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实施“文化强市”战略铸造提升重庆直辖市综合竞争力的新型引擎.doc
《全面实施“文化强市”战略铸造提升重庆直辖市综合竞争力的新型引擎.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面实施“文化强市”战略铸造提升重庆直辖市综合竞争力的新型引擎.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全面实施“文化强市”战略 铸造提升重庆直辖市综合竞争力的新型引擎重庆有着三千年悠久历史,是一座既古老又年轻的城市。直辖十年来,经济建设突飞猛进、城市建设日新月异。但在文化发展上,却因为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呈现明显的滞后效应,离直辖市的要求尚有一段的距离。这不仅严重损害了重庆的城市形象,与直辖市的地位不相称,也极大地妨碍了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基于此,我们有必要以更加务实的精神、更加科学的态度、更加高远的目标,加速重庆文化的发展,用文化的振兴来促进和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地发展。市委、市政府应站在政治直辖、经济直辖和文化直辖的高度把文化建设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摆到与“科教兴渝”同等重要的位置,以决议
2、或决定的形式确立全面实施“文化强市”的战略,让“文化强市”成为全市三千万人民的共同追求和一致理想,为全面提升重庆直辖市的综合竞争力铸造新型引擎。一、文化在城市综合竞争力中的作用与地位文化是人类精神与智慧的结晶,是一座城市繁荣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要弄清文化在城市综合竞争力中的作用和地位,首先必须弄清什么是文化?什么是城市综合竞争力?以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外在关系?从普遍意义上讲,学术界一般把文化分为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意识文化三大类型,或大文化、中文化、小文化三个层次。大文化,即广义的文化,指人类改造客观和主观世界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它包含了 器物文化、制度文化和意识文化。器物文化是通过物质活动
3、及其成果来体现的人类文化,如城市、村庄、建筑、道路、桥梁、机械、设备等一切人化的自然;而制度文化和意识文化,则是通过人的精神活动及其成果来体现、或者虽在物质活动中产生但主要表现在精神层面的人类文化,相当于中文化。它包括语言文字、思想道德、科学理性、文学艺术、社会习俗以及制度体系等。至于小文化,主要指语言、文字、文学、艺术等。城市竞争力主要是指一个城市在发展过程中与其它城市相比较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和转化资源,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硬实力,即实实在在的可以物化和量化的经济指标,另一个则是软实力,即一个城市对于别的城市和地区的影响力。城市综合竞
4、争力的内在表现是一个城市的吸引力、辐射力、创新力、整合力和影响力的总和,内在涵义包括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综合服务功能、综合发展环境、综合创新能力、综合管理水平、市民综合素质等6个方面。我国在城市竞争力方面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是上海市发布的城市综合竞争力2001年上海经济发展蓝皮书。该书从集聚和扩散功能比较上着手,把城市综合竞争力划分为总量、质量和流量三个一级指标,并通过14个二级指标及78个三级指标来涵盖城市综合竞争力的丰富内容。在城市综合竞争力中,文化作为城市的根基表现的城市凝聚力,体现城市的外在发展活力和内在向心力,是构成城市综合竞争力不可缺少和无法替代的重要元素。它主要包括城市的文化积淀
5、、文化传承、文明程度等,是相对于城市经济实力等硬实力的软实力,是相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等硬环境的软环境,是城市气质、性格、精神、理想和价值观、道德观的集中反映。一个城市要在未来发展中保持强劲动力,就必须自觉推进文化建设,不断提升城市文化的创造力、凝聚力、辐射力和竞争力,为城市的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首先,在起源上,城市从形成起,就是多族群聚居共存的文化体和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济体。人口由乡村向城市的聚集,人才和精英、资金和资本也更多地向城市聚集,这自然形成了文化和经济的交汇和聚集,产生资源优势,使城市往往代表了一个区域文化和经济发展的最高水平。其次,在关系上,文化与城市、
6、与经济都是密不可分的孪生兄弟。雅典作为城市的发祥地之一,文化的崛起、经济的兴旺带来了城市的繁荣;欧洲文艺复兴,催生了意大利的发展,爆发了以英国、法国为代表的工业革命;美国的文化发展,开启一个帝国的财富梦想,影响了全球经济和人类思维;凭借新型的文化产品,韩国走出了亚洲金融危机的阴影。在我国,盛世大唐的灿烂文化不仅改变了世界诸多国家的文化,也使长安成为了当时世界上赫赫有名的大都市。第三,在政治上,城市历来都是各级政治和行政中心的结合体,并受到政治和行政地位的严格限制。这种特点至今仍未有明显的改观。不同等级的城市有着不同的规模和发展空间,同时也充当着不同范围文化中心的角色。而这种文化中心同时在一定程
7、度上左右和影响着相应范围的经济发展。第四,在经济上,文化状况决定着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和方向。作为意识形态,文化无时无刻不影响着生产、分配、交换、流通、消费等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一个城市的文化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城市的经济模式。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和强大的文化吸引力使大城市形成了完整的产业和市场体系,以及多样化的经济结构;富有自身特色的文化使中小城市形成了相对单一的产业和市场优势。第五,在发展上,放眼当今世界,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文化经济相互交融,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城市对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各国都无一例外地充分认识到文化对城市演变发展所带来的前所未有的影响,把文化的发展
8、当作一种崭新的方式和动力用以推进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的深刻变革。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成功应对文化挑战,城市才能插上腾飞的翅膀,竞争力才能得到有效提升。因为城市的竞争力不仅体现在传统的建筑、交通、能源等硬件设施上,也体现在优美的生存环境、生活空间上,更体现在内在的人文精神和思想境界上。二、重庆直辖十年来文化及城市综合竞争力的考量直辖十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三千万重庆人民在市委、市委坚强有力的带领下,在文化建设和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一个初步繁荣、祥和、文明的新重庆正以崭新的形象呈现在世人面前。但这些长足的进步多数仅仅停留在纵向与过去相比的层面,没有上升到横向与世
9、界发达国家相比、与国内先进城市相比,与高速推进的重庆社会发展相比、与日益增长的人民群众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相比这一更高的位置。基于此,在讨论确立“文化强市”的战略的同时,我们有必要对重庆直辖十年来文化及城市综合竞争力的状况进行一番认真的考量。文化方面:一是文化资源的先天优势未因直辖而得到充分彰显:重庆是一座具有三千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早在两百多万年以前,人类的祖先巫山人就开始在这块土块上繁衍生息。多姿多彩的巴文化,博大精深的大溪文化、铜梁文化,神秘莫测的巫文化,气势恢弘的抗战文化,催人奋进的红岩文化、移民文化以及独具魅力的苗族、土家族文化,使这座城市的文化源远流长、浑厚丰盛。但长期以来,由于缺
10、乏有效的梳理、融合、包装、推广,以及传承,加之体制、传播、交流、展示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外来文化、新兴文化的冲击、涤荡,这些文化不论时间或者空间上都没有冲破区域的界限,对全国乃至世界文化构成比较大的影响。按理说,这种状况应该在重庆直辖的大好形势下有所改观,让这些先天的优势得以充分的彰显。因为中央设立重庆直辖市,而不是设省、设自治区,不仅仅是对重庆体制、经济的一种考量,更重要的是对重庆文化的一种考量。建省、建自治区,同样可以达到体制和经济直属中央的目的和效果,但重庆城市的作用得不到有效的发挥和全面的施展。惟有设立直辖市,才能使重庆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直辖作为一种体制措施,可以强制地提升一个城
11、市的政治地位,甚至经济地位,但却不可能强制地相应提升这个城市的文化地位。重庆可以是中国的第四个直辖市、可以是西部的惟一直辖市,但绝不可以说她一旦直辖就注定是中国的第四文化城市、西部的第一文化城市。我们固有的先天文化资源也不会因为直辖而迅速得到扩张和升华。相反,如果我们不注重将这种优势转化为强势,文化将停滞在省辖市的水平和状态。事实证明,直辖十年来,重庆的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在文化建设和发展上却成效大不,缺乏相应的突破和崛起,现有的存量没有盘活,新的增量也没有出现。与诸多同样文化底蕴深厚的兄弟城市相比,与历史悠久的北京、南京、广州、武汉、杭州相比,即便和同处西
12、部的西安、成都、昆明相比,都显得底气不足。此外,我们还应该冷静地看到,包含多种文化形态在内的巴渝文化,说到底在浩如烟海的中华文化中还只能是涓涓细流,在碧波万顷的世界文化中更是沧海一粟,更需要我们去继承、发展、壮大,使之成为可以影响中国和世界的文化。在具体实践中,我们的绝大多数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都不敢正视或不愿承认这一点。对于重庆文化,我们既没有必要妄自菲薄,也没有必要无限夸大,而是应该给它一个准确的、理性的定位。这不是热爱不热爱重庆的问题,而是认真负责的科学态度。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能有利于我们搞好重庆的文化建设,有利于城市综合竞争力的提升。否则,就可能躺在所谓前人留下的“财富”上吃老本、
13、睡大觉,不愿意在文化建设上卧薪尝胆、超越自我,舍不得花力气、下功夫。二是文化资源后天的保护利用开发方法欠当、力度欠大:重庆文化之所缺乏影响力和凝聚力,没有形成强势“品牌”和拳头“产品”,除了先天张力有限、气势不足之外,后天保护、利用、开发的方法不当、力度不够是一个更重要的因素。文化需要继承,需要传承,但更需要发展,需要创新。重庆直辖,本来给重庆文化发展提供一个前所未有的最好发展契机。但我们却恰恰忽视和忽略了这一点,没有抓住机遇乘势而上,在高速推进经济建设、城市建设的同时,同步推进文化建设,加速文化的发展。致使我们直辖十年来,在未还清过去欠下的文化旧帐的同时,又增添了新债。纵观全球和全国,每一个
14、城市在发展文化产业中的起点都是不一样的,但由于着力点不一,效果也大不一样。意味深长的是,如今文化建设搞得好的地区,并不一定都是历史传统悠久的地方。相反,一些原来文化资源并不雄厚的城市,一旦选择了正确的发展战略,照样可以后来居上。上海只有二百多年历史,深圳只有二十年多历史,巴西利亚只有四十多年历史,纽约只有三百年历史,都同样在文化建设上取得了不俗的成就,成为影响世界和地区的著名都市。它们成功的经验在于:不重复别人的做法,不实施“你有,我也要有”的“赶超战略”、“模仿战略”,而是潜心于“有所为,有所不为”的“选择战略”、“特色战略”,形成相对的比较优势、潜在优势和发展优势。考量重庆直辖十年来的在文
15、化上的得失,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城市精神的缺位,使全市人民的思想和情感长期以来没有得到有效凝聚。建城三千年、得名八百年、设市一百年。长期以来,不论是作为国民政府的陪都,还是新中国建立后的西南局所在地,不论是全国第一个计划单列城市,还是西部惟一的直辖市,重庆始终没有准确、适时地提炼出自己的城市精神,形成代表这座城市理想、性格和人文特质、价值规范的统一的信念和共同的追求,用以激励和鼓舞全市人民战胜困难、加快发展的勇气和斗志,让这座城市青春常在,永续焕发出强劲的活力与生机。近年来,虽然文化界、学术界众多专家学者大声疾呼、积极建言,但这种精神仍然是千呼万唤未出来。城市精神的缺位,使重庆在各个
16、发展时期难以从精神上形成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从灵魂深处形成高度的理想认可和完全的价值等同,推动经济社会优质高效地快速发展。二是文化生态的失衡,使重庆文化始终没有步入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轨道。首先在思想意识上认识不到位。各地位、各部门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片面强调经济建设为中心,轻视忽略文化建设的倾向,对文化的认识多数停留在发展文化产业、直接拉动GDP增长这一简单的 “吹粮见米”的层次上,极少深层次地认识到文化在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深远影响和重要地位,更没有意识到文化对城市经济的推动和促进作用。其次是体制机制缺乏创新。作为新兴直辖市,重庆是以一个城市的体制和机制架构管理人口、面积、社会形态、经济模
17、式相当于一个省的社会事务。这里边既除了省、自治区同样具有的繁重的经济发展任务外,还有省、自治区不具体操作的纷繁的文化建设任务。这是重庆有别于其它直辖市和省、自治区的特殊市情。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创新体制机制,在文化发展上既要有宏观把握,又要有微观实作,探索一条符合重庆文化市情的发展路子。三是基础设施欠帐过多。直辖十年以来,我市加大了对文化设施的投入力度,建成了中国重庆三峡博物馆、重庆科技馆、重庆规划馆,整修了湖广会馆、磁器口古镇,开工建设了重庆大戏院、重庆科技馆、重庆图书馆、重庆美术馆等一批重要的文化基础设施。但由于在文化建设上几十年形成的严重欠帐,再加之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迅猛,这些设施远
18、不能适应形势发展和任务的需要。四是文化现状令人堪忧。长期以来,由于缺乏良好的生存环境和发展空间,缺乏适宜生长的气候和土壤,重庆在文化上不仅没有产生过大师级的人物,就连极具发展潜力的新秀在本土刚刚崭露头角后也都纷纷远走它乡,在外地迅速走红。重庆直辖十年以来,没有举办过一次在世界范围内有一定影响的国际性文化活动和文化赛事;没有一个全国性的文艺节庆和文艺赛事固定落户重庆;没有产生过一件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广泛轰动的文艺作品。优秀精神产品的生产和优秀文化人才的储备与直辖市的地位不相适应。三是产业发展的滞后,使重庆文化始终没有形成强大的产业拉动经济的发展。在数量上, 2004年重庆全市的文化产业增加值仅为5
19、2亿元,占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的2%。低于全国2.15%的平均水平。而同年的北京、上海则占到了6%,云南占到8%。在质量上,重庆文化产业散、乱,弱、小,缺少有影响力的品牌和重量级的企业集团。在国际国内市场具有竞争力、上规模的大型产业集团更是明显缺乏。这显然跟重庆直辖市的地位、形象和发展需求都极不相称。而事实上,重庆文化在产业发展上并不缺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资源。荣昌的陶器、折扇、夏布,梁平的竹帘、年画,大足的石雕等等,以前都是远销市内外的抢手货。而到如今,不是销声匿迹,就是萎靡不振。荣昌的安富过去素有中国四大陶都之一的美称,产品供不应求,蜚声海内外。几十年来,由于缺乏进步和创新,仍然停留在手工作坊
20、式生产的初级阶段,连最有优势的“泡菜坛”都保不住应有的市场份额。而当年规模、名气与之相当的江苏宜兴,则凭借小小的紫砂壶打造出了“中国陶都”的品牌,把陶器做成了支撑地方经济的一个产业。城市综合竞争力方面:2006年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显示,重庆在全国200个城市综合竞争力排名中位列第40位,在西部地区落后于排名27位的成都和33位的西安。在8项城市竞争力分项排名中,除产业本体竞争力一个分项排名列第6位外,其余的人才本体、企业本体、公共部门、生活环境、商务环境、创新环境、社会环境等7个竞争力分项指标均未能进入前20位。而成都却有4个分项指标进入了前20位,昆明也有1个分项指标进入了前20位。另有研究
21、将我国城市综合竞争力按得分分为了五个层次,居第一层次的为深圳、上海、广州、宁波、杭州;第二层次的为北京、厦门、大连、南京、天津、青岛、昆明、海口、沈阳等;重庆位列成都、长沙、济南等城市之后大体处于第三层次。由此看来,重庆作为中国仅有的四个直辖市之一,其城市综合竞争力并不像其他三个直辖市一样在全国居于领先,而只是位居中游,尚无强势。即使在西部地区,也没有完全站到领跑的位置。此外,按照城市综合竞争力2001年上海经济发展蓝皮书。对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划分。在总量上,重庆2005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3069.10亿元,在全国城市中排名第七,列上海、北京、广州、苏州、深圳、天津之后。事实上,这还是大城市加
22、大农村的概念,是三千多万人口和八万多平方公里的概念。其都市发达经济圈完成的地区生产总值仅为1295.88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2.2%,其余的57.8%则是由地域广大的非都市经济圈完成的。这个数字已经低于了成都。在质量上,2005年,重庆城市人均收入为10244元,居全国城市第74位,在西部列成都、克拉玛依、嘉峪关、乌鲁木齐之后;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4784.76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545.85亿元。这些指标与庞大的人口基数分摊,在全国处于中下水平。而同期成都市年末全部金融机构的各项存款余额为4477.5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074.1亿元。在流量上,2005年,重庆
23、市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215.76亿元。这其中,市级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仅占了714.78亿元。全年进出口总额42.93亿美元,接待海内外游客6017.71万人次。这些指标与全国相比,仍然不占优势。而同期,成都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99.2亿元,实现进出口总额45.4亿美元,接待国内游客3619.6万人次。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直辖十年来,重庆虽然在文化发展和城市综合竞争力提升上有了不小的进步,但与同样高速发展的全国经济和快马加鞭的兄弟省市自治区相比,仍然差距明显,而且部分指标距离还在拉大。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更新观念、创新思维,从包括文化在内的层面入手,加大深化改革的力度,确定更高的
24、文化坐标,全面实施“文化强市”的战略,以城市软环境的不断改善来促进经济的优质高速发展。三、实施“文化强市”战略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文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原动力,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巨大的拉动和支撑作用。作为一种“软实力”,文化已成为国家、地区、城市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有资料显示,近年来。全国先后已有17个省、直辖市明确提出了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大市”或实施“文化强省”、“文化强市”的战略目标,制订了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不少先进和发达城市都不约而同地把“文化兴市”、“文化立市”摆上了战略发展的高度。在这样的形势和背景下,重庆如不尽快确立实施“文化强市”的发展战略,把城市的文化建设提上相应的位置和高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面实施“文化强市”战略 铸造提升重庆直辖市综合竞争力的新型引擎 全面 实施 文化 战略 铸造 提升 重庆 直辖市 综合 竞争力 新型 引擎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460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