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诊脉法.docx
《实用诊脉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实用诊脉法.docx(121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实用诊脉法最新实用诊脉法 第1章 脉诊的重要意义 第2章 脉诊的历史概况 第3章 脉诊新挖掘的内容简介 第4章 脉诊的基础知识 第5章 脉诊的基本原理 第6章 最实用的操作方法 第7章 二十六种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 第8章 常用脉象的辨别和分析 第9章 诊脉的入门技术 第10章 怎样辨别病脉 第11章 脉象的主病及临床应用 第一章,脉诊的重要意义 脉诊是中医诊断学的组成部分。 中医诊断学以望、闻、问、切为主要诊法,简称“四诊”。脉诊包括在“切诊”的范畴,属“四诊”之一。它虽居“四诊”之末,其诊断作用和意义却非常重要。 近两千年以来,脉诊在历代诊疗实践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已被证实具有很
2、大实用价值,对临床各科都有重要意义。 但是,最近研究表明,脉诊还有很大潜力,其诊断作用并未充分发挥出来。其原因是,脉诊被埋没或被误解了一部分内容。现已证实,以脉诊的经典文献为论据,仍可将脉诊被埋没或被误解的内容重新挖掘出来。如,革脉、动脉、代脉、牢脉、缓脉、散脉等一系列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以及“五部”的理论和“持脉轻重法”的操作技术等。据考证,这部分内容非常重要,涉及脉诊的基础理论、操作技术、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等很多方面,都是脉诊的组成部分。然而,在脉诊世代相传的过程中,这些内容有的被埋没了,有的被误解了,甚至偏离了实际的意义。若将这些内容重新挖掘出来,再充实到现在的诊脉方法,
3、脉诊的适用范围更广,诊断作用更大,更具重要意义。 从已挖掘出的内容看,脉诊被埋没或被误解的这些内容,都是脉经以前的脉学成就,甚至包括脉诊的精髓部分。可以证实,在脉经以前,脉诊已是非常精湛的诊断技术,实用价值大,适用范围广,且有系统理论,并被广泛用于临床各科,对中医理论和临床各科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由于历史原因,脉诊的理论和实用技术,还有一部分至今沉寂在脉诊的经典文献,并未全部传于后世。 从历史上看,现存于世的脉诊经典文献很少,除内经外,脉诊的经典文献只有难经和脉经。因此,近两千年以来,脉诊的基础理论、操作方法、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都以难经和脉经的记载为重要依据,这是脉诊沿用至今
4、的经典文献。这两部经典文献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惯用“立象寓意”或“秘而不售”的表达方法,语法恢诡,寓意深奥,很难理解。受此影响,脉诊的重要理论和精湛技术以及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确实被埋没了一部分。比如,寸口部位划分“五部”,曾是脉诊的重要基础理论,直接关系脉诊的基本原理、操作技术和脉形规范,但是,由于难经和脉经的表达方法难理解,与“五部”相关的“持脉轻重法”很少有人掌握,几近失传。除此之外,革脉、牢脉、动脉、代脉、缓脉等一系列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确实是被埋没了,甚至已被后人曲解误说。由此导致,与经典文献记载的诊脉方法比较而言,现在的诊脉方法确显逊色,使脉诊的诊断作用和重要意义没
5、能充分体现出来。 脉诊的基础理论、操作技术以及常用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是一个完整体系。其中,任何一部分内容被埋没或被误解,都会影响脉诊的诊断作用和重要意义。比如,革脉的实际意义被埋没,使脉诊失去了一个重要方面的诊断作用。再如,后人对“微脉”的脉形理解不全面,由此限制了“微脉”的适用范围,等于消弱了“微脉”的诊断作用。另如“动脉”,其实质是非窦性心律的脉形,但是,由于脉经对“动脉”脉形的表达方法难理解,后人没弄清“动脉”的实际意义,所以,现在的诊脉方法没有对非窦性心律进行诊察的脉象。这些实例举不胜举。这说明,若不将脉诊被埋没或被误解的内容重新挖掘出来,就不能充分体现脉诊的诊断作用,也不能充
6、分体现脉诊的重要意义。 近代以来,对脉诊的认识有一个误区。有些人习惯用脉诊推测疾病的症状或病名,并以推测出某种症状或病名而津津乐道,甚至热衷于通过脉诊推断现代仪器对疾病的检验结果。还有一种习惯作法是将脉象与症状“对号”入座,对得上则称“脉症相符”,对不上就是“脉症不符”,甚至因“脉症不符”而冒然决定脉与症的取舍。其实,这并不是脉诊的实际作用,也不能体现脉诊的重要意义。脉诊的实际作用和重要意义主要是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 中医以“辨证论治”为基本特点。所以,必须结合“辨证论治”的基本特点,才能认识的诊断作用和重要意义。所谓“辨证”,是运用中医基础理论综合分析“四诊”所得的临床资料,推断病因、病
7、位和发病机理,得出证候。辨明“证候”是中医诊断疾病的基本目的。“辨证”的依据虽是“四诊合参”,但脉诊资料能够反映体质状态和病邪盛衰两方面的状况,通过脉象变化可以测知疾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转归,运用脉理可以分析病理机制,在对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时,脉诊的作用非常重要,对病证的定位和定性以及“辨证求因”和“审因论治”等方面具有特殊意义,可作为别阴阳、辨脏腑、论虚实、断病机与定治则的重要依据,这些综合性的作用,才能体现脉诊的诊断作用和重要意义。并且,脉理非常重要,在辨证论治过程中脉理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辨证”和“论治”都离不开脉理。将脉理和医理互参,对疾病进行综合分析,指导“辨证”和“论治”,
8、才是脉诊的实际作用。所以,不能将脉诊认为是推测某种症状或某种病名的手段,更不能将脉诊与现代仪器对疾病的检验结果相提并论。脉诊对疾病的诊断,并不单纯是针对某种症状或某种疾病,并不能反映现代仪器对疾病的检验结果,而是在“辨证论治”过程中发挥作用。它虽不是特异性的诊断方法,但适用范围非常广泛,任何疾病、疾病的任何阶段,都是脉诊的适用范围。它适用于临床各科,对临床各科的“辨证论治”都有重要意义。 数千年以来,脉诊是整个中医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与整个中医学体系相辅相成,既有同步发展和互相促进的关系,也有自身发展的过程和内容。脉诊的理论已贯串中医学的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在中医的整体理论占有
9、重要地位。脉诊的质量关系到临床各科“辨证论治”的效果,对中医理论指导医疗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中医的基础理论以及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都与脉诊密切相关。它在中医学领域的作用,早已超出“诊”的界围,而扩展到中医学的各个方面。可以说,不明脉学就是不明中医学。不懂脉诊,就不能更好地从事中医理论研究和中医临床工作。因此,应该充分认识脉诊对中医学各个领域的重要意义。 若将脉诊最近挖掘出的内容再充实到现在的诊脉方法,其重要意义更不一般。这是因为,迄今为止,中医的科研、中医的理论研究、中医未来的重大发展,还没有找到最理想的途径和方法。整个中医学体系,至今未能摆脱历史旧貌,很难提高到现代化的领域上来,
10、各方面的探索虽不少,但所勘定的突破口,往往因偏离中医特色而受到一些限制。比如,从治疗上搞突破,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但是,中医理论近代以来没有重大进展。若从中医理论上搞突破,必须弄清经络是什么,否则,经络的问题解决不了,理论突破就有困难,很容易使中医的理论特色受到限制,很容易失去中医理论已经客观存在了几千年的所谓“神理”,并且,最终的实用价值也未必提高多少。再如,从中药或中药制剂上搞突破,恐有废医存药之嫌,虽然谁也没有废医之意,但容易造成废医性质的事实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许多有识之士都认为,脉诊很有可能是发展中医的突破口。这是因为,脉诊的理论及其临床应用,可以说是中医学体系的一个侧面和缩
11、影,它具有中医理论和临床实践两方面的丰富内容,最具中医特色,是中医独特的东西。对脉诊的研究,任何时候都不会有偏离中医之嫌,绝不会因为脉诊的发展而废了中医。相反,脉诊的研究成果或脉诊的突破,可为中医学的发展增加新内容,注入新活力。如果以脉诊的研究和提高为突破口,很有可能是使中医学取得重大发展的具有战备意义的措施。如果脉诊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发展中医的其他工作也可能会找到方向、途径和方法,很可能使中医学朝着现代化发展的方向跨进一步。因此,脉诊的发展和提高,对中医学的各个领域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二章,脉诊的历史概况 脉诊的历史非常悠久,但概括起来说,可分三个阶段:一、起源阶段,二、形成阶段,三、
12、持续发展阶段。对脉诊的研究,必须了解这三个阶段的概况。 一,起源阶段 脉诊的起源很早,在秦汉以前的古文献资料已有所记载。如史记.扁鹊传说:“至今天下言脉者,由扁鹊也。”这说明,脉诊至少起源于扁鹊活动的年代。但是,从扁鹊脉法的实际内容看,当时的脉诊已经有了很高的理论水平和娴熟的实用技术,这说明,在扁鹊活动的时期,诊脉的方法早已产生。 据考,扁鹊的活动年代,与内经的成书年代大体一致。内经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从内经的记载看,当时的诊脉方法很多,规模很大,诊脉部位不止一处,而是全身遍诊的诊脉方法。如人迎寸口诊脉法、三部九候诊脉法、尺寸诊法、尺诊、色脉尺诊、色脉诊法等。这说明,脉诊的起源,应该上溯至比春
13、秋战国更久远的时期。 近代出土的简帛医书,如脉法、阴阳脉死候、流沙堕简和五十二病方等,其成文早于内经的有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这些出土文献也可证实,脉诊的起源比春秋战国时期更久远。 内经的记载表明,古代医家开创了很多种诊脉方法,最初的脉诊是用多种方法对全身的血脉进行检查,既包括诊察脉的跳动,也包括诊察脉的色泽。后来,诊察脉的色泽才从脉诊分化出来,归属于望诊。这说明,脉诊起源于古代医家对全身血脉进行检查的多种方法。经历了若干个世纪的漫长岁月,才由古时代的多种诊脉方法发展成为现在的独取寸口脉法。因无确凿史证,很难确定脉诊起源的确准年代。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脉诊已有数千年的历史,最晚可以追溯
14、到二千七百年以前,并且,古代医家开创的诊脉方法并非一种,而是很多种诊脉方法并存并用。现在的诊脉方法,是由古时代的多种诊脉方法逐渐发展而成的。内经虽没记载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但已认识到寸口脉对全身疾病的诊断意义。最早记载独取寸口脉法的经典文献是难经。因此,我们现在所用的诊脉方法,是难经的后裔。从现存于世的经典文献来看,脉诊以难经为鼻祖。难经奠定了独取寸口脉法的基础。 二,脉诊的形成阶段 从古代医家开创独取寸口的诊脉方法,到脉经问世,是脉诊的形成阶段。这一阶段,独取寸口脉法的发展很快,从当时的多种诊脉方法脱颖而出,在应用上越来越普遍,逐渐取代其他诊脉方法。所以,脉经是脉诊发展史上的里程碑,标志着脉
15、诊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从脉经以后,脉诊成为独立学科,独取寸口脉法独占医坛,古时代的其他诊脉方法在应用上越来越少。传中医薪火,济天下苍生! 脉经是第一部脉诊专著,对脉诊产生了巨大影响。它记载了二十四种脉名的脉形规范,再加长、短二脉,合为二十六种。并记载了寸关尺三关的划分及三关所主脏腑。还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各种脉象的主病,为脉象与病证的联系结合供了方式方法和经验。并且,其内容涉及独取寸口脉法的基础理论、基础知识、操作方法、脉象名称、脉形规范、脉象主病、脉诊的临床应用、注意事项等方面,成为后世通用的典则。 脉经的记载表明,古代医家积累了非常丰富的脉诊经验,独取寸口脉法的内涵极其深广。在脉经成书时
16、期,脉诊已是非常精湛的诊断技术,适用范围广,实用价值大,且有系统理论,并被广泛用于诊疗实践。 独取寸口脉法的相关技术和古代医家的脉诊经验,主要由脉经传于后世。难经只涉及独取寸口脉法最基础的理论和基本原则,脉经使独取寸口脉法进一步完善,为脉诊成为独立学科奠定了基础。我们现在所用的诊脉方法,从根本上说,是由难经和脉经沿传下来的。 三,持续发展阶段 从脉经问世到现在,是脉诊的持续发展阶段。这一阶段,由难经和脉经奠定了基础。从脉经以后,脉诊的常用脉象名称、脉形规范、脉象主病、寸关尺的分部及其所主脏腑、脉诊的临床应用和注意事项等,基本上都以脉经为宗。 近两千年以来,脉经既是脉诊的奠基文献,也是脉诊的指导
17、文献。后人应用的脉法,几乎都是脉经遗法,都以脉经为典则。所以,尽管有人未曾读过脉经,但所用的诊脉方法,都是脉经传下来的。 在脉经的基础上,经过历代医家艰辛努力,脉诊取得很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经验,为人类健康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总的看,从脉经以后,脉诊自身的发展不快,存在问题不少。 最近研究表明,难经和脉经都是用古时代的表达方法记载了当时的脉诊理论和精湛技术,都有“秘而不售”的特点,且语法恢诡,言词古奥,后人很难理解。因此,脉诊的理论和技术确实被埋没或被误解了一部分。特别是有些脉象的脉形规范和实际意义,在很早以前就被埋没或被误解了,直接影响了脉诊的适用范围,消弱了脉诊的诊断作用。并且,对脉诊的发
18、展极其不利。由此导致,若与难经、伤寒杂病论和脉经等经典文献记载的诊脉方法比较而言,现在的诊脉方法确显逊色。 近两千年的诊疗实践和最近的挖掘工作证实,由于难经和脉经的表达方法难理解,脉诊的理论和技术并没全部传下来。时至今日,在难经和脉经中,仍可挖掘出与脉诊技术密切相关的重要内容,这都是脉诊的组成部分,也是脉诊的宝贵财富。因此,现在的诊脉 方法,急待于充实和完善,这是脉诊在现阶段必须解决的问题。若不解决这个问题,脉诊的发展和提高就有障碍,将永远面临难以逾越的鸿沟。 以上三个阶段,反映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难经和脉经对现在的诊脉方法具有极其深刻的影响,这是史实。古代医家开创的诊脉方法,主要是由这
19、两部经典文献传于后世,这也是史实。然而,这两部经典文献内涵极其深广,言词古奥,寓意丰富,表达方法很难理解。由此导致,脉诊的重要理论和精湛技术,至今还有一部分内容被埋没着。必须将这部分内容再挖掘出来,并充实到现在的诊脉方法,脉诊才能更完善、更合理、更科学、更实用。 第三章,脉诊重新挖掘出的内容简介 以脉诊的经典文献为依据,可以挖掘出脉诊被埋没或被后人误解的重要内容。据考证,这些内容都是脉诊的组成部分,涉及脉诊的基本原理、基础知识、操作方法、脉形规范和脉象的实际意义等。简介如下: 1,“革脉”的脉形和实际意义 据考证,“革脉”对中医的诊脉方法具有特殊意义,其诊断作用非常重要。但是,从脉经以后,“革
20、脉”的脉形和实际意义被埋没了。中医的诊脉方法因埋没了“革脉”的脉形和实际意义,受了很大影响。这并不单纯是埋没了一种脉象,而是埋没了脉诊在一个重要方面的诊断作用。 伤寒杂病论和脉经对“革脉”的解释表面看来不一样,但所表达的实际意义是一样的,后人没有悟出其中的道理,再加上脉经对“革脉”的解释过于简洁,专业性很强,所以,后人对“革脉”产生了误解。由此导致,从脉经以后,有些脉书对“革脉”的解释很不切合实际。如“芤弦相合”为“革脉”、“按之如鼓皮”为“革脉”、“浮而搏指、中空外坚”为“革脉”等。其实,根据内经、伤寒杂病论和脉经的记载,可以将“革脉”的实际意义重新挖掘出来。在这些经典文献,“革脉”的实际意
21、义是一致的,只是表达方法不同。后世脉书将“革脉”说成是“芤弦相合”或“按之如鼓皮”,实际是误解了脉诊经典文献的表达方法。 “革脉”的实际意义是诊察脉象的变化和转变。其脉形既不是“芤弦相合”,也不是“按之如鼓皮”,而是专指脉象在疾病过程中的变化和转变。以脉经和其他经典文献为依据,破译古代医家对“革脉”的表达方法,可以充分证实这一点。原岐黄中医论坛,包含养生保健、中医学术、中医中药、医案、医书下载等内容,是中国第一中医中药论坛。 脉诊的现状表明,由于后人误解了“革脉”的脉形和实际意义,现在诊脉,几乎没人见过“革脉”。“革脉”之名,几乎成了没有实用价值的东西。没人去用,也没人会用。其原因,是后人没理
22、解古代医家对“革脉”的表达方法。因此,必须将“革脉”的实际意义挖掘出来,才能使革脉重新发挥作用。并且,以挖掘“革脉”的实际意义为突破口,可以发现脉诊和整个中医学体系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2,“牢脉”的脉形和实际意义 “牢脉”的实际意义也被误解了。“牢脉”与“革脉”,是正相反的两个脉象,是古代哲学思想在脉法的体现。由于脉经对“革脉”的表达方法难理解,且没将“牢脉”列为常用脉象,所以,从脉经以后,“牢脉”与“革脉”混淆不清,甚至成为争议的焦点。 其实,古代医家是将疾病过程中脉象发生变化和转变称为“革脉”。若疾病发生变化或转变,但脉象不发生变化,则为“牢脉”。从哲学角度看,这是以“动”观“静”或以“静
23、”观“动”的方法。所以,脉经只将“革脉”列为常用脉象,这是为了简化脉诊的常用脉象。实际上,按哲学原理,“革脉”可以涵盖“牢脉”的诊断意义。比如,扁鹊说:“病若吐血而复鼽衄者,脉当得沉细,而反浮大牢者死”。这里所说的“浮大牢”,是说“浮大”之脉没有发生变化和转变,即:当变为“沉细”之脉但没有变为“沉细”之脉。没“变”为“牢”,“变”则为“革”。由此可见,“革”与“牢”,是古代医家对脉象是否发生变化或转变进行诊察的两个方面。后世脉书将“牢脉”说成是 “沉、实、大、弦、长”等几种条件构成的,其实是没理解“牢脉”的实际意义。假若“牢脉”的脉形含有“沉”的条件,那么,扁鹊所说的“浮大牢”就不能成立。因此
24、,以历史为依据,再结合古时代的哲学思想,可以将“牢脉”的实际意义挖掘出来。 3,“代脉”的脉形和实际意义 现已证实,“代脉”的脉形和实际意义,是逐渐被误解的。它的实际脉形,并不是近代脉书所说的“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复来”,而是指脉的更代。其实际意义,主要是诊察节律失常的脉象变化能否还原为正常节律。 从经典文献的记载看,内经所说的“代脉”即指脉的更代。伤寒杂病论所说的“代脉”也是指脉的更代。脉经所说的“代脉”还是指脉的更代。所以,古典文献所说的代脉都是指脉的更代。脉的更代是否正常,对辨别脉象是否主病具有重要意义。 按中医的传统理论,脉的更代有一定规律。如,春弦、夏洪、秋浮、冬沉等。若脉的更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实用 诊脉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437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