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04520585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方案.doc
《2704520585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方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704520585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方案.doc(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提升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方案重庆三峡职业学院提升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服务发展能力建设方案项目负责人:徐明灿项目组成员:余战波、杜绍奎、魏光清、姜运隆、郑峰、刘小平、黄滔、谭言斌、张兴友、蒋发伦、谭燕、王长城、黄美兴、胡建明、杨德君、郎朗、陈在良、冉涌、龚成武、秦风元、石中银、赵燕、丁翠娟、陈洁、张子蓉、魏向京。 胡志宏 (重庆远风机械有限公司总经理) 范晓宏 (重庆艾格润数控机床设备制造有限公司总经理) 张 茂 (重庆长安跨越专用车有限公司规划部部长) 李永革 (重庆江东机械责任有限公司董事长)3目 录概 述1一、建设基础2(一)社会需求2(二)专业定位3(三)
2、专业现状4二、建设目标5(一)建设思路5(二)建设目标5三、建设内容7(一)依托库区支柱产业,深入推进校企对接7(二)推进中高职衔接,探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系统培养模式,以体系建设衔接职教培养通道,建立职业教学的终身学习理念。13(三)强化实训基地建设,校企合作实践育人17(四)转变培养方式,推行项目导向的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19(五)建设专兼结合的“双师”教学团队,提升技术服务能力22(六)实施多维评价,构建完善的人才培养质量管理体系26(七)探索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的结合机制,提高专业服务产业能力27四、项目资金预算及建设进度表28(一)专业建设经费预算28(二)建设进度29
3、(三)分年度进度计划表29五、改革举措与保障措施31(一)改革举措31(二)保障措施33六、预期绩效35概 述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是为立足三峡库区、面向重庆的装备制造尤其是高端制造业、现代农业、汽车产业、生物产业等,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素质,掌握相应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从事自动化生产线和机电一体化设备的操作、安装调试、维护维修及技术管理能力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主要建设内容:深化“项目导向、多段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从职业岗位能力分析入手,以机电一体化系统和设备的安装、调试和维修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以职业能力为主线、双证融合的课程体系;以项目和工作任务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重点建设PL
4、C控制系统运行与维护、单片机技术及应用、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3门优质核心课程;培养自动化生产线方向、机电一体化设备方向专业带头人2名,培养骨干教师6名,注重培养专职教师的双师素质,“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95%,聘请14名企业机电一体化技术方面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建设自动化生产线、机电一体化技术服务、工业机器人等5个实训室(中心),建成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研发和生产服务功能于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与长安集团、嘉陵本田、重庆江东机械厂、重庆远风机械厂、如意三峡纺织集团、希姆电梯公司、宜化集团、雷士照明等1多家装备制造企业、轻纺企业、化工企业
5、建立深度合作的校外实习基地,与30多家企业签订顶岗实习协议,保证学生半年以上顶岗实习;开展维修电工、数控维修工等职业技能培训和鉴定1200多人次,为企业进行技术培训700人次,移民培训400人次,开展技术服务100次;建设专业资源库,实现教学资源共享。专业建设特色:充分利用“校中厂、厂中校”、机电工程训练中心、电工电子实训中心,深化“项目导向、多段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在相应项目课程训练中,将职业素质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并根据岗位能力考核标准和职业标准对学生进行考核,完成“机修钳工”、“维修电工”、“数控机床调试安装与维修工”等职业资格认证工作,实现学历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的 “双证融合”。 资金
6、预算:本专业建设项目总需资金为500万,其中,中央财政为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支持226万元,行业企业投入10万元,学院为配套264万元。项目建设资金主要用于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与实施、课程与教学资源建设、实训实习条件改善、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校企合作制度与管理运行机制建设、师资队伍与服务能力建设、实训实习耗材补贴、实习意外伤害保险等。一、建设基础(一)社会需求1重庆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急需机电一体化技术高端技能型人才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为适应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产业布局调整和结构优化升级需要,制造业的中心将逐步往西部地区转移。继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之后,成渝经济区将成为
7、我国第4个经济区,目前国家已将其纳入西部大开发战略。根据重庆市十二五规划,“整机+配套”的生产模式,将成为我市发展集群工业的主要途径。“十二五”期间,重庆将重点发展整机集群、产成品集群和原材料集群,形成笔记本电脑、经济型轿车等5个千亿级“整机配套”集群产业,培育出100个规模大、竞争力强的整机产品。在加快培育惠普、西铝、长安等重点企业,形成一批千亿级和百亿级企业集团,老工业基地改造调整将成为国家级“重头戏”。重庆市计划在5年内,投资3000亿元以上进行工业项目技改,同步破解高端人才瓶颈,推动工业转型升级,积极与国家规划对接。鉴于此重庆市将重点培育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石油天然气化工、材料、能源
8、和轻纺建筑等产业,这些产业都急需一大批机电一体化技术高端技能型人才。通过对长安汽车、嘉陵本田、重庆宜化、重庆钢铁、重庆啤酒、川仪集团、四联集团、兰花科创、常柴、格力电器、科华水泥、如意三峡纺织、大全新能源、谭木匠、白猫集团、汇源果汁、合智思创、雷士照明、迪康制药、鱼泉榨菜等企业的调查,重庆装备制造业生产线安装、调试工、生产线维修工和数控机床维修技能人才的总量较少,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比例低,仅占职工总数的15.2%,其中高级技工只有5%,而发达国家高达40%。同时在人才结构上还存在年龄断层问题,这些已经成为制约重庆装备制造业发展的一个瓶颈。随着企业的发展和扩大,需要大量的机电设备维修、机电系统与自
9、动化生产线设计和维修高端技能型人才。2万州及三峡库区十大重点产业急需机电一体化技术高端技能型人才三峡移民,世人瞩目;三峡库区,举国关注。学院所在库区腹地承担最繁重移民任务的万州,经济社会的发展,事关整个三峡库区和全市大局。中共重庆市委关于加快库区产业发展着力解决移民就业促进库区繁荣稳定的决定、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万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为万州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和政策环境。决定指出实现万州发展135目标(一个目标,即成为全市“一圈两翼”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增长极。三大定位,即重庆城乡统筹发展的第二大城市、渝东北及三峡库区的经济中心、和谐稳定新库区的示范区。五项任务,即着力加快特色
10、产业发展、着力提升区域性中心城市功能、着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着力解决民生问题、着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不仅是万州自身发展的需要,也是三峡库区及重庆发展的需要。决定还要求加快教育事业发展,建设三峡库区职业教育暨移民技能培训基地。2009年3月12日,教育部、国务院三峡办、湖北省、重庆市四方携手,签订共建三峡库区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试验区协议。万州十二五期间将重点建设的十大产业中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现代船舶制造、优质品牌酒业、电子电器制造、优质浮法玻璃、氯碱及精细化工、多晶硅光伏产业、能源等产业人才匮乏,已成为影响库区工业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据调查,目前万州各大产业,尤其在装备制造业普遍
11、缺乏高端技能型人才,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为12.3,没有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各大产业的发展规划目标和企业安全生产的需求, 96的企业缺少机电一体化技术高端技能型人才。近几年机电类高职毕业生的供不应求,而且供需比还会持续紧张。加快培养机电一体化技术高端技能型人才,提升装备制造、现代农业、汽车摩托车等产业从业人员素质,是工业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的迫切要求。(二)专业定位立足三峡库区、面向重庆及周边地区装备制造、现代农业、汽车摩托车等产业,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素质,掌握相应机电一体化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具有从事自动化生产线和机电一体化设备的设计、安装调试、维护维修及技术管理能力的高端技能型
12、人才。毕业生主要工作岗位:(1)自动化生产线设计、安装调试、维护维修;(2)机电一体化设备应用、安装调试、维护维修;(3)机电一体化系统及设备技术服务与售后。(三)专业现状 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为我院主干专业,建立于1994年,为我国装备制造、汽车摩托车、能源等行业培养了大批实用人才。2003年成立高职学院后,为适应三峡库区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和产业结构调整,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大批紧缺的高端技能型人才。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成果突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专业教学改革的核心,在专业建设和教学改革试点工作中,重点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研究。(1)初步形成了“项目导向、多段式”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紧紧抓
13、住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适应性强、需求量大的专业优势,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多年来与腾伟机械厂、长安集团、嘉陵本田、重庆江东机械、重庆远风机械、雷士照明、重庆宜化、大全新能源、科华水泥等企业,开展深度合作,联合培养机电一体化技术高端技能型人才。充分利用“校中厂、厂中校”、机电工程训练中心、实训中心,利用“实训中心+校中厂”开展专业教学。(2)“双证书”纳入教学计划,实行双证融合。从2003年开始推行“双证书”教育,逐步将“维修电工”、“钳工”、“绘图员”、“数控操作工”、“可编程控制系统设计师”等职业考证内容纳入教学计划,强化学生的职业技能和生产技能训练,采用“以证代考”的考核方法,检验学生的理论
14、水平和技能水平,实现学历毕业证和职业资格证的双证融合。2结构基本合理的双师型教师队伍本专业现有专任专业教师10名,其中副教授3人,讲师3人;具有高级工程师1人,工程师1人。双师素质教师占80%,具有企业生产工作经历的占50%以上。本专业现有兼职教师5人,高级工程师3人,工程师1人。主要承担专业实践技能课程教学工作。3校内外实训条件较为完备(1)拥有机电一体化实训室、自动化生产线实训室、数控技术实训室、液压气压实训室、传感器与检测技术实训室、电机维修实训室、电工技能实训室、PLC实训室等20多个专业技能实训室,其中4个实训室配有相关软件,可完成100多个虚拟实验和仿真加工;(2)拥有1个可进行专
15、业技能实训的工程训练中心。(3)引进企业建立了2个校中厂,与企业共同出资合作建立了1个校外工厂。(4)与长安集团、嘉陵本田公司、江东机械厂、远风机械厂、大全新能源集团等建立了5个校企深度合作的校外实训基地,与雷士照明、重庆啤酒万州公司、开州水泥有限公司等10多家企业签订顶岗实习协议;(5)建立了“机电维修工、维修电工“等工种的职业技能培训鉴定所。4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能力逐步增强以“单片机应用技术”等学术创新团队为依托,积极开展技术服务。承担科研项目4项,在公开刊物发表相关论文近30篇。积极开展社会培训和职业鉴定,为地区相关企业培训600多人次。5社会声誉好,就业率高专业教学质量不断提升,招生逐
16、年扩大,连续多年保持录取新生报到率大于90%,首次就业率95%以上。6存在的不足 我院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还不能很好的适应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产业发展的需求。主要原因在于专业建设中缺少和企业的深度沟通和协作,以至于课程教学内容与行业技术应用没有很好的衔接,教学手段和方法针对性不强,实训实习条件及职场环境亟待完善,毕业生实践能力和职业态度不能完全满足工作要求。二、建设目标(一)建设思路根据三峡库区装备制造等行业对机电一体化技术高端技能型人才的要求,以“项目导向、多段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切入点,突出职业能力培养,改革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实训基地建设,提升机电一体化技术
17、专业办学水平与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二)建设目标1总体目标与三峡库区装备制造、摩托车汽车等行业企业的合作,以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为出发点,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人才培养“五对接”;完善“项目导向、多段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以建设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为重点,构建体现“项目导向、能力为主线、双证融合”的课程体系;探索系统培养,贯通中高职人才培养通道;实施多元多维第三方评价,全方位提供教学改革依据;聘请企业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生产一线技术能手,培养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 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建设融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研发和生产服务功能于一体
18、的学习型生产性实训基地,加强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满足岗位综合技能训练和顶岗实习需求。到2012年,将本专业建设成三峡库区机电一体化高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2具体目标(1) 推进“五个对接”,立足三峡库区、面向重庆及周边地区,推进与汽车摩托车产业、装备制造产业、笔记本生产基地等产业的合作,深化校企合作,实施“项目导向、多段式”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三年全程工学结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2) 以建设工学结合优质核心课程为重点,构建以项目为导向、能力为主线、双证融合的课程体系,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建设PLC控制系统运行与维护、单片机技术及应
19、用、自动化生产线安装与调试3门优质核心课程。(3) 加强与长安跨越、雷士照明、江东机械、远风机械、小康工业、腾伟机械等企业合作,以项目和工作任务为导向,设计课程内容,推进校企深度合作。(4) 聘请行业企业专家、高级技术人员和生产一线技术能手,培养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带头人1名,培养骨干教师6名,培养专职教师的双师素质10名,聘请10名企业技术骨干为兼职教师,建设一支专兼结合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5) 建设集教学、培训、职业技能鉴定、技术研发和生产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学习型生产性实训基地;拓展和提升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成立“机电一体化技术社会服务中心”,完善专业服务社会的功能性建设,打造高端技
20、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和输送基地、技术服务与推广基地。(6) 改革专业招生方式,探索中高职衔接系统培养模式。(7) 加快“校中厂,厂中校”建设,以满足岗位综合技能训练需求;深度校企合作基地建设,以满足顶岗实习需求,提升机电一体化专业服务三峡库区产业的能力。进一步创新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的运行机制,将本专业建设成“校企合作紧密、培养模式先进、办学条件优良、就业优势明显”的三峡库区机电一体化专业高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8) 实施多元评价,提供教改科学依据。建立学生就业单位、行业协会、学生及其家长、研究机构等利益相关方共同参与的第三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制度,将毕业生就业率、就业质量、企业满意度、创业成效等作为
21、衡量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将分析、细化、研究后的权威、有效信息作为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科学依据。(9) 拓展和提升专业的社会服务能力,开展职业技能鉴定,为库区下岗转岗职工再就业进行技术培训,为库区相关企业提供岗位培训,为社会培训600人日左右。面向库区相关企业开展生产、咨询和技术服务,有效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到2014年,将本专业建设成三峡库区机电一体化技术高端技能人才培养基地。三、建设内容(一)依托库区支柱产业,深入推进校企对接1创新专业校企合作机制,开展多形式合作,多点位对接进一步完善成立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指导委员会,专业指导委员会由库区装备制造、摩托车汽车等行业企业技术骨干、
22、专家和学院专业骨干代表组成,主任或副主任由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企业(行业)专家担任。专业指导设委员会主要完成:论证专业建设发展规划和目标,制定年度专业工作计划,制定专业建设的相关规章制度;组织新增专业方向的立项论证审查,建设与修订专业建设方案,组织实施专业建设方案;负责专业建设重大项目的立项审查,检查专业建设项目的进展情况,组织开展专业建设质量监控等评价工作。专业建设委员会下设秘书处出来日常事务,重点落实好校企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课程和教学资源,推行“双证书”制度,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等教学形式,共建“校中厂”、“厂中校”,机电设备检测维修中心、,实现“五对接”;引进企业技术骨干担任专业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2704520585 机电 一体化 专业 建设 方案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456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