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性问题中的两个关键词:现代性与意识形态性.doc
《全球性问题中的两个关键词:现代性与意识形态性.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球性问题中的两个关键词:现代性与意识形态性.doc(2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全球性问题中的两个关键词:现代性与意识形态性文章来源 毕业论文网 我们常用的“世界性”概念取源于马克思、恩格斯。马、恩在共产党宣言中较早提出“世界性”的说法(注: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54-255页,人民出版杜1972年版。),这一概念有其在近代革命背景前形成的特定内涵。综括马、恩所论,所谓“世界性”大致有这样一些要点:近代工业革命所唤醒的巨大生产力促使以往封建的生产关系迅速解体;海陆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世界;新兴资产阶级的崛起及其在和上所取得的成就改变了整个欧洲阶级力量的格局;以往封建的、宗法的价值体系受到有力的挑战,被冷酷无情的金钱关系所取代;的和地方的自给自
2、足、闭关自守的状态日益成为不可能,不同民族和地方的相互交流、相互依赖不仅成为物质生产而且成为精神生产的重要条件;在此基础上由民族的和地方的形成了一种“世界的文学”。需要说明的是马克思这里所说的“文学”(literatur)是指一切文字性的文献,而不仅是指通常所说的“文学”。歌德早于马克思20年首次提出“世界文学”一说,并表达了热切的期待之情:“世界文学的时代已快来临了。现在每个人都应该出力促使它早日来临。”(注:歌德:歌德谈话录第113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版。)不过歌德是在通常所说“文学”的意义上提出“世界文学”的概念,是从建立德国“民族文学”的宗旨出发作出上述展望的。虽然歌德并非基于
3、对近代世界发展的考量而作出这一论断,但是作为经历过轰轰烈烈的法国大革命、始终密切注视近代欧洲历史变动的思想十分敏锐的诗人,对未来文学的世界性进程抱有这种信念和情怀是完全有现实依据的。总之,“世界性”是在近代工业革命以来凸现出来的问题,有其特定的内涵,与今天我们所说的“全球性”关系密切,但又不是一回事。如果不厘清这两个概念,只是将二者作为相同的、可以互换的概念来使用,显然是不合适的,有可能造成理论的错位和失误。“全球性”与“现代性”“现代性”是“全球性”问题中的一个关键词,这两个概念关系之密切,以至人们提起一个,就自然会想起另一个。问题在于,“全球性”是一个空间概念,是对于全球范围内人类生存状态
4、趋同性的界定;“现代性”是一个时间概念,是对于“过去现时将来”的时间链中“现时”这一时间段之特点的概括。那么,二者何以能够如此密切地相互交叉、彼此融通呢?二者交叉融通的关节点何在呢?当今滚滚而来全球化的浪潮正在冲决一切制度、地域、意识形态、风俗习惯的固有差异,拆解着以往矗立在不同之间的种种有形或无形的樊篱,将经济、生产、流通、政治、思想、文化纳入一体化的体制:而这一切恰恰都被确认为“现代性”的表现。鲍德里亚说:“(现代性是)一种独特的文明模式,它将自己与传统相对立,也就是说,与其他一切先前的或传统的文化相对立:现代性反对在地域上或符号上的差异,它从西方蔓延开来,将自己作为一个同质化的统一体强加
5、给全世界。”(注:鲍德里亚:遗忘福柯,见道格拉斯凯尔纳、斯蒂文贝斯特:后现代理论第145页,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年版。)这就是说,当今全球化进程在全球范围内强制性地推行同质性、排斥异质性,重建一种新的文明模式,这本身就意味着对于传统的否定和排斥,而这一点恰恰是“现代性”的题中应有之义。据考证,“现代”(modern)一词早在古罗马和中世纪就出现了,而“现代性”(modernity)一词的使用则始于文艺复兴时期。牛津大词典确认,英国人首次使用“现代性”是在1627年,它被用来指中世纪之后的“现时代”的本质特征。法国人使用“现代性”一说与启蒙运动有关,它所张扬的是用理性来评判一切的启蒙精神。在德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球性 问题 中的 两个 关键词 现代性 意识形态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443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