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访手册.docx
《家访手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家访手册.docx(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家访手册践行师德、携手育人 江夏区法泗小学“课外访万家” 班级 )目 录 1、 家访制度 2、 “优秀家访教师”评选标准 3、 “课外访万家”活动“六回访、六必进、六知道、六不准”4、 学校“访万家”工作方案 5、 教师个人家访计划 6、 家访进度安排表 7、 学生基本信息 8、 家访手记及家访感悟 9、 家长意见总汇及措施 10、 家访工作总结 11、 家访案例 一、教师家访制度 家访是教师与学生家长沟通的重要途径,是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加强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协调学校与家庭的教育步调,统一学校与家庭教育对学生的要求,形成学校与家庭共同教育孩子的合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特制定法泗小学家访制度。 一、家访形式 1、走访学生家庭。 2、电子、书信、便条联系。 3、请家长来校座谈。 二、家访内容 1、了解学生家庭状况、成长环境及在家的思想状况与表现、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和个性特征。 2、向家长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及在校表现,双向沟通家校在教育过程中采用的方法、形式以及总结推荐其成功的经验,争取家长的理解与配合。 3、宣传教育法律、法规和教育政策,对家长关心的热点问题做好宣传解释工作;对家长做好学校的正面宣传工作。 4、协调学生与家长之间的关系。 5、征求家长对学校及教育部门的意见和建议等。 6、探讨、制订学生成长教育方案或方法。 三、家访原则 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家访
3、是每个教师的教育行为。家访必须分层次进行,不得只进行后进生的家访,而应是所有学生的家访。家访的重点是学有潜力的学生,特长生,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单亲家庭学生,学习困难学生,父母外出务工的学生,心理和情绪不稳定的学生等。 四、家访要求 1、班主任、副班主任老师每学期家访人数不低于全班人数的三分之二, 2、学生无故旷课必访;学习或者行为突然发生偏差的学生必访;刚转入的学生必访;家庭发生变故的学生必访;在校发生意外事故的学生必访。 3、家访前,要做好充分准备,明确谈话中心。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纪律、品德等情况,必须实事求是地采用适当的方式告诉家长,让家长真正了解学生在校的表现。同时及时了解学生在家表
4、现,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积极性。 4、家访中,教师要注意为人师表和家访礼仪,要尊重不同家庭的礼节。 5、家访时,谈话的态度要诚恳、耐心,形成和谐融洽的气氛,要使家长感到教师对学生的爱护和关怀。 6、家访时要注意其家庭环境、家长心情、学生在场与否,酌情采取恰当的谈话方式。 7、老师和家长应互相留下联系电话,及时通报双方各自情况。 8、家访后,及时填写暑期家访登记表,开学后各年级组长收齐上交德育处。 五、家访注意事项 1、家访中,应一切从实际出发,切忌片面孤立地看问题。 2、家访时,学生、学生家长都应在场,个别问题可要求学生回避。 3、注意交流方式方法,切忌告状式家访。 4、尊重家长,抱着热诚欢
5、迎的态度对待家长的意见,切忌与家长“斗气”。 5、牢记安全第一,注意家访中的交通等方面的安全。 六、家访考核 学校把家访工作作为班主任工作的重要考核内容之一,学校成立家访工作考核领导小组,由校长室、德育处、少先队组成。学校将采用对学生进行座谈、发放家访反馈联系表、电话查询、家长当面询问等形式对家访记录进行检查考评,对在家访活动中的出现的先进典型进行表彰,先进的家访经验进行交流、推广。 二、“优秀家访教师”评选标准 一、思想认识到位 能服从学校安排,做到“六不准”,积极参与家访活动,认真完成学校布置的各项家访工作。 二、活动落实 能够按照学校的要求完成家访工作,家访率达到 100%。在家访中做到
6、“六必进”,认真填写家访活动记录表,收集有针对性的家长建议。 三、活动效果好 家访后学生转变明显,学生、家长反响好,对家访中出现的问题有相应的教育对策并予以实施。 四、家访手记优秀 案例典型,内容充实,有自己独到的认识、见解。 五、建议献策 对学校家访工作能及时提出自己的意见和看法。 六、资料准备 及时整理家访资料,并资料齐全。 三、“课外访万家”活动“六回访、六必进、六知道、六不准” 项目 内容 生活有特殊困难的学生家庭 学习困难的学生家庭 留守儿童家庭,思想 思想、学业上有重大变化的学生家庭 进城务工子女家庭,随班就读残疾学生家庭 教育的政策措施进家庭 贫困生资助方案进家庭 六回访六必进学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家访 手册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4428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