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相关论文战国封建说质疑—从孔子思想与周初政治看西周社会性质.doc
《政治相关论文战国封建说质疑—从孔子思想与周初政治看西周社会性质.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政治相关论文战国封建说质疑—从孔子思想与周初政治看西周社会性质.doc(9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战国封建说质疑从孔子思想与周初政治看西周社会性质 中国古史分期问题是关乎中国历史如何定位的1件大事。510年代初期,史学界曾就此问题进行过长达数年的热烈讨论,此后也不断有人对此发表意见。本文拟着重从上层建筑与意识形态的角度,对西周社会性质谈点看法,不当之处,诚请批评指正。 战国封建说是510年代初由郭沫若提出的,是在中国古史分期问题上影响最大的1种观点,他如西周封建说等皆不能同之相比,笔者本人也1直对之深信不疑。然近年却因1些学术难题的困扰而渐生疑窦,尤在拜读李学勤主编的中国古代文明与国家形成研究1书(以下简称李书)之后深受启发,更觉今是而昨非。 我是研究近代史的,本不愿介入古史分期问题的讨论
2、。怎奈近代中国是由古代中国发展而来的,研究过程中往往碰到与之有关的问题。例如,你若说太平天国是反封建的,他就说中国自秦以来,就不再是封建社会,近代史上何封建之有?其理由只有1条:外国没有,马列没说。事情弄到这步田地,还如何进行讨论?再如,你若研究曾国藩的思想,就不能不涉及儒学的本质与基本评价。而要弄清它的来龙去脉,就不能不对它的社会背景和大致走向略作考察。实际上,这已经超出近代史的研究范围。而当我向史学界寻求答案的时候,不料却陷入更大的困惑:孔子是哪个阶级的思想代表?儒家学说是何种社会经济、政治制度的反映?这个思想体系为什么具有如此强劲的生命力?如此等等。那些昔日从教科书中得来的说法,似乎已经
3、经受不住进1步地推敲。例如,按照战国封建说,孔子生活的时代属奴隶制社会,他当为奴隶主阶级和奴隶占有制度的思想代表,儒家学说创立之初就是反动的、逆历史潮流而动的。而事隔多年之后,汉武帝为什么对它情有独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究竟是儒学变得革命、进步了呢,还是此时的地主阶级已经反动、腐朽?1个生来反动、1直反动的思想体系,竟能在中国历史上统治近2千年,似乎不可思议。然这些问题,从现在的古史分期中却找不到满意的答案。新儒学1派虽调子唱得很高,但旨在恢复中断已久的儒学道统,对其历史评价的科学与否,实际上并无多大兴趣。他如农民战争问题,中华民族的形成与凝聚力问题,中国封建社会的长期性与特殊问题等等,
4、都是所谓“外国没有,马列没说”的老大难问题,皆直接间接地与古史分期问题有关。 这样,就不能不使人反思古代史的分期问题,不能不对至今主导着中国史学界的战国封建说产生疑问,尤其最近读过李书之后,更觉得西周封建说有些道理。该书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5帝”传说时代,尤其夏、商、周3朝的社会矛盾与国家形态的形成、发展、成熟,作了令人信服的论述,受到史学界的广泛关注和著名专家的高度评价。笔者打算从孔子思想入手,主要依据这部鸿篇巨制,参照其他著作和有关资料,谈点自己的粗浅看法,以就教于史学界诸师友,也算是对战国封建说的1点质疑。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据范文澜的统计,仅论语1书“记载讲仁的话”,就
5、在“1百条以上,其中很多是孔子讲的”。若再加上其他儒学经典,那就更为可观。他认为,儒家学说的“主要内容是礼乐和仁义。”“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是孔子最高的政治思想,德指仁义,礼指1切统治阶级规定的秩序。”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兄兄、弟弟及亲亲、贵贵、尊尊、贤贤、长长、幼幼等。而实际上,礼、乐不过是其外形,只有仁才是它的内含。“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那么,究竟什么是仁呢?孔夫子曾做出各式各样的回答。尤其论语1书,提问对象不同,答案也不同,但大致不出上述范围。如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1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请问其目。”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
6、动。”3实际上都是在说仁和礼的关系。而实质性的回答则有3次,1载论语,1载史记,1载中庸。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还说:“古之为政,爱人为大。”4“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5“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哀公问政。子曰:“为政在人”,“修道以仁”,“仁者人也,亲亲为大”。并解释说:“亲亲之杀,尊贤之等,礼所生也。”6意思是说,他讲的仁,就是要把人当成人,对人有爱心和同情心。不过,对人所实施的爱有亲疏之别、贵贱之分:“所以治爱人,礼为大”7。而按照战国封建说,孔子当是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家,他的思想政治主张是代表奴隶主阶级利益,极力维护日趋衰落的奴隶制度,反对新生封建主阶级的。然细思起来,却
7、颇有不合。难道只有奴隶主阶级,才是推崇爱人、提倡爱心和同情心的吗?读李书殷商篇,1点也体会不到奴隶主阶级有什么仁者“爱人”,有什么“仁政”。对奴隶如何且不必说,即如纣王受辛,连贵如相、侯,亲为叔父、岳丈的比干、鄂侯、9侯都要剖之、脯之、醢之,那里还有1点“仁者人也,亲亲为大”的味道?或者只是出于统治阶级的虚伪,唱点高调欺骗民众。然而,国家却并非什么慈善之物,它首先是暴力的象征,是专门用来解决不可调和的阶级矛盾的。所以,夏、商两朝的统治者,尤其商代,从不掩饰这1点。他们总是公开的、赤裸裸地使用暴力,大肆张扬暴力的淫威,用极为酷刑和大规模的屠杀手段来制服奴隶或内部反对派。决不允许有人大唱反调,用曲
8、折的手法为那些被屠杀的奴隶鸣冤叫屈,变相地指责他们的残暴。既然同为奴隶主阶级的代表,必然在本质上有基本相通的东西,尤其读过李书夏、商两朝的历史之后,更加坚信这1点。然我们所看到的事实,却好象并非如此。譬如鲁国君主,按战国封建说应是奴隶主贵族的代表吧,他就不仅不讨厌、加害孔子,反而问政求教,委以重任。其后孔子下台,亦非失宠于鲁君,而是“堕3都”失败,被“3桓”排挤出局的。凡此种种,不能不令人深思。 往日在研究曾国藩与儒学的关系时,曾得到1个孔子思想源于西周文、武、周公的信息,迨近读李书之后,方知此言不虚。自西伯姬昌主政以来,就实行“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的政策,还因此几遭杀身之祸,被崇侯虎
9、在纣王面前告了黑状:“西伯积善累德,诸侯皆向之,将不利于帝。”其侥幸脱险后,佯俯商受,阴行仁政,借以“感召”诸侯,壮大实力,以为破商复仇之资。周朝建立,武王去世,周公姬旦主政之后,亦动以“爱民”为言,时以亡殷为鉴。他曾告诫奉命监视殷地的卫康叔说:“必求殷之贤人君子长者,问其先殷所以兴、所以亡,而务爱民”8。范文澜认为,孔子“崇拜辅助成王制礼作乐的周公旦”,师承于“文、武、周公”9。中庸亦称:“仲尼祖述尧舜,宪章文武。”10由此顺藤摸下去,则发现了更多的线索。 西土周国主要是在文王的治理下强盛起来的,克商大业由武王完成,而周公旦则是周初政治的关键人物。“文王在时,旦为子孝,笃仁,异于群子。及武王
10、即位,旦常辅翼武王,用事居多。”武王同8百诸侯会盟于盟津,“周公辅行”。武王举兵伐纣,周公旦是主要助手和姜尚之下的最大功臣。克殷后受封鲁公而不之国,“留佐武王”11。“武王崩,成王幼弱,周公践天子之位以治天下。6年,朝诸侯于明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12在此关键时期,周公旦实际上成为当时周王朝的最高决策人。他制定规章制度,设置中央机构,分封地方诸侯,使国家形态臻于完善,不仅奠定了周代数百年基业,且于后世具有巨大影响。而鲁国是周公的封地,虽由世子伯禽赴国,但思想政治1准周公之制,在1定程度上成为周初政治的缩影。“成王以周公为有勋劳于天下”,“命鲁公世世祀周公以天子之礼乐”13,更使其
11、在诸侯中享有特殊的地位。鲁国的文化遗存尤为丰富,与宋国同为“保存商周文化最多的旧国”和诸侯“观礼”14的盛地,欲观商礼赴宋,欲观周礼赴鲁。梁启超也认为:“文武周公时代的文化,传在鲁国的最多,后来诸姬之国都认他做宗国(孟子滕文公上)。吴季札聘鲁,乃尽见各国的诗与乐(左传襄2109年)。晋韩宣子聘鲁,观书于太史氏,曰:周礼尽在鲁矣(左传昭2年)。”15孔子先人为宋国贵族,曾祖时避难至鲁。自幼生活在这种社会环境之中,不可能不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他勤奋好学,博闻强记,收集鲁、周、宋、杞等故国文献,整理出诗、书、礼、易、乐、春秋6种教本以课徒授馆,从而创立了儒家学说。孔子说:“夏礼吾能言之
12、,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又说:“周监于2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16可以说,孔子继承了此前为止的中国主要的文化遗产,尤其周初的思想政治方针。他的学说,可谓周初政治的思想结晶。对其思想影响最大的,亦是殷、周交争的历史。其6经的内容周代占有绝大部分自不待言,即如大学、中庸、论语中种种有关治国治身的哲理,也好象多是从这段历史中抽象出来的。 然而,作为1种在社会上居于指导地位的政治思想和方针政策,带有极大的可操作性,它的制定与实施,完全是政治家的行为,绝不同于思想家的坐而论道和纸上谈兵。尤当殷、周之间隐隐相抗,决定国家与个人命运的生死关头。所以,虽然同样倡导“仁”和“
13、仁政”,但在文、武、周公那里与孔子那里有着实、虚之别。就是说,前面提到的“笃仁”、“爱民”等说,与当时的社会实际要具有共通性。这包括两层意思:1是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它应是当时社会的产物;1是理论要接受实践的检验,这种思想、政策要符合社会的要求,对当时的社会生产和整体实力的增长,能够切实起到推动作用。这不仅是个理论问题,更是个实际问题。其克商前后究竟属于什么社会性质,处于哪个发展阶段,要通过实际考察才能确定。 关于西周的社会性质,多位史学名家都曾作过论述,兹仅举范、翦、白3家为例。关于周族克商前的社会性质,范文澜与白寿彝都认为尚处于早期奴隶制阶段。其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是农奴或公社农民
14、,而不是奴隶17。至于克商之后,范文澜认为原来的奴隶得到解放,升级为农奴。而翦伯赞则认为,商、周两朝社会阶级结构有很大不同:“奴隶是商代农业劳动的主要承担者。卜辞中所见的众或众人就是奴隶。”而周代的“农人、农夫,又称庶人、庶民”,“实质上就是农奴,他们是西周时期农业生产的主要担当者。”18白寿彝虽然采用战国封建说,但亦明确肯定,即使殷商故地,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劳动力也不是奴隶,而是聚族而居的“公社农民”。西周征服者仅“满足于征收赋税”,并没有把他们当成宗族奴隶。同时指出,在当时的整个西周社会中,奴隶虽仍存在,“但数量并不多”,且“只有少数用在农业生产上”。同时,他还专门批驳了那种认为西周社会奴
15、隶数目非常之多的观点19。按1般常理,社会性质是由社会生产方式决定的,若有两种以上同时并存的话,则由其中1种占主导地位的生产方式所决定。既然奴隶占有制不再成为制约整个社会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的主要生产关系,虽因战俘、债务、犯罪等在其他生产部门,以私家奴隶的形式保留1些奴隶制度的残余,也不应再将西周划入奴隶制社会了。至于中国封建社会土地私有说,恐怕也是1个误区。因为土地私有制并非中国封建社会所固有的特点,而是在它发展到1定阶段才出现的。当封建社会刚刚脱离奴隶制社会时,都是领主分封、土地国有、长子继承,中国、西欧大体相同。翻读有关周代战国前与西欧中世纪的1些史书,觉得两者的社会情况好象差不多。若以土
16、地私有制为限,将封建社会的初级阶段划入奴隶制社会,势必夸大双方的差距,使中西之间在这1问题上处处失去共性。这好象是用现有的社会常识来测量古代社会,其客观性如何,是令人怀疑的。 比较而言,李书应该算最新研究成果。我粗粗翻检了1下510年代,分别由3联和江西人民出版的两部中国古代史分期问题讨论集和中国的奴隶制与封建制分期问题论文选集,其有关夏、商、周3代的情况,皆因缺乏金文、甲骨文的最新研究成果作依托,远不如李书那样言之凿凿。然将商末、周初两相比较即可发现,其间发生的变化是巨大的和明显的。例如,在商朝社会中,国家若不使用残酷的刑罚,甚至大规模的屠杀手段,就无法镇压奴隶们的反抗,维持社会与生产秩序。
17、由于中国奴隶制的特点,斗争的双方,往往是庞大的奴隶群和全副武装的国家政权,其逃跑和反逃跑的斗争,就显得特别酷烈。若用现代影视手段将之重新演示出来,不知会是1种什么情境。大概会使罗马角斗场相形见绌,只有斯巴达克思起义失败后的场面,方可与之相比。难道这1切,可以用人性的善恶来解释吗?我们似乎可以从这里得到启发,实事求是地理解孔子思想与周初社会政策的实质。他们强调爱民,推行仁政,绝非有如儒家宣传的那样,由于他们心地纯良,天生圣人,最能体察上天好生之德,而是出于社会,尤其统治阶级的需要。这就是说,无论克商之前还是克商之后,周的社会内部都没有殷商那样两大阶级尖锐对抗的情况。浏览商朝历史即可发现,奴隶逃跑
18、和集体遭到屠杀的事件接连不绝,用奴隶祭祀、殉葬的情况亦比比皆是。及读至周史嘎然而止,仿佛步入1块新天地。510年代初,曾因有人根据安阳地下发掘的材料,在光明日报上披露了周代以人殉葬的情况,“较之殷代,所差远甚”的史实,第3天即受到郭沫若的严厉批评,并由此引发了1场有关中国古史分期问题的激烈争论。战国封建说就是郭老在这篇批评文章中提出的。郭老反驳此说最有力的理由,就是“商墓的发掘只是10几年的事,其前关于商代殉葬的情形古书上毫无记载。今天西周帝王的墓1直没有发见过,假使将来发见了,同样惊人的情形是可以出土的”。还说“中国的地下发掘,还仅在萌芽状态”,“将来必然会有更丰富的材料从地下涌现出来”20
19、。然510年过去了,郭老盼望的奇迹始终没有出现,反而有越来越多的材料证明,殷周两代的社会制度,确实存在着显著差异!这个历史事实也是不应忽视和遗忘的。 据载,周自“不窋至武王凡15世,当属信史”,前后“约450年左右”,时间上略与商代“相当”21。但其社会发展进度却大为落后,在很多方面带有原始性。即使阶级分化已经开始,也绝不会达到殷朝那样贫富悬殊、尖锐对立的程度。现有考古发掘与金文、甲骨文的最新研究成果,也没有提供与此相反的证据。以礼器陪葬表明周人重礼,但却找不到大量财物和殉葬奴隶。史籍有关周之先公先王“积德行义,国人皆戴之”22的记载,亦并非全属儒家杜撰美化,而只能说明其早期国家乃至整个社会的
20、原始性,尚处于奴隶制社会早期,亦即原始社会末期,大量保有原始社会的特点。民众对部落首领的尊敬和爱戴,完全出于内心,与而后对国家官员的尊敬不是1码事,那主要是出于对暴力的畏惧。恩格斯对此曾作过精辟的论述。故其先公先王直至文、武2王,无须过分张扬暴力。在国家初成、已具暴力的前提下,只要借助礼教与原始朴淳遗风,即可辨等明威,维持社会秩序。在文王之前,这些做法也许出于自然。及至文王1代,为覆强商而报父仇,大约开始有意标新立异,宣传和推行这种思想政治主张,制造周、商之间善恶形象的对立,以吸引周边小国,壮大自身实力。故诗有云:“周虽旧邦,其命维新。”23而虞、芮2国自行息讼的事例,则更可较为具体地说明这1
21、点。相传“西伯阴行善,诸侯皆来决平。”“虞、芮之君相与争田,久而不平,乃相谓曰:西伯仁人,盍相质焉。乃相与朝周。入其境,则耕者让畔,行者让路。入其邑,男女异路,班白不提挈。入其朝,士让为大夫,大夫让为卿。2国君相谓曰:我等小人,不可履君子之庭。乃相让所争地以为闲原。”或称“虞、芮之人有狱不能决,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让畔,民俗皆让长。虞、芮之人未见西伯,皆惭,相谓曰:吾所争,周人所耻,何往为,只取辱耳。遂还,俱让而去。诸侯闻之曰:西伯盖受命之君。”或称“2国相让后,诸侯归西伯者410余国,咸尊西伯为王。”24基于这种政治经验,周于克殷之后改变殷人原来对待奴隶的政策,提高其社会地位,以换取社会的稳
22、定与生产的发展,也是顺理成章的。鉴于中国宗族奴隶制的特点,只要征服者改变政策,不再奴役和任意杀戮失败者,有如周对商朝遗民那样,准其择贤立国,位列诸侯,奴隶制度的发展也就中止了。也有人以“周因于殷礼”1条,作为西周奴隶说的依据,实际上也不足以服人。因为法律、制度上的承袭,与生产关系上的延续,毕竟是两回事,何况还有“所损益可知也”251条。例如,商代以奴隶殉葬、祭祀2事,周朝就没有继承。范文澜称,西周曾明令禁止用奴隶殉葬、祭祀。而孔子则连以陶俑及活人器物陪葬也加以反对,“谓为俑者不仁,殆于用人乎哉!”26继而诅咒道:“始作俑者,其有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27还说:“哀哉!死者而用生者之器也
23、,不殆于用人殉乎哉?”28至于私家奴婢和罪徒苦役,则1直留存到汉、晋以后,也不能作为确定西周奴隶制说的根据。 周以西土蕞尔小国攻打中央大国商,其实力之悬殊何止数倍?而竟于1日之内战而胜之,取而代之。这个经验教训,是不能不令周初政治家好好总结的。大致说来,周胜商败的原因都有3条,惟第3条是共同的。内部团结、上下协调和恩威兼施征服周边各国是周取胜的主观原因,而连年征战、民怨沸腾与朝政昏暴、内部离心离德是商失败的重要原因。然最根3 本的1条,还是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残暴的奴隶制不得人心,武王伐纣得到众多诸侯和殷国奴隶的支持。据史记周本纪载,武王出发时,“率戎车3百乘,虎贲3千人,甲士4万5千人”,总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政治 相关 论文 战国 封建 质疑 孔子 思想 西周 社会 性质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4375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