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十二五专业群建设规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1十二五专业群建设规划.doc(16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专业群建设规划目 录一、建设基础与面临形势21建设基础22存在主要问题53机遇与挑战5二、指导思想6三、建设思路与目标71建设思路72建设目标7四、主要建设内容91聚焦专业方向,优化专业群结构92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抓手,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103统筹、协调、优化课程,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114整合实训资源,建设面向专业群的实训基地135优化教师组合,建立高效团队合作机制136构建教学资源服务体系,实现资源共享147创新体制机制,加强专业群建设管理14五、重点建设专业群要求15六、服务面向与专业布局151制造技术专业群152控制技术专业群163物联网技术专业群17
2、4汽车技术专业群175服务贸易专业群186商务外语专业群197艺术设计专业群19六、建设具体措施201建立和实施专业群建设管理目标责任制202汇聚高层次人才,建设一流师资队伍203优化人文环境,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214构筑学科平台,全面提升科研水平21七、经费保障21附件22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专业群建设规划“十二五”时期是学院进一步提升办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开发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国家级物联网示范校的重要时期。为进一步提升办学活力,增强办学特色,提高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的能力,推动学院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根据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财政厅关于高职院校“十二五”重点专业群建设的实施意见要
3、求,围绕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制定本规划。一、建设基础与面临形势1建设基础我校是一所以机电类专业为主体、多科发展的综合院校。始建于1959年3月;2006年被教育部和财政部确定为首批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立项建设单位,并于2009年顺利通过验收。学校设有机械技术学院、机电技术学院、电子与信息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汽车技术系、外语系、数字艺术设计系、体育部、基础课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研究部、工业中心、国际教育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13个教学单位,拥有全日制在校生11300多名,教职工780余人。学校始终坚持围绕装备制造业的“核心产业、关联产业、附加产业”的产业结构优化专业设
4、置,构建“同心多角”的专业体系。“十一五”期间,针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整合资源、优化结构,以数控技术、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和市场营销等5个专业为龙头,重点建设机械加工技术、汽车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电子信息技术、制造业服务等5个专业群。各专业(群)围绕“教学实验实训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改革”等进行立项建设,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开发了符合高职教育要求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以国家重点建设专业为龙头,省级品牌(特色)专业为主干,校级重点专业为支撑的多层次塔型专业结构布局(具体见表1)。表1 校级以上重点专业一览
5、表序号级别专业名称批准文号1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重点建设专业数控技术教高函200632号2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3机电一体化技术4计算机应用技术5国家级教学改革试点专业数控技术应用教高司2001195号6汽车技术应用与服务7省级品牌专业机电一体化技术苏教高200614号8机械制造与自动化苏教高200832号9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苏教高201026号10省级特色专业市场营销苏教高200362号11材料成型及控制技术12计算机应用技术13应用电子技术苏教高200832号14电气自动化技术苏教高201026号15无锡市示范(重点建设)专业应用电子技术锡教学2007205号16工商企业管理锡教高职2008
6、249号17电气自动化技术锡教高职2009238号18电子信息工程技术(物联网)锡教高职201096号19物流管理20全国机械行业技能人才培养特色专业模具设计与制造机教中201028号21软件技术22市场营销通过专业(群)建设,有效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9%以上,学校连年荣膺“江苏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近五年有500多人次在省级及以上各类大赛中获奖,2007年在CCTV全国大学生机器人大赛中荣获季军,2008年至2011年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2010年在江苏省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社科知识竞赛中获一等奖第一名;2004年以来,学生
7、累计获得全省普通高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设计(论文)奖36项,其中每年至少有1项获一等奖,获奖数量和等次在江苏高职院校中名列第一。形成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目前建有13门国家精品课程、16门省精品课程,18部普通高等教育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13部省高校精品教材、6部省重点立项建设精品教材,1个国家级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了优质的教科研条件。目前拥有1.23亿元的教科研仪器设备,建成了4个校级基础实验中心和9个大类专业实训中心,其中,国家级和省级实训基地各2个;建有江苏省传感网应用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江苏省冷压冶金球团工程技术中心、无锡市汽车零部件制造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无锡市服务外包培训机构,成
8、立了无锡(太湖)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开通了无锡制造业服务网。建成了高水平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目前专任教师中已有国家级教学名师1名、省级教学名师3人,国家级和省级教学团队各3个。2007年以来,教师开展四技服务数百项;申获专利300多项,其中发明专利42项,并有19项实现了成果转让;年社会培训2万人次。教师的研究项目获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特等、一等、二等奖共7项。2存在主要问题学校在专业(群)建设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专业(群)之间存在着建设与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部分专业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与行业、企业的合作深度不够,教育教学改革不够深入,
9、专业建设的标志性成果不够突出。二是师资队伍建设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双高师资(高职称、高学历)、科研团队建设、团队管理水平等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专业(群)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三是技术开发、社会服务的层次和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四是国际交流与合作视野不宽、项目拓展能力不强。3机遇与挑战装备制造业升级、“两化融合”为我校专业(群)建设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江泽民主席率先提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指导思想;经过5年的发展和完善,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主席继续完善了“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新
10、科学发展的观念。工信部确立了“系统推进、多维推进、关键突破”的总体思路,即宏观、中观、微观(线-行业、面-地域、点-企业)的三级推进思路。作为中国工业化的脊梁,装备制造企业大多还处在从传统工业化向现代产业化转型的历史阶段,产业升级不仅表现在设备、工艺技术的提升,更体现在以“两化融合”为核心自主创新能力大幅度提升。在“塑造企业价值2010企业信息化高峰论坛”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司司长张相木表示:装备制造业是实现工业化的基础条件,装备制造业要做“两化融合”的主力军。物联网技术是“两化融合”的补充和提升,两化融合也是物联网四大技术的组成部分和应用领域之一。“两化融合”最基础的传统技术是基于短距
11、离有线通讯的现场总线的各种控制系统,如PLC,DCS,HMI,SCADA等。物联网理念把IT技术融合到控制系统中,实现“高效、安全、节能、环保”的“管、控、营”一体化。装备制造业一直是江苏省、无锡市的支柱产业,而且无锡也是物联网产业的领军城市。2009年11月,国务院批准同意在无锡建设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国家传感信息中心)。江苏省提出“举全省之力,聚焦无锡”建“感知中国”中心,使无锡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基地”。这些政策和措施为无锡物联网应用技术的发展、应用注入了更强的活力和动力。而我校长期坚持服务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的升级、发展需要学校提供更多的技术和智力支持,为学校的改革与发
12、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二、指导思想根据江苏省教育厅关于加强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总体要求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对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依托学校“十一五”期间国家示范性高等职业院校专业领域的建设基础,结合国家级物联网示范校建设,科学规划、逐步完善专业建设体系,通过校企合作和加强内涵建设,不断丰富专业特色,提高师资队伍整体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三、建设思路与目标1建设思路根据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趋势,服务装备制造业升级、“两化融合”的需要,规划与建设机电类专业群;服务物联网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规划与建设物联网技术应用类专业群;服务汽车制造与服务业的需要,规划与建设汽车技术服务专业群;服务现代服务业优先
13、发展的需要,规划与建设服务贸易专业群;服务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规划与建设艺术设计专业群;服务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需要,规划与建设商务外语专业群。根据“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专业群建设思路,规划与建设部、省、市和校级重点专业群。根据教育部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新要求,将高职本科、中高职衔接等专业建设纳入相关专业群建设规划之中,实现专业群的优化布局。梳理重点专业群的建设要素,规划“十二五”期间的建设重点,研究新专业开设的基本要求,保证人才培养质量。2建设目标总体目标:围绕物联网新兴产业发展、装备制造业升级、信息化工业化两化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构建,进行专业群构建、专业设置,力争建成3个省级、5个校级
14、重点专业群,专业群中的核心专业建成省内一流、国内知名的专业,形成专业群建设体系。力争在高职本科专业教学点和专业硕士教学点的建设上有所突破,构建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推动专业建设与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教育教学质量和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具体目标如下:(1)专业群结构。“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制造技术、物联网技术、汽车技术、服务贸易、设计艺术、外贸经济等专业群。其中,以数控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物联网技术应用、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和市场营销等5个专业为核心,重点建设制造技术、控制技术、物联网技术、汽车技术和服务贸易等5个校级专业群,力争建成3个省级重点专业群。(2)专业课程体系
15、。纵向梳理完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横向分类建设平台课程、共享课程、专业课程,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形成专业集群优势。(3)师资队伍。每个重点专业群建成1个校级教学团队、1个校级科研创新团队,专业群共享主干课程建成课程教学团队。争取省级以上团队的数量达到5个,建成1个市级以上科研创新团队。(4)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调整服务专业群的实践教学平台。重点提高现有国家数控技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省级电气实训基地和汽车实训基地的使用效率,完成国家物联网技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江苏省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的建设,力争新建2个省级实训基地(实验室)或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争创国家重点实训基地。(5)教科研与技术服务项目
16、。新增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4项;完成省部级以上课题(含国家一级学会课题)1015项,市级以上科技项目810项;在核心期刊(北大版)上公开发表论文400篇左右。国家专利申获总量达600个,其中学生申获专利不少于100个,专利转化率13%左右,争取在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年度统计中列前500位;国家(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力争1项;省(市)级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数量达3个;省级工业支撑计划项目5项,市级工业支撑计划项目10项,省级高校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5项;四技项目概念创收达9000万。完成社会培训25000人次/年。建成全国装备制造业继续教育示范基地。(6)国际交流与合作。根据高等教育国际化的要求,广泛开展
17、与国内外学术团体、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密切联系与合作。争取与国内5个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不断拓展合作领域,互派专家学者讲学;每年选派10名左右骨干教师到国内外大学做访问学者和学术交流。中外合作办学项目要达到58个,广泛开展专业、课程、教材等全方位合作。外国留学生在校生比例1%左右。国际合作教育在校生比例10%左右。四、主要建设内容围绕专业群建设的主要要素专业群结构构建、培养模式改革、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实训基地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模式与方法改革、专业群管理等,依托核心专业优势,以实现人、财、物的统筹为手段,进行校内外各类资源整合,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主要建设内容如下:1聚焦专业
18、方向,优化专业群结构在充分调研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专业群的产业背景、服务面向、在岗位工作要素上有密切关联的职业岗位群,进而明确各专业的行业企业需求、主要就业岗位、技术或服务领域等。依据需求特点、现有专业基础条件,选择建设特色鲜明、应用技术先进且具辐射性、基础建设条件较好的专业作为核心专业,统筹整合核心专业及其它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聚集专业发展方向,明确专业发展定位,实现核心引领、全面发展,形成专业群结构优势。2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为抓手,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以他方需求为中心,通过完善校企双赢互动的机制建设、教学管理的配套改革,深化“全程、开放”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继续探索顶岗实习的管
19、理办法、创新举措。深入分析专业群内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在培养目标上的共性与差异性,形成专业群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整体性和系统性推进。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全面推进工学结合,促进专业与产业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高职学历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统筹规划核心专业与相关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课程开发、资源建设与配置等。通过深化学分制改革,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针对学生个体的特点及差异,在专业群中进行大众化人才培养、技能特色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差异化分类教育。在实施规范化教学,实现大众化人才培养的同时,制定满足
20、部分学生强化实践动手能力训练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实现技能特色人才培养。在核心专业中,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试验教育,探索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在现有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基础上,借鉴发达国家职业教育的普遍性经验,着力于拓展学生的全球视野,培养创新意识与职业能力。将相关行业(企业)产品(生产)的国际通用标准融入教学内容,培养拥有国际认可资格证书的创新性高端技能型人才,逐步形成一整套教育质量高、操作性强、特色鲜明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方法和模式。积极探索四年制高职本科、复合型双专科等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提升学院对产业的贡献度。3统筹、协调、优化课程,构建专业群课程体
21、系首先,以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系统改革高职课程体系的探索与实践”为指导,继续应用被实践证明有效的调研、归纳、排序和重组的开发程序,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其次,深入分析专业群内课程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共性与差异性,研究专业群课程组合的范围、方式、重点,分类建设平台课程、共享课程、专业课程,形成专业群课程体系框架。第三,基础课教学等部门重点建设公共类平台课程,各院系重点建设奠定学科专业基础的共享课程和服务主要就业岗位的专业主干课程。统筹安排所有专业均需开设的公共类平台课程。其中,公共基础课程对学生基本素质培养十分重要、对教学运行改革影响面广、有利于推进学分制培养模式改革、教学资源相对容易调配,因此要继
22、续推广深化分级教学及管理的试点工作,通过多级别课程班的分级教学,使各级别的学生都能够有效提高基本科学素养,达到专业要求的基本能力。同时,通过文化素质类课程、思想政治类课程、心理健康体育类课程、公共艺术等类课程的统筹安排,在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面培养学生的人格、心理、身体等基本素质的基础上,允许通过选修课程进行特色培养。协调多专业共享的课程。这类课程一般为基于同一学科基础的专业群中多个专业共享,是奠定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往往也是教学难点较集中的课程。各专业群应着力于探索既满足专业主干课程需求、符合学科课程基本教学规律、又能有效化解教学难点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现共享课程的建设。优化专业课程
23、。在现有课程建设成果的基础上,首先要着力探索专业群中服务各专业主要就业岗位的主干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上的独特性,确保核心职业能力的培养;其次要着力探索专业群中各专业相近课程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上的共性和差异性,建设既满足各专业就业岗位需要、又可供学生按兴趣爱好培养职业迁移能力的开放性选修课程;第三要着力探索如何充分利用专业群的课程教学资源改革教学模式,尤其是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切实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总之,通过先梳理专业群中各专业课程体系,统筹、协调、优化各类平台、共享、专业课程,再对各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调整,才能获得基于各专业课程有机结合的专业群课程体系。结构合理的专业群课程体系,既能保证各
24、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又能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与职业迁移能力,使专业群在人才需求适应性、人才培养效益性、专业调整拓展性等方面显示集群优势。4整合实训资源,建设面向专业群的实训基地从专业群的实践教学要求出发建设实训基地。依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三个核心要求(顶岗实习、专业课程做中学、双证书制等)系统设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使实训基地符合专业群各专业的职业功能定位,形成实践教学的优势。校内实训基地中,除单项实验室外,以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岗位通用技能、职业特定技能训练为基础建设实训室;再根据专业群面向的技术或服务领域,将实训室组合为若干技术或工程中心,满足基于工作过程和技术综合应用的实训要求。要通过深
25、化企业与专业的合作,加强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满足顶岗实习的教学要求。要增强实践教学体系的开放性与共享性,满足专业群内学生共性的实践训练需要与专门化的、个性化的技能提升训练要求,达到整合实践教学资源,实现优质资源充分利用与高效共享的目的。5优化教师组合,建立高效团队合作机制吸收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经验,重点建设共享课程教学团队,形成专业群教学团队。课程教学团队以课程教学为抓手,着力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改革,满足共享专业的需求。积极探索校企“互聘、互兼”双向交流机制,促进专业骨干教师积累企业工作经历、提升工程实践能力、树立行业影响力;促进行业企业兼职教师提升教学设计与课程开发能力,推进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和
26、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建立高效的团队合作机制,整体提升团队的教学能力与协同创新能力,在满足专业群中各专业的实际教学需要的同时,满足来自行业企业的社会服务需要。6构建教学资源服务体系,实现资源共享构建以用户为中心的数字化资源服务体系,实现专业群内的广泛共享。各专业群以数字化资源应用推广为抓手,主动融入数字化校园和物联网示范校建设,促进教学模式改革,适应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参照国家资源库建设标准,形成反映教学规范的基本资源、反映课程重点难点的特色资源,集成专业群教学精品资源,并以此为基础组织各类在线学习活动。加强对使用对象的研究,使得数字化资源建设更具针对性,形成服务师生、服务企业的长效机制。7创新体
27、制机制,加强专业群建设管理按照专业群建设的特点与规律,创新体制机制,积极探索专业群的管理与组织形式,建立专业群负责人与专业带头人制度,引入行业企业作为参与专业群建设的战略资源,使行业企业成为专业群的建设主体与受益主体,同时促使专业群的发展能紧紧跟上区域经济和行业内的支柱产业及相关产业发展。有效建立群内专业间内在联系与沟通,处理好专业设置的稳定性与灵活性、专业口径的普适性与针对性关系、通用性与特色性关系。加强核心专业的特色建设,以利更有效的提高专业群的核心竞争力。实施柔性化的专业管理与柔性化的课程组织,提高专业拓展和滚动发展的能力,并能够及时根据市场变化,整合、拓展新专业,增强专业适应性,提升专
28、业服务地方产业的能力。五、重点建设专业群要求对于省级及以上重点建设专业群,在达到基本建设要求的基础上,还应达到以下几点要求:1应具备国际视野,开拓国(境)外合作教育项目。2应奠定坚实的校企合作基础,有充分满足专业教学需要的企业实习基地。3拥有专业发展需要的四技服务能力,具有明显的社会服务成效和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4开展学科、科研项目研究与建设,具有市级及以上科研基地。5教学资源比较丰富,能获取省级以上教学成果奖。6教师团队结构合理,其中有13人在同类专业教育界中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在相关行业企业中具有较强资源整合能力。六、服务面向与专业布局1机械技术专业群专业布局:面向先进制造业,针对加工制造
29、技术、设备保障技术等涉及的职业岗位群,建设以数控技术专业为核心,包括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成型与控制、模具设计与制造、数控设备应用与维护等专业的制造技术专业群。基本思路:依托无锡厚实的制造业基础和无锡物联网试点项目之一“感知工业”的独特条件,总结与推广国家重点专业数控技术专业的建设经验,结合中美合作项目机械制造技术专业建设的优势,以服务学生培养为本,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探索与实践,着力专业群教育教学资源的集成与优化,重点提高四技服务水平、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目标:努力将制造技术专业群建设成为能够反应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两化融合”特色的省级重点高职专业群,并在全国同类专业群中形成品牌优势。
30、2控制技术专业群专业布局:面向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的现代产业,针对工业系统集成、设备运行维护、自动化产品销售等涉及的职业岗位群,建设以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技术专业为核心,包括工业自动化、电气自动化、机电一体化、智能控制、生产过程自动化、自动化生产设备应用、光伏发电技术及应用等专业的控制技术专业群。基本思路:根据无锡市制造业产业升级及两化融合现代产业体系构建需求,依托无锡物联网试点项目之一“感知工业”的独特条件,以工业控制系统集成为主线,探索适应高端装备制造控制技术要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途径,为无锡市建设创新城市、江苏实施“科技兴省、经济国际化、区域共同发展、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和“两个率先”战略
31、提供人才支撑。建设目标:校企对接,巩固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第三方评价,形成人才培养方案完善的长效机制;跟踪区域产业变化,与物联网等新兴产业深度合作,对接企业技术发展;继续实施实践为主导的课程体系,强化实践育人;建设符合地区控制技术发展水平的“双师结构”专兼结合教学团队,增强社会服务能力;提升专业辐射能力,带动相关专业群的建设。在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专业社会服务能力、社会影响力等方面走在全国同类院校的前列。3物联网技术专业群专业布局:面向物联网等新兴产业,针对物联网工程项目装调技术、嵌入式技术、软件设计技术、智能设备生产制造技术等涉及的职业岗位群,建设以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为核心,包
32、括电子信息工程技术、软件技术、应用电子技术、微电子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的物联网技术专业群。基本思路:依托国务院正式批准建设的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和无锡物联网产业在全国核心地位的独特条件,总结与推广国家重点专业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建设经验,结合教育部物联网实训基地建设项目、国家级物联网示范校感知校园建设项目、牵头全国物联网专业与课程建设、牵头无锡物联网职教集团等优势,以服务学生培养为本,深化与物联网知名企业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探索与实践,校企合作进行物联网技术专业群整体架构、课程体系、教学环境、教学团队、教学资源等方面的研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科技与社会服务能力。建
33、设目标:将物联网技术专业群建设成为省级重点高职专业群,并在全国同类专业群中形成品牌优势。4汽车技术专业群专业布局:面向汽车制造与服务业,针对汽车维修技术、检测技术、汽车营销、汽车保险、汽车理赔、汽车钣金、喷涂技术等涉及的职业岗位群,建设以汽车检测与维修技术专业为核心,包括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含汽车保险与理赔专业方向)、汽车整形技术等专业的汽车技术专业群。基本思路:依托在汽车产业链中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支持性、基础性业务及这些业务延伸的汽车服务业,把握以安全、节能和环保技术为方向的汽车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关注混合动力汽车的产业化、纯电动汽车产品的发展、燃料电池汽车的研究进展情况,充分发挥现有省汽车职教
34、集团理事长单位、市汽车工程学会秘书长单位和市汽车零部件制造服务平台等优势,深化校企合作,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师团队的科研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建设目标:努力将汽车技术专业群建设成为在华东及周边地区汽车行业企业中有相当影响力的省级重点专业群,努力争取在国际知名品牌汽车服务商中有一定的知名度。5服务贸易专业群专业布局:面向生产性服务业,针对营销技术、物流管理技术、ERP技术、会计、财务管理等涉及的职业岗位群,建设以市场营销专业为核心,包括物流管理、工商企业管理、电子商务、连锁管理、国际贸易、会计和财务管理等专业的服务贸易专业群。基本思路:加强与无锡机电五金行业协会合作,以无锡制造业服务网、无锡不
35、锈钢交易网为平台,结合TAFE项目形成的优质资源,以ERP技术为手段,以电子商务为平台,以物联网信息技术为基础,整合管理类专业,将商品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整合到一个系统,在为机电企业生产性服务人才培养上形成特色,为无锡建立“高科技产业城和现代服务城”服务。建设目标:努力将服务贸易专业群建设成为能够适应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经济转型需要的省级重点高职专业群,并在全国同类专业群中形成特色。6商务外语专业群专业布局:面向外贸、营销及服务外包业,针对进出口业务、电子营销业务及服务外包业务等涉及的职业岗位群,建设以商务英语、商务日语专业为核心,包括应用德语与应用法语专业的商务外语专业群。 基本思路:依托长
36、三角地区,特别是苏锡常一带的得天独厚的外贸条件,服务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需要,总结与推广商务英语、商务日语专业的建设经验,结合中外合作项目的优势,以服务学生培养为本,深化与外贸类著名企业校企合作的探索与实践,着力专业群教育教学资源的集成与优化,重点提高外贸服务水平、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建设目标:努力将商务外语专业群建设成为能够反应我国经济发达地区“商贸与语言融合”特色的校级重点高职专业群,并逐步增强在全省同类专业群中影响力。7艺术设计专业群服务新兴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规划与建设设计艺术专业群。 (参考基本格式)注:各专业群建设方案见附件。六、建设具体措施1建立和实施专业群建设管理目标责任制加强专业
37、群建设的规范管理,保证建设质量逐年提高。建立、健全专业群建设的一系列规章制度,制定评估指标体系,加强质量监控。(1)对专业群建设进行总体规划,统筹安排,分级负责,齐抓共管。由教务处负责,定期召开专业群建设工作会议,研讨专业群建设与发展的思路和方向,突出特色与优势,分析存在的问题,进而出台加强专业群建设的政策措施。(2)实施专业群建设的目标管理,明确专业群建设的近期、远期发展目标。(3)实行专业群负责人目标责任制,同时建立一整套专业群建设检查评估的制度,严格考核,奖优罚劣。2汇聚高层次人才,建设一流师资队伍坚持以人为本,积极选拔和造就专业群负责人、专业(团队)带头人,强化学术梯队的知识结构、专业
38、结构、学缘结构、年龄及学位结构。重点引进急需的高层次人才,挖掘和稳定现有人才。大力培养学术带头人,形成学术骨干群体,鼓励中青年教师攻读博士学位,为其申报各级科研课题等提供便利条件。到2015年,各专业群教授达到10%以上,45岁以下教师博士学位达到20%。要改变把高学历人才安排到行政岗位上的做法,为他们在学术岗位上加快事业发展创造优越条件。3优化人文环境,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扩大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专业群在与国内大学同类学科和国外大学及学术研究机构的交流中,学院予以政策倾斜。创造条件,开辟多种途径,安排专业群负责人、专业(团队)带头人和学术骨干到国内外大学的同类学科进修学习。4构筑学科平台,全
39、面提升科研水平不断加大经费投入,重点抓好科技创新(工程)中心、重点实验(训)室、人文社科研究基地的建设;加强办公条件和办公环境建设、实验(训)条件建设、信息库建设、网络建设及图书情报资料的收集、获取和利用等。积极创造条件鼓励标志性成果的产出,以科研促专业群,大力提升专业群的产业服务能力和社会影响力。七、经费保障1每年投入1300万元左右,用于实验(训)室建设,主要包括设备更新、维修、保养和原材料消耗等。2继续实施双高工程、双语工程、双师工程等,加强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3完善科研成果奖励制度,对取得重大科研成果的负责人予以重奖。4设立学术交流专项基金,鼓励专业群(学科)负责人、专业(团队)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开展国内外的学术交流与合作。5对列入江苏省重点建设的专业群,给予1:1的配套建设经费。建设经费主要用于专业群的“软件”建设,如校企合作开发课程(教材)、队伍建设、课程资源建设、培养方案设计、校企合作项目开发等。附件1制造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2控制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3联网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4汽车技术专业群建设方案5服务贸易专业群建设方案6商务外语专业群建设方案7艺术设计专业群建设方案15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4562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