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生活的隐逸文化传统.doc
《乡村生活的隐逸文化传统.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乡村生活的隐逸文化传统.doc(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乡村生活的隐逸文化传统天下先有隐士,后有隐逸文化,隐逸文化的流布、承继,即成隐逸文化传统。 易坤文言:“天地变化草木蕃,天地闭,贤人隐。易曰:括囊;无咎无誉。盖言谨也。” 天地运行变化,草木滋长茂盛;天地闭合滞塞,万物凋零萧条。贤者应考量时势,适时而隐。如“囊”之“括”(扎起口袋),谨言慎行,不会有灾难,也不会有称誉。“出世”而隐 孔子说:“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现),无道则隐。”(论语泰伯)孔子认为,古代之“士”,“笃信好学”之旨归,在于爱惜道、守住死,不与危乱之邦为伍,天下有道则“入世”而现,施展才能,弘道扬善;天下无道则“出世”而隐,韬光养晦,以身守道。
2、孔子之理念,在于“士志于道”,坚守“道统”,保持自己的精神独立,与不“王道”的“政统”保持距离,不同流合污,更以“邦无道,富且贵焉”为耻!在“无道”之邦,“不降其志,不辱其身”“隐居以求其志”。在孔子看来,“隐逸”,是一种对“道”的捍卫和维护;是一种“生存”方式;一种“适时”的处事态度。 与儒家相对的道家庄子,则以上古禅让传说来谈论“隐逸”: 舜以天下让善卷,善卷曰:“余立于宇宙之中,冬日衣皮毛,夏日衣葛絺;春耕种,形足以劳动;秋收敛,身足以休食;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吾何以天下为哉!悲夫,子之不知余也!”遂不受。于是去而入深山,莫知其处。(庄子让王) 善卷,“日出而作
3、,日入而息”,衣食自给自足,相较于治理天下,其更愿意“逍遥于天地之间而心意自得”。这里体现了一种对于率性之“自由”的诉求! 与善卷行为相反的,是一些世俗之所为: 夫天下之所尊者,富贵寿善也;所乐者,身安厚味美服好色音声也;所下者,贫贱夭恶也;所苦者,身不得安逸,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若不得者,则大忧以惧。其为形也亦愚哉。 夫富者,苦身疾作,多积财而不得尽用,其为形也亦外矣。夫贵者,夜以继日,思虑善否,其为形也亦疏矣。人之生也,与忧俱生,寿者惽惽,久忧不死,何苦也!其为形也亦远矣。(庄子至乐) 世俗所尊崇看重的,是富有、尊贵、长寿和善名;所爱好喜欢的,是身体的安适、食品
4、的丰盛、漂亮的服饰、绚丽的色彩和动听的乐声;所轻视看低的,是贫穷、卑微、夭折和恶名;所痛苦烦恼和忧惧的,是“口不得厚味,形不得美服,目不得好色,耳不得音声”。 在庄子看来,富者、贵者,劳累身形,苦心经营,处心积虑,患得患失,其对待自身(“其为形也”)可谓“愚”(愚蠢)、“外”(身外)、“疏”(疏忽)、“远”(远离),真是“何苦也”! 庄子以为此是“天之戮民也”! 可见,对于“隐逸”,庄子认为,是一种对于“天下”之位的权势的否定、“无为有国者所羁”;是一种对于世俗 “富贵寿善”身外之物的否定、“不为轩冕(权势)肆志,不为穷约趋俗”。是不“危身弃生以殉物”、为物所累的“自由”人生! 儒道思想汇合,
5、便构成了中国独特的隐逸文化价值观,即坚守道义、适时生存、率性自由等。“归园田居” 在“隐逸”价值观下,避世隐士,其生活方式的选择呈现多种多样,迥异于世俗之常规: “古之人隐于农、于工、于医卜、于屠钓,至于博徒、卖浆、抱关吏、酒家保,无乎不在,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元好问市隐斋记) 但一般来说,往往选择旷野山林、浩渺江湖之间。“就薮泽,处闲旷,钓鱼闲处,无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闲暇者之所好也。”(庄子刻意) 晋陆云逸民赋描写到: 世有逸民兮,栖迟乎于一丘。委天刑之外心兮,淡浩然其何求?陋此世之险隘兮,又安足以盘游?杖短策而遂往兮,乃枕石而漱流。载营抱魄,怀元执一。傲物思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乡村 生活 隐逸 文化 传统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470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