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文化概论.docx
《审美文化概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审美文化概论.docx(15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审美文化概论审美文化概论 1.重要概念: 审美观念:使个人的审美活动得以成为可能的前提。它是审美文化的核心力量。 2.审美文化是整体文化的一部分。 审美趣味: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引导,并制约着个体如何审美的文化力量。 审美范型:作为承载某种审美趣味的事务即所谓经典,引导着审美的不同走向。 “审美的”这个形容词最为基本的含义:与感官察觉有关的。 “审美文化”是一种介于感性、理性之间的表意或象征体系。是交织着感性、理性、神性的文化。而感性正是区别于其他文化领域的根本定性。 审美文化:物化产品:包括各种艺术作品、人工产品,自然景观。 观念体系:即社会意识。包括审美趣味、审美理想、审美价值标准。行为
2、方式:即审美活动。包括审美创造和审美鉴赏两种行为。 3.西方审美文化 源头:希腊文化:古希腊审美文化是西方古代审美文化的典范。希伯莱文化 希腊神化鲜明特征:.神人同形同性人神共居,彼此相融神向往与渴慕人的生活 4.中世纪建筑 罗马式建筑最著名的是欧洲中世纪最大的教堂圣马可教堂。 哥特式建筑产生于11世纪下半叶的法国,1315世纪风靡欧洲。此种建筑风格主要见于基督天主教堂。法国早期哥特式教堂代表作是巴黎圣母院。德国的克隆主教堂是全欧洲最高的尖塔。 5.中世纪绘画 中世纪绘画的主题绝大部分都是关于基督教的,因而其绘画艺术具有浓厚的象征色彩。比如,鱼和年轻的牧羊人象征基督,船象征教会,孔雀象征永生,
3、锚象征希望。 这一时期的绘画与教堂建筑密不可分,绘画从属于建筑。无论是拜占庭圣索菲亚教堂还是罗马式教堂,镶嵌画是其最具特色的绘画。所谓镶嵌画就是将红、白、紫、蓝、黄、黑色石子砸碎,压镶在灰泥表面,表现为花纹或人物的一种独特的艺术。特别是加进金银材料的画,能形成一种难以名状的色彩之美与光泽之美。 对哥特建筑而言,彩色玻璃镶嵌窗画是其主要特征之一。玻璃透明的特质成为理解属灵主题的理想介质。中世纪的教堂都采用自然光线采光,经阳光照射后,光线透过12种彩色玻璃构成的镶嵌画窗能变幻出梦幻般的光彩与色彩,营造一种神秘感,对上帝的崇敬之情自然萌生。 6.圣乐:对中世纪的欧洲人而言,宗教生活是其日常生活最重要
4、的内容,音乐尤其是圣乐自然也就成为其日常生活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在当时每个信徒都必须参加宗教聚会,并在聚会中唱圣歌。这些圣歌都没有伴奏,全部需要用拉丁文清唱,在圣洁、美好、悠扬的旋律中,使内心得以平和,灵魂得以宁静。 7.宗教文学 中国宗教三分格局:儒家、道家、佛家。 宗教文学在这一时期的文学格局中占有主导地位,其内容不外福音故事、圣徒传、赞美诗等基督教内容,上帝是作品描写与赞美的中心。在表现手法上大量采用象征、梦幻的手法。此外,骑士叙事诗与骑士抒情诗为主要内容的骑士文学也形象地体现了基督教文化精神对日常生活的渗透。 中世纪最后一位诗人但丁的神曲是这时期最具代表性的文学作品。 8.基督教世界
5、与希腊神话世界相比出现了诸多变化:希腊的神话可以人格化,而基督教的上帝是不能被人格化的,只能通过象征、寓意等方式显现神性。基督教文化是神本文化、出世文化、超越文化。基督教文化重精神生活而轻物质生活。 9.儒家型审美文化 儒家文化则是一种实际型的处世伦理文化,不太象佛和道那样对事物本质问题的思考,而是关注自我的成长变化,也就是更求实际应用,而且具有很多的“行”的精神,入世的精神。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求人有责任和担当精神。在艺术上多表达自我价值的实现、世间现实与自我成就的结合等内容。 京城威势,体现了儒家型审美文化。整个京城就是关系朝廷本质的建筑定义:京城中有一种基本的空间结构,从中体现出
6、了社会体制及其一整套以朝廷为中心的意识形态。儒家的体制思想,朝廷的神圣威严,家庭的尊卑秩序,都从京城这一建筑空间里呈现出来。 在以儒家文化为主导意识形态的明清一代,京城的建筑格局与风格自然是按儒家文化的审美要求来设计的,这就是:一切审美要素必须为政治伦理服务。因此,儒家审美文化是政治伦理型的。 10.道家型审美文化 儒家审美文化是社会体制及权利的审美文化表现;道家审美文化则以审美形式表达一种独立于社会体制的,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山林情趣。 道家文化对天地自然之境的审美形态有独到的贡献。表现在司空图的诗品中:诗品共有24首,现出了24类自然境界。有一个完整的体现,呈现了一种时间的顺序,一种从春到夏到
7、秋到冬的流动。诗品表现了一种与宇宙自然更替相一致的循环的时间观。自然山水就在这样一种时间结构中,得到了一种宇宙本体论的意义,得到了一种天地往还的韵律。诗品不但表现为一种宇宙时间循环往复的流动,而且还是一种审美的类型呈现。 24品:展现了24种审美类型:雄浑、冲淡、纤秾、沉著、高古、典雅、洗练、劲健、绮丽、自然、含蓄、豪放、精神、缜密、疏野、清奇、委曲、实境、悲慨、形容、超诣、飘逸、旷达、流动。在24种基本的审美类型中,突出的是一种道家的最高境界,它用一种道家的主要范畴围绕起来,呈现了中国山水境界所内蕴的宇宙精神。 11.佛家型审美文化 佛教是外来宗教,一旦来到中土,其宗教内容和艺术形式都会按照
8、汉文化的需要进行改变。 在印度佛教寺庙中,塔式中心,在塔里体现了印度佛教的最高境界:涅槃。在汉文化民众的心理结构中,所产生的对佛教的需求,不是塔,而是像,是一个法力无边的佛像。 整个汉寺,其建筑结构,都是围绕着放置佛主的大雄宝殿而进行的美学观。(图片略) 中国佛寺里,四大天王两边威武肃立,与弥勒菩萨正中洒脱笑意构成了一副意味深长的汉化佛教景观。 对汉文化所需要的宗教来说,佛教群相中最重要的是菩萨。 菩萨,从等级论,仅此于佛。有的已经被许诺为佛,如弥勒;有的为了度救世人而推迟成佛,如地藏。这里最重要的是,菩萨仅次于佛,具有了足以救人的巨大法力,不是佛,请求起来比较容易,菩萨多被赋予了大慈大悲的心
9、性。 在汉地,最有名的是四大菩萨:观音、文殊、普贤、地藏。 这四大菩萨不但有了自己的香火胜地观音在普陀山、文殊在五台山、普贤在峨眉山、地藏在九华山。而且,在大雄宝殿,佛陀像的两旁或背后,往往都有着四位菩萨的像。构成了汉寺佛教的体系性。 12.士人型审美文化 中唐以后出现的中隐园林,因为在都市之中,其实应该叫庭院。庭院精神,可以说是士人的审美文化。 中唐以来的都市园林境界,到宋代庭院得到美学上的完成。在宋人庭院里,绘画、书法、诗词、音乐、文玩、品茗、棋局等文化与艺术因子,成了整个庭院境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 在这些艺术类型里面,琴、棋、书、画、诗、文,都是六朝以来士人园林本有的元素,但品茗与文玩
10、是宋代庭院的新境。 13.品茗 茶,其性淡、其味长。中唐以后就成为士人的爱好。但更多地是发挥一种生理功能。 “午茶能散睡”,而茶作为园林的一个部分,更主要的是作为园林中的士人心灵的一个部分,则是宋人的创意。 宋代士人们把分茶、着棋、写字、弹琴、品诗、赏画、玩古视为一律。 14.文玩:其中一个重要内容是对古器的赏玩,是宋代才形成“学士大夫雅多好之”的局面。古器能引发超越当下的幽思,能表现收藏者的学识,能凝结玩赏者的高雅。它呈现出的是一种胸怀、一样情性、一片趣味、一颗心灵。文玩给宋人庭院带来的一种动感,使庭院成为一种心园。 15.庭院:在宋人的庭院中,中国士人容纳万有的胸怀有了一种新的方式。宋代的
11、庭院,造就了集诗、书、画为一身的文人。庭院中的赏玩集置石、叠山、理水、莳花、和诗、词、书画、琴、茶、古董为一体,达到了一种极高的审美情趣。 16.民间型审美文化:宋代以来市民的兴起,引出一种与士大夫美学趣味不同的大众美学趣味,它集中体现:为小说和戏曲。在小说和戏曲中,都市的市民趣味和广大乡村的民间趣味合一,特别体现在戏曲上。这一审美文化形态具有鲜明的美学特点。第一,门帘台账,一桌二椅与戏曲的虚灵性。第二,脸谱与服装构成戏曲的象征性。第三,念唱做打构成戏曲行进的程式性。 17.现代审美文化:文艺复兴标志着现代审美文化的开端。 西方现代审美文化区别于中世纪审美文化核心标志之一是世俗化。从中世纪的“
12、人生所有罪”到现代审美文化的“人生所自由”。 西方现代审美文化在这个时期总体上呈现三大特征:审美文化主要体现为人性世界与宗教世界的对抗。表现出理性主体与感性主体的冲突与对抗。美与艺术取得了自己的合法性领域。 现代审美文化在这一时期表达的形式有小说、诗歌、绘画、雕塑、音乐、现代城市等。其中,尤以小说、现代城市最具代表性和表现力。 人的发现与生活的世俗化 在文艺复兴时期,人们发现了一个与中世纪生活迥然相异的人性世界即希腊世界。文艺复兴标志着中世纪审美文化的终结,现代审美文化的开端。自此,人不再是上帝的奴仆,而是自己的主人。 意大利诗人波特拉克说:“我不想变成上帝属于人的那种光荣对我就够了,这是我所
13、祈求的一切,我自己是凡人,我只求凡人的幸福。” 这一时期小说形象再现了宗教信仰的终结和解体:薄伽丘十日谈、塞万提斯堂吉诃德、拉伯雷巨人传。这一时期的绘画也肯定了世俗生活的意义和价值:达芬奇蒙娜丽莎、米开朗基罗大卫像、拉斐尔圣母子。 理性主体与感性主体的对立与统一 整体而言,现代审美文化是一种主体性审美文化,并且首先表现为理性主义的审美文化。 一方面,它以理性作为衡量一切事物存在合法性的尺度与依据,并以此为抨击宗教盲目信仰,揭露教会罪恶的锐利武器。 另一方面,理性又要为感性、自由意志加以适度节制,形成古典主义的审美理想。代表作品:伪君子,吝啬鬼,浮士德。 艺术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分离:从经济与社会角
14、度看,现代性过程向世俗化过程转变,过程经历了三个分离:政治与宗教分离,经济与政治分离,功利主义经济观与道德观分离。到了十九世纪艺术才真正确立了自身自主性。 审美精神:若说中世纪审美文化是对上帝的赞美与颂扬,对彼岸世界的向往与追求,那么现代审美文化就是对人的讴歌与礼赞。 18.当代审美文化:我们所谓的“当代审美文化”,是指我们这个时代的审美文化。 艺术/生活 现代性进程中的艺术与生活的二元分离,规划了当代审美文化最为基本的结构秩序。 即一方面是以纯粹的艺术品为载体,以纯粹的艺术场所为活动区域的审美文化;另一方面是以具有审美意味的非艺术品为载体,以一般生活世界为活动区域的审美文化。 大众/精英:当
15、代审美文化在空间上的类别分化几乎是自明的,即大众审美文化和精英审美文化。 大众审美文化的活动主体是“大众”,是巨大的人群,精英审美文化的活动主体是“精英”,是少数人; 大众审美文化的审美对象主要是“大众艺术”或文化工业的批量产品,而精英审美文化对象则主要是“精英艺术”或纯艺术的创造性作品; 大众审美文化的生产动机是“商业利润”与资本的扩张,而精英审美文化的创造动机是“精英价值探求”与文化的优化; 大众审美文化的消费意向是“休闲娱乐”与轻松快乐,而精英审美文化的鉴赏意向则是“心灵陶冶”与精神的提高; 大众审美文化的社会功能是“从众媚俗”与维护现有的社会秩序,而精英审美文化的社会功能则是“批判反省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审美 文化 概论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4375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