未出现乙醇性心肌病时,即可首先表现为房颤发作。所据国外报道,在年龄小于40岁的人群中,初发阵发性房颤的最常见原因是乙醇中毒。统计也表明:饮酒是房颤发作的独立危险因子。,25,病因,特发性房颤,又称孤立性房颤,是一种排他性诊断,即房颤无原因可查。一般认为这种心律失常是良性、功能性、不合并器质性心脏病。约占房颤的2.7%11%。随着诊断技术的进步,有些过去被认为是特发性房颤病人最终发现有器质心脏病。,26,病因,特发房颤的病因不明,推测与下列因素有关:,迷走神经亢进:常见于4050岁的男性。表现为窦性心律逐渐减慢,达到一定的阈值时便出现房颤,一般不转为持续性房颤。交感神经亢进:如焦虑、情绪紧张
11、、运动等状态下。隐匿的异常旁路:通过折返形成导致房颤发作。遗传因素:在一些家族中发生的房颤找不出明确病因。EKG见P波呈双峰。可能通过折返形成房颤。寒冷:寒冷的气候也增加特发性房颤发作的可能性。,27,注意!,诊断特发性房颤一定要尽可能排除可找到病因的房颤。最常见的漏诊是预激综合征,特别是隐匿性旁路。其次是早期的动脉粥样硬化、早期的心肌病及隐匿性甲亢。,28,电生理机制,1914年Rothberger 和 Winterberg 假设房颤是由于心房内存在一个异位兴奋点,该兴奋点以极高的频率发放冲动,从而引起整个心房颤动。Garrey 否定了房颤是由于局部兴奋性高的假设并总结出二个原则:房颤的发生
12、必须要有一定数量的心房肌,房颤的根本机制是折返而不自律性。但近年通过对房颤的心内标测却发现部分阵发性房颤的发生机制的确是由于局部自律性增高或触发活动所引起。称为局灶性房颤。这些病人往往可以通过射频作局部单点消融而得到治愈。消融点多位于大静脉口及附近区域。尤以肺静脉处为多。,29,电生理机制,Moe等提出了多重小波假说(multiple wavelet hypothesis),即由于兴奋波心房内不均匀地传导导致兴奋波分裂许多折返性冲动(或称小波)而引起房颤。房颤持续的可能性取决于同时存在小波数量。心房组织的大小、兴奋的传导速度和组织的不应期均影响房颤的持续能力。Allessie等在乙酰胆碱灌注的
13、离体狗心房上用快速刺激诱发房颤并对其进行标测,证实房颤时心房内的确存在许多波幅大小和传导方向不断变化的小波,有的自行消失,有的分裂成更多的小波或和旁边的小波融合,还发现仅需要46个小波同时存在即可使房颤成为持续性。,30,电生理机制,自旋波学说Davidenko等采用电压敏感性生物染料与激光扫描成像技术发现在离体心肌组织可以产生自旋波折返现象,为房颤、多形室速和室颤的机制提供了新的解释。与其他折返不同,自旋波折返的中心并不存在解剖或功能性阻滞区域,相反其核心为可兴奋心肌。核心稳定的自旋波产生单型快速心律失常如室速等,而核心位置不稳定的自旋波产生多型快速心律失常如房颤、室颤等。当游动的核心遇到心
14、肌疤痕组织或血管即可锚泊成为稳定的自旋波,而遇心肌不均质时其核心又再次游走,这样自旋波在稳定和不稳定间相互转换,表现单型与多型心律失常之间的转换,如房扑和房颤的相互转换。,31,与房颤发生有关的一些因素,1.心房易损性 提前的兴奋落在心房的不应期上会产生心房的重复反应,甚至诱发房扑和房颤,这种易损性产生的机制可能是提前的兴奋引起折返或者是引起延迟后除极而产生触发性重复反应。2.兴奋波的波长 兴奋波的波长等于兴奋的传导速度和心肌有效不应期的乘积。因此传导减慢和不应期缩短均可使兴奋的波长缩短。兴奋的波长决定了心房肌内能够产生的游走小波的数量,波长越短产生的小波越多,从而使得心律失越容易产生和持续。
15、,32,与房颤发生有关的一些因素,3.心肌的非均一性和各向异性 正常的心肌存在着结构和电生理的各向异性。结构的各向异性是指心肌纤维空间排列不同。电生理的各向异性是指兴奋是指兴奋在心肌纤维内的传导速度以及心肌内电容和电阻的各向异性。在均一的各向异性心肌介质中,兴奋除沿心肌纤维长轴传导以外沿心肌横轴也有均匀、稳定的传导,而在心肌病变如心肌纤维化时心肌之间的电连接变得稀疏,造成兴奋时电活动横向传导之间失偶联以及不同传导方向的不应期差异而产生兴奋的折返。,33,与房颤发生有关的一些因素,4.心房体积 心房体积的大小和房颤的诱发和持续也有关,体积越大能够容纳的小波数量越多,心律失常也越容易诱发和持续。心
16、房体积的增大与心房易损性的增加也直接相关。5.房颤本身可以引起心房电生理特性的改变 尤其是心房肌的不应期随房颤发作时间延长、频率增加而逐渐缩短,造成兴奋波的波长也逐渐缩短,从而使房颤更加容易持续,这种现象称为房颤引起房颤,可能是阵发性房颤最终演变成持续性房颤的主要原因。,34,房颤的病理解剖,在慢性房颤患者的心房常能见到有功能的组织被纤维组织所替代,窦房结和结间束可有损坏,窦房结动脉可有阻塞。通过电镜观察可见心房细胞的衰退在有房颤较无房颤者为明显,35,房颤的病理生理,房颤发作以后,左右心房会渐渐扩大,半数病会有左房压力升高。心房扩大使房内血流滞缓,成为卒中的独立危险因子,而且心房扩大与心房不
17、应期缩短一起,使窦性心律不易恢复,恢复后亦难以维持。如果在超声观察下发现直径超过5cm的左房,要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是比较困难的。房颤时左心耳的功能也常见减退。文献报道在食管超声检查中左心耳排空速度峰值小于0.36m/s者,无论在体内或体外除颤后维持窦性心律都很难长久。,36,房颤的病理生理,房颤也会通过快速与不整的心室率,影响心室功能,长期影响可产生心肌病。房颤还会引起血液的高凝状态,慢性房颤时出现的高凝状态是独立于其病因、同时存在的器质性心脏病、左房大小与左室功能以外的一种状态。150年前Vinchow即提出血管壁、血流和血液成分的异常是血栓形成的三个要素,房颤常伴有器质性的心脏血管病变,血
18、流会瘀滞,血液又处于高凝状态,完全符合Vinchow 提出的三要素,因此导致血栓栓塞的发生。,37,临床表现,症状,最常见的症状是心悸。合并冠心病时,如心室率较快,可出现心绞痛、眩晕、晕厥、严重者可出现心力衰竭及休克。高度二尖瓣狭窄患者,若房颤发作时心室率显著增快时,心排血量急剧下降,左心房与肺静脉压急剧升,从而导致肺水肿。持续性房颤对心功能的影响取决于心室率的快慢,心室率很快或很慢,且原发病严重,则引起严重的心慌、气短、极易诱发心力衰竭。,38,临床表现,体征,心律绝对不齐脉搏短绌 心率越快,脉搏短绌越多,心率减慢,脉搏率反而增快。心音强弱不等,并存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时,心音强弱不等的现象可
19、以消失。二尖瓣狭窄患者,由于瓣膜粘连,开放及关闭幅度受限,第一心音的变化可能不甚明显。,39,心电图表现,40,并发症,晕厥 房颤时并发晕厥的原因如下,心室率过快,导致心排出量锐减,尤其是合并心肌缺血和心肌梗塞时,易引起脑缺血性晕厥发作。严重二尖瓣狭窄,心室率过快,引起心室充盈量下降,心排出量锐减。预激综合征伴房颤,心房冲动通过房室旁路下传心室,引起高达300次/分的心室率,严重影响血流动力学。房颤中止时,心脏停搏时间过长。左房球状附壁血栓堵塞二尖瓣口,或栓子造成脑栓塞,均可造成晕厥。,41,并发症,心力衰竭 心力衰竭是房颤的常见并发症,心力衰竭也易诱发房颤,两者互为因果。,房颤时丧失有有效的
20、机械性收缩,即使心率不快,其心脏排血量也减少20%30%。心室率显著增快时,排血量减少可达40%。高度二尖瓣狭窄患者,心室显著增快时,由于二尖瓣口的梗阻,致使左房压及肺静脉压急剧升高而导致肺水肿。心脏工作量增加而冠状动脉血流量减少,也易诱发心力衰竭。,42,并发症,栓塞,栓塞是房颤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房颤时由于心房失去机械性收缩力,且心房扩张,故心房内常见血流淤滞而形成附壁血栓。二尖瓣狭窄并发发房颤者,40%患者发生左心房附壁血栓。房颤患者栓塞的危险性一般男性高于女性。在大于70岁的女性,房颤是引起脑卒中的第一位原因。高龄患者并发房颤极易出现脑栓塞,它甚至比高血压更具有危险性。,43,并发症,
21、房颤引起栓塞的时间有一定的规律性。通常集中发生于阵发性房颤发作不久或房颤转复为窦性心律时。在冠心病患者,40%栓塞发生于房颤初发时在风心病患者,1/3栓塞发生于房颤发作1月内,2/3栓塞发生于1年内。药物转复房颤或电转复重建窦性心律时,很容易发生动脉栓塞。,44,并发症,引起房颤的病因也影响栓塞发生率。据统计,所有房颤伴发栓塞病人中,35%为二尖瓣疾患,18%为冠心病及高血压病,10%为甲状腺功能亢进。另一组尸检统计发现,房颤伴二尖瓣疾患栓塞发生率占45%,冠心病及高血压性心脏病占35%。可见房颤伴瓣膜病及房颤伴发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是发生栓塞的最危险因素。,45,并发症,心肌病,房颤影响左室
22、功能,并有可能引起快速心律失常性心肌病,在心室率控制并恢复窦以致节律以后,心肌病变有可能不同程度地恢复。,46,诊断与分类,诊断,根据心电图即可作出临床诊断。,分类,初发房颤:初次发作持续不到7天慢性房颤:持续7天以上,急性房颤:持续不超过48小时,47,诊断与分类,慢性房颤又分为:,阵发性房颤:可自动转回窦性节律,一般持续小于48h。亦有持续到7天或以上者。持续性房颤:不能自动转回窦性节律,但经过药物或其他方法治疗后能转回窦性节律。永久性房颤:无法转回窦性节律,即使偶尔恢复窦性节律,亦很快转回房颤。,48,房颤的治疗-药物与直流电体外复律,房颤治疗的四个目标,1.将房颤转复为窦性节律2.控制
23、心室率3.预防血栓栓塞并发症4.去除病因目前采用的治法主要是药物,药物无效或不能耐受时可用非药物方法。,49,房颤转复的指征,将房颤转为窦性心律,可改善症状和心功能,增加脑血流量,减少血栓塞并发症。,紧急电转复:房颤后患者有神智不清、心脏缺血、心力衰竭、血压下降、心室率难以控制,尤其当房颤冲动经房室旁路下传心室引起十分快速的心室率等紧急情况,应立即复律,主要采用电复律。,如无紧急复律指征,则可先控制心室率,待症状消失后再考虑去除原因并复律。,50,房颤转复的指征,初发房颤:50%初发房颤在24小时内会自动转复,故对症状轻且无器质性心脏病者,在发病24小时内可以不复律,仅给予休息与镇静。如房颤已
24、持续24小时以上应复,因为房颤超过48小时后,可以出现心肌电重构,使房颤产生房颤,房颤更加持续,还可能出现血栓栓塞。如房颤发作已超过12周,复律难度渐渐增加,此时可根据房颤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出现血栓栓塞并发症的机会、长期抗凝有无禁忌等因素来确定治疗方案。,51,房颤转复的指征,如病人有卒中高危因子,仅仅控制心室率对恢复症状和血流动力学变化不够满意,对长期抗凝宜而短期抗凝能接受,可采用复律治疗。如控制心室率即能消除症状,使血流动力学恢复平衡,心功能改善,病人又能长期接受抗凝治疗,则可不作复律而采用控心室率加长期服用华法林的方法。病人不能耐长期抗凝又无卒中高危因子者,可改华法林为阿司匹林。房颤持
25、续一年以上者复律困难更大,左房大者尤难奏效。故复律成功的机会光。,52,反指征,除非有一些特殊的紧急情况,下列情况非复律之良好指征:,病因未除 如尚未治好的瓣膜病变、未控制的甲亢、活动性心包炎、心肌炎、药物中毒尚未排空等。心房明显增大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患者无心脏起搏器保护,53,复律的方法,直流电体外复律 直流电体外复律可使90%的房颤病恢复窦心律,药物转复,A类 奎尼丁、普鲁卡因胺、双异丙吡胺、氟卡尼、莫雷西嗪,C类 普罗帕酮,类 索他洛尔、胺碘酮、依布利特,能转复房颤的药物,54,电复律前的准备,术前准备,去除病因术前华法林有效抗凝三周 INR?食道超声检查 排除左房内血栓 停用洋地黄 查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房颤 医学 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471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