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笔记2.doc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笔记2.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笔记2.doc(13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读书笔记塞缪尔P亨廷顿着,王冠华、刘为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发行,1989年7月第一版,1996 年4 月北京第3 次印刷杨华军 政治学理论 武汉理工政治与行政学院第四章 普力夺社会和政治衰朽普力夺社会的根源概要:普力夺社会,即军人干政的社会,其根源在于这些国家的政治缺乏自治性、 复杂性、连贯性和适应性,各种各样的社会势力和团体皆直接插手全局政治。1、“普力夺”一词形容的是一种政治化的社会,在这种社会里, 它不仅指军人干政,而且指各种社会势力都干政。P1622、普力夺社会的基本特征 P163-165(1)社会团体更加“政治化”;(2)权力支离破碎;(3)控制整个体
2、系的权威短命;(4)“出卖”是普力夺社会的家常便饭;(5)缺乏共同体和有效政治机构;(6)社会势力直接相互作用, 很少或压根儿就不将他们的私人利益和公众利益联系起来;(7)随着政治参与范围的变化而变得更不稳定。难以理解的句子(1)“个人在政治上的变化只是当他在社会团体之间改换门庭时,而不是当他将自己原来对小团体的效忠扩大到对能体现众多利益的某种政治机构的效忠时,才被迫发生。”P164“个人在政治上的变化”是指?后一句中“小团体的效忠扩大到对能体现众多利益的某种政治机构的效忠”难道不是团体之间的“改换门庭”?(2)从狭义上说,所谓腐化就是指在政治领域内干预财富。P162从寡头普力夺制度到激进普力
3、夺制度:突破性军事政变和作为改革者的军人概要:在寡头普力夺社会里, 大地主、教会头面人物和握有军权的人是主宰社会的势力。作者断言,几乎所有寡头普力夺政府最终都会演变为激进的普力夺政府,但并非所有激进的普力夺政体都曾经是寡头普力夺政体,它还来源于中央集权的传统君主制和西方殖民主义。在转变过程中,因情况不同,军人所起的作用也有差别。1、政治上最活跃的集团本质上仍然是农村的。P1662、独立之后,人数不多、现代化了的知识分子上层所面临的都是一个庞大的光怪陆离的、无组织的且仍然是高度传统的旧社会。P1673、从绝对君主专制或寡头普力夺转变到激进普力夺政体,军人起到了关键的作用。P167 在从传统的君主
4、统治转变到中产阶级普力夺政体的过程中,军人也起了中介作用。P168 在政治现代化过程中的早期阶段,军官在促进现代化和进步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P1694、激进的普力夺政体的出现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通常牵涉到一长串的政变和沿革,其间各种团体为争夺政治权位而相互倾轧不已。P169复杂的可预料性政变、突破性政变和强化政变构成了大多数从传统或寡头普力夺政权向中产阶级普力夺政权转变时的特点。(以泰国、叙利亚、拉丁美洲为例子)P170167页提到的“制度真空”、“权威和合法性真空”是指?激进普力夺制度:社会势力和政治技巧概要:作者认为,激进普力夺政体的根源在于城乡之间的差别,在这种社会中“城市不足以向政
5、府提供稳定的基础。动荡的程度取决于政府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并愿意利用农村来遏制和稳定城市”(173页)。它的显著特点在于城市不稳定、知识分子、军人和劳工参与政治。在参与政治的过程中,学生、军人、劳工所采取的技巧和手段各异:学生倾向于使用大规模的暴乱、游行和示威,军人则以军事控制为主要手段,而劳工对罢工情有独钟。1、在普力夺社会里,大学的特点是学术职能居次而政治自主性居首,这种现象在军队中表现得就更加突出了。P1752、在激进的普力夺社会里,盛行的政治活动形式贿赂、罢工、 示威、 政变,都是给政治权威带来压力的手段,而非行使权威的办法。P1753、“既成权力机构内部人物的子女”比起与既成权力机构不太
6、沾边的人有更大的自由去破坏这个既成权力机构。P175 原因是什么?4、政治活动有助于现代制度化政体的稳定,却促进普力夺社会的不稳定。P176 原因是什么?5、在某种程度上,劳工参与政治标志着普力夺社会已开始从激进普力夺阶段向大众普力夺阶段迈进。P177大规模的示威和骚动是学生的拿手好戏,而罢工,特别是总罢工,则是劳工独具的杀手锏。P1776、如果劳工内部团结得不错, 那么,其政治行动的成功就取决于劳工能在多大程度上促成其他集团采取协调或平行的行动,而最重要的又是军队的动向。在格局上,存在下述四种关系。 (1)劳工对政府和军队;(2)劳工加上军队对政府;(3)劳工加上政府对军队(4)劳工、政府、
7、军队三者相互对抗7、在激进的普力夺社会,军人干预通常是在几个社会集团冲突升级加之任何可能存在的政治制度的有效性和合法性衰弱的反应。简而言之,军人干预常常标志着一连串政治暴动的终止。P178从激进普力夺制度到群众普力夺制度:否决政变和军人的护卫作用概要:军人在现代化过程中起的作用根据实际情况兼有保守和进步作用,他们所扮演的角色在不同社会有所不同。1、军人角色的变化:在寡头统治的世界里,军人是激进派;在中产阶级的世界里,军人是参与者和仲裁人;当群众社会出现在地平线上的时候,军人就变成现存秩序的保守的护卫者。这样,微妙而又可以理解的是,社会越落后,军队扮演的角色就越进步;社会变得越进步,其军队的角色
8、就变得越加保守和反动。P182军队部门和军方人士变得政治化的程度,是文职政治机关软弱和文职官员无法处理国家面临的重大政策问题的一种函数效应。政治化的军官团在政治上起的保守或改革作用的程度,也是社会上政治参与职能扩大的函数效应。P182二者的函数效应是什么,正比关系还是反比例关系?与中产阶级出现相关联的动荡和政变,归因于军队性质的变化,与下层阶级出现相关联的动荡和政变,归因于社会性质的变化。P182一旦中产阶级的城市集团成了政治上的主导因素,军队就担负起一种仲裁或稳定的作用。如果一个社会过渡到大众参与阶段而没有形成有效的政治制度,那么, 军队就会竭力去保护现存的制度, 反对下层阶级特别是城市下层
9、阶级插手政治。军队成为现存中产阶级秩序的护卫者。故此,他们在某种意义上成了普力夺制社会政治参与扩大时的门卫: 他们的历史作用是为中产阶级开门, 而将下层阶级拒之于大门之外。P1832、否决性干预通常发生在两种情况:(1)在军方反对的党或运动,或代表着军方欲排斥于政权之外的集团的党或运动,在选举时获得或可指望获得胜利的时候;(2)当权的政府开始推行激进政策,或开始争取那些军队希望排斥于政权之外的集团的支持之时。P184-185简而言之, 促进社会经济改革和扩大政治参与是冲突的。P184如何理解这句话?高度严密的阶级结构本足以使扩大参与与促进改革之间形成高度的相关量,局势还是能发展到军队采取行动支
10、持改革但反对扩大参与的地步。P185如何理解这句话?3、军队的护卫作用:军队卷入政治带有间歇性,目的是有限的;因此,军队既不自视为社会现代化的实现者,也不自视为新政治秩序的创造者。他们以现存秩序的保卫者或净化者自诩。P185(1)理论基础各个国家差不多。(拉丁美洲最完备,美国也鼓励)当社会变得越来越复杂时,军官们要想有效地行使权力,继而去成功地夺取权力,都会更加困难。P188在一个暴力是政府的关键部分的社会里,政府民主化也意味着暴力的普及化。P189如何理解这句话?(2)护卫作用的基本困境牵涉到下述两个假设:(一)军队是超越政治的;(二)军队必须干预政治以阻止政治体制的变化。P1914、部队通
11、过否决型政变干预政治, 在究竟是把持政权还是还政于民, 是默认抑或反对政治参与扩大这两个问题上, 其出路有四条。但是, 每一条出路都会使军队和政治体制付出代价。(1)还政并限制参政(阿兰布鲁选择)(2)还政并扩大参政(古赛尔选择)(3)军人恋栈并限制参与(卡斯特卢布朗库选择)(4)军人恋栈并扩大参与(庇隆选择)从普力夺体制到公民秩序:军人作为制度建设者概要:在共同体作用下的政治秩序与社会秩序的关系是能动和辩证的。普力夺体制到公民秩序的演变,“在现代化和政治参与扩大化时过程中发生得越早,社会付出的代价也就越小”,同时,“在扩大政治参与的每一阶段,政治行动的成功机会取决于不同的社会集团和不同类型的
12、政治领袖”(P195)。在此过程中,军人想成为制度的建设者面临许多困境,首要能力在于他们自己的统治认同得到农民大众的承认和接受,其次在于军人对政治和对自身的主观态度。1、个人和集团之间的猜疑和仇恨使政治制度化一直处在低水平上。P197 原因是什么?2、一个社会欲摆脱普力夺制度,第一,需要城乡利益的结合,第二,需要创立起新的政治制度;第三,军人和农民结合起来反对知识分子;第四、持恒的军事参与政治。P197-1993、军人是反政治的。P199 原因是?4、可见军人领袖陷于他们自己的主观偏爱及价值观与其社会制度的客观需要二者之间的矛盾中。所谓社会制度的客观需要通常指三个方面。第一,需要政治制度反映现
13、存的权力分配、吸引新兴社会势力的能力。具体地说,这意味着制度必须反映已经掌权的军人集团的利益,但还需具有最终超越这些集团利益的能力。第二,政治制度表达各集团利益和平衡利益的能力。第三,有控制接班问题的政治制度。P2005、“基本民主制”是在军事政变一年后创设的,旨在产生出民主制度的体系。P205从理论上说, 更有效的制度建设的领导应当来自那些并不怎么直接与特定的种族或经济阶层相认同的集团。学生、宗教领袖、 军人可能多少就属于这一类人。P196而实际并非如此,为什么?普力夺政体在第三章论述中是指政治制度化低而参与程度高的政治体制。如果依次而论,对寡头普力夺政体、激进普力夺政体、中产阶级普力夺政体
14、、群众普力夺政体的划分标准是什么?第五章 革命和政治秩序通过革命实现现代化概要:亨氏认为,革命是罕见的,它是“对一个社会据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念和神话,及其政治制度、社会结构、领导体系、政治活动和政策,进行一场急速的、根本性的、暴烈的国内变革”(220页),它有别于叛乱、起义、造反、政变和独立战争。在现代化进程中,对革命的运用,西方型革命与东方型革命有明显的差异,“在西方类型中,旧政权的政治制度土崩瓦解,接着就是新的集团动员起来投入政治,然后是新的政治制度的创立;而东方类型则与之相反,首先是动员新的集团投入政治,创立新的政治制度,最后再猛烈地推翻旧秩序的政治制度”(222页)。1、革命是一种有限历
15、史现象, 它不可能发生在社会和经济发达水平很低的高度传统化的社会里,也不会发生在高度现代化的社会里。它最可能发生在曾经经历过某些社会和经济发展,而政治现代化和政治发展进程又已落后于社会与经济变化进程的社会里。P121革命的实质是政治意识的迅速扩展和新的集团迅速被动员起来投入政治。P1212、革命的衡量标准革命是政治参与的爆炸性的极端事例。一场全面的革命还包括另一个阶段,即建立新的政治秩序并使之制度化的阶段。成功的革命把迅速的政治动员和迅速的政治制度化结合起来。P221衡量一场革命的革命性如何,应看其政治参与扩大的速度和范围。而衡量一场革命成功到什么程度,则应看其所产生的制度的权威性和稳定性。P
16、222一场全面的革命意味着对现存政治制度的迅速而猛烈的摧毁,意味着动员新的集团投入政治,并意味着新的政治制度的创立。P2223、旧政权瓦解之后,权力的集中或分散是局势发展的决定性因素。P223经济因素对其有影响吗?4、袁世凯没能建立起一个新王朝, 而礼萨汗巴列维却成功了,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和波斯相比较,前者的政治动员更为深入。政治动员强,则新王朝难以建立?政治动员是指?它与政治参与是什么关系?革命发生的制度背景和社会状况概要:作者认为革命发生起因在于政治制度和社会势力之间的相互作用,它有两个先决条件,即“政治制度无法为新生社会力量参与政治和新的社会精英进入政府提供渠道;迄今被排除在政治之外的
17、社会势力具有参与政治的愿望”(228页)。当然,在本小节中,作者还分析了很多革命发生与否的具体情况。1、如果一个民主国家实行“非民主”的做法,阻挠政治参与的扩大,那么,它很有可能引发革命。革命的发生不仅需要存在着抵制参与扩大的政治制度,而且需要有追求此种扩大的社会集团。P229但是要革命,一个革命集团是不够的。要有许多集团从现存秩序中离异出来(并联合起来)才足以酿成一场革命。P230更精确地说,在一个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内, 革命发生的可能性有赖于:(1) 城市中产阶级知识分子、 专业人员、 资产阶级与现存秩序离异的程度; (2)农民与现存秩序离异的程度; (3)城市中产阶级和农民联合起来不仅
18、与 相同的敌人 作斗争,而且还为相同的目标而奋斗的程度。这个目标通常就是民族主义。P230一个国家的社会变革总的进程比较平缓,就能减少这两个集团同时离异于现存政治体制的可能性。社会经济现代化随着时间的推移变得急速时,革命的可能性亦随之增大。P230对中国的发展借鉴意义应该比较大。城市与革命概要:城市中存在三大集团游民无产阶级、产业工人、中产阶级知识分子,亨氏认为游民无产阶级和产业工人不是制造革命的材料,而中产阶级知识分子是真正革命的阶级。对其原因的分析有独到见解。游民无产阶级1、社会和经济弊病没有引发抗议和纠正弊病的政治行为,有四个原因:经济状况的改变有一种“阶梯式的感觉”;农村的价值标准和态
19、度对政治持消极倾向;吃饭、工作和住房等眼前利益只有通过现存制度而不是反对现存制度才能获得;社会组织形式对政治激进主义的阻碍作用。P232-2332、为追求自身的利益去结社, 已是困难重重, 而更加传统的社会结构的顽强存在又进一步加重了这些困难。只要这些传统的权威结构能满足贫民区贫民的最低要求,它们也就自然会把在较广泛的政治和社区目标基础上实行结社的动机缩小到最低限度。P233 难道只有追求公共利益才能解决这种结社存在的困难?3、贫民区居民状况的改进反倒完全可能引起较多的政治骚乱和暴力事件。P233传统观点应该恰好相反,如何理解?产业工人1、总的说来,在动员社会力量从事政治和社会活动与创立能组织
20、这种活动的制度之间存在的差距,在较晚进行现代化的国家里比在早已实现现代化的国家里,要大得多。但是在劳工界,情况刚好相反。P235 是否是表述这样的意思:动员强度远远大于制度创制速度,制度已不能容纳动员的社会力量,而劳工界则制度创制较快,动员缓慢? 2、工会化被解释为是对现存秩序一个挑战, 这种解释本身就倾向于使工会化真正成为对现存秩序的挑战。P237 如何理解?3、工会之所以有政治色彩(工会注重追求长远的、全面的政治和社会目标),通常因为它们是政治制度的一部分。4、在当今许多处于现代化之中的国家内,这种意识(政治意识)不是由革命的知识分子而是由政治领袖或政府官吏去向工人灌输的。故此, 工人的目
21、标就是相当具体和直接的经济目标, 而不是去改造政治和社会的秩序。P238 是否有失偏颇,总感觉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好像工人阶级是最革命的,改造政治和社会的秩序才是他们的终极目标?中产阶级知识分子1、实际上,中产阶级与稳定的关系,颇似富裕与稳定的关系一样,一支庞大的中间阶级队伍犹如普遍富裕一样,是政治上的一支节制力量。P2392、城市是国内反对派的中心;中产阶级是城市反对派的集中点;知识分子是中产阶级反对派内部最活跃的集团;而学生则是知识分子内最有内聚力也最有战斗力的革命者。学生中占优势的积极分子集团是反政府的。而最坚定、最极端和最不妥协的政府反对派就在大学里。P240中国形成了一个稳定的中产阶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变化 社会 中的 政治 秩序 笔记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436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