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制度史.doc
《中国政治制度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政治制度史.doc(17页珍藏版)》请在三一办公上搜索。
1、中国政治制度史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对象是中国历代的国体和政体。所谓国体,即表明国家根本性质的国家制度,是由各阶级在国家 的地位来决定的,反映国家的本质和国家的属性。所谓政体,即国家政权的构成形式。国体决定政体,政体体现国体,从属国体。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即研究中国中国国家制度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中国政治制度史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特点:1、君主专制、个人集权与宗法血缘,婚姻裙带关系贯穿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始终。中国封闭的自然环境,缺少像希腊、罗马等地中海国家较为开放的地理环境好商业因素,家长制关系被保留下来,清王朝灭亡以前的中国政治制度属于一种及其发达的君主专制主义体系,而辛亥
2、革命以来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乃是这一传统专制制度体系向现代民主政治的转型。君主专制主义政治制度体系源于中国独特的国家生成路径。其特点:(1)它以政治暴力所造成的超经济强制权力覆盖并支配社会经济领域。对资源和利益分配具有明显的垄断特性,在这种情况下,无法形成真正的财产私有制度。(2)它以政治暴力所形成的利益垄断造就了对意识形态的垄断地位,从而以政治权威的身份兼取了宗教领袖和文化象征的地位,并在对意识形态所进行的整塑过程中为权力获得永久的合法性资源。(3)在秦以后,开始以中央集权的体制架构为主要和常态的存在形式,在中央政府中通过不断分割相权为代表的贵族官僚权力以实现君主个人权力的无限膨胀,而在中央有
3、地方的关系上,又通过压缩地方势力和分割地方文官权力来实现对地方资源的直接控制与操作。(4)它凭借对主要经济资源和意识形态的全面垄断,全力造就一元化的社会格局,主要通过科举制度,内化了意识形态,还获得了人力资源。(5)在长期的历史演化中,中国的君主专制主义政治制度体系已经演进到了十分成熟的程度,形成了一套完备的自我调节机制,有“封驳”和“谏议”制度,“合议”制度,“监察”制度。2、神权与政权相结合,以神权作为政权合法合理性的依据。古代中国,宗教神学并不发达,论证君主权利的合法性和合理性的依据是天命所归思想。汤伐夏“有夏多罪,天命伐之”,武王伐纣“商纣贯盈,天命诛之”, “一人独尊,百姓仰止”,忠
4、成为全体臣民必须遵行的规范。3、政治制度和伦理道德相结合,儒学长期影响中国政治制度。一般来讲,伦理道德和政治制度属于不同领域,但是在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中,社会等级关系往往是家庭内部伦理关系的延伸。“父慈子孝、兄良弟恭、君仁臣忠、长惠幼顺”,古代中国主张以道德治国,黑格尔“印度是一种没有原则、没有道德和宗教规律的专制政体,是专横的、邪恶的、堕落的专制政体。而中国是一种道德的专制政体。4、贵族特权好官僚政治伴随中国政治制度史的始终,显示中国政治制度的集权化和严密化,残酷化、任意化。大人是官吏的代称,形成官僚政治,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始终有两个几乎不可解决的问题,一是官员必须拥有权利,二是官员不能拥有不
5、受限制的权利。5、行政权力包揽一切,中国的政治是人治而不是法治,在中国古代职无常守,官无常职。6、中国政治制度公开承认不平等原则,肯定社会的不平等,承认特殊权力。政治等级确定社会结构的秩序,中国传统社会正是靠这种等级制度维护社会的相对稳定性。形成中国对政治的崇拜心里。7、中国的政治长期影响文化的发展,最突出的是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和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及满族的剃发。8、政治意识成为民族精神的主体,对政治的无上遵从和自觉服从已经成为国民性的突出特点。9、因俗而治在这种政治背景下,中国的政治具有得天独厚的发育条件,表现出他的总体特征:完全的政治组织、密集的政治人才、成熟的政治权谋。政治制度史的
6、研究在中国起源很早,可以追述到三代,尚书,周礼。尤其是周礼是一部较完备的主张史著作,汉代,史记,汉书。后来出现“三通”。 1949年后,中国政治制度史的研究一度沉寂了30年,直到80年代以后才出现一些研究成果,其中白刚先生主编的10卷本中国政治制度史,代表了我国学界在这一课题研究上的再感最高水平。研究中国政治制度史的起源时期的文献资料:尚书、逸周书、诗经三海经等,研究战国以后的政治制度,有24史,特别是其中的书、志、表,三通,十通。各朝的会要。第一章 中国古代国家组织和国家结构 第一节 皇帝制度和王权政治一、王的起源群队和部落-前国家时期的政治组织:塞尔维肆所提出,群队是一种分散的政治组织,是
7、人类最古老的政治组织形式。它不基于血缘,亦即没有氏族组织。部落规模大得多,20万左右,基本的社会组织是氏族。酋邦前国家时期最后一种政治组织:酋邦和部落明显的不同之处,它已经产生了集中的政治制度。酋长为行使权力已经建立了一个服从他个人的官员系统。酋长一般是终生制,只有在打败仗才有可能失去。塞尔维肆勾画了群队部落酋邦国家帝国这一人类社会的阶段性演变图式。早期国家类型模式:氏族模式和酋邦模式。中国国家的起源其中战争对王权的起源作用很大。中国上古时的王权直接来源于部落酋长制。其中巫术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古代巫师中通行的步法一般称为“禹步”。巫术和政治相结合成为中国早期政治的最主要的特征。而且在春秋战国的
8、理性革命 并没有被彻底淘汰,以一种新的形式(天人和一)塑造了秦以后中国的思维方式和政治文化,因而秦以后中国的政治仍然带有强烈的巫术色彩。政教一体化的权力和社会结构模式也在新的形式下被保存下来,只是皇权代替了王权,儒学代替了巫教。二、皇帝制度皇帝制度是秦始皇一公元前221年创建,到1912年被废除。皇帝制度作为中国传统政治制度的中枢,存在了2000多年,不了解皇帝制度,就不能了解中国的政治制度。1、皇帝的建立中国的最早统治者称“后”,夏后启,从少康开始称“王”,据说文解字解释:王的三横代表天、地、人、一竖代表横贯天地人之间的人。王即天地人的主宰,最高权力的象征。秦始皇:三皇五帝。2、皇帝的名号制
9、度汉代,高祖让叔孙通制定朝仪,“吾今日知为皇帝之贵也“。皇帝的正号:皇帝,自称“朕”,民“陛下”,言“制、诏”,印“玺”,臣的文称“奏”,称“昧死”。 在位时有年号、尊号,死后有庙号、谥号、陵寝号。年号是汉武帝首创,皇帝在位的纪年号。尊号开始于唐朝,即在皇帝生前上尊号的制度使得皇帝的名号制度更加完备。尊号由谥号发展而来,但是渐渐失去褒贬之意,多为谀夸之词。 谥号是人死后按其生干事迹评定褒贬给予的称号。“溢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庙号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待起的名号。汉多以孝作庙号,高祖和光武帝没有。陵寝是皇帝死后安葬的地方,其名号一般是根据皇帝生前的功过和世系而命名的。3、皇帝制度
10、的特点第一:皇权的至高无上及专制性质首先,皇权可以干预国家的经济和社会事物,社会各个领域在皇权面前没有自主性。其次,皇帝被看作意识形态领袖,有权力对小文化活动进行干预。他可以暴力手段确定国家宗教,并以国家强力消除异端活动,以维护意识形态的统一性。再次,从现代政治学理念上看,皇帝既是国家元首,又是国家一切最高权力的拥有者。掌握立法权、司法权、行政权,也掌握最高的决定权和监督权。同时也掌握最高的军事指挥权。总之, 皇权凌驾于整个政治机构之上,整个政治机构都可看作是皇权下的执行机关。最后,皇权具有明显的个人性质,且不受法律和任何机构制约,属于专制性权力。从制度设置上看,中国古代发展出了十分庞大的官僚
11、机器,但这个机器的操作者是皇帝。中国古代发达的谏议制度只是对皇帝的决策提供建议,至于宰相制度,虽然分割了一部分,但从制度结构上说,它仍是皇帝下的办事机构,而且其权力一直处于被压缩的状况第二:皇位的终身制和世袭制虽然可以避免因对 皇权 的激烈争夺而引发政治内乱,但十分有限,内部的斗争仍然十分激烈。第三:皇权的神话,借用神突出皇帝至高无上的独尊地位。1、嫡长子继承制度的确立 “太子,天下之本,本一摇,天下震动”,关系到政权的稳定和连续问题,皇位继承制度是历代统治者非常关心的问题,因为君主的权力是权力的顶峰,形成中国2000多年的争权夺利的宫廷斗争。一般原则“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有嫡立
12、嫡,无嫡立长。四、后宫制度1、古代后宫等级制度2、女主与外戚干政五、宦官制度1、宦官的起源中国古代被阉割后失去性能力而专供皇帝、君主及其家族役使的官员。在内廷中侍奉皇帝及其家族的官员。“宦”,星座之名,宦者四星在帝座之西,因用以为帝王近幸者的名称。宦官产生的原因:一是生活的需要、二是政治的需要。2、宦官的特点:一是从政治形态方面具有正统性,成为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均有宦官机构,唐朝的内侍省,明朝的24衙门均被纳入国家统治机构,历代的宦官具有国家官员的身份。二是从生存形态方面具有延续性和扩散性,因为具有正统性,所以能够长期继承,时间之长为世界罕见,未曾中断,具有扩散性,从中原扩散到少数民
13、族。三是从规模和制度方面具有完备性,宦官制度的发展十分严密成熟。3.宦官制度的发展演变和宦官专权 宦官在中国出现的很早,根据现有的资料推测,大约早在夏商周的宫廷中可能就有了宦官的存在,至于究竟有多少却难以详考。第二节 古代国家政权的组织演变一、关于原始社会的百官中国古代的职官名称,五花八门,数以万计。官名及其演变的情况最为复杂。古代设官治事是为着加强国家暴力机关(王权)的统治作用。各级官吏凌驾于社会之上。他们仰承君王的鼻息,唯王命是从。下级层层对上级绝对服从,而不是对社会和人民负责,构成官民的对立。这是产生官僚主义的历史根源。二、先秦的职官制度1、夏朝的国家组织夏代是奴隶制国家的雏形。从古书的
14、零星记载,它在设官治事方面可以推想为如下的图式。朝廷官是奴隶制王国的核心人物和当权派。秩宗主管礼仪、祭祀;乐师主管音乐、舞蹈;司徒主管教化,士主管刑法,后称司寇;师主管军队;司空主管水土的治理;虞主管山林;后稷主管农业。地方行政长官称牧,主管本地区的氏族和部落组织;射正主管弓箭;牧正主管畜牧;车正主管造车;庖正主管王室的膳食;啬夫主管奴隶耕作。2、商的国家组织内外服制中央行政制度内服,地方行政制度外服。内服:京畿地区,中央职官;外服,诸侯统治地区,地方的行政长官商王朝职官可分为四类:一是政务官(行政官);尹(尹衡),为辅弼之臣。二是事物官,三是宗教事务官,四是武官。3、西周的国家组织西周职官可
15、分为朝廷官和地方官两类。朝廷官有:三公,执政官,称卿士(事)寮或太史寮,职事官,宿卫官,宫廷事务官。三、春秋战国的国家组织中央官制出现变化:1、进一步以君主为中心2、改变国家官员的世袭制,推行委任制3、宗教官地位下降,神秘色彩逐渐退去4、出现文武分职,出现“相”四、秦汉的三公九卿制(战国形成、秦汉确立)1、中枢长官三公: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秦) 东汉:太尉、司徒、司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称三公,丞相管行政,是文官首长,相当于国务院总理;太尉管军事,是武官首长,相当于军委主席;御史大夫管监察,辅助丞相来监察一切政治设施,应该有点象中纪委加反贪局加审计署,相当于台湾的监察院。2、行政长官九卿:奉常、
16、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大司农)、少府3、秦汉的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东汉末年形成州、郡、县三级制秦始皇时地方行政机构是郡县两级,县以下是乡、亭、里等基层单位。郡守管行政,郡尉管军事,监御史管监察。万户以上的大县有“令”,小县有“长”。县尉管治安、徭役,大啬夫总管全县各项经济事务。此外还有司寇、司马、司空等专职官吏。郡守和县令、县长之下有“丞”,管总务和椽属。五、魏晋南北朝的官制由三公九卿制向三省六部制演进的过渡期1、中央官制设置八公(大宰、太傅、大保、大尉、司徒、司空、大司马、大将军),清闲之职,用以尊礼元老功臣。这一时期,掌宰相职权的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的长官。开始
17、发生三公向三省制的转化。2、三省制尚书省,皇宫内廷秘书,在东汉后期实际上已行驶宰相之权,魏晋时脱离少府,越居九卿之上。成为名副其实的宰相机构。到梁时,尚书台已正式称尚书省。中书监、令在秦汉时仅为掌宫中书记的小官,内廷管理文件,多以宦官充任。其发展成宰相机构的旧机经历与尚书省大体相近。魏晋时期,逐渐出现了以侍中参政、钳制中书省权力的制度。侍中是门下省的长官,在晋代侍中寺发展 成为门下省,地位与尚书省、中书省并列。属官有给事黄门侍郎,散骑侍郎等。六、隋唐五代的三省六部制1、中央机构-三省六部隋建立后,皇帝以下仍设三师(太师、太傅、太保)、三公(太尉、司徒、司空),一二品官,给元老,都是赠官,并无实
18、权,尚书省、中书省(内史省),门下省掌握国家各种主要权力。皆为三品官。尚书省下设6部,每部各有4司,共24司,但隋的三省制关系及运行仍处于摸索阶段。尚书省是轴心。九寺:太常、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五监: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都水监御史台:唐代的御史台以御史大夫为长,治书侍御史因避高宗李治讳改为御史中丞而为副手。下分三院:台院,殿院,察院。3:隋唐的地方官制道、州、县三级制唐代设州县或郡县皆两级。后、州、县三级制。七、宋朝的二府制1:宋朝的宰执两宋的宰相制度二府制:中书门下和枢密院分掌军政大权。中书省管行政,枢密院管军队的调遣和给养,三省虽存,实则空官。中书侍郎
19、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或“同中书门下二品”)成为宰相,加“参知政亭”衔为副宰相。宋最高军政机构为枢密院,长官为枢密使。宋最高行政管理机构为三司,号“计省”,盐铁、度支、户部。长官为计相,地位仅次于宰相。2:宋朝的地方官制路、州、县三级制3、辽、金、元官制三省制转变为一省制辽金元的宰相制度辽的中枢机构分为南北两面官,即南北宰相府和南北枢密院。“宰相”一词,自此正式定为官名。南面官为汉人,管理汉人事物,北面官管理契丹本部事物,下设南北宰相府,由皇族耶律氏和后族萧氏掌权。金的尚书省为全国最高行政机构,由皇族担任,但下面的左右丞相是实际丞相。设尚书省、丞相府和枢密院。尚书省长官为尚书令,总领百官和庶
20、务。丞相分左右,下设平章政事。左右丞等副职,在尚书令缺员时,可主持省事,相当宋代的执政。枢密院管军事,军政大权由皇族完颜氏掌握。元代参照宋、辽、金旧制,设中书省总预朝政,其长官中书令由皇太子兼任。中书省派到地方的执行机构称行中书省(简称“行省”)。其次为左右丞相(以右为上)全由蒙古人充任。枢容院不用汉人。在战争时期,枢密院设立前线指挥机构,称行枢密院。八、明朝的内阁制-宰相制度的衰弱1:内阁制的确立明太祖洪武十三年,1380年,撤中书省,并规定永不设丞相,政务统归六部,由皇帝直接管辖,并说以后他的子孙也永远不准再立宰相。在洪武15年,又仿宋制设华盖殿、中和殿、武英殿、文华殿、文渊阁、东阁,和称
21、四殿二阁,统称殿阁大学士。这是明朝内阁制度的最初起源。“内阁”,成为管理全国政务的最高官署和皇帝的秘书处,秘书便是内阁大学士。2、明朝的九卿明代以六部尚书、都察院都御史,通政使司和大理寺卿为九卿。3、明朝的地方官制省、府(州)、县三级制明代洪武九年(1376)改行中书省为承宣布政司,简称布政司。习惯上称为“省”。明代的州、府长官改称知州、知府(京都所在地称府尹)。九、清朝的职官制度1、内阁和军机处的建立皇太极仿照明制,设内三院和六部,顺治元年(1644)五月摄政王多尔衮进京后,基本上继承了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等方面的制度。中央机构是三院八衙门。在顺治、康熙时期,在内阁之上又设有议政王大
22、臣会议,简称“国议”,由满洲贵族组成,汉人不得参预。雍正九年(1729)以后,因对西北准噶尔部用兵,另设一个权力机构,称“军机房”,乾隆时改名“军机处”,成为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常设核心机构。2、其他的中央机构清代的中央行政机构主要有六部、理藩院、内务府和宗人府等。清代的六部建制大体沿袭明制,但不同之处在于,清有一汉官,必有一满官,而满人班列皆在汉人之前,与大学士相同。实权操在满员之手,办事乃汉人之责。 3、清朝的军事制度八旗军是清皇朝的主要军事支柱。多尔衮虽然设立了绿营兵,人数超过了八旗军,但八旗军仍是清军的核心力量,得到了很大的加强。4、 清朝的地方行政制度清代实行省、道、府(直隶州、厅同府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政治制度
链接地址:https://www.31ppt.com/p-3436109.html