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考研传播学参考书目复试分数线招生目录.doc
《中国传媒大学考研传播学参考书目复试分数线招生目录.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传媒大学考研传播学参考书目复试分数线招生目录.doc(14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 2014年中国传媒大学考研授课计划 传播学硕士 目 录一、中传传播学硕士招生基本情况2(一)近4年分数线及招生人数变动情况2(二)专业考试科目及参考书目2(三)考试的总体要求3二、2014年考研复习方案和辅导规划4三、学习方法解读10(一)参考书的阅读方法10(二) 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10(三)真题的使用方法10一、中传传播学硕士招生基本情况(一)近4年分数线及招生人数变动情况近四年复试分数线单科(满分=100分)单科(满分100)总分招录人数2011年5583355342012年5278353332013年548135047(二)专业考试科目及参考书目专业类别及方向考试科目参考书目传播学初
2、试科目:101思想政治理论201英语710传播学理论与历史813综合考试新闻传播学初试参考书:传播学总论(第二版)胡正荣传播学史美罗杰斯传播理论:起源、方法与应用美沃纳赛弗林21世纪初大众传媒发展战略研究胡正荣主编传播学基础:历史.框架与外延段鹏文史要览(三)考试的总体要求传播学主要研究人类传播活动的演进;信息传播的形态、特点、过程、模式及规律;大众媒介与社会结构各个层面的互动关系等,为理解人类传播活动提供理论知识。随着信息传播活动的日益发展,传播学的重要性日益凸现。传播学理论与历史考试的主要内容包括传播学史、传播基本原理、传播者和传播体制研究、传播内容与文化研究、传播媒介研究、受众研究和传播
3、效果研究等。要求考生能熟练掌握传播学的基本概念、重要理论和研究方法,并具有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媒介现实问题并对解决方案进行思考的能力。综合考试新闻传播学旨在考核考生的文科基础知识和理解、运用知识的能力,包括认识和表达能力。文史基础知识涵盖文科8门课程:历史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中国革命史)、以世界近代史为主的世界史,文学中国古典文学、中国近现代文学、以欧美近现代文学为主的外国文学,语言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政论写作旨在考核考生的逻辑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二、2014年考研复习方案和辅导规划专业课共计授课40小时,每2小时为1讲,共20讲。课余时间学员应按授课教师安排完成自学。具体安排如下:第一
4、阶段:(2013年4月至8月上旬)共授课30小时,15讲。每周1讲(2小时)。学习形式:本阶段为熟悉考试内容阶段,学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对课程的总体了解和认识,形成初步记忆。具体时间安排:课次内容第一讲考试科目、形式、复习方法概述第二讲传播学史1、传播学诞生的时间、地点2、传播学诞生的主要背景3、传播学的思想来源(学科、人物)4、传播研究早期重要人物及其贡献5、当代传播研究的主要发展中国古代文学1古代文体2先秦文学3秦汉文学4三国两晋南北朝文学5隋唐五代文学第三讲传播学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1、传播学研究对象的界定2、传播学研究的方法体系3、定量研究方法4、定性研究方法5、定量方法与定性方法的差异
5、与结合中国宋元明清及近现代文学1宋元文学2明清文学3.近代文学第四讲传播1、传播的类型2、人类传播演进的过程3、人类传播演进的规律外国文学1日本文学2俄罗斯文学3德国文学4英国文学5法国文学第五讲信息、符号与讯息1、信息及相关概念2、三论3、信息的特征4、信息革命与信息社会5、符号的概念、特征与类型6、有关符号的理论7、讯息外国文学与汉语基础知识1意大利文学2希腊文学3美国文学4其他5.汉语基础知识第六讲传播类型1、内向传播的定义2、人际传播的定义、特征及相关理论3、群体传播的定义、相关概念及相关理论4、组织传播的定义、形式与功能5、大众传播的定义与特征古代文献选读第七讲传播的功能1、大众传播
6、功能研究的发展历程2、大众传播的正功能3、李普曼及拟态环境、刻板印象4、拉扎斯菲尔德和默顿的“麻醉精神说”中国古代历史11史前史和历史分期2政治史3社会经济第八讲传播过程与传播模式1、波洛的传播过程观2、传播模式的类型3、线性传播模式的主要缺陷4、重要的传播模式中国古代历史21典章制度2民族3中外关系4文化第九讲传播者与传播体制1、传播体制研究与媒介规范理论2、“报刊的四种理论”及其修正、发展与批评3、把关的概念、基本过程及把关人受到的各种影响因素4、媒介组织及其结构5、媒介专业主义及其反思6、文化霸权、意识形态控制和社会顺从中国近现代历史第十讲传播内容1、大众传播内容的特征2、信息娱乐3、对
7、西方大众传播内容的一般性结论4、大众文化外国历史第十一讲传播媒介1、媒介的概念2、施拉姆的认识媒介的八个原则3、报纸的概念、传播特点、传播手段及其传播优势4、广播的概念、传播特点、传播手段及其传播优势5、电视的概念、传播特点、传播手段及其传播优势6、互联网的概念、传播特点、传播手段及其传播优势7、媒介融合8、选择媒介的或然率公式9、英尼斯、麦克卢汉及多伦多学派的媒介观10、公共媒介11、跨国大型媒介集团政论写作第十二讲受众1、受众的概念、特征、类型2、受众观的变迁3、受众的分化4、受众商品论5、受众的选择性行为与解读方式6、受众的权利7、关于受众的各种理论第十三讲传播效果(上)1、传播效果研究
8、的发展历程2、早期重要的传播效果研究3、传播效果的类型4、认知理论与传播效果5、态度劝服研究6、宣传研究7、两级传播论8、创新扩散论、网络分析9、群体规范、群体压力、群体动力及社会认同研究10、舆论研究与沉默的螺旋第十四讲 传播效果(下)1、议程设置、铺垫作用、议程建构2、知识沟、数字沟3、媒介对现实的建构4、涵化理论5、电视暴力研究6、性别研究7、媒介效果理论的新发展8、对传播效果研究的批判第十五讲传播研究的新领域1、新媒介研究2、全球化与大众媒介、发展传播学、文化依附3、国家形象与大众媒介4、媒介事件5、公共新闻学、公共领域与市民社会6、健康传播学7、媒介素养8、消费主义与大众媒介9、阶层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传媒大学 考研 传播学 参考书目 复试 分数线 招生 目录
![提示](https://www.31ppt.com/images/bang_tan.gif)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441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