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项目实施计划.doc
《信息化项目实施计划.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信息化项目实施计划.doc(4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信息化项目实施计划 篇一:农业信息化建设项目实施计划(3988字)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的意见(苏发20XX13号)、关于加快推进农村信息化工作的意见(苏政办发20XX127号),为加强农业农村信息化进程,促进农业现代化,特制定本计划:一、目标任务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三农”为宗旨,坚持“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典型示范、融合应用,统筹推进、惠及全民”,以涉农信息资源建设共享与农业信息技术推广应用为重点,加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为促进农业现代化提供基础性支撑。(二)目标任务。到20XX年,全面实现行政村通光缆和自然村通宽带、通广播电视的“新三通”目标
2、;农村“三网融合”应用广泛推进;资源整合、纵向贯通的省、市、县、乡镇、村级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基本建成,信息服务基本覆盖县(市、区)、乡镇、行政村;基本建立结构合理的农村信息化人才体系和专兼职信息员队伍;符合“五个一”(一处固定场所、一套信息设备、一名信息员、一套管理制度、一个长效机制)标准的农村信息服务站点覆盖所有行政村,面向农业市场竞争主体的农业信息化服务覆盖率达90%以上,网上培训人次占全部培训人次的50%以上;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应用水平显著提升。在大田种植、设施生产、规模养殖、农产品流通监管等领域应用取得阶段性成果;农村电子商务快速发展,涉及主要农业门类和农产品的电子商务平台基本建成
3、,利用网络销售的农产品年营销额突破200亿元;传感、通信、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农业领域取得明显成效,建成100个以上乡镇、村级农村信息化示范应用基地;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断深化,重点领域涉农信息资源得到有效开发和利用,基础性、关键性涉农信息资源专业数据库基本建成,涉及主要农业门类和农产品的专业化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基本建成。二、建设内容(一)农村信息基础设施“新三通”建设工程大力实施“宽带江苏”、“无线江苏”、有线电视进村入户及地面数字电视覆盖等工程。按照省委、省政府关于村级“有先进适用的信息网络”要求,加快农村光缆建设与网络升级改造,推进光纤宽带进自然村,大幅提高农村家庭宽带接入能力。加大农村新一代移
4、动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无线网络在农村地区全覆盖。加快农村有线电视网络建设及地面数字电视覆盖建设,形成城乡一体、有线无线兼备的数字化广播电视网络,确保“十二五”末全省“行政村通光缆,自然村通宽带、通广播电视”的“新三通”目标全面实现。积极探索农村“三网融合”应用。鼓励发展通过一个网络承载多种业务、一个终端承接多类服务的新模式,促进跨网络业务与内容融合;大力支持网络运营企业在农村地区提供电话、电视、互联网等综合接入与信息服务。(二)农业信息服务全覆盖工程围绕提高服务能力,依托各级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加强12316“三农”服务热线电话与短信平台、农家致富手机报、“江苏为农服务网”、农业电视点播系
5、统等信息服务应用,扩大服务覆盖面。拓展“江苏优质农产品营销网”服务功能,积极引导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种养大户等农业市场主体在电子商务网站开设营销店,扶持引导各类市场主体建设特色农产品营销网站,促进农产品网上营销。加快传感、通讯和计算机网络技术在农业上的应用步伐,积极发展精准农业、感知农业、智能农业。研究开发农产品质量追溯、“三资”管理等网络业务系统,加快建设各类数据库,大力发展农业电子政务。充分利用各类农业网站和农业专网,积极开展农民网络培训,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加强农产品信息分析预警,积极开展“双百千万”农业信息技术培训工程。扶持鼓励在乡镇、村委会及村民集中居住点设置触摸屏,实现信息服
6、务自助化、日常化。(三)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工程按照“逻辑统一、分布有序,建设上移、服务下移”的原则,整合集成省、市、县(市)三级信息资源,统筹建设贯通省、市、县(市、区)、乡镇、行政村五级的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三级建设、五级应用”,逐步实现与国家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和省各专业性涉农信息服务平台互联互通、资源共享。鼓励有条件的地区以省辖市为主体,建设贯通县(市、区)、乡镇、行政村的市级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为县(市、区)、乡镇、行政村提供统一应用平台。按照“五个一”标准,全面推进乡镇、行政村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点建设,建立功能完整、队伍稳定的信息服务体系,做好乡镇、村级农村综合信息服
7、务平台的应用保障。(四)农业信息化应用示范工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农业,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劳动过程机械化、生产经营信息化。加快推进信息农业高技术研究,以各类农业生产基地、科技示范园、龙头企业、种植养殖大户等为重点,加强地理信息、遥感、自动控制、智能农业机械等技术在农田基本建设、种植养殖、农产品加工销售、农业生产管理等领域的开发和应用。以动植物生产环境远程监测(控)、生产管理智能化决策、农产品流通和质量追溯监管、远程应急指挥决策等为重点,大力开展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围绕上述各领域信息技术应用,以乡镇、村及其产业集聚区为主体,创建一批省级农业信息化应用示范基地。加快粮食物流网建设和数字粮库建
8、设。三、实施进度20XX年:自然村宽带通达率100%;出台农村信息化指导意见,开展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试点和建设指南研究;全面实施农业信息服务全覆盖工程,农业信息化服务覆盖率达70%;建成20个以上乡镇、村级农村信息化示范应用基地。20XX年,农村集中居住小区光缆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建成省级综合平台;50%以上的市建成市级综合平台;30%以上的县建成统一的县、乡镇、村级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农业信息化服务覆盖率达75%;建成40个以上乡镇、村级农村信息化示范应用基地。20XX年:农村集中居住小区光缆通达率100%;80%以上的市建成市级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50%以上的县建成统一的县、乡镇
9、、村级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农业信息化服务覆盖率达80%;建成60个以上乡镇、村级农村信息化示范应用基地。20XX年,行政村光缆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市全面建成市级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70%以上的县建成统一的县、乡镇、村级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农业信息化服务覆盖率达85%;建成80个以上乡镇、村级农村信息化示范应用基地。20XX年:行政村光缆通达率100%;90%以上的县建成县、乡镇、村级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农业信息化服务覆盖率达90%;建成100个以上乡镇、村级农村信息化应用示范基地。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建立健全领导协调机
10、制,认真研究制定信息化兴农惠民政策,协调解决农业信息化推进中的问题。各级经济和信息化、农业、广电、科技主管部门要认真确定本地区农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目标,做好重点任务分解落实和政策保障。(二)创建示范典型。积极开展农村信息化应用示范基地创建,研究建立评价机制,对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农业、做优做强地方产业、促进农村社会和谐发展中成效显著的乡镇、行政村及其产业集聚区,授予“江苏省农村信息化应用示范基地”称号。(三)完善保障机制。省、市、县(市)要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经费投入,有条件的地区要设立农村信息化专项经费,重点支持农村基础信息网络、综合信息资源服务平台和乡镇、村综合信息服务站点建设,加强涉
11、农信息技术推广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加大省、市财政对经济薄弱地区农业农村信息化工作的扶持,支持鼓励各地加快通信、广电等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深化信息技术应用,创建农村信息化示范应用典型。对获得“江苏省农村信息化应用示范基地”称号的乡镇、行政村及其产业集聚区,通过“以奖代补”方式给予适当支持。鼓励地方电信运营企业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建设投资,提供设施租赁、内容保障和运营维护管理外包等服务。(四)加强宣传培训。集成利用农村学校、综合信息服务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网络、远程教育系统、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村党员干部教育等资源,大力开展信息化知识和实用技能培训,提高广大农民获取
12、、利用信息化的意识和能力。加强农村公共信息服务,鼓励利用触摸屏、显示屏等媒介,为广大农民提供公益性信息服务。(五)注重评价考核。省相关职能部门加强对各地农村综合信息资源服务平台、综合信息服务站点、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农村信息化应用示范基地建设的考核,及时跟踪了解各地、各有关部门“十二五”农业信息化建设项目进展情况,确保如期实现工作目标。五、经费投入围绕上述目标任务和建设内容,“十二五”时期,全省农业信息化建设需投资7.8202亿元,其中省级以上财政6.2942亿元:(1)农业信息服务全覆盖工程建设补助经费12000万元,20XX-20XX年每年补助3000万元。(2)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与补
13、助经费约1.3亿元,20XX年5045万元(省级平台建设1145万元,市级平台补助900万元,县级平台补助3000万元);20XX年2540万元(市级平台补助540万元,县级平台补助20XX万元);20XX年2360万元(市级平台补助360万元,县级平台补助20XX万元);20XX年3000万元(县级平台补助)。(3)“五个一”村级信息服务平台建设补助经费需15442万元,20XX年为3907万元,20XX-20XX年每年为3845万元。(4)农村信息化应用示范基地补助经费7500万元,20XX20XX年每年补助1500万元。(5)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3.026亿元,其中:省级及以上投资1.
14、5亿元,信息服务平台建设0.57亿元,农产品网上营销服务平台0.186亿元,现代信息技术应用0.4亿元,信息服务能力建设0.37亿元。六、责任分工牵头单位: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参与单位:省农委、广电局、科技厅、财政厅、粮食局篇二:乡镇信息化镇建设项目实施计划(4486字)一、项目背景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信息在农业经济中起的作用越此文来源于范文先生网来越此文来源于范文先生网大,地位日益重要。党中央20XX年的一号文件,在保障以往支农政策和给农民实惠力度的同时,又有许多惠及三农的新政策,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就是其中之一。文件明确提出要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并对通过信息化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村信息化
15、建设提出了要求。深入贯彻文件精神,加快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步伐,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和我镇信息化建设,实现市委、市政府提前十年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随着经济及社会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我镇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进展飞速。全镇电话入户率和有线电视入户率分别达到69%和59%,宽带通村入组的技术和设施条件也已具备。一个以广播电视、互联网等信息技术为载体的农业和农村信息化体系的架构已经基本形成。信息技术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变农民精神面貌和提高农民生活质量等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此文来源于范文先生网来越此文来源于范文先生网大,地位日益重要。农民群众对信息及信息网
16、络在农业生产及经营活动中的作用认识更加深刻,参与农业信息网络建设的热情不断高涨,为我镇的农业信息化网络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同时,通过双培双带工作的开展,结合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在我镇及在市上单位及广大农业技术干部与农民群众之间建立起了有效的的联系机制,也为我镇的农业信息化网络建设提供了人员及技术支持。但是,我镇农业和农村信息化建设也还面临着资金缺乏,投入不足等问题。农村信息化的总体水平相当落后,互联网在农村的应用和发展任重而道远,急需建立将有用的农业信息及时、高效传递至普通农户家中的信息网络,并建立适宜农民群众浏览的的农业和农村信息网站,为真正实现宽带通村入户,在农村推广互联网技术
17、的应用打下坚实基础。这也是当前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二、项目建设条件我镇信息化建设的基础较好,为我镇下一步实现互联网进村入户创造了有利条件。一是设施条件好,我镇电话入户率已达69%,各村组都已经具备了通过宽带接入互联网的设施条件;二是镇政府对信息化建设高度重视,把互联网作为加大对我镇宣传和加快我镇经济发展有利手段,各村也把信息化建设列入发展日程,为我镇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保证;三是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在我镇经济生活中应用较为广泛,有一定的技术应用基础,近几年,镇政府通过互联网在中国农业网、阿里巴巴商务网站等平台对本镇的洋葱产业进行了大力宣传,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四是全镇经济社会的发展为信息化建设奠
18、定了其实基础。近年来,通过双培双带工程的实施和第三批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开展,建立并强化了驻村农业技术人员、党员致富带头人、普通农户等组成的帮扶和联系机制,该机制的建立,既为我镇信息化建设向村组深入创造了可靠的人员及技术条件,通过培训和在村级建立信息化中心平台,可以最低成本的实现农业信息向普通农户的传递。五是近年来我镇洋葱产业的发展,使我镇农民收入有了较快增长,群众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为引导有能力和现实需要的致富带头人在家中接入宽带,实现宽带进村入户的目标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是也应当看到,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我镇农业和农村信息化仍存在以下制约因素。其一,建设资金缺乏,投入严重不足。我镇信息
19、化建设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建设资金缺乏,投入严重不足。虽然我镇各村都已具备了宽带接入条件,各村不同程度都配备了电脑,但只有镇政府和镇农技站的电脑接入了互联网,各村的电脑由于偏老、偏旧及办公经费限制,只做为打字机使用,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其二,通信费用偏高,农民不易接受。农村电话用户多是接听电话而不经常打电话,还存在严重的热装冷用现象,现有的互联网接入费用过高(包月98元,计时每小时1元2元),影响了农户接入的积极性,由此造成用户偏少,运营商利益得不到保证,不利于继续加大在农村信息化建设中投资发展。其三,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我镇现有农村劳动力的文化水平还较低,农民直接利用现代化信息手段获取有用信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信息化 项目 实施 计划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451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