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节日成为法定假日的文化意义与未来发展.doc
《传统节日成为法定假日的文化意义与未来发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节日成为法定假日的文化意义与未来发展.doc(28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传统节日成为法定假日的文化意义与未来发展话题:教育学习 传统文化 文化遗产 中华文化 传统节日 文化春节作为法定节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就是如此。而从2008年起,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三个传统节日也纳入法定节假日,受到民众的热烈欢迎和普遍关注。传统节日成为法定节假,有多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其文化意义广泛而又深刻。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重要载体,具有厚重的文化内涵。传统节日成为法定节假日是法规层面的突进,更重要的是既要弘扬传统文化,又要适应新时代的生活,真正对民族文化的延续与发展起着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作用,这才是未来应用的追求与关键。关键词传统节日;法定假日;民族文化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
2、码A 文章编号1004-518X(2008)02-0215-10余 悦(1951),男,江西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江西省中国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赣南师范学院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和茶文化。(江西南昌 330077)2008年1月1日起,全国法定节假日进行了重大调整。这一改变,牵动着广大民众的神经,也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关注。不同专业背景的专家学者,都把眼光投入自己重视的层面,特别是对劳动者休息的权力、带薪休假、黄金周的影响等有众多的讨论。而本文则从传统节日成为法定节假的文化意义与未来发展,作些探讨,因为这些法定节假的调整起因,很大程度上就
3、是由于文化的推动力,民俗学家是其中最早关注、研究、呼吁、策划的重要群体之一。一2007年12月14日,国务院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进行了修订。这是一次历史的延续,又是一次最有文化意义的构建。早在1949年12月2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不足百日,政务院就发布了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订立的节日主要是元旦、三八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五四青年节、六一儿童节、七一党的生日、八一建军节、国庆节,外加传统的春节,使中国公民有了元旦1天,春节3天、“五一”1天、“十一”2天的基本公休假格局。46年后的1995年,有了“双休日”制度。1999年9月18日,国务院对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进行了第一次修订
4、,最重要的是形成了春节、五一劳动节、十一国庆节3个“黄金周”。而2007年12月14日,则是第2次修订,突出彰显了这次修订的“文化含量”。办法规定了全体公民放假的节日:新年,放假1天;春节,放假3天;清明节,放假1天;劳动节,放假1天;端午节,放假1天;中秋节,放假1天;国庆节,放假3天。这7次全民放假节日,共11天,其中,传统节日4次,共6天;而新兴节日3次,共5天。也就是,传统节日在全国法定假日中,无论次数和天数都超过新兴节日。此外,国家还规定:“少数民族习惯的节日,由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地方人民政府,按照各该民族习惯,规定放假日期。”传统节日更多地纳入法定节假日,是顺应民意、尊重民间习俗
5、的重要举措,也是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方式。其文化意义,我们不妨从多个方面作些具体分析:(一)传统节日是农业文明的继承与再现历法的种类很多,大体可区分为以月亮盈亏为基准的“太阴历”和以太阳周期为基准的“太阳历”。在人们普遍的印象中,中国传统社会所使用的历法是“阴历”,亦即所谓“旧历”、“农历”、“民历”。其实,这是一种并非全面和准确的看法。因为,中国传统社会的历法是“阴历”兼具“阳历”,实为“阴阳合历”,故又叫做“太阳太阴历”。1912年,孙中山宣布废除阴历而采用阳历,但由于中国文明一直是以农耕为基础的,而阴历和农耕生活的节气、节律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现代中国也一直是阴历和阳历并行延
6、续的局面。正因为如此,依据阴历、节气等编排和设计的各种传统的年节、庆典和仪式,这些所谓“传统节日”的节庆体系,依然根深蒂固,特别是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等堪为代表。中国的传统节日是农业文明的缩影,既是我们先辈长期不懈地探索自然规律的产物,包含着大量科学的天文、气象和物候知识,也是中华文明的哲学思想、审美意识和道德伦理的集中体现。节日表现的人与天(自然)的关系,体现出中国人阴阳平衡、天人合一、顺其自然的哲学思想;欣赏柔美,追寻浪漫的美学观;享受团圆美好气氛,根据年龄长幼尊崇的伦理观念。这些优秀的文明成果,通过节日可以很好地继承和再现。(二)传统节日是中华文化传承的基石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
7、是需要载体的。节日是日常生产的亮点,节俗文化是时代精神的聚焦。传统节日及其相关活动,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传统的春节,人们印象最深的有王安石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其实,春节最有生命力的,是举国共庆,全民欢腾的活动,是盼春节、迎春节、庆春节的繁复、温馨的过程。每年从农历12月23日开始就进入年的程序,祭灶神、扫尘、贴春联、贴年画、贴门神,祭祖、吃年夜饭、守岁,拜年、走亲戚、舞龙灯、跳狮舞、吃元宵、观花灯,等等。每一个辰光,每一年环节,都紧扣着辞旧迎新的寓意,期盼祝福的心愿,尊崇先人的礼教,还有许多传统文化的符号。如果缺失春节这个载体,如果
8、简化或省略这些熟悉而陌生的过程,淡化或消除这些民间文化符号,也就失去了年味,失去了年的本质的意义,也就使文化传承失去了根脉。同样,像年节的放鞭炮、扭秧歌,清明节的踏青、放风筝,端午节的赛龙舟,中秋节的燃宝塔灯,都是象征着闲暇、欢乐、温謦和幸福,都是展示欢庆喜悦的有效形式。正是在这些活动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三)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和团结中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成的国家,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节日,但一些传统节日又是多民族共同享有的。例如,春节不仅是汉族的节日,也是其他38个少数民族的重要节日。其中,31个民族普遍过春节,他们是汉族、满族、朝鲜族、赫哲族、蒙古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
9、伦春族、土族、裕固族、锡伯族、普米族、羌族、彝族、白族、哈尼族、傈僳族、纳西族、景颇族、阿昌族、怒族、苗族、布依族、侗族、水族、仡佬族、壮族、瑶族、京族、黎族和畲族。而另外8个民族中也有部分群众过春节,他们是回族、东乡族、土家族、毛南族、佤族、仫佬族、傣族和柯尔克孜族。可见,春节在我们中华民族的共同生活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影响。同时,还有其他一个民族或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如蒙古族的白节、马奶节、那达慕大会,回、维吾尔、哈萨克、东乡、柯尔克孜、撒拉、塔吉克、乌孜别克、塔塔尔、保安等民族的开斋节、古尔邦节,藏族及珞巴、门巴民族的藏历节、望果节,藏族的雪顿节、沐浴节,苗族的花山节、姊妹节、芦笙节,壮、苗
10、、布依、侗、瑶、畲、仫佬、仡佬等族的三月三。这些节日,数以百计,恰好反映了中华文化“合而不同”的优良传统。中华民族分布广泛,却能保持强烈的民族认同感,这在相当的程度上得益于节日民俗的存在。正因为如此,国家法定节日的实行办法,还明确规定少数民族节日的休假要求。这一规定,体现出我国民族一律平等,国家对各民族传统节日和风俗习惯的尊重,也是国家法定假日规范体系的组成部分。(四)传统节日还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海外华人一直把春节视为民族文化的代表,他们身处异族文化之中,但是每年仍然坚持过春节,并加以展示。这既是强化自己的文化信念,也宣传了中华文化。香港和台湾现在都把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
11、节列为有假的节日。海外侨胞对清明祭祀十分重视,每年清明节都有大批海外华侨归国祭祀祖先,也祭祀本民族的始祖。每年清明节,数以万计的海外侨胞来到陕西桥山黄帝陵、轩辕庙,祭祀华夏始祖轩辕黄帝。每年清明节,很多台湾同胞也来到海峡对岸祭奠祖先并与亲人同聚。可见,共同的清明节俗,使侨居海外多年的侨胞和台湾同胞的心与祖国连在一起。如今,把清明节作为法定节日,必会进一步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意识和民族自豪感,进一步加强民族凝聚力。内地和港澳台在现代化道路与现代文化上有意识形态的差别,但是两岸四地的民众在传统节日文化上却是相互认同的,这也是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重要基础之一。(五)传统节日的弘扬有利于“和谐世界”的构建中
12、国的传统节日作为中华文明的象征,自创立以来就不断地向周边国家传播,如韩国、日本等国的节俗活动很多都能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找到源头。春节在韩国、越南、新加坡都是最主要的假日,韩国甚至把中秋节列为法定假日。日本虽然从1873年起把春节和元旦合而为一,却现在还把三月三(女儿节)、五月五(端午节、儿童节)列为节日。中国传统节日传到域外,并且被民族化和本土化,这一点也引起外国学者的关注。越南阮翠鸾的论文越南的端午节写道:“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的端午节。其实,在越南,也有这个节日,但在称谓上民间多俗称为杀虫豸节或五月初五节,五月节等等。越南一年中有三大节,它们分别是元旦节(即春节)、端午节、农历七月十五节(即
13、中国的鬼节)。其中元旦节和农历七月十五节都带有个人团聚祭供祖先的意味,而端午节却与节气气候及农业生产有关。”“端午节虽从中国传入越南,但由于取决于当地社会和环境,农历五月初五实际有其名,但内容有区别。按越南的习俗,纪念祭祀屈原已不是主要的了,他们把中国文化色彩本土化了,同时创造出新的符合于自己的实际生活和自然环境的习俗,例如吃糯米酒、水果、正午采草药、拷树取果、杀虫豸等习俗。”正是由于传统节日在时间和空间的场域内不断被传播和再生产,使其文化价值得以永恒。而且,我们正在倡导“和谐世界”,不同的国家具有相同的节日,更有利于“和谐世界”的构建。(六)传统节日成为法定假日有利于文化遗产的保护现在是经济
14、全球化的时代,又是文化多元化的时代。传统节日正是民族文化最集中的体现,最活跃和最有生命力的部分。传统节日,既有物质文化的存在,又有非物质文化的表征,是一个综合的文化体系。而且,任何文化遗产的保护,活态的保护远胜于静态的保护;大众参与的保护,远胜于单个传承人的保留。传统节日正是通过大众共同参与的方式,使这份宝贵的遗产得以生生不已。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和部分少数民族节日,都已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元宵节也作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备选对象,正在公布征求意见。苑利、顾军在传统节日遗产保护与我们应该秉承的原则一文中提出:传统岁时节日的保护重点是两个方面,一是传统
15、节日所传承的物质文明,一是传统节日所传承的精神文明。传统节日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原则是:传统节日文化遗产保护的“有形化”原则,以人为本原则,整体保护原则,活态保护原则。“有形文化遗产与无形文化遗产无论是自身状态还是保护方式都完全不同,如果把前者比喻成鱼干,后者则是一条活鱼。前者的保护方式主要是防腐,而后者的保护方式主要是养生。将无形文化遗产接受并记录下来,固然重要,但说到底,将无形文化遗产做成标本存入博物馆或是资料库则并不是我们的最终目的,我们的真正目的是想让这些无形文化遗产象水中之鱼一样,永远畅游在中国文化的海洋里,生生不息,永无穷尽。而传统节日的保护正需要这样一种理念。”传统节日成为法定假日
16、,正是通过全民参与的方式,使文化遗产永远成为“活态”的物质与精神财富。二传统节日更多地成为法定节假,这是我们对传统文化有更深刻认识后的举措,也是符合整个民族的追求和价值取向的。但是,这一举措从规定层面来说,只是解决了大众的休息权问题,并为文化的弘扬提供了可能性。而要真正使其具有的文化意义落到实处,得到体现,还有赖于我们对传统节日,特别是对春节、清明、端午、中秋“四大节”的文化内涵的认识与挖掘。春节、清明、端午、中秋被称为中国传统的“四大节”,这些都是历史悠久而现代才定型的。因为中国传统的岁时节日体系萌芽于先秦时期,成长于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定型于隋唐两宋时期。元明清时期对这一体系没有大的突破,
17、但对传统节日实现重大调整,突出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四大节日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以适应民众生活的需要。但真正“四大节”的地位定型,则是在现代社会。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政府为了标榜自己的现代性,放弃作为王朝遗产的“夏历”的官方地位,改用“公历”(西历)。1914年1月,北京政府内务部在致袁世凯的呈文中提出:“拟请定阳历元旦为春节,端午为夏节,中秋为秋节,冬至为冬节。凡我国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给假一日。”袁世凯批准了该呈文。从此,阴历的1月1日把自已原有的名称“元旦”、“新年”让给阳历的1月1日,自己则称为“春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春节早就纳入了法定节假日,但人们普遍反映现在“年味儿
18、”越来越淡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这“年味儿”指的就是节日文化。还有的年轻人简单地认为:“清明节就是扫墓,端午节就是吃粽子,中秋节就是吃月饼。”与此同时,各种非法定节假日的洋节却搞得红红火火,有人戏称为:“汤圆”动辄败给“玫瑰”。这些,都涉及到对于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以及其他的中华民族传统节日,我们应当怎样充分了解并挖掘其文化内涵,使我们的传统节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使我们的传统节日文化越来越兴盛。“年味儿”越来越淡了的说法已经流行多年。的确,无论城乡,传统节日的影响都在消退,这是当代社会处在全面变革过程的现实。对于这一现象,我们要客观辩证地分析。一方面,由传统的农业社会体系进入
19、现代工业文明体系,传统节日在现代生活中的实在辅助意义已明显消退,传统节日地位的下降是可以理解的。另一方面,如果研究社会生活史和节日演变史,我们就会发现:人们追求生活和谐、闲适,满足精神需要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因此,传统节日的变化只能是程度上的,或者是形式的变化。正因为如此,我们既要勇于正视传统年节的状况,又不要把这种情况无限夸大。那么,应该怎样挖掘传统年节的文化内涵呢?我们还是以春节为例证,作点具体分析:第一,要从年节产生的源头,来寻找文化内涵的根基。春节,是现代人对于夏历(农历)新年的称呼。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亦云“三元”,即“岁之元,时之元,月之元”。意思是说:这一天是新年的开端,新季
20、节的开端,新月份的开端。春节是反映太阳和月亮运动规律的自然节日,也反映了中华民族传统的核心价值观念阴阳和谐,反映了我们民族对于顺应天地自然的人生境界的向往。第二,要从年节的全过程考察,破解其文化的丰富性。春节的各项活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辞旧岁,迎新年。广义的春节概念包括腊八直到元宵节,相关的民俗活动非常丰富:从腊月初八的“腊八节”、腊月二十三的祭灶节、除夕守岁、初一拜年、初五“破五”、初七人日,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过年行事尽管纷繁复杂,但文化内涵则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有关过年者主体自身物质及精神需求的;二是为协调和加强现实人际关系的;三是反映人天关系,也就是人与超人的、神秘的天神和鬼
21、怪世界关系的。第三,对年节的重点民俗事项作深入剖析,解读其社会功能和文化象征意义。例如:春联、年画都起源于古代驱鬼辟邪习俗,现代发展为表达喜庆吉祥意愿的民间艺术。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人们对于生活幸福的最基本要求:合家团圆,人人平安。除夕守岁是等待辞旧迎新时刻的到来,包含着对美好未来的强烈期待。放爆竹的原始目的是驱逐鬼怪,或迎接神明,后以强烈的喜庆色彩发展为辞旧迎新的象征符号,成为最能代表新年到来时刻的民俗标志。年糕和饺子是最具代表性的新年食品,表达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期待。春节祭神、拜祖、拜年,是对人神关系、人伦关系的重新确证,即对于人类作为一个文化存在的确证。海外华人通过春节民俗活动,重新确证自
22、己是一个文化上的中国人。第四,对于年节事项的禁忌分析,可以清晰了解中国人的心理追求。由于春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所以春节的一切行为(包括日常行为)也都具有象征性、仪式性。春节时住的房子要除尘和装饰一新,穿的衣服也必须是全新的,据说这样才有美好的新生活。吃的饭要有剩余,以求“年年有余”。春节的“铺张浪费”简单地斥之是难以奏效的,因为还存在文化的象征:未来的生活要像春节一样丰盛。春节要讲吉利话,孩子打碎了碗也不能责备,要说“碎碎(岁岁)平安”。这既是过年禁忌,又包含着禳解方法,是万一不慎出现失误的补救措施。总之,春节被赋予的文化内涵需要作全面立体深入的考察。其实,这也可以推广到所有传统节日的探究。只
23、有充分了解和挖掘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我们才能懂得人们在传统节日喜爱什么,才能正确地把握除弊兴利的科学选择,使传统节日文化越来越兴盛。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能更深刻地理解:为什么有的地方经过十年的努力禁放烟放爆竹,最终又不得不回归“限制”的轨迹,就因为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在制约和规范着人们的心理与行为。遵循同样的原则,我们再来看看清明、端午、中秋节的文化内涵。与其他传统节日比较,清明节有三个特点:一是兼有节气与节日两种身份,二是以户外活动(扫墓、踏青等)为主,三是兼有肃穆(在扫墓祭奠活动中的悲伤)与欢乐(在踏青等游玩活动中的愉悦)两种情感氛围。这种特色的形成与其来源密切相关,因为清明节是“清明”节气
24、、寒食节、上已节三者融合而成的节日。这一时间的拐点是在唐代,王维的寒食城东即事诗句:“少年分日作遨游,不用清明兼上已”,是寒食、清明与上已三者融合为一体的有力佐证。自唐宋以来,清明的民俗活动之丰富在中国传统节日中足以和春节一比高下。清明的民俗活动可以分为三大部分:一是祭祀。清明祭祀的参与者是全体国民,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要在这一节日祭拜先人亡魂。从唐朝开始,朝廷就给官员放假以便归乡扫墓。祭祀的对象是祖先和去世的亲人,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死者的思念之情。祭祀的时间在清明前后,一般是“前三后四”,最多不超出“前七后八”。祭祀的场所可分为墓祭、祠祭,以墓祭最为普遍,还有的远离在外,就在山上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传统节日 成为 法定 假日 文化 意义 未来 发展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4597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