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及其当代价值的探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及其当代价值的探究.docx(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及其当代价值的探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及其当代价值的探究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经过了五千多年的历史积淀,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在全球多元文化交流碰撞的今天,我们需要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及其特征,在此基础上,我们更要深刻地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到底是什么,这对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及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特征;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等于中国文化,首先应该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一个清晰的界定。“文化”一词源于周易:“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这里,“人文”与“化成天
2、下”紧密相连,实际上已经具备了“文明教化”或“以文教化”为要义的“文化”一词的基本内涵。到了西汉,“文”与“化”联缀为一个词,与未经教化的“野蛮”相对立。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着眼于人与自然地本质区分,着眼于人类的社会实践以及由此实践所导致的人与自然关系的变化,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自然的人化”。狭义的文化,除了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外,有时又专指文学艺术。 “传”的甲骨文为一人手持器皿,正传递给另一个人。因此,传的最初涵义是传递物品,后又引申为“传授”、“传播”。东汉训诂学家郭璞注:“皆传驿马之名”。因此,传在古代又指驿站或驿站的车马,进而表示一站又一站地相传
3、不辍。传统的“统”,本义指丝的头绪。后来被引申为在众多因素中能够控制或总领全聚德根本或关键。“传统”由单一结构概念转变为述宾结构的概念,最早出现于后汉书:“自武帝灭朝鲜,使驿通于汉者三十许国,国皆称王,世世传统。”南朝“沈约立太子思诏:“守器传统,于斯为重。”这两则说的是皇统、国统的世代相传。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已扩大到文化的各个领域,除政治、国统外,还指世代相传的具有肚子特色的礼俗、道德、思想、观念、民风、民俗以及语言、艺术等。 “中国”是一个地域性概念,表明中华文化生长之地是位居于黄河中下游,相对于四方文明落后的区域而言,是文明中心之国,并以此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是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
4、成过程中,中国的含义多次发生深刻的变化。由专指中原发展为包括所有郡县,进而发展为包括所有边疆,由专指汉民族发展为包括中国各民族,由中华大地的统称发展为作为主权国家的专称。 中国传统文化,主要是指鸦片战争以前的中国文化,它是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保留了中华民族稳定的文化模式,思想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情操、生活方式、制度礼仪、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丰富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源于其有着以下几大特质: 其一:它有着强大的生命力,使它得以延续至今。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四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文化传承没有中断的。在漫长的历史发张进程中,中国古代也曾被鲜卑、契丹、女真、蒙古等少数民族政
5、权统治过,但最终的结果并不是以华夏农耕文化为代表的先进的中原文化被迫终止,而是不断地同化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同时吸收了这些少数民族的优秀的传统和技艺等,在民族融合的基础上从而创造出新的生命力。因此,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以汉文化为中心,融合了我国各个少数民族的智慧的具有强健生命力的文化体系。 其二:它有着“厚德载物”的包容精神以及融汇贯通的精神。春秋战国时期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景,使得儒、释、道、墨、法等各家的思想相互吸收,不断进步。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的等外来宗教在中国都得以传播,其中印度佛教的传播范围以及影响是最大的,这主要是因为佛教传入中国后,不断吸收道教和儒家思想的精华,使其不断中国
6、化,经过漫长的吸收、融合的过程变成了中国化的佛教。在外来文化中国文化的冲击和交流中,中国传统文化这种包容会通的精神使它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包罗万象。 其三:它具有”天人合一”的思想。西方文化中强调人要“征服自然”的观念,而中国传统文化则强调“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的和谐。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是在强调人要遵循自然地法则。 其四:它贯穿着“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礼制社会的建立,孔子“仁爱”思想的提出,都是中国人文主义的体现。“仁爱”思想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二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前者是从积极方面来讲对人要”忠”,要真心诚意;后者是从消
7、极方面而言,要求对人要“恕”,要宽容谅解。后来他将“仁”具体化为一种推己及人的道德行为标准,提倡群体和谐。孟子在继承孔子“仁爱”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民贵君轻”的“仁政”思想,告诫统治者要“以民为本”,才能得天下。他还进一步把“义”和“仁”结合起来,作为“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强调“尚义”。这些都反映中国的传统哲学很关注人与人的关系以及个人与群体的关系,并以此来确定人的社会价值和人生价值。而整个社会也将更加稳定有序。 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决定了它在表现形式上的丰富多彩。比如在中国传统的安身立命观念中,注重个人的自我德性修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立身之道,也是立国之道;另一方面还有
8、儒家推崇的以中庸为基本的处世之道。使人们普遍认识到自己的行为态度要适度,避免过激行为的出现,这使得中国社会有了一定的稳定。但它催生了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社会的向前发展;其次是重农耕、尚读书,即“耕读传家”的治家观念。中国自古就有尚农的传统,把农桑视作生存之根,在以农耕为生存的基础上,要有所成就的唯一正道就是读书,“学而优则仕”,读书人可以通过读书入世,从而发财致富,光宗耀祖,这个传统的观念也一直被世人所接受。中国传统文化中有重义轻利的传统价值思想,形成了中国人讲究义气的民族性格,但这种思想一定程度上压抑了人的物质欲望,扭曲了人性的弊端;与西方传统的逻辑思维不同,中国传统文化在
9、思维上以直观意象为主,通过直觉和经验来把握对象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会造成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认识不够深刻、全面。但但中国古代的艺术家们正是在这种意象性的思维方式的影响下,创造出了大量多姿多彩、意境深远的艺术作品。例如唐诗、宋词,国画以及我们的书法等等,极其强调意象的统一,营造独特的意境。 随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到来,掀起的“国学热潮”是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回归。许多研究传统文化的学者,都呼吁、提倡学习中国传统文化,不要忘本。扬其精华弃其糟粕,这是我们对传统文化应持的理性的态度。但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到底是什么,只有深刻地认识到其价值我们才能真正的做到“扬弃”。
10、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振奋民族精神。在全球化浪潮的冲击之下,西方文化获得了独霸的地位,世界各国的民族文化都面临着生存危机。中华民族为了保护自己利益,也必须保护自己文化的利益。中华民族为了达到团结一致,为了形成共同的意识,加强凝聚力,就必须弘扬自己优秀的文化。这样才能实现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同西方优秀文化在高层次上的对话与交流。 其二:传承中华美德。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倡导“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为人处世的基本道德观念,以及中华民族传统的孝道文化和孔子“仁爱”的思想等。只能在中国传统道德观的基础上,应世代的变化,才能创造出更加优
11、秀并且符合新时代的道德观。 其三:提升人文素质。现代的教育不仅要注重知识的教育,同时不能忽视道德的培养。人格的成长,仅仅靠教育学、心理学提供的方法是不够的,传统文化中存在着优秀文化精神,正是人格成长的精神营养。 其四:建设精神文明。长期以来,中国在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公民道德方面并没有取得令人满意的结果,是因为缺乏中国传统文化所承载的中华民族价值体系这一基础。任何一个有一定文明发展的民族,在现代化进程中,都是将本民族的精神价值体系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基础。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公民道德,建设先进文化,就必须重建中华传统精神价值体系,重振中国传统文化。 其五:维护祖国统一。中国地域广大,民族众多,要在各民族之间建立牢固的精神纽带,维护国家统一,促进民族和谐,就必须振兴中国传统文化。以此为精神的纽带,铸造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倡导儒家所倡导的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 其六:维护世界和平。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倡和谐、求和平的特性,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的民族。传统文化中倡导“和而不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以德服人”等思想有利于实现世界的和平。 参考文献:田季生中国传统文化概观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4458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