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思想中的文学与政治.doc
《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思想中的文学与政治.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论文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思想中的文学与政治.doc(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思想中的文学与政治 李定清在有关文学的思考中,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是近些年来谈论最多的话题之一,也是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的一大理论问题.从理论渊源上讲,早在古希腊时期,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就开始引起人们的理论关注,柏拉图的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等著述中有关文学与政治关系的表述,可以视为西方探讨这一问题的先声。在我国,以“诗言志”、“文以载道”为核心的诗教传统,已根深蒂固地将文学与政治联系在一起,亦形成我国文学独特的传统。但由于我国思想理论界先天性缺乏科学的理论准备和深入的逻辑思辨能力,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问题基本上还是停留在情感性或者经验性描述层面,少有学理性的理论辨识。我们认
2、为要真正从理论上阐明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重返马克思是一种理性的必然选择。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文学与政治关系的科学论述,不仅对于正确理解和把握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而且对于校正在文学与政治关系的讨论中的偏颇,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和方法论意义.一、文学与政治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要真正理解和把握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首先必须明确文学与政治在社会结构中的准确位置。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社会结构系统整体的理论阐释,为我们理解和判定文学与政治的位置奠定了科学的逻辑基础。马克思恩格斯对文学与政治问题十分关注。1859年1月马克思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历史上第一次科学地确定了文学与政治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
3、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马克思的这段话,总结性地论述了社会的结构层次和各层次、要素的特点。就社会的结构层次而言,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首先是作为现实基础的经济结构。因为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过程中,必须也必然会发生不以人自身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产生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种作为现实基础的生产关系之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在马克思看来,社会的经济结构是第一位的,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作为社会存在决定着人们的意识,同时它也是解释社会变革的现实依据。恩格斯也有相近的论述:“因
4、而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的由法的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念形式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其次是在经济结构之上竖立着的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这里,法律的政治的上层建筑作为制度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结构的保障机制,受经济基础的决定和制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并与现存的生产关系或者财产关系发生矛盾的时候,上层建筑也将随经济结构的变化发生或快或慢的变化。第三是在实体的上层建筑之上漂浮着与上层建筑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意识形式等等.这些意识形式虽距经济结构最远,但同样要受
5、到经济结构的制约,且间接地反作用于经济结构。从上述马克思的论述来看,文学和政治在社会结构框架内应属于上层建筑范畴,属于制度的上层建筑和观念的上层建筑领域,这是毫无争议的。就文学来说,文学属于观念的上层建筑,与经济结构更远且间接地发生作用,也是清楚明晰的。耐人寻味的是关于政治的论述,它既属于制度的上层建筑又属于观念的上层建筑,这当如何理解呢?如果我们不厘清政治的归属和位置问题,就不能很好地把握文学与政治的关系。从马克思运思的逻辑理路来看,对于这一疑问,只有将其置于社会结构整体的联系的过程中进行考察,才有助于我们的理解和判定.从社会结构整体的联系过程来看,政治应归属于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有制度的上
6、层建筑和观念的上层建筑之分,而政治恰恰同时属于两个层面。而这两个层面的政治,即制度的上层建筑的政治和观念的上层建筑的政治又是有明显区别的。制度的上层建筑的政治主要是指阶级、政党、领袖以及以此为核心的政府、政治会议、政权体制和设施。马克思所说的“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中的政治就是指制度上的政治。后来,普列汉诺夫根据这一重要表述,运用“社会心理”中介说,对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进行了补充,提出了著名的社会结构五项式。但除了将马克思提出的“社会意识形式”分解为“社会中人的心理”和“思想体系”两部分外,其他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基本上移植了马克思制度的上层建
7、筑的政治的内涵。观念的上层建筑的政治则有所不同,它归属于与经济结构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式,主要是指在经济基础作用下所形成的社会人的意识、思想、观念.由此可以看出,政治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并不是处于同一层面的,它既属于制度的上层建筑又属于观念的上层建筑。由于政治的双重位置,自然会组成与文学的不同关系。就此而论,既往诠释文学与政治关系时出现的错误理解,某种程度上是由于没有弄清政治在社会中的位置所致.二、文学与政治在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思想语境中的基本内涵从以上对马克思的社会结构理论的简要分析可知,在社会结构系统中,文学与政治不处于同一层面的事实是十分清楚的。基本内涵不同决定了它们在社会结构中的位置的不同,
8、反过来,位置的不同是由于基本内涵的差异所致。那么,文学与政治的基本内涵是什么,或者如何判定它们的基本内涵呢?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有关文学与政治方面的论述,为我们把握和理解这一问题奠定了基础.先看政治。马克思对政治的表述集中体现在上层建筑的两个层面,即“法律的政治的上层建筑”和“法律的、政治的、宗教的、艺术的或哲学的,简言之,意识形态的形式”上.前者为制度的上层建筑,后者为观念的上层建筑,处于不同位置,其内涵大相径庭。制度的上层建筑,结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语境,主要是指以阶级、国家、政党、革命等因素为核心的政治组织、政治体制、政治运动、政治斗争。而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的政治,其内涵是截然不同的。由
9、于它与制度的上层建筑不是处于同一层面,因而其内涵必须遵从观念的上层建筑的规定,主要是指在人类马克思恩格斯文艺思想中的文学与政治活动基础上形成的政治思想、政治观念、政治意识等。依据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观念形态的政治首先依赖于人类的物质实践,是人类物质活动的产物,“人们首先必须吃、喝、住、穿,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宗教等等”,“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人们的想象、思维、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行动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其次,观念一旦形成便具有自身的
10、独立性,便具有意识形态的力量。观念形态的政治也是这样,它依据基础从政治或者社会实践中产生,与作为制度的上层建筑的政治彼此适应且共同适应于经济基础。这些政治观念或者观念体系,要么作为物质生活过程的反射、反响和“必然升华物”,要么作为对物质生活过程的“倒立呈像”(虚假意识)而存在。它常常掩饰社会和经济关系的真实本性,为社会经济资源的不平等分配作辩护,从而服务于社会中的集团利益和阶级统治。第三,政治观念或者观念系统具有动态性和变化性,整体上它是随社会及其经济结构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变化。就观念自身而言,它也时时处于自我更替和延展之中.因为“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的生产者”,在改变现实世界的同时,“也
11、改变自己的思维和自己的思维的产物”。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这些论述中,我们明显可以发现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的政治的意识形态品质.再说文学。一般而论,文学属于观念的上层建筑似无多大异议,这是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对文学所做的内在规定,但同属于观念的上层建筑的文学是否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呢,这要由文学的内涵来说明。文学作为观念的上层建筑,尽管在根源上要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同时也要遵循观念的上层建筑的规定,但观念的上层建筑的范围是很宽泛的,不同的社会意识形式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区别。文学作为社会意识形式之一,其独特内涵可以由以下方面来说明.首先,文学的特殊性表现在它以生产某种观念、思想和情感为目的,主要是满足人们内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马克思主义 论文 马克思 恩格斯 文艺思想 中的 文学 政治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438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